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老年人口问题分析_老年人口论文

当前农村老年人口问题分析_老年人口论文

当前农村老年人口问题的透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老年论文,人口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摘要]世纪之交,我国人口结构将实现转换并迈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届时,因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并增长迅速而带来许多的社会问题。作者结合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和社会福利条件差的客观实际,针对在经济转型和观念变革时期的农村老年人口群体中所出现的许多问题,作了初步的研究,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可行对策。

[关键词]农村 老年人口 问题 现状 对策措施

人构成了社会,又影响着社会变迁。一个时期的人口结构,可以预示一个社会发展的未来景观。在世纪之交,我国人口结构将实现转型并迈入“老年型”国家行列,不仅老年人口绝对量大,且增长速度快,势头凶猛。伴之而至的是对社会关系各个方面的影响与冲击,滋生出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此,本文结合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社会福利条件较差的实际,针对农村老年社会群体的一些问题作探索研究,以便为未来的社会老年人口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文中所援引的资料是作者在传统文化发达但又受现代意识冲击较大的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调查。

一、农村老年群体的特点

老年人的共同特点是年高体衰,经验丰富,但多固守自我。一方面受生物学规律制约,他们的生理机能衰减,体力功能渐退,思维能力下降,性格及心理活动时常失调;另一方面,他们历以沧桑,阅识较广,长期的社会实践使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观察社会仔细,思考问题全面,技术运用娴熟。与现代青年相比,他们又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固步自封,只求相安无事,拒避互相竞争……。必须正确认识老年群体,妥善并合理开发他们的有益成份,促使他们继续社会化,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不同社会的老年人,因生活的历史、背景与环境条件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与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的老年群体特征是:

第一,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低是构成农村老人难以实行退休制度的直接原因。只要他们身体健康,就依然作为劳力或辅助劳力,协助子女进行农事工作,以获得必要的生活补助,因而形成了很高的劳动参与率。这种情况的优点,是长辈对晚辈的传帮带,以及在经验上熏陶和培养青年人对农业生产技术的掌握,而缺点是老人没有良好的休养环境,无法颐养天年,最后多因劳累过度而病倒或死亡。

第二,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导致对精神食粮的捕捉能力与享受范围差。解放前,经济贫困与社会战乱,使目前的老人在那个时代无法求知读书,形成了“先天性的文化缺乏症”。解放后,因工业经济建设的需要,工人阶级经受了文化上的“扫盲运动”,通过强化识字使之达到了一定的知识水平;而传统的耕农意识——“靠力气种地、凭经验吃饭”,使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在无内在需求的状况下,未能得到提高而仍处于文盲半文盲状态。

第三,居住分散,数量巨大。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地域分布太广,这种状况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对外交流,致使视野缩短,接触范围狭窄,最终形成观念固守和思想可塑性较低的现状。

第四,福利设施量少质差,精神生活贫乏。由于居住区一般远离经济与文化中心,加之文化水平低和年高体差等原因,使许多老年人“抱孙子看娃,闲转悠聊天”作为精神寄托的一种主要方式,缠绵于“小家庭”的圈子,固守在“小我”的范围,不主动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

二、农村老年社会问题的表现形式

随着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上升,老年问题必将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农村,伴随着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和人们传统观念的变化,使得在老年人口群体中出现许多新现象、新问题、新特点。

1、对老年人的嫌弃与冷漠,变相的虐待与抛弃。目前,传统的大家庭、多子女家庭数量急剧下降,小家庭、核心家庭比重直线上升,也即大家庭在分化、碎化。在自然经济时代,土地私有、耕器陈旧而粗重,必然要求大家相互依靠,共同生产,以求自给自足,从而必须“三代四世同堂”、“重男轻女”并“多子多福”。在商品经济时代,现代化的机械不断运用于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弱化了人们之间低水平相互依托和协作的生成条件,使小家庭观念的产生有了物质基础。80年代以来,农村体制改革引发了农村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同时,计划生育工作作为基本国策严格执行,促使了农村青年家庭观念的极大变化。如兴平市丰仪乡北张村,自1980年以来成家的46位男青年中,80%分化独立为核心家庭,其家庭人口规模平均为3.7人/户。目前,这种现象来势凶猛,大大超出了老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尤其在“单传”家庭中的出现,严重冲击了老年人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致使许多老年人为此而心力交瘁。家庭分化裂变是一个痛苦过程,由于两代人的价值取向不同,想法各异,长辈求和,晚辈求分,致使一些青年人为达到分化独立的目的,而产生了对老人的冷淡、虐待乃至遗弃行为。

2、新老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加深。代沟是指两代人在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生活方式等等方面的差异,是上一代与下一代人之间的差别与隔阂。在农村,青年一代大多具有一定的知识,随着商品观念的增强和他们对外部社会的全方位接触,产生并引发了各种观念的更新与换位;同时,可塑性较强的心理与性格,使之更易于适合新环境,掌握新东西。而老年人长期生活空间狭窄,乏于对外交流,易于固守自我,循于传统习惯,导致代际之间共同语言减少。老年人的一些“怪癖”,如“爱唠叨”、“健忘而喜欢回忆”、“善于恋幼”等等,以及一些老年慢性病的发生,使许多不了解老年心理活动的青年人,渐渐滋生出对他们的不满,从不喜欢到厌弃,从而减少了代际之间有益的“互动”作用,致使“代沟”深化。

