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_制度创新论文

实现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_制度创新论文

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业论文,跨越式发展论文,可行性分析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地区蕴藏着独特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极为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将西部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战略前提、基础条件和基本战略3 个方面对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一、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前提

西部旅游业能否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取得突破性发展,首先取决于旅游业的产业性质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旅游业是二战后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全球旅游业从1993年起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全球旅游业实现的总收入目前已占世界GDP的10.7%[1]。我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后短短20年间就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两个发展阶段。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之快在世界旅游业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2000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不包括香港、澳门)已达 162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2]。近几年国家又出台了一系列积极培育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尤其是延长法定假日休假时间,由此全国已形成了每年3 个旅游黄金周,全国旅游需求增长势头十分迅猛,旅游产品供给发展相对滞后,在旅游旺季中旅游供给无法满足爆发性旅游需求的增长。在全国经济出现有效需求不足,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局面下,旅游业已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旅游业可以说是国民经济中产业关联性最强的一个产业,和旅游业具有直接关联性产业的有商贸零售业、餐饮业、航空业、铁路业、公路水路交通业、邮电通讯业、建筑业和食品饮料业等。通过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我们通常称旅游业为龙头产业或主导产业。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第三产业总量不足与比例过低。我国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低收入国家平均低9个百分点。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都很重视旅游业所具有的优化产业结构和增加有效需求的产业功能,很多国家的总统和首相都亲自出面在媒体上为本国旅游业做广告宣传。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已经从总量增长变为结构调整,旅游业的产业性质决定了发展旅游业可以对优化我国产业结构发挥重要作用。

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解放后我国实际上已实施了3 次经济建设“重点西移”政策。第一次是“一五”和“二五”期间,第二次是“三线”建设期间,这期间国家将相当大比例的建设资金倾斜投入到西部地区,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就有24项放在陕西省, 占实际施工项目的近1/6。和前两次不同。此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投资重点不再是工业领域,而是将建设资金重点投向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和生态保护。西部基础建设和生态保护的发展和完善必将给西部旅游业的加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西部大开发给西部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契机,而西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又会有力地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1978年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改革和开放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车轮,开放促进改革、改革促进发展。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落后地区经济起飞的关键因素首先在于能否实行对外部开放。目前西部地区对外部开放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另一个层面是对海外地区开放。历史上西部地区曾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前沿地带,中国和西方的贸易和文化往来主要通过穿越西部地区的古丝绸之路,唐代以后东部地区面向太平洋的海上通道才逐渐取代丝绸之路成为中国对外联接的纽带。借西部大开发的契机,西部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重振古丝绸之路的雄风。旅游业是对外开放的伴随物,我国旅游业正是在实行对外开放过程中成长壮大起来的,而旅游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对外开放。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是西部地区扩大对外开放的必然选择。

西部旅游业的兴起既可以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对海外和东部地区的开放,通过人流引来资金流和信息流,又可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实现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应将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做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西部旅游业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可以形成西部地区具有全局性和主导性的特色经济。21世纪西部地区的经济振兴必然要求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超越全国平均速度,而旅游业要发展成为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性产业,必然要求其发展速度超过西部地区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旅游业做为新兴产业具有高速成长的发展潜力。因此,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中具有战略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二、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条件分析

西部旅游业和东部旅游业发达省市相比较在旅游产业规模、旅游产品质量、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市场结构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1999年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际旅游总收入为13.589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国际旅游收入的9.6%[3],而西部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60%。西部地区12省、市、自治区的国际旅游收入只相当于广东省国际旅游收入的41%,相当于北京市的54%,东西部旅游发展规模的差距十分明显。东部旅游业已形成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多元化的市场结构,而西部旅游业目前仍然是以观光旅游为客源市场主体。在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方面,东西部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

东西部旅游业发展差距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济水平的落后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旅游业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的消费结构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上升,旅游需求就会迅猛增长。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决定了西部本地客源在区域内消费能力有限,需求的有限性会使旅游供给在规模和质量水平上都受到限制。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也决定了西部在通讯设施、交通条件、市政建设等基础设施水平和东部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会进一步制约西部地区在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扩展。

区域位置是形成东西部旅游业发展差距的原因之一,区域位置决定了游客的可进入性以及离主要客源市场的距离。一些东部沿海城市靠近主要客源市场,且居有海、陆、空立体型对外开放口岸,因而在不具备旅游资源优势的条件下,旅游业取得了迅速增长。西部地区直至90年代才逐步在一些城市建立了对外空中口岸,至今西部地区一些省区仍未具有任何形式的对外口岸。西部地区离我国国际旅游主要客源市场距离较远,海外客源大都是间接进入西部地区旅游,这些因素构成了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相对不利的硬环境。

