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义[1]2008年在《浙江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物流是支持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血脉,是一个跨行业、多部门、各种运动形式交集的活动。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电子政务的发展,浙江省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物流信息化的推进力度,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成为物流信息化的核心。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物流业及物流信息平台的发展现状,指出了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意义。然后对物流信息平台的理论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外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中的经验及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些为全文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然后,详细分析了浙江省物流业发展现状与浙江省物流业信息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浙江省物流业信息平台建设的目标与要求。最后,研究了物流信息平台发展的建设原则、功能以及运行机制,提出了浙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的政策建议,即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应用标准化体系、发展引进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及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本论文把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想法相结合,探讨了如何建设完善浙江省物流信息平台这个问题,指出了政府与企业共同合作,实现我省物流业信息化的目标。
詹斌[2]2007年在《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称作中心城市泛区域(简称泛区域)。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是交通一体化,而道路运输是泛区域交通运输中最重要的方式。研究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论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运输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对我国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发展的理论及对策。首先,研究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的概念;分析了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与综合运输和现代物流的关系;论述了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在泛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作用。其次,分析了泛区域道路运输系统的表现形式、要素及特点,提出了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的概念、内涵和要素,建立了基于“最优化”决策目标和基于“满意性”决策准则的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数学模型,并建立了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评价体系。然后,对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的要素进行了详细研究。在政策及管理一体化的研究中,分析了道路运输政策和管理的内涵和特征,阐述了泛区域道路运输政策及管理一体化的内涵,建立了泛区域道路运输政策及管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提出了泛区域道路运输政策及管理一体化发展对策。在泛区域道路运输规划建设一体化的研究中,分析了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规划的背景及变革,研究了泛区域特性与泛区域道路规划的关系,从泛区域道路运输规划建设一体化的基本内涵出发,建立了泛区域道路运输规划建设一体化理论体系和规划流程,提出了泛区域道路运输规划建设一体化发展对策。在道路运输运营一体化的研究中,根据泛区域道路运输运营一体化的内涵,建立了泛区域道路运输运营一体化理论体系,在分析泛区域道路运输组织模式、企业经营模式和企业联盟合作博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泛区域道路运输网络化运营模式和泛区域道路运输运营一体化发展对策。在道路运输信息一体化的研究中,分析了泛区域道路运输信息系统构成,及泛区域道路运输信息一体化内涵,研究了泛区域道路运输信息一体化的需求,并提出了泛区域道路运输信息一体化的建设模式和发展对策。最后,运用以上研究得到的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的理论和方法,对武汉城市圈道路运输一体化进行了实证研究。
任珊珊[3]2008年在《我国社会物流发展与国外经验对比分析及建议》文中认为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竞争程度日趋激烈,现代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出注重长期效益、规模效益和区域及全球战略。由于现代物流具有支持现代企业充分挖掘第叁利润源和提高服务水平的重要作用和能力,从而构成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物流产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自本世纪初物流概念产生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物流业发展已进入相对成熟的阶段,其发展现代物流的经验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我国的物流业经过近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按照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特点来衡量,中国物流业尚处于起步发展初期,与欧美、日本等物流发达国家相比,在物流系统的效率和成本、管理体制和机制、社会化和专业化、基础设施以及物流信息化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除此之外,还要面对加入WTO后国外物流企业在中国大举登陆的严峻挑战。因而大力加快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对物流概念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对走在世界物流研究与实践前列的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物流业发展状况用详实的数据和资料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从历史的角度探询了物流业的发展轨迹和趋势,结合对物流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关系的分析,通过透视我国物流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分析对比中外物流业间存在的差距,特别针对物流信息化建设提出了促进中国物流业发展、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建议,以期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通过上述介绍和分析最后提出了对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建议:加快完善物流产业的政策体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规划,政府扶持;加快改革物流产业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笔者由于时间和水平的限制尤其是受限于数据不足没能更深入的对物流行业具体企业进行分析一些观点可能有失偏颇敬请批评指正。
王宁宁[4]2007年在《区域智能物流平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物流系统中,搭建区域物流平台,特别是区域物流系统智能化,使区域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并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物流全过程;提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业务,利用互联网发展网上批发、购物、配送市场。首先,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重点以ITS技术、EC技术、RFID技术、商务智能以及IC技术等典型的信息技术为主,明确他们对区域物流的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明确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区别的基础上,论证区域物流的发展趋势是区域物流的智能化、效率化和最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智能物流系统的概念,提出区域智能物流平台主要由区域物流设施平台,区域智能物流信息平台和区域智能物流政策平台组成,并着重分析了区域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的特点、技术特征。