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_农业论文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阶段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中央作出了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新阶段的重大判断。十多年过去了,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2008年与1998年相比,GDP总量已由8.44万亿元跃升为30.07万亿元,财政收入由9876亿元增加到613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162元增加到4761元,分别增长2.56倍、5.21倍和1.2倍。与此同时,加入WTO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69万亿元裂变为17.99万亿元,增长5.69倍。发展背景的巨大变迁,推动我国农业进入到又一个崭新阶段,继续用原有标准分析和衡量农业已经很难做到准确、全面。综合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在生产能力上,主要农产品生产逐步由频繁周期性波动转向较长时期基本稳定

农业的周期性波动是一种超越体制和发展阶段的普遍现象,但不同阶段和不同政策下波动的频率与幅度存在很大差异,所反映的生产能力也不相同。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以粮食和生猪为例,自新中国成立到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一直表现为“两增一减”或“两增一平”,即平均3年出现一次波动,但是这一规律于2006年被打破,且2009年实现连续6年增产已成定局;生猪生产新一轮周期性波动从2006年5月生猪价格探底开始,到目前尚未出现价格连续明显下滑的现象,已打破原来3年一个波动周期的规律,特别是在《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等政策已建立、年出栏50头以上养殖户(场)比重已占总规模60%以上的前提下,今后生猪生产再出现上一轮那样深度波动的可能性很小。与此同时,除了奶业、棉花等个别品种受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国际金融危机等特殊因素影响有所波动以外,其他大部分农产品生产也总体保持了稳定发展态势。

导致农业生产波动的原因包括政策、农产品价格和灾害等多个方面,其中政策导向性的影响最大。在地震、冰冻雨雪、干旱等30年、50年甚至100年不遇的严重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的情况表明,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已逐步由频繁周期性波动转向较长时期基本稳定,农业生产能力已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水平,如果政策上不出问题,农业的好形势仍可能继续延续和发展。

二、在要素投入上,农业增长的贡献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更明显地转向科技、资本等现代要素

近年来,我国农业在总体保持较快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持续减少,科技、资本等现代要素投入不断增加。

从传统要素投入看,1998-2008年,农村从业人员中,不包括兼业和季节性外出务工人员,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员已由32626.4万人减少到28363.6万人,净减少了13.1%;耕地面积由19.45亿亩减少到18.26亿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由17.07亿亩减少到16.02亿亩,均减少了6.1%。从现代要素投入看,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82190.4万千瓦,比1998年提高了82.9%。化肥、农药、良种等投入明显增加,其中,化肥使用量(折纯量)由1998年的4083.7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5239.0万吨,增幅达28.3%;农药使用量由123.2万吨增加到200.7万吨,增幅达62.9%;养殖业良种得到广泛普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粮食单产达到331公斤/亩,提高了10%。资本投入渠道不断增多,国家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外资、投资方自筹资金及其它资金投入规模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现代要素投入力度的加大,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效弥补了传统要素投入持续减少带来的不利影响。

生产要素是决定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土地、劳动力等农业传统要素投入持续减少、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农产品生产稳定增长对科技、资本等现代要素投入的依赖必将进一步增强。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资本等现代要素投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也必将更加明显。

三、在体制机制上,生产组织方式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逐步转向社会化组织带动下的规模化经营

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2007年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创造了有利条件,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1.16万家,实有入社农户约1800万户,与2007年底相比,不到两年时间分别增长约7倍和5倍,有效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据测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成员增收幅度比一般农户普遍高出20%—30%,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营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与2005年相比,2008年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到20.15万个,共带动农户9808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39.2%,分别增加6.58万个、1082万户和4个百分点;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1762亿元,户均增收1797元,分别增加596亿元和461元,增长1.9倍和2.9倍。与此同时,农村土地承包制度不断健全,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进一步加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稳定完善,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实现家庭经营和统一经营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在这一经营制度保持长久不变的前提下,我国农业要实现规模化经营、提高竞争力,必须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社会化组织的服务和带动作用,这既是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也是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趋势。

四、在市场环境上,影响农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由主要以国内供求关系为主转向国际国内多种因素叠加

近年来,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出现了重大趋势性变化,呈现出价格波动幅度放大、波动频率增加的特点,大豆、生猪、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国内粮价在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的有力支持下保持基本稳定,但国际粮价一度出现剧烈波动,农产品市场稳定的压力日益增大。

图1 2003-2009年我国部分主要农产品价格波动图

资料来源:农业部160个物价网点县集贸市场价格调查。

图2 2003-2009年中美大豆、玉米价格变化趋势对比图

资料来源:中国玉米价格来源于农业部160个物价网点县调查,为集贸市场价格;大豆价格来源于发改委价格信息中心,为国有粮食企业销售价。美国价格来源于美国农业部,主要是1号黄豆和2号黄玉米价格,均为路易斯安那港口离岸价。