3、文化福利条件差。虽然一些乡村建立了“敬老院”,集中供养着“五保老人”,但象这样的福利机构数量极少,远远未能达到一乡一院的规模;至于象“老人之家”更寥若晨星。1990—1995年全国敬老院年均2.8万个,入院老人只有30.51万人,占农村五保老人数的13%。五保老人的赡养条件尚且如此,由家庭供养的众多老年人的集体性福利条件便可想而知。他们相互之间除了串门走动,扎堆聊天以外,绝大部分时间则是在“一日三餐,屋下床上”度过。农忙时一些身体较好的老人作为家庭的辅助劳力参加生产,农闲时许多老人则因无事可干而进行“赌博性娱乐”(打牌、搓麻将),以消耗光荫和精力。

4、封建迷信活动频繁。自80年代以来,在许多乡村由老人自发组织建筑的庙宇不计其数。在一些贫困地区,几乎村村有庙,户户拜佛,充分说明了老年人的内心世界荒漠和精神生活贫乏。心理失调使之相信神鬼,寄托精神,用聊以自慰法保持心理平衡。

5、农村老年保险工作进展缓慢。在农村,家庭依然承负着全部的对老年人的赡养职能,老年社会保险工作起步晚且进展缓慢。这一方面受经济收入水平低下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宣传推广措施不力有关,致使人们的保险意识淡薄。有些地方尚未开设针对农村老年人的一些社会保险种,如医疗保险、安葬费保险等等。此外,社会救济工作也十分落后。

三、农村社会老年群体问题的对策

农村老年群体的种种问题,是社会问题的一个侧面,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变迁时期——人们的思想在变、观念在变、行为在变。为了顺应时代变化的发展,同时保证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身心生活,必须综合运用各种措施选择适宜对策,以调适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1、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道德观念。在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人们用十分浓厚的道德观念,协调和稳固着家庭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新时期,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人们的社会观念有了相应的变化,但仍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有益的道德法则,为今所用。如孝道中所倡导的对老年人“孝敬、孝顺、孝养”,坚持敬老尊老,便是实现整个社会综合治理老年人问题的基础。因此,针对年轻人性格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充分运用道德法则,强化道德教育,促使自我约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树立其敬老爱老观念,以促成全社会尊老风气的形成。

2、建立健全法制,保障老人权益。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但在广大农村人们的法制观念淡薄,把许多虐待老人的行为认为是“家庭纠纷和家务碎事”,不危及社会;执法者往往以“清官难断家务事”而回避执法。家庭的外衣淡化了人们的法意识,致使打骂虐待老人现象在农村时有发生。鉴于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自上而下,干群结合,提高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以便更好地实现老年人的身心安全,增进家庭和睦,促使社会安定。

3、实行“双文明”建设,加快民风好转。对待老人的态度,反映一个民族的素质、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好坏、决定着该家庭结构的紧凑与否,推而广之便影响着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建设“双文明”是提高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的良法良策,是融合人际关系、共同效力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在我国,家庭内聚力一直很强;但是近年来许多家庭的“婆媳不和,妯娌相背”致使家庭内耗增大,凝聚力下降,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也因此而受到极大影响。建设“文明村”,评选“五好家庭”和开展“好媳妇好婆婆”竞赛活动,能够有效地减少家庭成员间的磨擦,增强内聚力,团结一心,共同致富。这不仅有益老人,而且惠及社会,对农村社会不良风气的净化有重要作用。

4、增加福利设施,活跃文体活动。近几年来,许多地方乡镇企业规模扩大,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民收入迅速提高,于是大量办起了“青年文化游艺室”、“团员活动室”、“农民夜校”等等;但对老年福利设施投资不多,致使老年福利工作与经济发展严重脱节。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在条件成熟的乡村,应加大老年福利设施投资的力度,建办敬老院,开设老年保险,实行老年退休制度,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实现家庭社会共同负担。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幸福舒逸,也才有利于淡化人们“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念,促进人口控制工作顺利开展。

5、发挥余热作用、做到老有所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许多老人是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能工巧匠,是宝贵的智力资源,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潜在生力军。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发挥他们的余热,组织他们进行适当的工作和对年轻人的传帮带,充实并洁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发掘其潜力,运用于生产,使之人尽其才,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亦老有所为。

6、促使代际沟通、彼此相互尊重。家庭是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所确定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形式,在这个群体内有老幼之分和代际之别。社会生活经历的不同,使不同年龄的人在思想意识与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在对方身上都可以找到使自己不可理解的东西。当人们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并正确认识形成彼此隔阂的原因时,就会消除屏障,沟通心际。所以年轻人应该学一些老年心理学,了解老人的脾气及心理活动特征,以便使自己良好的敬老意愿得到顺利实现。作为老年人也应不断地输入新观念新思想,促使自己继续社会化,支持和鼓励年轻人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消除对青年人的偏护心理,让他们大胆实践,以尽快步入社会独立工作。在家庭内部应大力提倡“婆婆爱媳妇,媳妇敬婆婆”的良好家风,减少矛盾磨擦,形成彼此尊重和相互关心的人际关系。

总之,我国农村老年人问题的出现,既有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的因素,也有家庭经济与伦理道德方面的原因。随着今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现代意识的增强,以及人口控制政策的继续贯彻,当前老年社会群体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的。我们研究老年问题,提倡敬老爱老,促进家庭和睦,同时开发和利用老人的“余热”资源等等,这对老人幸福、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收稿日期:1996-01-03

标签:;  ;  ;  ;  ;  

当前农村老年人口问题分析_老年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