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研究
——以“新疆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服务”项目为例
艾丽菲拉·阿克帕尔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摘 要: 随着乌鲁木齐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陌生城市的社区生活,他们的子女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流动儿童。流动儿童在新环境的融入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在生态系统视角下,以乌鲁木齐市天山区X社区115名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法,调研发现该社区流动儿童存在学习、心理及社区融入问题。根据这些问题,立足于流动儿童所处的微观、宏观系统,综合采取个案辅导、小组社会工作、社区干预等方法,建立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促进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并且根据对项目成效的分析,提出在生态系统视角下,介入流动儿童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以此提升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策略。
关键词: 流动儿童;社会工作;生态系统视角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新疆的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乌鲁木齐发展最快,从而导致乌鲁木齐流动人口迅速增长。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乌鲁木齐市常住人口为311万人,其中登记流动人口数达86万人。社会流动规模愈来愈大最直接的结果是形成了流动儿童这一社会弱势群体。流动儿童面临着家庭教育缺失、教育资源匮乏、医疗卫生条件薄弱等问题,本文着重研究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综合学者们已有的研究,社会融入是指那些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个体或群体与特定社区或文化中的个体、群体之间进行相互融合,相互适应的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
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试图把人的发展看作是持续的适应环境,并与环境的众多层面系统交换的过程。[1]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所提出的个体发展模型中,强调人类的发展不是在真空中所进行的,而是从多层面与社会环境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随后吉曼和吉特曼等人综合前人对生态系统的观点,认为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形成互惠关系,强调社会工作实务应聚焦于环境中的个体、家庭、学校、社区以及这些系统与环境的互动。所以,要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必须将服务对象置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生态系统理论能很好地考虑流动儿童与周围社会环境的关系,发现在个人行为与社会环境各个系统之间的互动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达到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特征的整体性认识。本文借助生态系统理论,在介绍新疆新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15年在天山区X社区开展项目的基础上,分析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并且提出促进其社会融入的介入策略。
二、文献综述
(一)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概念
对于社会融入概念,学者们在解释上有所差异:ESFP认为社会融入是通过缩小弱势群体与主流群体间的物质和心理差距,促进不同群体间的平等、互动与共融,确保有需求的群体能够得到相应的支持,积极促进各群体参与社会的机会更大化,无论在工作、教育还是更广泛的社会层面[2]。邱兴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是指流动儿童接受城市文化、进入城市原住民及其子女社交圈,并最终实现融入城市原住民子女的过程[3]。周皓将社会融入称为社会融合,是迁入人口在迁入地逐步接受与适应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并以此构建良性的互动交往,最终相互认可,相互“渗透、交融、互惠、互补”[4]。任远、邬民乐认为社会融合是个体之间、群体之间、文化之间互相配合、互相适应的过程[5]。已有的研究对我们的启发是: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是一个双向的持续性互动的社会行动过程,研究流动儿童的互动要从两方面看待问题。