其次,在研究区域智能物流平台的功能组成的基础上,研究设计出区域智能物流平台的基本框架;再根据区域智能物流平台的基本功能、特点和结构,研究分析其运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最后,以长江叁角洲地区的区域物流发展为例,分析研究长叁角区域智能物流系统的建立和运作,并提出建设性的策略以指导长叁角区域物流的现代化发展,以期在长叁角区域智能物流系统的高效、智能化运作的基础上推动物流联动发展,增强长叁角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服务长叁角、服务全国的战略目标。本文在现阶段对指导我国区域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物流协同运作及联动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秦予阳[5]2017年在《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建模及验证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是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对系统的设计、建设、运维和演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系统综合集成的关键技术。论文从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以及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叁方面内容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总结如下:(1)研究建立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对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服务的分析,给出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的概念,指出系统的功能需求;以此为基础,建立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概念模型,采用OGSA架构以面向服务的思想构建了由支撑环境层、网格资源层、网格中间件层、网格服务层以及网格应用层组成的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同时对该体系结构的层次逻辑关系、各层的构成组件以及主要功能等进行深入地研究,对基于网格的铁路信息服务支撑环境、网格资源层的资源封装与服务构造、网格中间件层的服务实现与服务协同、网格服务层的资源管理与任务管理、网格应用层的铁路信息服务应用体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作为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顶层设计的指导。(2)研究构建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通过对基于多视图体系结构描述的分析,构建基于多视图体系结构描述概念模型,提出基于多视图的体系结构描述方法;借鉴Zachman框架的设计思想,建立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描述框架矩阵,运用基于多视图的体系结构描述方法,确定由任务视图、业务视图、服务视图和系统视图组成的多视图组合对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进行描述,详细分析视图之间的关系、视图的作用和内容,对视图的视图模型组成进行研究,构建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体系;对视图模型进行构建,建立由四类视图十九个视图模型组成的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多视图模型,清晰呈现出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的全貌。(3)研究提出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方法。通过对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的分析,给出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的概念,明确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的内容;借鉴软件工程的思想,提出并定义由体系结构系统耦合率、内聚率和相对复杂性构成的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度量指标,给出每个度量指标的度量方法,通过对度量指标的加权综合,建立体系结构合理性验证模型,实现对体系结构合理性的验证。
王小建[6]2011年在《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中期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产业革命浪潮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散,引发了经济和社会等领域的重大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信息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关注的热点问题。道路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合理配置资源、节能环保、提高运输效率、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内在需求,促进了信息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广泛应用,从而整体上推进了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但是,随着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制约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依然突出,对道路运输信息化进行测评研究便成为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对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与方法进行研究,已成为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针对道路运输信息化及其测评理论基础缺乏系统性研究的问题,探讨了道路运输信息化的概念与内涵,构建了道路运输信息化内容体系、框架结构和演进模型;研究了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的主要内容、测评指标遴选和测评基准设计问题,探讨了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的标准及依据。针对道路运输信息化因素识别及其量化关系研究的不足,系统分析了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现状与特征,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识别与选取了道路运输信息化的6个主要因素,应用DEMATEL分析方法确定了道路运输信息化因素间的量化关系。针对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的缺失,探讨了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指标因素和指标选取问题,基于信息化建设的观点,采用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了由信息网络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技术及应用系统、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化发展环境和信息化综合效益6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8个叁级指标构成的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针对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方法选择问题,分析了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方法特征,认为对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问题,基于该观点,提出了道路运输信息化的HMGEM测评方法,研究并建立了测评方法的模型函数和综合测评模型。应用研究验证了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客观性和可行性。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7]2016年在《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中国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从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道路交通安全、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交通管理、交通设计、交通服务设施与机电设施、地面公共交通、城市停车交通、交通大数据、交通评价11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交通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交通流理论方面综述了交通流基本图模型、微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中观交通流理论及仿真、宏观交通流理论、网络交通流理论;交通规划方面综述了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可持续发展、交通出行行为特征、交通调查方法、交通需求预测等;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综述了交通安全规划、设施安全、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行为、车辆主动安全、交通安全技术标准与规范等;交通控制与智能交通系统方面综述了交通信号控制、通道控制、交通控制与交通分配、车路协同系统、智能车辆系统等;交通管理方面综述了交通执法与秩序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非常态交通管理;交通设计方面综述了交通网络设计、节点交通设计、城市路段交通设计、公共汽车交通设计、交通语言设计等;地面公共交通方面综述了公交行业监管与服务评价、公交线网规划与优化、公交运营管理及智能化技术、新型公交系统;城市停车交通方面综述了停车需求、停车设施规划与设计、停车管理与政策、停车智能化与信息化;交通大数据方面综述了手机数据、公交IC卡、GPS轨迹及车牌识别、社交媒体数据在交通系统分析,特别是在个体出行行为特征中的研究;交通评价方面分析了交通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
