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京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策论文,政府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06)08—0020—07
一、俄罗斯“休克疗法”及其后果
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叶利钦领导下进行了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市场化的制度转轨。以放开价格、国企大规模私有化为主要内容的激进经济改革(休克疗法),其初衷是以短期的经济下降作为代价,换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给经济振兴注入活力。但休克疗法的实施却导致了严重后果。
(一)经济长期衰退,国力下降
90年代,俄国连续7年经济负增长,GDP累计下降约40%,其中工业下降46%。2005年俄经济总量不到中国的1/2。 工厂设备和基础设施陈旧,无钱更新。10多年来科技人才大量流失,从原来250万下降到80万。高技术制造业衰退,在世界民用科技型工业品市场所占比重不到1%, 经济结构偏向采掘工业,靠出口石油天然气、原材料和电力支持经济增长。
(二)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私有化过程中,很多国企经理与官员勾结,将企业产权无偿或低价转让,国家至少损失1万亿美元。流到国外的资金(其中大部分是侵吞国有财产的赃款)至少3000亿美元。据统计,私有化期间社会财富损失约1.7万亿美元,相当于俄罗斯1996年GDP的4.2倍、二战期间苏联损失的2.5倍。[1]
(三)贫富分化加剧
在私有化过程中极少数人暴富,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下降了50—70%。国企“大拍卖”后的1996年,4%富人的收入甚至高于80 %低收入人口的总和。“没有任何一个中、东欧国家,在转轨期显出如此高水平的收入不平等”。[2]
(四)寡头势力膨胀
俄罗斯私人股份银行从1991年起就放开,少数人利用金融力量廉价收购国有大企业、侵吞国有财产、迅速聚集财富形成金融工业寡头,这是俄国私有化的突出特点。据调查,22家大型私人企业控制了俄罗斯大型工业生产企业总收入的40%,就业的40%以上。1996年总统大选后,金融工业集团经济势力急剧膨胀。最著名的是“七巨头”,他们控制了国家金融、工业和媒体(拥有3个全国性电视台中的两家,报纸杂志更不在话下)。
总之,“休克疗法”在使俄罗斯迅速走向资本主义的同时,导致俄罗斯经济萧条、政权软弱、社会秩序混乱、国际地位下降。
二、普京政府强化国家权力的主要措施
普京1999年末就任俄总统以来,顺应民心,调整了叶利钦时代的一些错误政策。他在各场合表达了新政府的执政理念: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强化国家执政能力,平衡社会矛盾,平息政治纷争,实现强国目标。
普京指出:俄罗斯已经在国际竞争中落伍,面临严重危机,没有时间可以浪费,必须放弃不切实际的民主幻想,维护秩序和稳定,一切服从经济发展大局。所以,必须提高政权的一致性和效能,强化国家职能,以解决复杂的社会矛盾。
俄罗斯是总统议会制国家。普京上台后,运用宪法赋予的总统权力和对行政力量的控制力,逐步调整了政府内权力结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政策措施:
——坚决打击车臣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取得显著成果。
——削弱地方势力,制止分离倾向。叶利钦时期因政治需要赋予各联邦较大的自主权,普京上台后将全国划分为7个联邦区,制止了地方分离倾向。
——结束寡头政治。普京上台后,首先打击了金融媒体大亨古辛斯基和媒体汽车大亨别列佐夫斯基,迫使他们逃亡国外。随后石油大亨阿列克斯普若夫、工矿业大亨波塔宁被起诉。
2003 年政府以经济罪名逮捕了试图干预议会选举的大富豪霍多尔科夫斯基,2005年将其判刑,并开始对一些石油公司和银行重新实行国有化。这标志着“寡头政治”的终结,并使普京政府的威望迅速提高。
——国家重新控制媒体。2000年,国家对别列佐夫斯基控制的公共电视台增股达51%; 国家控股的俄天然气公司利用债权控制了原属“桥”系的独立电视台。2001年,国有鲁克石油公司(Lukoil)对属于别氏的另一家电视台TB—6 提出经济诉讼,迫使其倒闭。现在,政府已经控制了俄3家最大的电视台、70 %的广播电视和80%的报纸。2001年颁布了《大众传媒法》,规定外资在俄传媒机构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50%。2002年,普京签署总统令,取消了叶利钦于1991年给予美国“自由欧洲”电台在俄罗斯境内活动的各种特权。