新媒体的信息更新速度快,传播速度迅速及时,其海量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给思想政治教学提供便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依托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将学生关注的热点新闻有机融合进思想政治教学课堂,活跃课堂氛围,使得枯燥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易懂。依托新媒体的优势(信息的海量化、信息多样化、信息图片视频化、信息传播速度快),能缓解传统思政教学中教材的滞后性缺陷,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平面化、灌输化、沉闷化的不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二)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研究视角
唐琼一认为对我国社会转型期庞大的流动儿童群体而言,公民教育视角将是促进其社会融入的有效途径[6]。秘舒认为流动儿童的社会处境离不开户籍这一制度背景和城乡二元化的结构位置,这使得我们对于流动儿童的研究陷入在结构化的问题和理论视角中。她提倡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研究运用社会学干预的方法[7]。梁笑芬和樊有镇结合增权理论,提出了流动儿童的城市社区融入策略[8]。现有的研究都着眼于从宏观层面介入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对流动儿童个体对社会融入产生的影响的研究很少。
三、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实践
“新疆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服务”是2015年由新疆新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自治区民政厅的支持下开展的项目。该项目以乌鲁木齐天山区X社区为执行区域,X社区是乌鲁木齐市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这些流动家庭的子女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学习成绩较差、家庭教育缺失、社会融入性较差、社会支持力度较小。该项目对该社区流动儿童进行介入,旨在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能力及其家庭的教育能力,培养流动儿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改善和优化流动儿童社区成长环境,并且增强流动儿童与市民的融入。
(一)天山区X社区基本情况
乌鲁木齐市X社区位于天山区黑甲山片区管委会,X社区下辖1343户、总人口3600余人,其中常住人口305户、933人,流动人口1038户、2660余人,流动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4%。该社区具有流动人口多、人员复杂、管理难度大、生活水平低等特点。社区中流动儿童有300余人,多数来自南疆的喀什、和田、克州及阿克苏地区。
2013年,针对辖区流动儿童较多,流动儿童的家长早出晚归打工导致孩子无人照顾的实际情况,在天山区妇联、新疆儿童发展中心的支持帮助下,在原来的儿童活动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朝阳儿童中心。该中心面积60平方米,教学娱乐设施齐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每日到朝阳儿童中心活动的儿童约70名,长期参加活动的50余名。
(二)天山区X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现状
1.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入情况。流动儿童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中度过,学校融入情况一定程度上能体现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情况。通过访谈和问卷法,从学习情况和融入程度两个方面对X社区流动儿童的学校融入情况进行调查。问卷中流动儿童学习成绩和融入程度一共6道题,包括学习成绩、朋友数量、担任班干部情况、积极参加活动情况、同学老师关心情况以及对成绩的满意度。
通过对115名流动儿童的问卷统计分析,发现在学习成绩上:16%的流动儿童学习成绩优秀(85—100分)、33%的流动儿童学习成绩良好(70—80分)、42%的流动儿童学习成绩中下(60—70分)、9%的流动儿童学习成绩差(60分以下)。只有25%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成绩很满意,大部分学生(64%)认为自己成绩一般,还有11%的学生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或难以接受。
第一,鉴于当事人在法院调解中的主导地位,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权利和广泛权限是无可厚非的。在事由上,他们既可以基于违反自愿原则,也可以以实体和程序违法且妨碍了自身的处分自由为再审事由。在方式上,他们既可以向审判机关提起,也可以在法院驳回再审申请、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或者再审判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时候,申请检察院作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对员工实行有竞争力的薪资制度,不要一味地执行主观的意愿薪资和保障企业内部“平衡性”的薪资制度。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制定公平合理、科学严谨的绩效考核方案使每一个员工达到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薪酬一定要按照工资签批流程严格执行,按时发放。让每一个员工有安全感,不至于产生误解、惶恐的心态和消极的抵触情绪。
