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分析高位肛周脓肿患者给予浅挂线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在2012 年1月至2015 年5 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高位肛周脓肿患者中,抽选60 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个组别,每组各30 例。其中一组采用传统挂线引流术, 另一组采用浅挂线技术,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恢复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 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在肛瘘、功能失禁、脓肿复发上共计出现1 例(3.3%),对照组出现6 例(20.0%);P< 0.05,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两组术后疼痛分级均以中度为主,分别占比86.7%、80.0%,对比差异不明显(P> 0.05)。结论:浅挂线技术治疗高位肛周 脓肿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缩短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
[ 关键词] 肛周脓肿;浅挂线;临床效果;并发症
[ 中图分类号] R657.1+5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1620(2015)10-042-02 肛周脓肿是临床上常见的肛肠疾病,指的是肛管、直肠软 组织、周围间隙发生感染并形成脓肿,近年来发病率有所提 升,且治疗上存在治疗有效率提高和肛门功能降低的矛盾[1]。 为了探讨浅挂线技术的应用价值,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者进 行分析,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就诊的高位肛周脓肿患者60 例,纳入时间段为 2012 年1 月至2015 年1 月,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 验组,每组30 例。在对照组中,男性18 例(60.0%),女性12 例(40.0%); 年龄处于20— 66 岁阶段内, 平均(45.6±2.3) 岁; 脓肿部位: 直肠后间隙2 例, 坐骨直肠间隙15 例, 高 位肌间隙10 例, 肛管后间隙3 例。在试验组中, 男性20 例 (66.7%), 女性10 例(33.3%); 年龄处于18— 68 岁阶段内, 平均(46.2±2.7)岁;脓肿部位:直肠后间隙1 例,坐骨直肠 间隙16 例,高位肌间隙8 例,肛管后间隙5 例。两组一般资料 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可以针对性比较(P> 0.05)。
1.2 临床诊断标准
(1)依据第7 版《外科学》[2],患者肛门形态、功能正常, 经临床和镜检后确诊。
(2)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能够积极配合医师操作。
(3)排除心肝肾功能病变患者,合并直肠癌、息肉患者, 其它严重基础疾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试验组
采用浅挂线技术,手术流程如下:第一步,对患者进行灌 肠操作,确保肠道清洁后取俯卧折刀体位。第二步,消毒铺 巾,采取骶骨管麻醉方案,麻醉完成后分别对肛周、直肠下端 进行消毒。第三步,探查病变情况,对患者进行指诊、肛门镜 检查,明确内口所处位置和脓腔范围。第四步,在脓肿部位切 开脓腔,排尽脓液后进一步探查脓腔和内口情况。对于脓腔较 深的患者,可以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行影像学检查来明确内 口位置,然后切口排出脓液。第五步,浅挂线。使用皮筋对内 口以上的脓腔进行挂线,范围控制在肛肠环平面,保证进入高 位脓腔。第六步,紧线。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于术后7— 14 天观察脓腔缩小后,进行紧线操作,将胃管皮片置入挂入肌肉 的下方,实现定向切割作用。对于脓腔较深、较大的患者,可 留置引流管,术后使用甲硝唑溶液进行冲洗,换药时采用黄芩 油膏砂条。
1.3.2 对照组
采用传统挂线引流术,手术流程和试验组大致相同,区别 在于:第一,挂线直至脓腔底部,覆盖皮筋的内下方;第二, 术中不用垫片进行保护。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 间、创面愈合时间。
(2)观察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 个等级。
(3)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在组间平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统计学分析软件采用SPSS 18.0 版本,其中疼痛分 级、并发症发生率作为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和χ2 检 验;各项治疗指标作为计量资料,使用( ±s)表示和t 检验。 P < 0.05 说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指标比较 由数据可知,两组手术时间差异不明显,但试验组患者住 院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结果见表1。
2.2 疼痛程度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分级均以中度为主,分别 占比86.7%、80.0%,对比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果见表2。
2.3 并发症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肛瘘、功能失禁、脓肿复发上共计出现1 例, 发生率为3.3%;对照组共计出现6 例,发生率为20.0%;两组 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见表3。
3. 讨论
肛周脓肿的发生,绝大多数是由于肛腺感染引发的,除此 之外,也有医源性因素和其它因素的影响。其中前者例如操作 不当、药剂不洁、药物注射、镜检、术后感染等,后者例如直 肠内异物、放线菌病、直肠憩室炎等,或者存在慢性消耗性疾 病、营养不良[3]。少数患者在服用抗生素的基础上,采用坐浴、 局部理疗就可以促使脓肿消散,但多数患者需要采用手术方 案,且根据脓肿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术式。
传统挂线引流术患者的痛苦大、容易损伤肛管,因此患 者术后恢复时间长,降低了生活质量。在梁起寿等人的研究 中称[4],单纯切开内口会造成引流不畅或者畸形愈合,且高位 创面愈合时间长,直接切除会增加出血量。相比之下,浅挂 线技术的优点表现在:第一,结扎后的内口创面缩小,有利 于降低术中出血量;第二,有利于促进内口组织的脱落,且 创面更加整齐;第三,肛窦开口处于封闭状态,可以阻止污 染物进入,从而降低再次感染的风险[5]。
另外,实践表明手术成功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保持引 流通畅,能够促进脓肿切口愈合,防止形成肛瘘或脓肿复发; 二是加强术后换药管理,操作中彻底清洗腔隙,及时发现创 面的异常并对症处理,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本次研究 结果显示,30 例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为14.7d,创面愈合 时间为20.6d,均短于对照组的20.8d、24.5d,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在术后疼痛程度上,试验组患者轻中重度分别占比3.3%、 86.7%、10.0%,对照组分别占比16.7%、80.0%、3.3%,差异 没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上,试验组术后仅有1例功能失禁 发生,占比3.3%,远低于对照组的20.0%,和汤必孝的研究数 据接近[7]。
综上,浅挂线技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具有良好的效果,能 够缩短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是一种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 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徐永昭. 浅挂线技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临床观察[J]. 实用 中医药杂志,2015,10(5):443-443,444.
[2] 吴孟超,吴在德,黄家驷. 外科学[M].7 版. 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8,01(12):1387-1388.
[3] 夏明津. 浅挂线技术治疗高位肛周脓肿的疗效观察[J]. 医 学信息(上旬刊),2011,24(9):6217.
[4] 梁起寿,刘成伟. 手术治疗肛周脓肿的临床观察[J]. 中国 实用医药,2013,8(12):46-47.
[5] 汤必孝,张道英. 高位肛周脓肿挂线疗法的几个问题[J]. 中医外治杂志,2013,31(03):51-53.
[6] 徐承标,江卫平. 挂线疗法在高位肛周脓肿中的运用[J]. 光明中医,2013,02(01):219-220.
[7] 肖海洋,杨萍萍. 浅谈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 周脓肿效果对比[J]. 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17(9): 127-128.
论文作者:徐更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3
标签:脓肿论文; 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高位论文; 统计学论文; 创面论文; 并发症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第9卷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