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指导案例为载体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_导学案论文

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效论文,信息技术论文,课堂论文,学案论文,为载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合一”设计方案。信息技术课的导学案以电子形式进行分发,主要包括了课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合作探究和达标检测这几个要素。

如今很多学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学案导学,教师取消了教案,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导学案,信息技术学科也在探索中前进。

信息技术学科运用导学案其实由来已久,它以电子学案分发为主。特别在优质课、展示课上,教师通常会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或“任务书”,学生通过访问专题学习网站,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从而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学科可以展示纸质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动态内容,所以在设计和使用导学案上,能更胜一筹。

探原因,提效率

信息技术传统课堂中,以学生的知识本位作为教学思想,教师成了知识的垄断者和传授者。教师的单向说教式和学生接受式学习成了课堂的主导。在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教师的演示与学生的练习不同步,这样很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不高。“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教师“教”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学生如果习惯于教师的讲解,便不会主动地去学习下一知识点,更不会去探究,这样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佳。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气氛沉闷,整堂课下来,学生没有带着兴趣去学习信息技术,学生学习的范围很局限,没有拓展,思维狭隘。信息技术课堂上情感教育的兴趣性、成功性、审美性和创造性特征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

相比于传统教学,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有哪些优势呢?如下表所示。

显然,与传统教学相比,以“导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大优势,它能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在多边交互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而教师显然成了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寻方法,重应用

1.“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即“疑”字贯穿课堂始终,“设疑—解疑—质疑”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运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设疑是关键。首先是“设疑自探”,揭示学习目标;引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其次是“解疑合探”,教师在了解学情后,先把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罗列综合,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途径,合作解决问题。再次是“质疑再探”,教师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挑战,全部深入领会教材的本质内涵。

例如,宁波版《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下第六课《网上获取文件》,首先让学生欣赏哈里波特图片,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设疑——怎么去找更多图片,从而揭示本课学习目标。教师分发电子导学案,学生通过导学案找出网上获取文件的一种方法——FTP下载,接着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用FTP下载的几种方法。教师再设疑:有一段哈里波特视频打不开,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观看这段视频。学生自己讨论需要下载播放器,从而自然引出第二个环节——Web下载,教师再次让学生小组探究,找到相应的播放器。Web下载中会出现较多问题,教师将问题汇总,通过学生间、师生间交流,将疑点问题一一解决。最后,教师质疑探问:Web下载中我们看到过这种图标的文件(压缩图标),请学生们打开。如果学生打不开,则提出问题:为什么打不开?从而引出概念——压缩文件,并为下一知识点作好铺垫。整堂课就是“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地位得以体现,教师在其中充当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2.“先学后教”教学模式

“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先尝试练习,在尝试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并有针对性地讲解。“先学后讲”从课堂教学的顺序出发,它指在教学流程中先经过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与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的模式。改变以往的以教定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模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新。

先学后教一般分为五步,可用下图来表示。

学生根据学案先自学,再根据自我探究和同学相互研究对导学案提出的问题予以解答,并以小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最后进行相应程度的达标检测。教师则在学生自学时巡视学生情况,并把学生自学、群学、对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采集,在解疑释惑环节进行串讲点拨,在学生对知识进行小结时进行再次归纳整合,最后对达标检测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指导。

例如,宁波版《信息技术》教材七年级上第二课《学会组装计算机——认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学生根据学案先自学人与电脑之间的联系——把人比作电脑,脑比作中央处理器,眼睛、耳朵、鼻子比作输入设备,嘴巴、脸比作输出设备,记忆力比作内存,文字记录比作外存等。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对电脑中的各个部件的作用进行互研,并记录在电子学案上。关于存储器的容量和单位,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比较陌生,教师需要从学生生活中有所了解的U盘容量出发,适时点拨,积极引导,对于学生群学提出的质疑相应解答。在达标检测环节,对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进行罗列,对存储容量单位进行换算,教师先对学生错误的问题进行归纳整合,再进行个别指导。

3.“探究—指导—创新”教学模式

“探究—指导—创新”教学模式即学生先独学、对学、群学,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通过小组讨论、优势互补来完善知识,最后发现知识、创新知识的过程。它体现了如下三个特点。

自主探究。课堂不是由教师来支配的,而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我领悟,遇到困难,教师不是帮学生主动解决,而是帮其分析原因,鼓励学生。这样,学生会懂得学习意义,增强学习的动力。

综合能力的应用。把能力、兴趣的培养浸润于知识教学中,有机渗透。有计划地把知识的教学,能力、兴趣的培养结合起来,不断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创新思维。新点子、新方法时刻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学会使用创新思维。

例如,宁波版《信息技术》教材八年级上第十四课《精彩合成》,学习目标是学会Photoshop图层混合模式的设置与合并,书本的实例是公益海报——渴望(保护环境、爱护森林)。作为一堂综合课,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个性释放、展现能力。本课可以准备很多图片素材,让学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将前几课学过的海报主题的构思与海报素材的处理有效结合,真正将知识、能力、兴趣有机结合。教师分发本课电子导学案,让学生制作不同类型的海报。教师则适时点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断运用创新思维,从兴趣层面进行思考,从而寻找表达海报意义的方法。

强反思,促发展

导学案遵循“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维训练为线”的原则,它的应用促进了学生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准备导学案时应指定好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难点,并且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实际相对应。

1.对于信息技术学科来说,导学案应由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和课外补充材料组成。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知道本堂课所要探索的方向和内容。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实现分层教学,即围绕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发展目标分层开展教学活动。学案中要罗列出学生经常容易出错的操作,尽可能详细全部写在导学案里,能充分引起学生的重视,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网站,让学生上网获取信息,这样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实现了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导学案的设计是基于教材的,属于二次加工的过程,不能脱离教材单独存在。再设计,可以利用课堂中的宝贵再生资源,为进行重新修订导学案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2.学案导学的设计要讲究课堂的时效性,高效分配好课堂的45分钟时间,不要流于形式,它的最终目的是开阔学生眼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动手中完成知识点的探究,从而熟练运用知识完成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学案要以提纲的电子版形式发放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去思考、归纳与整理。学案的设计要有程序性、梯度性,但必须在课堂内完成,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

3.在信息技术课堂运用导学案,教师不能“不闻不问”,撒手任学生自由操作,但也不能进行灌输教学,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跟学生一起讨论,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进行适当解答,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把握学情分析,充分应对教室中发生的各种预案,能灵活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进行适当合理的引导和补充,对课堂首尾还要做好合适的评价与总结。教师要灵活应对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问题,这样才能使课堂显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潜能。要学会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在导学案的使用上,要加强个别指导,在评价上进行分层评价。要注意课堂的收放问题,正确把握好导学案使用度的问题。

4.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因学生基础不同,完成的任务差异性很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克服这一瓶颈,否则小组合作学习效果不好,课堂杂乱无章,学案导学应设计学生感兴趣并可以延续兴趣的一系列串联任务,这样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导学案运用过程中,要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突破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驱动性,发挥学生的潜力,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学案导学为载体,突破信息技术有效教学还需要很多探索与努力。把握好课堂的开放度,完善好课堂评价机制,检测好学生的学习效果,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与实践。作为教师,要在实践与问题中不断探索,优化导学案的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标签:;  ;  

以学习指导案例为载体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_导学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