在被同学老师关心方面:有13%的流动儿童反映老师或者同学偶尔关心自己,16%的儿童表示从未被关心过。
在积极参加活动方面:63%的流动儿童能积极参加活动,但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37%)不能积极参加学校活动。
笔者:你跟班里同学相处得怎么样啊?B同学(来乌市6个月):我们班有几个同学跟我一样是从南疆过来的,父母在乌鲁木齐打工,我跟他们玩,其他学生我不怎么说话。而且我来之前他们就有自己的好朋友,有小集体。
在朋友数量上:64%的流动儿童有3—5个朋友,19%的流动儿童有1—2个朋友,17%的流动儿童没有朋友。
笔者:你觉得新学校老师怎么样?B同学:老师教得很好,但是速度快。然后我觉得老师不是很喜欢我,可能因为我成绩不是很好。
2.流动儿童的心理融入情况。在X社区流动儿童的心理融入情况调查中,因为该社区流动儿童年龄小,所以选取了五道易于儿童理解的问题,结果显示:对现有环境的满意度上,超过一半的流动儿童表示对现在的生活环境不满意,占总数的58%。
评点式阅读与以往单纯的评点法有着本质的差异:以往出现的“教材评点”是他人评,学生看;而“评点阅读法”不仅仅是学生自己评,教师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评点阅读”要求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个性化发展,并且具备“兼容并包”的思想,以正确的判断力来扮演好组织者、促进者、服务者的角色。
1)中耕除草。结合施基肥,铲除园内杂草,深埋于施肥窝内,然后对梨园进行行间深翻(20~30 cm),树冠下浅耕。
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走进企业,了解跨境电商的实际运营状况。也可将企业专家请到学校来,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
考虑到图像内外局部灰度的差异,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快速自适应活动轮廓模型来解决这些限制,相比现有的模型,本文做出了以下贡献:第一,本文首次将轮廓内外局部灰度的差异加入至能量泛函,当两者灰度差异很大时,即演化曲线逼近图像边缘时,减缓曲线演化速度,反之,加速曲线演化;第二,本文应用邻域平均算子计算局部邻域灰度均值,在表达局部图像信息的同时,又对图像进行了一定的平滑,消除了部分噪声和灰度不均匀对分割结果的影响。第三,本文将内外轮廓局部邻域的匀质性差异代替λ1、λ2作为内、外局部能量参数值的控制项,解决了模型对参数敏感这一问题,同时还提高了曲线的演化效率。
甲方选择欺骗的情况下,对于乙方来说,如果欺骗获得的收益大于诚信获得的收益,即U0>U3+rx-C,也即C>U3-U0+rx,司法成本足够大时,(欺骗,欺骗)成为纳什均衡。
在公共场合发言时的心态方面:19%的儿童表示害羞,16%的儿童表示担心别人嘲笑自己,还有19%的儿童表示只跟自己的熟人说话。
笔者:你为什么会觉得别人讨厌你呢?D同学(来乌市6个月):因为有几次我听到小区里的几个大人说外来人没素质、脏。但我家还蛮干净的,所以我不太喜欢他们这么说。
在能否快速融入新的环境并形成融洽关系方面:65%的流动儿童到新环境能很快调整自己并融入,但是仍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流动儿童(35%)表示很难融入一个新的集体。另外,55%的儿童希望获得除父母以外他人的赞赏,29%的儿童比较希望获得除父母以外他人的赞赏,而只有16%的儿童不太具有此类需求。
笔者:你为什么不满意新的环境?C同学(来乌市10个月):因为我感到自卑。笔者:可以告诉我你为什么感到自卑吗?C同学:因为我家里穷没有报兴趣班,大家都会很多乐器,我什么都不会,感觉大家会瞧不起我。
太极文化对我国舞蹈文化中舞蹈风格、舞蹈动作、舞蹈韵律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研究太极文化对我国舞蹈文化的影响对于创新我国舞蹈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情况。流动儿童对新社区的看法对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得知,54%的流动儿童表示从未参加过社区活动;29%的流动儿童表示会违反社区规则;58%的流动儿童表示对现在的社区环境不满意。
笔者:你之前来过乌鲁木齐吗?C小孩:没有来过,但是爸妈经常告诉我乌鲁木齐很大,有很多人,还有很多学校,不像我们那里,就一个小学。笔者:你来到乌鲁木齐后还适应吗?C小孩:还好吧,就是过马路还得等红绿灯,中午还不能回家吃午饭,因为学校和家距离太远,只能吃小饭桌。笔者:周末在社区里跟别的小朋友玩吗?C小孩:玩啊,会跟几个跟我老家一个地方的孩子玩。小区里好多孩子周末都要上各种补习班,都不怎么跟我们玩。笔者:周末父母会带你出去玩吗?C小孩:很少,他们很忙,就是六一带我去过水上乐园,平时也不串门,爸妈也没有很多朋友在这里。
笔者:你参加过社区活动吗?D小孩:没有。笔者:为什么呢?D小孩:不知道有活动,也不想去,过去干嘛,又不认识几个人,爸妈好像去过,我反正不去。
(三)天山区 X社区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
