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现行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文着重阐述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与数学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提供了数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几个实例,达到新课程新德育的最高境界——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课程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数学教学
作为中学数学的一线教师,整天遨游于题海中,把学生的分数视为自己的命根,一年又一年地教,似乎老师们越来越辛苦,学生学得也越来越辛苦,更让老师失落的是部分学生在离开学校若干年后,你若问他数学哪些方面现在还能派得上用处,他不知如何应答,或是干脆回答:真不好意思,除了加减乘除,其它的都还给老师了。或者那些不进数学系的的学生还会说:高中的数学课就是为了高考,否则学它有啥用?
凡此种种,促使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来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一大亮点是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单独提出。其实数学不只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汇聚,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在给予我们知识与方法的同时,更以一种文化的姿态改变着人类的思考品质,拓展人类的视野,丰富人类的精神世界。数学的文化特征不仅仅在于数学的历史性和美学价值,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美妙绝伦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数学精神、求真臻善达美的数学品格,对于一个人全面和谐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而,我们在承认和弘扬数学工具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文化价值,并借助日常的数学教育实践,使其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努力彰显数学的文化品性,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方法、感悟价值、提升精神的生命历程。
首先,课堂上教师的情感态度将会直接感染到学生,作用于学生的内心。十余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努力完善自己:
一、提高自身修养。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就要在思想品质和学识上起到表率的作用,让学生信服。教师应该提高自身道德素养,并且不断学习现代的教育理论,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使自己成为品质优秀、专业精通、言行一致的教育者。不仅如此,还要将爱的雨露撒向每一位学生,以饱满、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奥妙。
二、人文魅力在学生面前得到彰显。
因为数学课有着它的局限性,所以表情麻木、平淡无奇的语言也许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时间久了会让学生讨厌自己,以至于会对数学这门课程产生反感,那样我们的教育就失败了。因此,带着笑容进入课堂,力求语言优美、幽默,已经是我对自己新的要求了。也正是这样,我觉得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接近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成为了朋友,我喜欢他们,换来的是他们优异的数学成绩。
三、不要吝啬鼓励与赞扬。
心理学家杰姆士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与赞扬。”如果教师课堂上对全班每个同学都抱着积极、热情、信任的态度,并且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情感,当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和激励的内心情感,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喜欢,也会“爱屋及屋”地由喜欢老师而喜欢数学学科。记得学生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赞扬就是我不竭的力量。”为此,我深深地反省了自己。我们的学生需要的是我们的肯定和赞扬,我为什么还要吝啬呢?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需要理性而冷静,更需要感性而情绪化,或和风细雨,抑或慷慨激昂,透过这般抑扬顿挫渗透出鲜明的立场和态度,帮助学生清晰对事物判断的标准,形成鲜明的价值取向。为此,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一、由引言或章头图切入。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科书在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段话──章引言,有的还配有与本章内容配套的图片——章头图。章引言通常是对本章所涉及到的内容、思想方法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章头图往往是展示本章内容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传播数学文化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圆锥曲线这一章的章头图展示了圆锥曲线性质的应用──雷达的抛物线天线、人造卫星运行的轨道画面等等;数列章头图展示了自然界中各种花的花瓣数,还有树枝的生长规律以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三角形数和正方形数。如何使学生对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结构甚至思想方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发挥章引言的“先行组织者”、“导游图”的作用?每一章的章头图或是引言却对本节课的效果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好的导入如雨后春笋,让课堂马上流光异彩,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单调的数学课马上呈现出勃勃生机。我在讲数列起始课时展示了许多美丽的花瓣,介绍了裴波纳契数列,让学生感受大自然是懂数学的;也介绍了毕达哥拉斯学派以及他们的形数理论,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的智慧。
二、由精心设问深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置激发学习兴趣的问题就尤为重要。现代教育理论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兴趣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教会学生怎样思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问题的设置要注意层次性,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步步推进,层层深入。随着教师的引导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起钻研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如讲必修2面面垂直时这样设问:教室里有哪些面面垂直的例子?能否从这些例子中得出面面垂直的判定?讲必修4任意角的概念时这样问:你能举出生活中角的例子吗?能把这些角画到黑板上吗?能把你画出的角分分类吗?我发现尤其对一些概念课,在设问中得出想要的概念是个好办法,既不枯燥又不生搬硬套,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由别样的总结延续。
小结是教师将知识、技能进行总结归纳和转化升华的过程。完善精要的小结可以使一节课锦上添花、余味无穷,让学生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更能让学生在享受了今天的学习的基础上,对于未知的领域有种期待和盼望。带着这样的情绪,下一节课又将是一堂成功的课。我上“平面向量知识总结”这一节课后小结的时候,根据向量的可平移性写了两句话:“上天入地任你行,寻角求距想点积。”然后让学生仿照我这样的句式把这一章的重点知识写出来。本以为学生不懂老师的意思,没想到孩子们诗意大发,你瞧瞧:众里求角千百度,化为向量,那题却在灯火阑珊处。平行垂直乱一团,一λ一零全搞定;平面所有向量多,只需两λ与基底。模长就想转平方,垂直就想转点乘,有了中点想中线,中线一连找重心。定义转化建系法,据题而选真简单。观察图形找特殊,特殊再来当基底。细读题干找已知,已知再来当基底。向量共线直接算,如果不是找三角……押韵的句子是不是把本章知识概括得很全面啊?这样的总结打破了常规复习的枯燥,内化了数学知识,美化了数学的形象。
四、寻找德育素材,寓德育于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 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以汇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然而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像文史科那样集中,而是蕴藏、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把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搞得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才能把德育和数学教学融为一体。数学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怎样才能使学生人格得到完善、人性得以升华?本人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经验,这也是我的一个追求目标。如讲对数一节,引进自然对数时,我向学生介绍了那个体现自然界变化中的永恒规律的重要极限,并介绍欧拉的生平,鼓励大家终身奋斗的意志;讲正态分布一节时告诉同学们生活里处处都是正态分布,最要好、贴心的朋友、伙计、哥们儿不会很多,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的朋友也是少数,大部分的朋友都是不冷不热、不疏远也不亲近,见面笑嘻嘻,分别忘干净。这是一个很标准的正态分布,大多数人都在95%的置信区间,少数人在两尾。所以要珍惜那些在右尾上的好朋友们。而对在95%的那些朋友也就少些期待和要求。人生自然也是符合正态分布的。生命历程里的大多数日子里我们都在95%或99%这个区间内,注定碌碌无为、平庸无奇。相信总结出人生的真谛就是平淡、平凡、平常的人一定也可能借鉴过这一理论,那些惨绝无比的日子毕竟还是少数,平淡日子里积攒的力量也许为的就是那一尾的精彩爆发。
回想起上这些课我对学生说这些话而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时,现在还感动满满呢!所以我有十足的动力朝这方面努力。不过在数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首先要保证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避免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要严格遵循课标的要求,尊重教材,针对学生实际,寓德育于知识性和趣味性之中,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宾夺主,
我想:作为教师,作为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边对话。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真正地关注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关注的学生更多一些,捕捉更多的充满生命律动的教育契机,那将起到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情感态度价值观概谈。
论文作者:李晓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9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态度论文; 情感论文; 价值观论文; 教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6年4月总第2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