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清文章脉络 领会作者感情——中考散文阅读考点剖析及答题技巧点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脉络论文,考点论文,中考论文,散文论文,感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命题研究]
散文是中学生接触较多的一类文体,也是中考记叙文阅读中常考的一类文体。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要备考这一文体,就必须对散文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这样才能掌握散文的特点,以利于我们更好地备考。
我们了解散文时可重点从如下两方面入手:(1)散文的特点。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是文章的材料和组织形式,“神”指文章的主旨,即贯穿文章始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材料虽散,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必须围绕作者的思想感情展开。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其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抒情散文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写景散文是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这类文章多是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2)散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联想、想象和象征。所谓联想,是人们在观察的基础上,由当前的某一事物回忆起或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思维活动。想象就是人们在感知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对过去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象征是托义于物,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象征物)来表现一种深远的含义(象征义)。散文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认识、了解了散文之后,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中考阅读中散文的考查重点。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对散文的考查,一般集中在如下几个考点上:(1)理解字词的含义及表达作用;(2)理解字词的感情色彩和准确运用;(3)分析关键句的含义及表达作用;(4)分析散文的线索及常用表现手法;(5)分析散文所蕴涵的哲理,领会散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6)欣赏文中优美、精辟的语言。依据我们对散文考点的分析和研究,根据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各地对散文的考查,结合考纲要求和新课标精神,考生在备战2011年中考时应特别注意:(1)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将会呈现出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2)对文章写作特色的考查将会更灵活;(3)对学生语言的表述、思维的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将会更高。命题呈现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但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真题解析]
(一)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如2010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草屋的声音》第21题: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
[解题指导] 这里要求“概括作者包蕴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其实也是要求能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是对文章内容与主题的考查。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的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本题中我们从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如“草屋是温馨的”“草屋留在我记忆中的更多的是宁静”等不难得出答案:作者通过对草屋及草屋“声音”的叙写,表达了对草屋生活的回忆和留恋,对草屋主人美好品质的赞美,体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意思相近即可)
由本题可见,我们在阅读散文时要想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主题,就要在初读文章时抓住每段的首句、尾句、富于哲理的判断句或带有总结性的话语来感悟感知。我们通过对关键句、段内涵的仔细揣摩,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文章主旨。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情感或观点,对考试答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几乎每一道题目都或多或少与中心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我们答题时,应尽量向中心靠拢,围绕中心来展开思路,这样准确率会大大提高。整体感知文章还包括对文章思路的梳理。梳理文章思路要特别注意文章中每一段的中心句、文章开始和最后结尾的总结性段落和有明显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阅读散文不仅要准确把握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要探究作者产生这种情感的缘由,这样对我们理解文章的主题很有好处。例如当阅读《紫藤萝瀑布》时,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即从焦虑和悲痛到宁静与喜悦,到最后的振作。然后我们要想作者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因为作者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不能让昨天的不幸把人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接着我们再来研究作者是怎么感悟到这个人生哲理的,通过对课文的分析,我们会明白正是紫藤萝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再到如今繁花似锦的命运变化给了作者以启示。那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把握情感的基本思路,即把握情感,探究缘由,分析情物。
(二)把握文章脉络,梳理写作顺序。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2小题:从第①段看,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
[解题指导] 这里的考点之一就是梳理文章的写作顺序。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选取的材料顺序、段落顺序、句子顺序、词语顺序等。一般又以如下两个知识点来呈现:(1)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地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例如:《回忆我的母亲》以“母亲勤劳”为线索,《藤野先生》以“我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和“我的爱国思想感情”为线索等。(2)顺序:这个知识点除了常考记叙文的三种基本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外,如本题就是这样的,还有如下两种考查方式:①连续的材料或几个段落或词语能否调整顺序?为什么?②从原文中抽出一句话或几个词语,让你放回文中可以选择的几个地方。
对于这些考点,我们答关于线索的试题时要找到线索,根据提问灵活回答,关键是能判断准线索。答关于顺序的试题时,首先要了解三种叙述方式的特点和作用;其次要注意审题,有的题是不能颠倒顺序的,有的是可以颠倒顺序的,出题人在出题时会有暗示;同时也要推敲材料和段落、词语之间的关系。不管能还是不能,都要谈为什么。思路是要看材料或段落、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从原文中抽出的语句,往往是总结性的或承上启下的,一是靠考生的语感修养,二是对语句进行理性分析。词语顺序也要凭借语感和理性分析,要分析语言环境和词语搭配的问题。这样的题往往是有选择答案,即使没有选择答案,也不要回答为什么,但思维过程要考虑到词语的逻辑顺序和词语搭配的习惯。
本题显然考查的是记叙文的三种基本叙述方式,我们从第一段中“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可以看出,这是在回忆以前的生活情景,因此是倒叙。这里先开篇点题,对煤油灯做必要的交代以引起读者的关注,然后引出回忆。
(三)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语言魅力。如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姥姥的端午》第16题: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2)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的是对重点词语的品析与把握。它属于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语言魅力,这是一个大的考点,这一考点还包括如下方面:
(1)字词含义。原文给一个词语的拼音,让你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词语并结合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这个考点是必考题。填写词语要靠平时的积累,解释词语要根据该词语所在的语境来推断。我们答题时要注意:①考虑文章或段落的主题,结合主题来答词语的含义;②根据该词语前后语句的内容、含义来推断。注意:如果知道该词语的原始意义解释,一定不要忽略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2)词语妙用。考题一般的表现形式是:品评加点词语作用(妙用)或加点词语能否删除。我们答题时要注意:①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②词语的表达作用,要结合语境或主题思想来回答,要答该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思想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塑造等方面的作用;③体现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
(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这样的题,往往结合发展性考题来考。有时,也会单纯考哲理性语句的含义,这样的考题,关键要抓住中心词,要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
我们解答这样的题时不能单单地就字来论字,还要去发掘“情”与“语”之间的联系。散文的语言一般具有生动、准确和富有美感的特点,并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思想感情,所以剖析散文的语言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准确理解语言的含义,二是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本题中:①考查细节描写(修辞的运用)及其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联系“清明夜起”“推门”“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一掩再掩”等词句,可以看出姥姥对孩子的关爱。②考查人物的神态描写及其作用。联系该词所在的语言环境,从两个“想念”不难看出姥姥“呆呆”的神态下的心理活动——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而从“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中可以看出姥姥勤劳的品格。因此我们也很容易写出正确答案:①运用细节描写(答“运用反复修辞”也可),刻画出姥姥生怕惊醒“我”而轻手轻脚的样子,表现了她对儿孙的关爱。②运用神态描写,写出姥姥进城后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表现了她的勤劳。
(四)分清表达方式,理解特殊作用。如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煤油灯》第5题:分析第③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及其作用。我们答题时关键的是要弄清楚表达方式有哪些。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分别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散文中叙述、描写和抒情非常常见。散文中的叙述主要是交代事情的经过,是作者抒情的基础;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用,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要严格区分小说景物描写与散文景物描写的不同(小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气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人物;散文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人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心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方值得注意。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一般不单独出题。对于散文中的抒情,我们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一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说明这种表达方式虽不是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但是为了表达的需要,散文有时也采用这种表达方式。如《煤油灯》一文的第三段就是这样。我们要注意的是散文中的说明,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从整体上看仍是为写人叙事服务的。
明白了上述内容之后,这一题就相当好做了。不难看出,第三段重在说明煤油灯的制作过程,联系全文,可见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①将制作过程写得丝毫不差,突出煤油灯在“我”心中印象的深刻程度。②写出“我”的全神贯注和全情付出。
(五)揣摩表现手法,深入理解文章。如2010年贵州省铜仁地区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夜晚》第14题: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写出了城市和乡村夜晚的什么特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解题指导] 显然,本题考查的是文章常见的表现手法对于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依据笔者多年辅导初三学生备考和阅卷的经验,发现一些考生往往将本题的表现手法与上个考点中的表达方式混为一体。值得强调的是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常见的表现手法有: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②咏物类——托物言志;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寄事抒情;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⑤送别类——寄事抒情、借景抒情;⑥边塞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有时也见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等手法。
明白了文章的这些表现手法之后,我们就要联系文章内容来看是不是使用了这些表现手法,然后再结合具体文章来分析其作用,这样对此类题就会轻而易举地做出了。
本文的标题是“夜晚”,也写了两个不同地方的夜晚,即乡村的夜晚和城市的夜晚,但这两个地方夜晚的情形又是不一样的,显然作者是在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不同夜晚的特征:乡村的夜晚是静谧安宁,城市的夜晚是喧嚣浮躁。作者运用对比手法这样写目的是什么呢?我们从作者的“把家里的晾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着光浪浮游”举动中,从作者愿望中不难看出作者是多么地希望远离浮躁,亲近自然,获得精神的宁静与自由啊。明白了这些之后,这一题不也就顺理成章地做出来了吗?
[总结提高]
通过刚才结合2010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对散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及相关知识与答题技巧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散文阅读其实也是相当好做的。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我们要想做好散文阅读试题,要想在考场中得高分,得满分,注意以下方面对我们是有好处的:(1)整体入手,理清文章脉络。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再来回答题目,就会洞若观火,游刃有余。(2)了解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再对照原文,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3)借助想象,体察作者情感。散文属于文学范畴,阅读散文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结合个人生活体验,和作者情感发生强烈共鸣。(4)辨识手法,找准突破口。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主要表现手法之一,托物言志类散文也多次出现在中考试题中。如果我们能辨识散文的写作手法,这对于我们理解文章中心是极有帮助的。(5)明确技巧,提高答题效率。阅读散文,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考中对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了解、掌握。(6)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阅读散文时还要瞻前顾后,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这样得出的答案才全面、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