1.学校融入问题。从问卷调查以及对流动儿童的访谈可以看出,该社区流动儿童对新的学校适应能力一般。首先,在学习上,地方教学差异导致流动儿童跟不上乌市学校的节奏,家长的文化水平也很难辅导功课,所以这些孩子有些科目感到吃力、跟不上。因为成绩不太理想,也担心老师同学对自己的态度,比较敏感。其次,在学校人际交往上,这些儿童都是新集体的后来者,他们只会跟老家来的孩子交朋友,很难融入本地儿童的小圈子。最后,这些流动儿童因为很少在老家参加各种兴趣班,觉得没有什么兴趣或者特长,所以在新的学校也不太愿意参加集体活动。
2.心理融入问题。通过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不少流动儿童存在害羞、胆怯等心理,而且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获得他人的赞赏。许多流动儿童觉得城市里的人看不起他们、嘲笑他们、从心里排斥他们,所以他们感到很自卑,自我认同感很低。其次,比起本地小孩,他们生活条件、衣着,甚至课余活动都不如本地人,他们感到压力大,没有自信主动交朋友。
3.社会融入问题。流动儿童社会参与力度不够,参与社区活动积极性不高,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社会交往中同辈群体的支持较少,只跟同质性较强的同乡交往。平时在生活中,父母普遍比较忙,很少带孩子参与城市生活,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程度低。
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溃坝生命损失估算公式中的风险人口死亡率作了如下调整:式中,f0为我国风险人口死亡率取值参考文献;α为灾害严重性程度系数;m1为生命损失直接影响因素的灾难程度影响因子,m1<1;m2为生命损失间接影响因素的灾难程度影响因子,m2<1;k 为权重系数,0.5<k<1;β 为修正系数,β=1.4。
(四)生态系统视角下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的影响因素
根据天山区X社区流动儿童基本状况,把流动儿童生态系统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微观系统。主要包括流动儿童个人以及和他在日常生活中直接产生互动的家庭、学校、社区。二是中观系统。该系统是微观系统的进一步扩展,主要是流动儿童个人与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互动关系。三是宏观系统。主要包括有关流动儿童的国家政策、经济、文化、价值观等支持性因素。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图可以为社工介入流动儿童社会融入提供更直观的思路。从生态系统图中可以看出,家庭、学校、社区与流动儿童关系密切。不应该孤立看待流动儿童所面临的问题,而应该充分考虑与流动儿童有关的各个系统。
图1 流动儿童生态系统图
根据流动儿童生态系统分析,流动儿童出现社会融入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导致流动儿童身心发育不成熟。卡特和莫麦戈德利提出的个体心理发展阶段模型中,儿童中期即六到十一二岁是道德发展以及智力逻辑和良心逻辑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流动儿童身心发育还不成熟,自我调节以及自控能力很差,再加上缺乏家长的关心与正确引导,存在严重的“情感饥渴”。生活居无定所以及受到社区其他人的歧视使流动儿童心理压力很大,导致心理健康失衡、行为偏差,容易形成各种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二是新的学校、新的同学及害羞胆怯心理导致流动儿童很难融入新的学校。学校是流动儿童培养良好品质、认识同辈群体的重要场所,但是流动儿童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极不稳定,居无定所、不断转学,面临学校教育环境、教学方式、课程安排以及教材的大转变,很难融入新的环境,学习成绩不理想。三是社区为儿童开展的项目匮乏,宣传力度不足,流动儿童在社区没有朋友,社区其他人员缺乏对他们的了解,导致流动儿童对社区存在不满,社区融入出现困难。
笔者:你现在哪一门科目最吃力啊?A同学(来乌市一年):英语,每次英语考得很差。笔者:我看了你数学、语文成绩,都很不错,英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啊?A同学:我们那边是从三年级才开始学英语,这边的幼儿园就有英语了,而且大家周末还有英语培训班,好多新学的知识他们早就会了,所以老师讲的速度很快。
(五)项目实践方法
项目立足于流动儿童微观、中观和宏观系统,整合机构、社区、学校和家庭资源为流动儿童开展服务,综合采取个案辅导、小组社会工作、社区干预及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等方法,为流动儿童建立一个固定的儿童服务场所;通过开展小组活动,挖掘其自身的优势、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善亲子关系、提高流动儿童对社区的认同感,最终为流动儿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通过社会、政策倡导来为流动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是专家Sk给出的在工程Ni下对影响因子Cj的评价值,运用定义4Hamming距离测度公式计算得出与理想值的距离并依据下式计算与理想值的接近度:
(六)项目实践历程
该项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需求评估调研及项目方案设计,为期三个月;第二阶段为项目服务实施阶段,为期一年。项目需求阶段,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进行调研,全面评估服务对象及其家庭的需求,征询服务意见,建立信任关系,最后形成需求评估报告,为项目服务的实施奠定基础。项目服务实施的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