——压制反对派,结束议会纷争。2001年底,普京支持议会的两个中派党“团结”和“祖国—俄罗斯运动”合并为“团结—祖国运动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俄共失去了对议会的控制,左、右两翼反对派均失势。2003年12月议会选举,政权党(统一俄罗斯)获得议会2/3的席位。2004年3月总统大选,普京得票率高达71.31%,其权威无人可以撼动。新政府的成立消弭了政府与总统的分歧,从而实现了俄国家政权体系在普京领导下的高度一致。
——打击官僚腐败。2002年, 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对官僚腐败发出严厉警告。2003年开展了全国反腐肃贪运动,清理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官员和警察。根据普京指示,俄经济发展和贸易部相继出台100个长期或短期的根除行贿的措施, 并在此基础上拟定一个适合于整个政府机构的反腐防腐制度。2004年3月, 成立了俄罗斯国家反腐败委员会。
这些强硬措施的实行,缓解了导致俄社会政治动荡的根源性问题,2000年以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普京的权力地位也日益巩固(许志新,2005)。
三、新一轮私有化:强调公正,保持对战略企业的控制
(一)普京上台之初俄罗斯经济的所有制结构
到1999年底,俄总计有13万家(改制)私有化企业、3.1万家开放式股份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属于国有的公共企业有1.1万家。另据俄联邦资产注册局材料(2002.3):俄联邦政府仍在4354家经营公司中持股,其中100%持股94家,持股50%以上598家,以特殊的权利(金股)参与管理763家。
国家占全资和控股的企业, 主要是具有战略意义的企业, 如国有股在铁路占100%,在民航占51%,电力占53%,在天然气工业公司中占38%,在石油生产部门占12%;占大型企业半数的军工企业尚未股份化。
至2002年1月1日,在俄全部企业(机构)中,国有企业数(含中央和地方)占10.7%,其余为各种形式的非国有企业,竞争性行业已全部私有化。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由非国有企业生产(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代表团访俄报告2002),一般认为国有经济所占份额大约占1/3。
但俄罗斯有经济学家指出:目前仍然无法对现有财产占有和归属分配状况描绘出一个真实准确的画面,有关多项调查结果也互相矛盾。大的概念是,俄罗斯国民生产总值的大部分,是由国家控股或者是财阀集团控制的企业所创造。
在金融领域,由国有企业控股的银行有70多家,国有企业参股的银行约600家,国有资本占银行总资产的36%(王开轩,2005)。
故此,美欧于2002年承认了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
(二)普京政府关于私有化政策的立场和政策特点
普京上任后不久,政府主管私有化的机构“国有资产部”提出,拟将1.1万家国有公共企业数量削减至1000—1500家,国有股份公司从3600家削减至600—800家,通过重组提高企业效益。
但是,新一轮“深化改革”并不受群众欢迎。因为根据叶利钦时代的经验,“私有化”就是官商勾结化公为私、少数人致富的同义词。据2005年的一次民意调查,约88%的人认为,金融寡头们的财产来源是非法所得,70%以上的人认为应当改变或修正私有化政策,并对过去的私有化政策所导致的后果进行检讨和调查,甚至应当将寡头们的非法所得收归国有。而且,剩下的国有企业大部分是国家的基础和骨干工业,完全私有化将与国家战略利益相冲突。普京在不同的场合,一方面公开承认过去的私有化政策有失误,私有化过程中出现违反法律的事实要予以追究;同时又表示,不会重新国有化,必须建设更好的行政体系与市场经济配套。他表示,政府必须把市场经济改革进行下去。
2001年12月,俄颁布新的《国有资产和市政资产私有化法》,纠正了过去私有化的一些问题,规定国有资产的转让对象由过去简单的“变为私有”改为“转让给自然人和法人所有”;同时又将私有化的范围扩大到文化领域(如社会文化设施、历史文化遗产等),并将国有资产未达控股额的银行列入私有化计划。2002年7月,普京签署了国家杜马通过的《土地私有化法案》,允许有条件地转让和买卖土地。