出现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放大、波动频率增加这一趋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历史上,我国农产品市场稳定一度主要取决于国内供给状况,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受到的各种不利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从外部看,一方面,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农业多功能性凸显、社会对食品安全关注度提高,农产品市场需求出现重大结构性变化;另一方面,农产品出口绿色壁垒增多、跨国公司对农业产业链操控力度加大、农产品市场投机炒作因素增加、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和农资市场及能源市场的联动效应增强,农产品市场调控难度加大。同时,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发重发、重大动植物疫病发生几率增加对生产稳定发展带来严重挑战,农产品市场供给保持稳定的不确定性增加。从内部看,我国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经营效益和比较利益的波动、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现货市场的区域分割和期货市场的发展滞后等,往往使我国农业在应对外部市场环境变化上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问题相互叠加、错综复杂,均成为我国农产品价格加剧波动的因素,且很多不利因素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消除,有些矛盾还会进一步加剧。

图3 2003-2009年我国猪肉价格和芝加哥生猪期货价格波动图

资料来源:中国猪肉价格来源于农业部160个物价网点县调查,为集贸市场价格;芝加哥生猪价格来源于商务部《国际经贸消息》,为标准合约最近交割月份收盘价。

五、在功能作用上,产业发展的重点由单一保障食物供给转向越来越重视向多领域拓展

在过去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农业被简单地看成“吃饭产业”,以吃饭目标掩盖了农业的丰富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政治、经济、社会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农业的多功能性受到高度关注,在继续发挥食物保障功能的同时,其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方面的功能日益彰显。以沼气和旅游农业发展为例,到2008年底全国户用沼气池保有量达3050万口,每口年产沼气385立方米,替代薪柴相当于3.5亩地的年蓄积量,户均增收节支500元,总计年产沼气11.7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亿亩以上的薪柴产量,为农户增收节支15.3亿元,节约资源、减排和助农增收作用明显。另据对19个省的不完全统计,目前这些省已建有各类农业休闲观光园18361家,总产值1175亿元,其中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的有3084家;带动就业280万人,其中安排农民就业267万人。旅游黄金周期间,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目前,全国乡村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据测算,一个年接待游客10万人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上。

根据发展趋势判断,未来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会越来越小,但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和影响不会降低,有些方面还将进一步增强。

六、在财政投入上,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由应急扶持、框架构建转向稳定支持、完善体系

近年来,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中央还针对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大投入,采取果断措施,先后出台了扶持油料、生猪、奶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应对性扶持政策。随着形势发展,其中很多政策得到坚持、强化和完善,逐步形成了新时期强农惠农政策框架,并加快向体系化、常态化转变。一是农业投入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围绕国家财政支农增量、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业农村建设的比重、直接用于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资金等三方面,中央先后于2006年提出“三个高于”、2007年提出“三个继续高于”、2008年提出“三个明显高于”的明确要求。2009年强调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进一步确保了“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二是农业补贴制度不断健全。重点围绕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两方面,实施了以“四补贴”为主的补贴制度,补贴规模和补贴范围明显扩大,标准不断提高,已初步建立起功能互补、综合补贴与专项补贴相结合的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其中,中央“四补贴”资金已从2006年的310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230亿元,增幅达297%,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不断健全。中央多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并及时出台稻谷、玉米、大豆、棉花等农产品临时收储计划,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促进了农产品市场价格稳定。四是农业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不断健全。退耕还林还草、草原围栏、人工草地、草地改良、饲草料基地等工程和项目建设成果进一步巩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已覆盖全国所有农业县,渔业增殖放流项目全面实施,草原生态补偿试点工作正式启动,为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农业资源提供了重要支撑。五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政策不断健全。全国31个省、区、市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工工伤养老等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2008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2072.8亿元,比2006年增长87.7%,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顺应发展规律的新时期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带动了“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总量达到5955.5亿元,比2002年的1905亿元增长2.13倍,为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4 2002-2008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情况、增速及占总支出比重变化图

七、在收入构成上,农民收入的来源由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转向主要依靠非农收入

在新中国成立包括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个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收入一直在农民收入中占据主导地位,进入新阶段以后这一状况开始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匀速下降、工资性收入匀速上升,并且2005年至2006年较之前家庭经营收入加速下降,工资性收入加速上升。到2008年,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已超过60%,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已由1998年的67.8%下降到51.2%。按照这一趋势,2009年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将下降到50%以下,也就是说农民收入的来源已经由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转向主要依靠非农收入。

农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展示了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与光明前景,体现了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也反映了一系列需要认真对待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总体看,在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下,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将不断强化,科技、资本等现代要素对农业的投入和贡献将不断增大,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社会化组织发展将不断加快,农业的多功能作用和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环境对农业稳定发展的不利影响将继续增强,农民务农收入保持增长但对增收的贡献将总体减弱,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条件将进一步成熟。长期以来,中央高度重视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在农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新的发展阶段要求各级各有关方面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顺应潮流、趋利避害,采取更加切合实际的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可以相信,只要政策支持力度不减,工作方针和措施得当,我国农业生产可望迎来一个较长时期的繁荣和稳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将不断加快。

标签:;  ;  ;  ;  ;  ;  ;  ;  

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