1.个案辅导。针对X社区存在心理障碍与行为偏差的儿童开展个案服务,帮助其解决问题、修正偏差行为。活动期间,共完成6个个案、30次个案辅导,帮助这些流动儿童解决了学习压力大、缺乏自信、在社区没有好朋友、不能很好融入社区的问题。以H同学的个案辅导为例:H同学今年12岁,是家里的老三,还有一个五岁的弟弟。其父亲从事个体行业,家庭条件较好,具备基本的物质条件。经过对案主的分析诊断,H同学主要存在学习成绩不好、注意力不集中、欺负社区其他小朋友的问题。H同学与弟弟关系很好,能帮助父母照顾弟弟,但是父母对他的成绩不满,使他感觉跟父母有距离感,同时父母文化水平低不能辅导H同学功课。社区里的本市同龄孩子很少跟他玩,所以他只能跟比自己小的孩子玩。H同学没有多少朋友,所以不喜欢去社区参加活动。
了解了H同学的基本情况后,新翼机构的社工依据H同学的基本情况和其生态系统的构成,为H同学提供了三个系统层面的介入。在微观系统层面上,社工就H同学的问题安排了5次个案辅导,运用个案介入的任务中心模式为其进行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运用行为治疗模式修正H同学欺负小朋友的不良行为;鼓励其主动在学校交朋友。在中观系统层面,社工与H同学的家长进行个案会谈,一起探讨改善家庭人际互动、发挥家庭整体功能的技巧。在宏观层面,为H同学链接社会各方资源。
2.小组活动。针对流动儿童的兴趣与爱好,开展了自信、成长、人际交往等五个主题的小组活动。内容涉及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生活技能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约120名流动儿童参加小组活动。以《指南针》儿童学习小组活动为例,活动分为六节。第一节:认识新伙伴;第二节: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节:注意力训练;第四节:记忆力训练;第五节:思维能力训练;第六节:认识自我和结束小组。通过自愿报名和工作人员主动邀请的方式招募了十几名流动儿童,依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帮助流动儿童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和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成绩,使其更有信心融入班集体。
3.社区主题活动。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不仅需要流动儿童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区,还需要当地社区、社区中本市户籍居民的共同努力。通过与社区中本市户籍居民一同举办社区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彼此认识、彼此接纳,增强互动与交流,帮助流动儿童结交朋友,增强信心,真正融入到社区。以新疆新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天山区X社区开展的主要社区活动为例,活动分为参观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纪念馆、共度欢乐“六一”儿童节、参观“乐8小镇”、参观科技馆和暑期文艺汇演等。
4.五点半课堂。星期一至星期五为社区儿童青少年开展五点半课堂,聘请专业大学生志愿者为流动儿童进行学业辅导,针对个别不适应学业或有压力的儿童进行个别化辅导。
5.社区课堂计划。为培养流动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寒暑假开展了各类兴趣班,丰富流动儿童的假期生活。
(七)项目效果
在“新疆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服务”项目中,平均每日来社区参加五点半课堂的儿童在20—30人,约120名儿童参加过小组活动,孩子们对小组活动的评价都很高。在开展的社区活动中,每次参与活动的人数在30人左右,共约800人次参加了相关活动。
对有特殊问题的流动儿童,经过个案辅导,案主的问题有所缓解。综合评估流动儿童满意度、任务目标及项目目标达成情况,通过一年的干预,流动儿童的心理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得以缓解,流动儿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以H同学的个案辅导为例,经过对H同学的个案辅导,他有了提高学习成绩的自信心,保证今后努力学习,并且与邻里友好相处,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他的父母也保证以后不再对孩子学习方面施压,要与他多交流。流动儿童对举办的社区活动的兴趣与接受度也有所增加,在是否自愿参加活动选项上,选择均为“自愿”。除此之外,该项目通过链接政府、社会机构等资源,保障流动儿童权利,优化了社区儿童成长环境。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增强了儿童在社区中的归属感。但是,现在X社区流动儿童活动中心活动开展还不够完善,社区、学校、家庭之间沟通与合作还不是很充分,为了进一步深化社区对流动儿童的服务,需要建立一套新疆流动儿童本土化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四、生态系统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