普京政府的私有化政策有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程序公正。国家加强了对私有化的管理和监督,在企业股份进行拍卖前,俄联邦资产关系部要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调查,提出私有化建议,对出售企业的理由和时间进行论证。限制黑箱操作和贱卖,同时规定,议会、地方政府和外国人不得参与竞购国有股权。
二是保护战略性企业。普京曾多次签署法令,禁止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实行私有化,以维护国家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权。2001年政府财政预算案第100条中,对可进行私有化改革的企业进行了限制, 规定凡法定资金超过限制数额的“超级企业”禁止拍卖。这项禁令引起了主管私有化的机构(国有资产部、俄联邦财产基金会)的不满,称这是对私有化进程的“严重障碍”,并游说杜马议员,要求取消这一禁令。
(三)2001年以来俄罗斯私有化的情况
2001年俄政府向杜马提交2002年拍卖国有财产的计划书,外电评论这是“把俄罗斯持续了10年之久的国有资产大拍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计划靠卖企业筹集216亿卢布(按官方汇率合7.2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资金来自20家大公司。杜马财产委员会官员说“对这些企业实行私有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为联邦预算筹钱,越多越好。但是更具体的拍卖计划需要政府和杜马协商解决才行。”当年第一次以10亿美元的价格卖出奥那科石油公司85%的政府股份(阿尔发集团购得),博得一片喝彩,“改革派”人士说2001年是私有化的“突破之年”。
2002年4月,政府决定出售国家控股的19家大型企业的股份(包括3家大型国有煤矿、4家大型石油天然气公司、莫斯科河运公司、国有金属矿、铝厂、 国家保险公司的部分股份),并列出拟私有化的另700 家企业的名单(不包括禁令范围内的企业)。据俄资产部数据,“2002年1—7月,私有化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近1倍,达271.6亿卢布”。
2003年8月,政府公布未来3年私有化计划,规定:2004年对1063家国有公司私有化(涉及石油、渔业、冶金行业,包括米格飞机制造厂),出售政府在一批公司中所持的少于25%的全部股份;2005年出售政府在另一批公司中所持50%以下的全部股份;2006年将出售“非战略性”企业中政府所持50%以上的剩余股份;到2008年完成整个私有化进程。
2004年7月,政府原则通过2005年私有化计划,规定全国9222 家国有企业中的1324家将实行私有化,并将出售政府在566 家股份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包括投资通讯公司、俄航空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国有股份)。
2005年8月,确定了2006年私有化方案,决定对968家国有独资企业进行私有化,并计划出售联邦拥有的419家公司的股份(预计财政收入310亿卢布),并开始整合国防工业企业。
但是,经济专家对能否实现上述目标表示怀疑。最近四五年私有化进展缓慢,实际上每年仅有几个大型企业被私有化,或出售大企业的国家股权。没有完成的转入下一年计划,例如2005年上半年,计划进行私有化的1453家企业只完成了二十几家,1493家拟出售国有股份的公司也只完成了114家, 不过财政收入已经完成了预算的68.5%,这是因为财政预算只是围绕着两三家大型企业制定。
四、打击寡头和石油能源工业的部分国有化
在2003—2004年的议会选举和总统换届期间,普京政府通过打击寡头势力赢得了选举,并重建了国有大型石油天然气企业,加强了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控制,使俄国政治经济形势显著好转。
(一)石油能源工业对俄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俄罗斯能源储量巨大,拥有石油可采储量(探明)超过100亿吨(占全球6%,是中国的4倍),天然气可采储量47万亿立方米(占全球1/3),煤储量占世界20%,铀储量占世界14%。石油能源是俄罗斯的战略和支柱工业,能源工业占全国工业产值的30%。自1999年以来,俄石油生产增长了48%,日产石油900万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出口国,天然气产量世界第一(占世界27%)。
