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拓方式比选是矿井采掘之前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矿井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开拓方式决定了煤矿未来开采过程中运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合理的开拓方式更有利于矿井通风,同样有利于技术管理与生产运营。本文分析了矿井开拓方式及其特点。
关键词:矿井;开拓方式;特点
某矿井井田范围:西以杜窑沟断层为界、北以横断层为界、南以高速公路为界,东以柳断层为界。井田南北长11.5~12.0km,东西宽1.9~3.5km,面积约36.0766km2。
1 开采技术条件
1.1 地质构造。该井田内褶曲有四条,断层较多。共查明及推断断层64条,其中正断层17条,47条逆断层;断距为5~1000m不等。
1.2 煤层顶、底板条件。主要可采煤层二煤、三煤、四煤伪顶为泥岩,直接顶板为粉砂岩;八煤和十八煤顶板为粉砂岩,其稳定性偏差。
2 井田的主要特点
矿井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由于本井田煤层倾角较大,煤层平距不是很大,设计采用采用集中大巷、分区石门大巷布置方式,在煤层底板岩石中布置服务于所有煤(层)组的集中大巷,用分区石门贯穿各煤(层)组,并以煤(层)组为单元建立各采区上山,具有生产环节少,工程量省,巷道维护量小的优点。在矿井投产生产多年后,更准确地掌握了煤层地质条件,原设计中考虑的延深方案,往往不再适应最新发展的需要,在矿井开拓时,还要重新研究确定开拓方案,进行新水平开拓延深设计。井口位置的选择是井田开拓的重要组成部分。井口位置与开拓方式要相互协调,既要考虑地面条件,又要使井下的开拓、开采合理,还要有利于井上、下煤炭运输及井下辅助运输、通风、排水、供电系统的合理布置。该井田地形较为平坦,两个场地均可供矿井工业场地选址考虑。根据井田煤层赋存条件,设计结合井田的开拓方案进一步进行了方案进行比较。另外,在井田浅部开凿副斜井比开凿副立井方便,井筒施工速度较快,提高矿井建设速度,减少初期基建投资。
3 开拓方式的选择
井田开拓设计关系到整个矿井的生产技术面貌和长远发展,直接影响基本建设时的建设工程量、工期、投资、质量和矿井投入生产后能否尽快达产、高产高效及安全生产等。井田开拓方式主要指井筒的形式。按照井筒的倾角可分为四种:平硐开拓、斜井开拓、立井开拓和综合开拓方式。该矿井的开拓设计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一是该井田煤层埋深较浅,大部分煤层埋深在300m以内,且在井田西部的煤层隐伏露头处埋深仅80m 左右;二是水文地质条件简单;三是主井提升采用带式输送机;四是副井提升采用柴油防爆无轨胶轮车:五是同时考虑斜井井筒施工工艺简单;六是开拓工程量小,投资少,建井速度快;七是工业场地压煤少,少占耕地。设计结合井口位置的选择方案,提出2个开拓方案。方案一:中部开拓方案。该方案采用“中部工业场地方案”,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在中部工业场地内布置三条井筒,即:主斜井、副斜井(缓坡)及回风斜井。矿井地面生产系统、选煤厂、辅助生产系统、行政福利设施全部设在该场地内。后期在沟剥蚀区沿十八煤层布置北部进、回风斜井,并兼六采区轨道、回风上山;在南部3勘探线十八煤的隐伏露头处布置南部副斜井及南部回风斜井,并兼十二采区轨道、回风上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斜井井筒到底后,东西布置一组集中大巷,在井田中部南、北各布置一组大巷。方案二:北部开拓方案。该方案采用“北部工业场地方案”,开拓方式采用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在北部工业场地内布置三条井筒即:主斜井、副斜井(缓坡)及回风斜井。矿井地面生产系统、选煤厂、辅助生产系统、行政福利设施全部设在该场地内。后期在北部及南部分别各布置一对进、回风斜井。北部进、回风斜井布置同方案一;在南部B9 勘探线十八煤的隐伏露头处布置南部副斜井及南部回风斜井,并兼十一采区轨道、回风上山。