软环境的落后也是形成差距的重要原因。软环境包括体制、观念、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在西部还没有充分发挥,改善软环境将是缩小东西部旅游业发展差距的主要举措。

西部旅游业发展的落后正说明西部旅游业具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东部相对发达的旅游业为西部提供了赶超的目标,而基数小和起点低也给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增长空间。

西部大开发要充分开发利用西部的资源优势,目前国家已确定重点投资建设“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工程,这两大工程建成完工后将实现西部蕴藏丰富的水电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而西部旅游资源是西部另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优势资源,值得国家进行重点投资建设,将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西部是中华民族两条母亲河——长江、黄河的发源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正是在西部土地上孕育成长起来的,西部地区拥有一批全球闻名的历史文化古迹,秦兵马俑、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乐山大佛、丽江古城等名胜古迹已列入联合国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单中,成为需要全人类共同保护的珍贵历史资源。西部地区是地球上自然结构与地貌最为壮观奇特的地区之一,雪域冰川、大漠风光、黄土高坡、高原牧场构成了西部特有的苍劲豪放、古朴壮美的自然风光。长江三峡、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九寨沟、黄果树瀑布、桂林山水、峨眉山、华山、天山、青海湖等自然景区闻名遐迩,令国内外游客向往。西部地区又是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集中地,我国仅有的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全部分布在西部,西部的云南省则是全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奇异的民族风情是西部另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历史悠久的古代文化,奇特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使西部地区具有“世界历史文明博物馆”、“世界民族文化博物馆”、“世界天然博物馆”等多重美誉,西部旅游资源如果能得到较好的开发和利用,一定会使西部发展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目光的世界级旅游热点区域。

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并不意味着旅游业发展水平就一定落后。旅游业的特点之一是其消费群体可能大部分来自区域之外。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区域内旅游消费水平,而到本区域旅游的游客消费水平是由游客所在国和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如西班牙是世界旅游大国,但其经济发展水平在欧洲相对落后。泰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其国际旅游收入超过了经济发达的日本。因此,只要具备了旅游资源优势并加以充分开发利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旅游业有可能发展成为处于领先位置的优势产业。

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含义主要指发展速度要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西部旅游业要树立阶段性发展目标,一步迈上一个发展台阶。回顾90年代旅游业的发展,云南省已给西部提供了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成功例证。在90年代以前,云南省还是一个交通不便、旅游业发展滞后的边疆省份。改革开放初期,云南省每年接待海外旅游者只有1000多人,而到1999年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突破了100 万人次,列全国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3.5亿美元,列全国第7位; 云南省目前拥有投入运营的各类旅游景点224个,列全国第3位;拥有涉外饭店603座,占全国第2位;拥有旅行社406家,列全国第5位。云南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在90年代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在“九五”前4年, 全国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2.7%,而云南省年均增长比率超过20%。旅游业已发展成为云南省的主导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云南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快速增长。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大好时机,如果西部各省能够像云南省那样采取果断和切实的措施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三、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战略

1.区域性整体协调发展战略

西部旅游业的发展应注重整体协调发展,在全国乃至全球客源市场树立“西部旅游”这样一种区域性整体形象。按传统的行政区划,西部包括西南和西北两大地区。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西藏5个省、市、自治区,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个省区。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将广西和内蒙古划归西部倾斜政策范围内,按地区位置划分,广西应属西南地区,内蒙应属西北地区。目前西南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要高于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国际旅游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有云南和广西,其国际旅游收入1999年分别列全国第 7位和第12位,四川省具有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全省已有黄龙、九寨沟自然风景区,青城山、都江堰自然风景区,峨眉山、乐山自然风景区被列为联合国世界自然遗产。四川省国内旅游业在西部地区发展最为突出,2000年国内旅游收入达240多亿元人民币。 在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中,陕西省处于一枝独秀的位置,在接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等几个主要指标中,陕西省都占整个西北地区的50%左右。西安市旅游业发展水平在整个西部地区所有城市中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西安接待外国旅游者人数在全国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列全国第4位。但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极度不平衡, 青海和宁夏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各项旅游业发展指标列全国后2位。 区域内旅游发展不平衡的原因除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是否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中将旅游业放在主导产业的位置。云南省的例证说明,只要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的措施,原来旅游业发展落后的地区在一段时期内就可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求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迎头赶上,改变西部旅游业的不平衡发展态势。

