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区妇幼保健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摘 要】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保守性手术后的症状缓解、复发和妊娠结局。方法:抽取 96 例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药物组和手术组,平均每组 48 例。药物组患者采用米非司酮与丹那唑联合进行治疗;手术组患者采用保守性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结果:手术组患者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组;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药物组;治疗结束子宫内膜异位症再次复发率明显低于药物组。结论:保守性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能降低复发率,但手术能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率和生育力,术后联合药物治疗提高症状缓解率和术后妊娠率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保守性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能导致慢性盆腔痛和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2000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发布的实践公告,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达7%~ 10%,其中有50%为绝经前的妇女。临床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案虽然很多,但治愈率相对较低,治疗后病情复发率较高,特别是经手术治疗后一段时间症状仍然复发的患者近年来层出不穷。本次研究中选取96 例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病例对其展开分组治疗,并对比分析了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 2006年1月我院收住的行保守性手术的9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本研究标准:所有患者均根据手术探查情况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除外其他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未予以药物治疗或内美通或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治疗;排除肝肾功能异常或合并其他激素相关性疾病患者。分组后,在药物组中患者年龄 21~46 岁,平均(27.3±13.2)岁;已婚患者31 例,未婚患者 17 例;病程 3~28 个月,平均(6.1±2.7)个月;手术组患者年龄 20~47 岁,平均(27.7±12.8)岁;已婚患者 33例,未婚患者 15 例;病程 2~29 个月,平均(6.4±2.5)个月。以上统计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如年龄、婚姻状况以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96例患者术前行常规化验以及肿瘤系列化验检查(包括血清CA 125、CA 199、AFP、CEA);辅助检查包括:盆腔B超或(和)CT检查。肝肾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辅助检查均提示盆腔包块,排除手术禁忌后行保留生育功能的保守性手术治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药物组:口服丹那唑,每次 200 mg,每天 2 次,口服米非司酮,每次 25 mg,每天 1 次;手术组:采用保守性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1.3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显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最大面积缩小 1/3 以上,原有临床症状表现的减轻程度明显,无阳性体征及辅助检查异常,无阳性体征及辅助检查异常;有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最大面积缩小 1/5 以上,但在 1/3 以下,原有临床症状表现有所减轻;无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面积与治疗前比较没有减小,或有进一步增大发展的迹象,术后症状缓解3月后再次出现症状,或(和)盆腔检查或(和)B超发现盆腔包块。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年龄比较采用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方差分析,孕次、产次、血清CA 125、r-AFS评分的比较采用多个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H检验,缓解率、复发率和妊娠率的比较采用列联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药物组患者治疗效果为:显效 16 例,有效 19 例,无效 13 例,治疗总有效率 72.9%;手术组患者经过保守手术治疗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为:显效 20例,有效 24 例,无效 4 例,治疗总有效率 91.7%。药物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皮疹者 5 例,发生阴道流血者 44 例,发生谷丙转氨酶升高者 11 例,体重发生增加者 17 例;手术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没有患者出现皮疹,阴道流血者 2 例,谷丙转氨酶升高者 2 例,体重明显增加者3 例。显然手术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药物组低。药物组和手术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近年来该病患者的临床发病率在我国的增高趋势非常明显,在所有接受剖腹手术治疗的妇科患者中,约有 5%~15%的患者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由于不孕症而接受妇科检查和治疗的所有患者中,约有 12%~48%的患者被查出存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2]。对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不能完全鉴别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与其他卵巢肿瘤,包括恶性肿瘤,而且药物治疗不能有效缩小囊肿的体积,因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行手术治疗。用保守性手术治疗方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治疗,不仅仅可以使患者的生育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得以保留,还可以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但还是有44.7%的患者术后不能得到缓解症状。尽管保守性手术会有病灶残留和复发的风险而使得术后症状不能缓解,但是手术仍是治疗该疾病的一线选择。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决定该项手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主要包括:病灶清除的彻底性;术中是否能够有效预防粘连现象的出现;术后是否能够继续进行有效的持续性药物治疗[3]。因此,虽然该项手术技术与药物治疗相比,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更大幅度的扭转,但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病情仍有再次复发的可能,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对其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李亚,何福仙,钟刚.RU486 对子宫内膜增生的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产科分册,2010,28(12):133-134.
[2] 庄广伦.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18(11):157-158.
[3] 江静,吴瑞芳,王振海,等.米非司酮对离体异位与在位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含量的影响[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0,36(16):218-219.
论文作者:郭彦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患者论文; 内膜论文; 子宫论文; 异位症论文; 手术论文; 保守论文; 症状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