在井田中部南、北各布置一组大巷。设计对两个开拓方案进行了技术、经济比较认为:中部开拓方案优点明显,工业场地不占用农田;地面煤炭运输线路可沿李新庄南部边界布置到铁路装车站,可利用矿井边界煤柱,压煤少;井筒位于井田中心,南部大巷贯通距离短,南、北煤炭运输及通风距离均衡;斜井开拓利于带式输送机及柴油防爆无轨胶轮车的应用,可实现从工业场地到井下工作面连续运输;井筒施工容易;开拓工程量小,投资少,建井速度快;矿井投入生产后可尽快达产、易实现高产高效及安全生产等。故设计推荐了方案一即中部场地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案。
4 大巷的布置
4.1 运输大巷服务于整个矿井或水平的煤炭和辅助运输以及通风、排水和管线敷设。我国的煤矿主要大巷经历了煤巷—岩巷—煤巷的变革。该矿井的大巷布置原则上沿着十八煤层布置,但由于首采区大部分位于中央大巷的北侧,工作面布置为中央大巷条带式布置,若北翼大巷沿煤巷布置需留设大量的煤柱,故设计对北翼大巷的布置方式提出了两个方案进行了比较。煤巷方案:北翼大巷沿十八煤层布置。它的优点是掘进速度快,掘进费用少,在北翼与上煤组联络工程量稍少。缺点是一采区煤层开采后巷道压力大,维护费用高,北部各采区排水困难,不能自流到井底水仓,一采区十八煤层需留大巷煤柱约248.4万t,工作面接续需要跳采。岩巷方案:北翼大巷沿十八煤层底板(1.5°上坡)布置。它的优点是一采区煤层开采后巷道压力小,维护费用低,北部各采区排水方便,可自流到井底水仓,一采区十八煤层可不留设煤柱,工作面可顺续开采。缺点是掘进速度慢,掘进费用高。经技术比较后,设计又进行了经济比较。岩巷方案比煤巷方案多1459万元,但不留大巷煤柱,采出煤的利润可达2.3个亿,效益可观。结合两个方案的优、缺点比较,岩石巷道具有维护费用低,排水方便,不需留煤柱,工作面可连续开采,采出的煤炭效益可观。经综合考虑北翼大巷推荐岩巷方案,减少了十八煤的煤柱,提高了回采率,也使北翼的井下水可自流到井底水仓。另外,此综合开拓方式采用带式输送机主井提升效率高,易于自动控制,便于新水平开拓延伸方式的运用。
4.2 采区划分。采区划分是该矿井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设计采区划分的主要原则为:①根据机械化开采水平划分采区走向及倾向长度;②根据井田的构造划分,如较大的断层和褶曲;③根据煤层倾角的变化而使用不同的采煤方法划分;④首采区尽量靠近井筒附近;⑤有条件尽量布置双翼采区;⑥对近水平及缓倾斜煤层,煤层距离近时,优先考虑联合开采;⑦对倾斜、急倾斜煤层,宜单独划分采区。根据以上采区划分的原则,设计主要考虑了本井田的地质构造,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一个采区的采煤方法及工艺保持一致,尽量加大首采区的服务年限,使薄至中厚煤层工作面与厚煤层工作面搭配开采,保持矿井的稳产高产。为此对该矿井做了地质构造单元分析图,划分了九个构造单元。最终将该井田划分成十二个采区。
5 结论
针对杨村矿井地质地形及煤层赋存特点,在井口位置选择和开拓布置上合理选择设计方案,在巷道支护及矸石运输等方面有所创新,为该矿井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也为矿井投产后,安全、高效的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荣立,何国纬,李铎.采矿工程设计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5
[2]武伟.矿井开拓方式及综合开拓探讨[J].科技风,2015(6).
[3]程相春,徐洁琼. 矿井开拓方式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16(25).
[4]孟光辉.煤矿开拓延伸方式的新发展[J].改革与开放,2015(1).
论文作者:杨晓光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8
标签:采区论文; 斜井论文; 矿井论文; 煤层论文; 井田论文; 方案论文; 井筒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