郭永香[8]2003年在《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信息技术相继在各行业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生产、办公的规范化与高效率,而且导致了企业管理制度与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交通运输信息系统是现代化道路交通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程设施,其目的是使道路使用者方便地获得必要的交通信息。我国交通运输在行业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结合行业自身特点,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渐开发出了满足现有交通运输需求的信息系统。 然而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交通运输市场需求不断增长,铁路客运交通信息资源的提供方式仍滞后于信息资源的发展,经济计划不能满足出行人员在计划安排上的需求。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科学合理运输组织,提高运输的可视性、计划性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不断满足和适应因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需求。因此,本课题作为“智能交通信息资源系统”的一部分,其研究既有利于加快我国铁路运输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交通运输的信息化建设与国际接轨。 本文通过对我国铁路智能运输系统(RITS)的组成及现状的分析,重点研究了其中的一个子系统——铁路交通信息查询系统(RTIIS)。本文选择MapInfo 6.0系列产品和VB6.0作为开发工具,对铁路信息查询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研究与开发。为出行人员和办公管理提供图文并茂,方便可行的计划依据。本论文主要从图形图像处理、数据库的组织及查询系统的可视化与智能化生成这叁方面加以阐述。
彭小红[9]2012年在《综合运输体系下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交通运输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人和物的位移活动往往需要借助多种运载工具才能实现,运输过程中路况、场站、车辆等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而道路运输行业高效运营、提高服务能力也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道路运输对于信息技术应用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构建现代道路运输业的总体要求下,道路运输信息化的发展也日益重要。本文将道路运输行业细分为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城市客运、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五个子行业,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了道路运输信息化的相关问题:基本内涵、层次化结构、综合运输体系下的架构等。通过分析道路运输信息化系统的发展现状,找出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信息化的发展特点,以实现信息共享目的,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研究了综合运输体系下道路运输信息化的战略目标、“5211”结构体系,从而构建道路运输信息化系统。最后以四川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为例,探讨信息化发展目标及重点建设项目。为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政策、资金、人才支持叁方面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本文旨在研究综合运输体系下道路运输信息化的发展,实现几种运输方式间信息共享和协同调度,建设智能化道路运输系统,为拟定道路运输信启、化的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陈滋顶[10]2016年在《基于政府监管的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由于铁路旅客运输的复杂性和网络性特征,对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是对一定时期铁路旅客运输状态判断结果的描述,判断包括分析处理过程、监督管理效果、政策措施的影响等。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促进铁路旅客运输的健康发展,基本要求是有效、可行、规范、准确、客观、公平。本文以政府对铁路行业的监管职责为基本出发点,以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为研究对象,以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为研究目标,由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需求分析入手,分别从综合评价基础理论、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实施方案与实证分析等方面进行建模分析,研究内容层层递进,构成一个点、线、面的研究结构。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需求分析。由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关键因素入手,分别从社会需求、目标需求和业务逻辑需求叁个方面对综合评价需求进行分析。(2)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基础理论研究。从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评价对象入手,分析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理论基础,确定了综合评价指标权数计算模型,阐述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方法选择,提出了对开展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的初步设想。(3)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借鉴产业发展理论,构建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参考模型,结合综合评价目标,提出由运输条件、运输市场、运输产出、运输与经济、运输安全、资源与环境、研究与开发7部分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框架。(4)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指标研究。在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指标的作用和选取原则,确定了综合评价体系7个组成部分所对应的42个具体评价指标,并按评价指标的不同,提出采取结构百分点、比重百分点、直接取值3种方式给评价指标赋值。(5)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方案研究。从综合评价技术入手,对综合评价的功能需求、逻辑结构和架构模式进行分析,设计了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方案,并以"旅客满意度"指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本文研究的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研究[D]. 陈教义. 浙江工业大学. 2008
[2]. 中心城市泛区域道路运输一体化研究[D]. 詹斌. 武汉理工大学. 2007
[3]. 我国社会物流发展与国外经验对比分析及建议[D]. 任珊珊. 同济大学. 2008
[4]. 区域智能物流平台研究[D]. 王宁宁. 上海海事大学. 2007
[5]. 网格环境下铁路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建模及验证方法研究[D]. 秦予阳. 北京交通大学. 2017
[6]. 道路运输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D]. 王小建. 长安大学. 2011
[7]. 中国交通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6[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6
[8]. 交通运输信息资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郭永香. 大连铁道学院. 2003
[9]. 综合运输体系下道路运输信息化发展研究[D]. 彭小红.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10]. 基于政府监管的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研究[D]. 陈滋顶.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标签:铁路运输论文; 综合评价论文;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论文; 智能物流论文; 综合评价模型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物流信息系统论文; 物流信息化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物流规划论文; 信息系统规划论文; 网格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