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国家对于乡村的改革和发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使得乡村建设有了一定的成效。乡村振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而明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找准关键切入点,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这些实践,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提出村集体经济组织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实施主体,坚持系统思维的土地使用制度创新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切入点。
关键词:制度创新;乡村振兴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农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制度基础,并主要聚焦三大方面:土地制度、经营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
1乡村振兴战略
1.1乡村振兴
既是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升华,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中央对“三农”工作的新发展、新部署与新战略。那么,谁来振兴乡村?是基层地方政府?还是生于斯、长于斯最后可能还要葬于斯的广大农民?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是历史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显然农民才是振兴乡村的主人,但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工程,要求将“三农”各项具体工作协同推进,就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而作为单个行为的农民难以胜任;此外,基层地方政府具有很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但由基层地方政府操办具体事务,已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出诸多弊端:“一刀切”的行政手段常导致乡村的同质化发展而成效不高,过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乡村整体协调发展,支农惠农政策与地方实际要求结合不紧而反哺农业策略失灵,村民形成对政府依赖的习惯而缺乏主人翁的创新精神,乡镇干部陷入繁杂的具体事务而压力巨大。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改变当前普遍存在的基层地方政府大包大揽现象。
1.2乡村振兴离不开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关键主体
乡村振兴是整个乡村整体的全方位振兴,具有系统性和地域性的鲜明特征。一方面,乡村振兴是典型的系统工程,既要硬件建设也要软件建设,既要建设也要管理。客观上要求把涉及“三农”内容的工作统筹在一起,形成“一盘棋”的工作格局。黄溪村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了系统工作理念,特别是注重“两个同步”推进:一是把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的农村现代化与以“确权确股不确地”为抓手的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既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又培育了支撑农村发展的农业产业;二是把以就业为突破口解决村民生活的经济收入与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构建文明乡风同步推进,既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又提升了乡村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乡村振兴必须立足于自身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振兴。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域条件环境下的乡村振兴优势不同,面临的制约因素也不同,只有深入认识自身的特征,才能找到合适的振兴之路。诚然,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人,但乡村振兴的系统性和地域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协调者和组织者,决定了单个的农民难以成为乡村振兴的实施主体,而村集体组织才是胜任这一责任的必然主体。乡村振兴、集体经济组织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性特征,村民与村落的发展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兴衰荣辱与共,已成为了农村社会发展的基本“生命共同体”。村集体组织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主体,他们在协调个人与集体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矛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只有充分发挥出这一关键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农村振兴才能形成内生动力机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制度创新
2.1科技创新赋能现代“三农”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乡村创新系统的发展核心是农业科技创新与扩散应用,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这一体系是由公共部门的农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组成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及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环境组成的网络系统,其核心是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生产、循环流转和应用。但是与城市创新系统不同之处在于,乡村创新系统中缺少大学和研究机构这一知识生产主体,而且集体经济和乡镇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资金和管理经验等限制,其技术创新能力远逊于城市系统中的企业。因此,乡村创新系统建设在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和科技创新队伍建设的同时,仍然需要依托与城市创新要素的协同,通过农业科技企业的自主创新与新型职业农民参与的用户创新,强化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2.2制度与管理创新激励全员参与
创新不是依靠单个方面的改进或提升,也不是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而是有组织、有设计地开展创新的结果。乡村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只是政府主导的多元化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更需要通过因地制宜的城镇化、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来加强乡村治理体系的服务与支撑能力,调动全员参与全要素创新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制度经济学的共识之一是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激励社会主体参与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我国现阶段的家庭承包责任制就是通过制度改革保障农业创新主体参与积极性的典型代表。制度变革基础上的管理创新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保障。基层自治组织和乡镇企业通过管理模式创新激励和带动全员创新,是实现致富脱贫和农村包容性增长的重要途径。鼓励农业专业化服务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管理体系有助于降低农业劳动流流失、吸引农业创新人才,有效借助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政务也是提升农业和农村管理效率的新趋势。
2.3制度创新
首当其冲的是这次乡村振兴战略里提出的土地制度,这在农村区域中是很重要的制度,还有乡村治理制度。乡村振兴战略里提出了“生态宜居”,以前只是说“村容整洁”,整洁是一个低层面的乡村治理的要求,但是现在是生态宜居。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建设,把生态建设提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下一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创新里,生态保护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才能实现保障乡村区域的环境保护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乡村生活主要是以农民为主的集合体,人的权益如何得到保障,这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一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为核心的制度建设。政策革新。“三农”政策下一步要在制度方面,产业发展方面进一步完善提升,包括产业政策、社会治理政策、农村区域发展政策等方方面面的政策体系,围绕着乡村振兴计划我觉得我们下一步要分区域、分重点、分阶段具体地去开展一些研究工作。
结语
土地使用制度创新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在鼓励地方政府创新的同时,也要激发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使用制度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可通过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等基本知识的宣传普及提升其土地使用制度创新的能力,在不突破“土地集体公有制性质不能改变、耕地红线不能突破、农民权益不能受损”三大底线的前提下,且允许在创新中“犯错”,使其放下包袱,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新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赵永平.中国城镇化演进轨迹、现实困境与转型方向[J].经济问题探索,2016(5).
[3]项继权,周长友.“新三农”问题的演变与政策选择[J].中国农村经济,2017(10).
论文作者:吴惠琼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乡村论文; 农业论文; 农村论文; 制度论文; 战略论文; 科技创新论文; 制度创新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