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内涵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德育论文,内涵论文,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中学德育内涵应给予科学概定。人们对德育概念理解不一。德育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政治素质教育。四者之间关系密切。目前应特别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和生活理想教育。政治课应正名为德育课。
* **
中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也不会过分。要提高中学德育课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对中学德育内涵给予科学的概定。
德育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应该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概念是对于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人类的科学认识的成果都是通过形成各种概念来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切科学的理性认识活动都需要借助于概念才可以进行。科学的德育概念对于客观地评估德育教学效果会有很高的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强调“政治挂帅”,人们对于中学德育所应包含的内容也失之偏颇。“文革”前,把中学德育概念窄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文革”时,进一步窄化为“政治教育”,“文革”后,认为德育应该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有的则把它泛化为“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在内的完成人的社会化的过程”。直到今天,我国教育界理论界对德育概念仍未取得共识。从德育教育目的和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方面概定,中学德育应包括心理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和政治素质教育。
一、心理素质教育是德育的条件工程
心理素质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心理潜能,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人的各种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在整个中学教育和中学生的素质发展过程中,心理教育的独特意义就在于它为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美感素质的培养等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心理状态及心理发展将影响着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可是,心理塑造至今仍没有被教育界理论界视为堪与思想品德及政治素质教育相提并论的教育目标,目前在中学仍没有开设心理课。
对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智力发展、品德培养和人格的成长,都受到心理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仅在一部分学生中形成心理障碍,而且会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效能的下降。人的心理是各部分协调的统一体。作为整体的心理系统,一旦遭受到各种干扰,它的各部分就无法协调,整体功能也会大大降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一旦缺乏性需要如生物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等不能基本满足的话,那么成长性需要如认知需要、美的欣赏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也就难以产生。心理学家韦克斯勒认为,智力不是单一的能量,而是包括情感、动机、智力等各种成份的综合能量,他认为在所有智力水平上都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当中学生普遍为心理方面的种种问题困扰得苦不堪言时,我们是很难期望他们提高认知兴趣和认知水平的。现在有相当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厌学风气严重,思想品德差,自我荒废行为增多,早恋成风,而人们在解释这些现象时往往归因于学生缺少远大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校德育工作软化了。这样的归因是过于简单化的。一个有理想的社会中的青年学生却没有那个社会所期望的理想,这中间如果没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对中学生来说,这个特殊原因就是心理失调,以致造成他们对外来压力的厌倦感。
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很多,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当前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考虑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心理教育和指导。
学习心理指导。中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旺盛和富有好奇心的长知识阶段。他们最关心最经常感到困惑的就是学习问题。逃学,弃学,降低学习要求,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情况经常发生。所以,应该在德育教育中,对中学生进行学习心理教育与指导,激发学习自觉性,明确学习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对社会的义务,增强学习信心,克服厌学情绪,消除自卑心理,培养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学会科学用脑,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耐挫能力的培养。中学生遇到的各种刺激因素日益增多,如课业负担沉重,考试升学竞争加剧,升学压力加大,人际关系复杂,恋爱就业矛盾突出等等。面对种种挑战,大多能战胜,但也有人经受不了挫折,因此而出走,结成帮伙干违法犯罪的事。因此,提高学生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应是心理教育乃至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教育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做情感的主人,面对现实,经受磨炼,培养乐观开朗、坚强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
性心理指导。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开始走向性成熟阶段,有了性的欲望与冲动。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冲突,导致中学生产生性困惑。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伊德把人的本能欲望、性欲冲动称为“里比多”,认为“里比多”象一个永恒沸腾着的“大锅”,强烈地寻求发泄和满足;“里比多”是生命之源,人性之本,精神病便是“里比多”遭受过分压制的结果。青春性成熟期机体内部出现的性激素的刺激作用所引起的生理感受和体验十分显著。专家们认为,它永远超过性成熟之后的正常值。然而由于有社会道德、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被压制和压抑着。一般情况下,中学生们通过学习、参加文娱体育活动,相互交往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的释放,可以减弱、抑制性的冲击力,使之得到某种程度的宣泄、代偿、升华。但是也有一些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性压抑。在对性的关心和欲求的同时,伴随着羞耻心和不安感。性的压抑常常是潜藏在心灵深入,却以曲折隐蔽的方式或公开地表现出来。他们当中,有的想入非非,精神恍惚,如痴如迷,坐立不安,有的早恋,有的被性心理困扰影响学习,也有的犯性罪过,所以应该进行性心理教育指导,进行性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帮助他们用理智支配和指导性感,把性冲动所释放的能量用到学习娱乐体育锻炼上。对中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它将有助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在中学德育课中,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帮助中学生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获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这样无论对他们品质的塑造还是对他们学习效能和学习动力的增强都是有益的。健康的心理,是道德素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载体,心理素质教育将是德育教育的先决条件。