在世界油价不断高涨的情况下,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和工业,是振兴经济的最重要支柱。但俄国的石油工业在1990年代大部分卖给了私人。2004年,俄政府仅控制本国石油工业的7%,石油利润大都掌握在新兴财阀手中, 石油收入只占俄罗斯财政收入的15%。
在众多石油企业中,尤科斯公司是俄国最大的私人石油企业,控制了全国石油总产量的17%。尤科斯成为俄国第一、世界第四(五?)大私营石油公司,占全国石油开采量的29%,石油储量远超埃克森美孚。资产总值超过400亿美元。
(二)打击寡头,赢得议会和总统选举
2003年10月俄罗斯总检察院逮捕了尤科斯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这一行动截断了议会内反对党的财源,阻止了寡头的代理人在选举中兴风作浪,削平了国内最有势力的寡头集团。霍氏案发后,俄国股市暴跌,跨国巨头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龙德士古立即中止了和尤科斯的合并谈判。面对经济界的种种担忧和商界的游说请求,普京表示“没有与商界对话的打算”。针对美国政府对此案的公开批评,俄外交部的回应措辞强硬。
政府此举大快人心。据民意调查,政府逮捕霍氏的助手和霍氏本人后,普京的支持率升到了80%,在民调中普京被列为当代俄国最伟大的领导人,排在斯大林之前。这也成为普京派赢得杜马选举胜利和普京大选连任的决定性因素。面对国内自由派和西方对选举的质疑和对俄国“左倾化”的担忧,普京在公开演说中表示:这次杜马选举“是一次公平、自由和公开的选举。”
(三)通过法律程序将尤科斯收归国有
2004年7月,俄司法部宣布,为征收尤科斯2000年偷逃的税款,将拍卖其核心子公司“尤甘斯克石油天然气公司”的股份,再次引起股市汇市暴跌。拍卖尤甘斯克还不够补交所欠税款,政府将出售尤科斯其它几个采油企业。2004年12月,国有的俄罗斯石油公司在拍卖中购得尤甘斯克,迈出了对国家重要资源重新国有化的第一步。
据报道,2005年一季度国家财政盈余迅猛增长,主要原因是为追缴尤科斯石油公司偷逃的税款,以及拍卖尤甘斯克股份所得。2005年4月, 俄罗斯石油公司以“尤科斯曾低价收购尤甘斯克的原油”为由向尤科斯起诉,索赔59亿美元。莫斯科法院随即冻结了尤科斯的主要资产。尤科斯至此彻底垮台。
2005年秋,西伯利亚石油公司被国有的俄天然气工业公司收购,俄国迈出了石油重新国有化的又一关键步骤。
在不到两年时间中,俄国超过50%的能源生产已经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普京任命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谢钦担任新的国有控股的俄罗斯石油公司董事长(2004.07),随后办公厅主任梅德维杰夫出任俄天然气工业公司董事长。据报道,俄天然气公司将被纳入新国有石油公司,成为控制全国的能源部门。
此举被西方媒体抨击为“国家极权”,但俄工业和能源部长表示:“俄国石油产业不应被任何一家企业所控制,20世纪90年代那些由政治寡头控制的石油企业应该受到法律的监督和控制”;“俄罗斯有必要建立控制石油总产量15%—20%的强大国有石油企业。”俄专家指出:在沙特等主要石油出口国,石油工业都由国家控制,石油领域国有化是正常现象;国有企业经营尽管一般不如私有企业,但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更全面、更有效率。
(四)国家加强对石油工业的控制
从2004年起,俄政府修补了尤科斯所钻的法律空子,调整了石油能源政策。
——加强中央对能源控制权:2004年,议会批准实施新的资源管理方案,剥夺了州一级地方政府控制当地能源资源的权力。
——提高石油税收:每吨原油的出口关税从35.2美元提至101美元(2004);严格资源利用税的征收(2004年上半年自然资源税78.85亿美元,占同期中央税收的27.19%)。——限制石油企业的外资比重:2004年11月,俄罗斯拍卖Lukoil 7.59%的国有股权,被美国一家公司高价收购。此举引起议会和媒体的争论。2005年,普京要求起草法律草案,限制外资在俄国重要产业的比重。
(五)俄罗斯经济政治形势正在发生重要变化
2005年底,普京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安德烈·伊拉里奥诺夫宣布辞职。当天普京就签署总统令,解除了他的职务,丝毫未加以挽留。伊氏曾是普京的亲信,曾在普京上台前帮他拟定经济计划。此人被视为俄国最有才干、思想最自由的经济学者之一,曾公开批评政府接手尤科斯的做法。媒体指出:伊氏辞职的原因,一是普京在第二任期实施了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经济一体化”政策,二是伊氏与国内亲西方的右翼联盟关系密切,但右翼联盟已趋式微。伊氏辞职前召开记者招待会称:过去6年中俄国情况大变,尤其是过去一年中, 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模式已经改变,认为“俄罗斯已不再是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