西部旅游资源具有3大特色:悠久的历史文化、 壮美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民族风情,围绕这3 大特色西部可以开发出系列性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旅游精品。

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在旅游资源禀赋上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异,西南地区以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为主要特色,西北地区以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为主要特色。资源禀赋存在的差异决定了两地区在旅游业发展中具有互补性,西北地区的历史人文资源与西南地区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相结合可以提高西部旅游产品的多元化程度,丰富西部旅游产品的内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西南、西北地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有很大改善,一些中心城市已通国际航班,这为进行区域间国际旅游产品合作与经营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在西部旅游树立整体品牌的同时,各省应实行差异化战略,根据本省旅游资源的特点来发展本省的特色旅游。西部各省在地貌、历史文化、旅游环境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各省都有条件建立具有本省特色的区域旅游形象。发展特色旅游,实行差异化战略是区域间加强合作、避免雷同和替代性竞争的重要保障。

目前西部区域性旅游合作尚未开展,西南和西北两大地区内部的旅游协调和合作也很少进行。因此,建立区域性的旅游协商和协调组织,从而确定西部旅游整体发展战略,并开展区域性的联合促销活动是当务之急。

2.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战略

实现西部旅游业发展的关键举措在于进行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以及开展将发展特色旅游做为目标模式的产品创新。西部旅游业发展从产业规模、经营效益、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产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等方面都和东部地区存在着明显差距,形成这种差距的原因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和区位等硬环境的制约因素外,软环境的落后,尤其是体制的落后和产品创新的落后更是两个重要因素。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硬环境会由于外来投资的增加而得到逐步改善,而软环境的改善需要通过西部旅游行业自身的努力来完成。相对来说,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通过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来改善软环境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进行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首先需要西部人进行观念创新和思想创新,大发展需要大举措,大举措需要新观念和新思想。东部旅游业已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并不能给西部提供可以简单照搬运用的发展模式,西部旅游业一方面要借鉴外部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是要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条件闯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来。西部旅游业要创建新的体制观、新的旅游发展观、新的旅游资源观、新的目标市场观和新的旅游产品观。观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而思想的解放和对旅游业的重视又是观念创新的前提。

制度创新大致可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企业和个人,制度变迁行为主体追求的是原有制度安排无法实现的利益最大化,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特点是其变迁过程的自下而上性,以及自发性和渐进性。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是一种自上而下实施的突进式制度创新,政府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政府通过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来强制实施制度创新。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减少诱致性制度变迁所产生的时间成本和大量的交易成本。旅游业实施的是政府主导型战略,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政府的意愿和制度创新能力是旅游业制度创新的关键因素。因此,西部旅游业制度创新应采取强制性变迁模式,西部地区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府领导人的决策能力将决定西部旅游业能否在21世纪初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我国旅游产品创新大体上经历了以点、线、面为标志的3 个发展阶段。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起步期间,旅游产品创新是围绕着相互独立的旅游资源点进行开发建设,产品创新是以景点为基础,各个景点的开发缺乏相互配套联系。在80年代后期,旅游路线、产品开发设计逐步占据了产品创新的主导地位,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产品划分为国线产品、省线产品和专项线路产品,产品开发中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得到了加强。进入90年代后期,旅游产品创新进入区域系统型发展阶段。旅游产品开发以一个旅游目的地为中心放射成面进行系统建设,形成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方位需求的产品创新系统。旅游产品创新的内容也突破了原来的景点建设和路线建设的局限,旅游目的地形象建设、旅游与当地生态环境的协调等都被纳入旅游产品创新范畴中,由现阶段旅游产品创新的发展特征我们可以推论,在西部地区旅游产品创新中不仅旅游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也要在西部旅游产品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旅游产品日益向区域性、综合性、整体性方向发展,旅游产品开发也应发展成为政府策划、全社会参加的大型系统工程。

西部地区旅游产品创新中应重点进行跨地区的区域性产品创新。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一个横贯西北的区域性旅游产品,进行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就要求西北5 省区的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加强横向沟通和协作,共同进行区域性旅游产品规划设计和区域旅游产品形象建设。

综上所述,政府主导、观念创新、地区协调和系统开发应成为西部地区旅游业实现制度创新和产品创新的战略指导思想。创新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主题,而创新也将是西部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导战略。

标签:;  ;  ;  ;  ;  ;  ;  ;  

实现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分析_制度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