二、道德素质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工程
道德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调节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做人的道理和规矩。
法制教育代替不了道德教育。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目的是要人人遵纪守法,保证社会安定团结稳定发展。道德和法制都是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但两者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发展的趋势不同,实施手段不同,作用范围不同。现在社会上许多不文明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的结果。
人治、法治、德治是治国之三要素。法治是最强有力的,德治是温药,是有长效的,而人治也是不可少的。正因为人治不可少,所以我们才重视人才的选拔。可是,从事人治之人要有德,从事法治之人也要有德,从事德治之人更要有德。少了德,法治会等于零,人治会成为负数。加强道德意识,改善道德教育,研究适合经济基础的道德规范,提高中学生,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是促进廉政、净化社会风气之必需。
对中学生来说,进行道德素质教育,应该帮助他们树立道德理想,做一个情操高尚、人格完美的人,而重点应是职业理想教育。职业是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的选择以及所要达到的成就的追求目标。在中学生中,职业理想主要是表现为未来的志愿、成才的渴和美好的幻想,希望将来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干。这是中学生理想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闪学点。
三、思想素质教育是德育的主体工程
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其内容为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人们的思想是复杂的,归纳起来,有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革命思想和反动思想之后。在学校通过思想教育课,向学生灌输先进思想和革命思想,抵制、反对落后思想和反动思想,学会科学的思想方法。
进行唯物论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前提,作为社会人,要用双手创造社会财富,作为九十年代的中学生,要决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
进行唯物史观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社会的主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
进行唯物辩证法教育,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在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在走向进步,不人倒退,但会有曲折。有了革命的思想,尽管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也不会发生信仰危机。
通过思想素质教育,造就思想进步的社会人,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
四、政治素质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工程
进行政治素质教育,才能使受教育者获得正确的政治观和社会观,使之从非受国者变成爱国者,从非社会主义者变成社会主义者。目前,在中学生中,他们普遍希望国家富强起来,希望把改革开放深入下去,希望消除腐败现象,希望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希望发展社会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贫穷,达到共同富裕,过美好生活。这其实是社会理想的具体表现。进行政治素质教育,要抓好社会理想教育,特别要重视生活理想教育。
马卡连轲把理想教育称为“前景”教育,他把前景分为近景、中景、远景三个层次。他认为,为了帮助学生树立远景,可先指导他们树立近景、中景,逐渐把近景推向中景和远景,“使比较简单的快乐转变为比较复杂和对人类有意义的快乐”。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帮助中学生树立和实现共同理想,应先指导他们树立生活理想,逐渐把其推向社会理想。
生活理想是理想构成的基础层次。它是指人们对吃穿住行以及娱乐友谊爱情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向往。在中学生中,生活理想表现为求知求乐求美,对美化生活,美化自己、寻求知心者发生兴趣,对生活方式开始进行探索。生活理想是否健康,对中学生的人生道路影响极大。
树立生活理想,首先要教育学生认知,生活来自生产,“杏桃好吃树难栽”,美好生活要靠自己双手创造。其次,要培养中学生社会生活基本技能,即生活自理技能和谋生技能。目前我国中学生普遍存在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的依赖性,生活自理技能差,谋生意识淡薄,与现代社会要求相差甚远。
社会主体是人。人只有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要求,才能贡献于社会。人的社会化实质上是个人的发展。我国的发展状况,说到底,取决于我国社会成员的素质。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连自身生活自理技能和谋生技能都缺乏,是谈不上为社会献力,实现社会理想的。
谋生技能是一个人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在传统社会中,谋生技能社会化主要依靠子承父业的家庭传授。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教育,学校教育承担了主要任务。只有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才可能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才可能在社会生活中正常地生存下去和按照社会的需要发展自己。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要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他们必须在社会生活及劳动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政治素质教育,目标应是帮助中学生树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劳动创造幸福的生活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社会理想。培养社会人,成为德育教育的核心。
“德育”早已作为确定的专用名词写进教育方针,可至今仍把中学德育课称为政治课,令人费解,同时它容易使人把德育课窄化为只是“政治教育”。把中学政治课改为德育课,把政治教材改为德育教材,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