五、近期俄罗斯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
俄罗斯经受199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后,1999年开始恢复经济增长,自2000以来的6年中,平均增长率达到6%以上。官方预测,2005年GDP为21万亿卢布, 合7500亿美元。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是5年前的三倍。 俄经济规模和居民消费已恢复到1991年的水平。俄前总理卡西亚诺夫曾指出,是“政治稳定促进了经济增长”。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是俄国经济振兴的最大历史机遇。2005年俄国石油出口2.51亿吨,出口收入900亿美元,占国内总出口额的1/3左右。目前, 石油收入占俄国财政收入的54%,外汇收入的45%来自能源。很显然,尤科斯事件后国家恢复对石油资源的控制,加强了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动员能力和政治行动能力(2006年初俄乌天然气争端即为一例),成为抓住机遇、振兴经济的关键步骤。
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武器出口。俄罗斯军工技术先进,前苏联在世界武器市场占有很大份额。冷战结束和“休克疗法”使俄国在1990年代中期的军火出口落入最低谷。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约1500家军工企业,这些企业除少数及时转入民品生产外,多数陷入困境。普京上台后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军火出口,加上1999年后国际形势的转折,俄国武器出口得到恢复。2001年武器出口达49.7 亿美元,2004年57亿美元,2005年53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占世界武器市场的1/3强。
当然,仅靠出售资源而不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很难使经济从根本上复苏。普京警告:“俄国赚钱的产业依旧是石油、天然气和各类金属,我们正在坐吃山空,耗蚀国家资源,长此以往,国家终不免沦入政治和经济停滞的窘境。”“俄国的经济结构若不求更新、现代化,俄罗斯的经济终将是靠不住的。”恢复经济的首要条件是恢复投资信心,但是十几年来“官商勾结”、“监守自盗”形成的私人企业,无心搞好生产投资技改,而是忙于投机或将资产变现抽逃。2005年12月20日,总统办公厅副主任苏尔科夫在一次公开谈话中指出:私有经济至今未能证明其绝对效率和给国家经济带来的显著好处。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有必要引导私有经济发挥应有作用。
俄政府希望,经济发展从依赖原材料出口转向创新型竞争型的增长转换。但俄罗斯经济何时能真正焕发内在的活力,还需要观察研究。
六、几点启示:制度变革和国家发展战略
(一)比较研究的方法需要改进
俄罗斯近十五年进行激烈的政治经济制度转轨,其体制变革和社会经济出现重大起伏,情况十分复杂。俄罗斯(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转轨一直受到我国学界高度关注,而俄罗斯转轨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具有更现实的意义。但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改革问题上分化日益明显,很多研究成果难免受研究者自身立场的影响,甚至随意剪裁事实,以偏概全。倾向自由化的学者举出俄国经济的复苏和近期“私有化”计划,证明俄国是“先苦后甜”,休克疗法“长痛不如短痛”有后劲,普京在加快私有化等等,总之是敦促决策层加快“产权改革”。持相反立场的分析,也难免另一种片面性。笔者认为,任何研究也不能脱离科学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和“全面、交换、反复”的原则。笔者在写作中,深感我国学术界对俄罗斯东欧问题缺少深入扎实的、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二)普京时期俄罗斯政治制度的走向