“新疆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服务”项目充分整合了生态系统视角三大层面,在微观系统层面对流动儿童进行干预,提高其自我效能感;在中观系统层面,对流动儿童所在社区以及家庭成员进行干预,建立了流动儿童友好社区,改善了亲子关系;在宏观系统层面,链接各方资源,增强了该社区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
宏观系统对流动儿童的影响是间接的,对流动儿童影响最直接和最深刻的是家庭、学校和社区这些微观系统及其互动形成的中观系统。所以在解决流动儿童问题时,最先要完善流动儿童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互动,及时有效地为流动儿童提供服务。但是在为流动儿童提供服务时,不能孤立地只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应该将其他社会工作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相结合。如“新疆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服务”项目中,机构在应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时,还关注该社区流动儿童的心理层面和自身潜能,为心理失衡的流动儿童开展个案工作,以优势视角来鼓励流动儿童挖掘自身潜能,提高自我效能感。
根据生态系统视角的分析框架,以及“新疆流动儿童社会支持与服务”项目的成效,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介入社区流动儿童工作应在尊重、平等、同理等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从个体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入手。
(一)个体内部层面的介入
根据生态系统视角,社会工作者应该提升流动儿童意识,与流动儿童共同分析现状,帮助其对现状形成理性的认识,改变其对自己不合理的信念,知道自己所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个人引起的,而是因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不当。对有心理障碍与行为偏差的“问题”儿童,社会工作者应该以个案工作或小组活动形式“去标签”,鼓励其挖掘自身的潜能,做到助人自助。在采用个案工作时,针对流动儿童不能很好融入当地社区产生的自卑等非理性信念,合理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其认清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提升融入当地社区的信心,并且鼓励其主动与本市区儿童交流;针对那些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流动儿童采用任务中心模式,让流动儿童知道自己是有能力解决问题的,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班级。与此同时,根据库里的“镜中我”理论,流动儿童可以与小组成员在互动过程中互相影响,矫正自己的不良心理与行为。在小组活动中,培养流动儿童的能力,挖掘其潜能,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链接社会有效资源,如与志愿者老师共同开展教育小组,为流动儿童与本市区儿童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搭建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沟通的桥梁,改善彼此对对方的不良印象,进一步深化流动儿童的城市认同感。
(二)个体外部层面的介入
1.家庭层面的介入。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可以为流动儿童家庭和儿童之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通过开展个案工作,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对流动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互动模式进行评估,改变流动儿童家庭成员相处模式。开展亲子小组活动,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对于经济条件差的流动儿童家庭,社会工作者应该通过社会力量协助流动儿童家庭缓解困难。对于那些不重视教育、缺乏安全教育的家长,应该多举办读书活动、安全警示片观看活动等,提高家长教育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对于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管理孩子或者无法为子女进行学业辅导的家长,应通过志愿者为其辅导功课,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2.学校层面的介入。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流动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内应有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加强对流动儿童学习、心理方面的关注。学校应该建立流动儿童档案,多举办“手拉手”等活动来增进流动儿童与流入地户籍儿童之间的感情。学校应该多挖掘流动儿童的潜能,找到其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其发挥自身优势,为班集体做贡献。老师要关心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尊重流动儿童的人格,做到“去标签化”。在安全方面,学校应该多开展法律和人身安全讲座,并以图片、视频等形式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学校应该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或者打电话等形式增加与家长的沟通,随时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