1991年苏联解体,独联体各国都建立了多党制的“民主政治”制度,国内知识界不乏赞赏之评。在俄罗斯,随着新资产阶级的兴起和“休克”造成的经济衰退、社会混乱、群众生活困苦,导致左(原共产党)右(新自由派)两端斗争激化,随后新兴富豪与政府勾结,形成黑暗的“寡头政治”。短短10年,俄国社会经历了“推翻旧制度”、“民主梦”、“丑恶现实”和民主理想幻灭的过程。
俄罗斯的10年“休克”,成为昔日敌对阵营的大好“战略机遇期”。西方对前苏联的敌意,并不因俄国变成“民主国家、市场经济国家”而有实质改变。北约东扩,设在波罗的海国家的战机威胁俄国腹地;在格、乌、吉等国发动“颜色革命”,三面包围,步步紧逼。俄国幸亏还有无比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能源资源和武装力量的余威,才没有“休克”而死。
苏联的辉煌历史和民族自豪感,必然激起俄罗斯国内国家主义的抬头。客观地看,在俄国,经过1991年“819”事件和1996年大选后,“宪政民主”成了“金权政治”的遮羞布,不论大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还是前苏联的共产主义都不再有号召力,人民对意识形态已不感兴趣,什么也不信了。俄罗斯一位社会学院士(不愿透露姓名)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讲演时说:“所有的专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心理学家、法学家……都认为,现在俄罗斯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危机,改革的结果使大家感觉到被欺骗了。……我们现在不知道往哪儿去,我们在建设什么样的一个社会。……绝大部分人,不光是对改革感到失望,而是感到恐惧。……为自己的孩子,为自己的国家感到恐惧,为国家的未来感到恐惧”。这明显反映了知识精英的彷徨心态。
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使社会凝聚起来、使国家找到方向的,只有爱国主义。这也是普京的执政理念所惟一依靠的精神支柱。普京的执政方针,一方面是以国家主义为主线,在现有的宪政制度内最大限度地利用行政权力,强化政府职能,适当集权。另一方面,顺应人民对秩序、稳定的渴求和振兴经济的愿望,结束无谓的党派纷争,抑制豪强、休养生息、安定团结。既承认私有化制度和现有利益格局,又加以适当节制,以不产生大动荡为底线。“强权下的中庸路线”,是经历了大动荡后的社会最需要的。所以,普京政府及其路线,对今日俄罗斯十分有利,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历史的必然。
(三)经济政策:谨慎推行私有化,抑制大资本的过度垄断私有化改革,既是转轨以来历届政府的既定政策,也反映了增强经济活力的客观需要
前苏联的工业结构过分偏向重工业和国防,确实需要改变,改变也十分困难。但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经济的基础,是在计划经济制度下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充分就业”的经济,全体公民享有广泛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福利。可以想见这些福利开支在财政中占多么重要的地位。叶利钦时代的剧烈的私有化运动,因广大群众迅速陷入贫困,不敢向群众福利开刀。看看1996年,俄政府被迫接受“寡头”们的无耻要挟,贱卖骨干大企业,可以想见当时国家财政的困难程度。2004年8月, 普京政府显然精心考虑了时机,出台了福利改革方案,结果引起群众不满,各地游行示威,总统支持率大跌(普京利用议会多数勉强通过了改革法案)。
显然,普京政府沿着前任“私有化”政策的惯性走,弥补财政赤字是一个重要动因,同时也有“抓大放小”、“改革垄断行业”的含义在内。
普京政府的“私有化”和过去的主要区别,一是接受了“黑箱操作”的教训,强调私有化过程的公开透明;二是强调国家对战略性产业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国有大企业的控制,限制对其私有化,将这些企业私有化的权力收归总统。
打击寡头,剥夺寡头对国家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是普京政府针对特殊国情采取的战略性举措,意义十分重要。对尤科斯案的处理,达到了一石多鸟的效果(民意—平衡社会政治关系,控制资源,加强国家权力,增强国际地位)。既是险着,也是妙着,充分显示出其人坚强果断的品格和娴熟的政治手腕。