3.社区层面的介入。融入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不仅需要流动儿童消除内心的自卑、胆怯心理主动融入,还需要本市社区居民对流动儿童的理解、包容与接纳。除了个案与小组方法来帮助流动儿童增能,使他们去除标签之外,还需要运用社区工作来促进流动儿童的融入。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倡导改善流动儿童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安全实施,与相关部门协调专门设置流动儿童活动室,便于流动儿童开展活动。为流动儿童开展五点半课堂、寒暑假文艺汇演等来丰富流动儿童的生活,与社区中本市居民一同举办春节联欢会等,使他们在准备活动中彼此认识、彼此接纳,增强互动与交流,帮助流动儿童真正融入到社区中,形成归属感和认同感。除此之外,社区要完善社区诊所定期开展流动儿童免费体检、发放疫苗等活动的机制,为流动儿童提供一个健康快乐的社区环境。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分析处理和汇总采用Excel 2003和SPSS19.0软件进行,率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宏观层面的介入。社会工作者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进行社会倡导,充分利用社会各类资源,如政府、妇联、团委等建立流动儿童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公安部门加强对流动儿童权益与人生安全的保护。与此同时,呼吁政府进行大力改革,促进教育机会平等,使流动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接纳与关爱。
五、总 结
生态系统视角在干预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入上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该视角涉及了流动儿童身边所有可利用的资源,为其有效的社会融入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但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是虽然指出融入是双方努力的结果,需要双方的共同活动,但是在对流动儿童融入的效果上,首先笔者只是单方面研究了流动儿童这一方,没有去考察本市区居民对流动儿童接纳的情况;其次,没有对本地儿童的社会融入进行考察,无法与流动儿童进行比较来证实流动儿童确实存在有差别的融入问题,希望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完善。
参考文献:
[1]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综合能力[M].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7.
[2]2007—2013 European Structural Funds Program. Further-InformatioSocialInclusion[EB/OL]. htt//www.escp.Cquk/03-info-social-inclusion.html.
[3]邱兴.论城市农转非新移民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3)1-3,7.
[4]周皓.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测量及理论思考[J].人口研究,2012(3)27-37.
[5]任远,邬民乐.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文献评述[J].人口研究,2006(3)87-94.
[6]唐琼一.基于公民教育视角的流动儿童社会融入问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6)3-4.
[7]秘舒.社会学干预方法在流动儿童社会融入中的应用[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92-102.
[8]梁笑芬,樊有镇.增权视角下社会工作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区融入的探索——以广州J项目为例[J].青少年学刊,2016(5)47-50.
中图分类号: C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303(2019)04-0019-08
收稿日期: 2019-04-29
作者简介: 艾丽菲拉·阿克帕尔(1994—),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人,新疆大学社会工作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
(责任编辑:陈昕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