俄罗斯经济转轨中,寡头的兴起和恶劣表现,以及普京政府打击寡头的积极效果,说明在具有“自然垄断”特点和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是不能随便让私人资本控制的。这个道理早就由中国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所阐明,又由俄罗斯的正反经验所证明。我们在深化改革中要高度注意,在“反垄断”问题和战略产业问题上,要警惕新自由主义的误导。如果破除了“自然垄断行业”的“国家垄断”后,代之以私人的垄断,或者将战略性企业产权拱手让给我们的潜在敌人,那将是国家的灾难,是对最广大人民的背叛。
(四)关于经济转轨理论
俄罗斯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和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有什么可比性?最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正确处理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宏观地看,可以认为俄罗斯的“休克疗法”,是牺牲发展和稳定的最高利益、服从所谓“市场化改革”这一次要目标的典型。我国改革走“渐进式”道路,注意协调三方面关系,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
但是,我国一些经济改革的理论家,显然对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另有偏好。在“不争论”、“坚持社会主义”的口号下,实际上是把西方的完全市场经济(也就是资本主义)作为心目中的改革目标;对俄国的“一步到位”转轨十分向往。
从中俄转轨的比较看,至少可以得到几点认识:
一是要摆正发展和改革的关系。俄国的“青年改革派”不是没有预见到激进改革会带来经济衰退、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但把这一切都看成是“转轨必要的代价”,所谓通过“惊险的一跃”使改革进入“不可逆转的境界”。但实际过程是牺牲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利益,连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的根本战略利益也不顾了。这就成了“为私有化而私有化”,机械搬用西方的“理想市场经济理论”硬套本国实际,实际付出的代价,就是10年经济衰退和国际战略地位的丧失。
我们应该明确,改革开放,必须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最高原则。对于中国这个经济科技相对落后的国家,更不能盲目照搬新自由主义的“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理论。要切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指导思想,正确规定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国有经济和私有经济的关系,保持国家对战略、骨干产业的控制权。
二是改革必须以社会稳定作为底线。如果改革的指导思想,不遵照统筹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指导思想,纵容官商勾结、腐败横行,听任社会不公平和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甚至公开站在权贵资产阶级的立场,蔑视群众呼声,损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就等于在积累社会矛盾,甚至可能葬送国家建设和改革的成果。
最后,俄罗斯的经验说明,大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转型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可以用激烈的方式打破旧秩序,但新秩序的建设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期形成。不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的转轨都是这样。企图一夜建成“市场经济新秩序”,往往事与愿违,不得不付出长期的努力来弥补所造成的损失。
收稿日期:2006—05—09
标签:尤科斯论文; 俄罗斯天然气公司论文; 俄罗斯总统论文; 石油资源论文; 拍卖程序论文; 石油美元论文; 石油投资论文; 议会改革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寡头市场论文; 休克疗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