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对一营销的理性理解_市场营销论文

对一对一营销的理性理解_市场营销论文

理性认识一对一营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认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一营销理论自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以来,就以其神奇的魔力迅速风靡全球。它所倡导的一次一个顾客地建造关系、关注顾客份额而非市场份额、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等理念,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迅速征服了营销理论界,而“顾客不再是上帝”等口号更是为人津津乐道。近年来,随着互联网、IT技术的实际推动,以及CRM热潮的兴起,一对一营销大有甚嚣尘上之势。在这股潮流之中,有人大肆鼓吹大众营销战略已经没落,一对一营销将重新改写营销概念,甚至引爆中国营销的第三次革命。然而,果真如此吗?

一对一营销的成功被夸大

谈起一对一营销,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戴尔直接模式的成功。一个1984年创立的手工作坊式企业,在短短十余年间就发展成为全美第一、全球第二的计算机企业,堪称业界奇迹。那么戴尔之后呢?芭比娃娃也许算一个,小姑娘可上网为自己的娃娃设计发型、服装乃至爱好,更包括给娃娃取个自己喜欢的名字。再往后,亚马逊书店就不是很典型了,它所提供的推荐书目、个性化主页等服务与一对一的本质要求还相去甚远。细细算来,实施一对一营销成功的企业屈指可数。而作为一对一营销实施载体的CRM软件,其失败率更是高达70%。

现实表明,一对一营销被完全理想化了。人们先验地认为,着眼于每一位顾客个性化需求的一对一营销,注定要比大众营销更能适应市场,其成功理所当然。但只要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周围的企业有几个真正实施了一对一营销呢?现实的声音是最有力的。

一对一营销的核心概念值得怀疑

顾客份额和顾客终生价值是一对一营销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较之于传统的市场占有率,顾客份额为开发商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然而,如果依照顾客份额的理想模式,“一次卖给一位顾客尽可能多的产品”,“培育出一位顾客后努力为其搜寻产品”,那么企业的概念在哪里,到底是一对一企业还是一对一中间商?将顾客份额推到极端,实际上就存在着一个生产者缺位的问题,而这恰恰违背了一对一营销的初衷。顾客终生价值,作为一种长远的战略思路,具有其积极意义。但是,现代社会高度流动,企业兴亡一夜之间,在这种背景下,顾客终生价值显然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计算20年后一位顾客能创造多少价值对今天的企业毫无意义。

一对一营销在技术上不成熟

一对一营销面临的技术挑战,首先是互动交流的方式问题。面对面沟通将导致成本高昂,网络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互动媒介,网络成功实现了语言和图像的传送,但味道、质感等信息的表达,至今的技术尚无能为力。如何让产品在虚拟空间里给消费者一个可以触摸的形象,这是一个难题。另一项挑战来自生产系统方面,理论上一对一营销要求生产系统具有无限的柔性,而目前的灵捷制造系统还只具备有限的柔性。

定制不一定能满意

实施一对一营销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企业行为定制。在逻辑上,似乎完全按照顾客要求量身定做的产品,能够最大满足顾客需求,实现顾客最大满意。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其实,顾客所传达的定制化信息,表面上表达的是满意的方面,而实际上反映的则都是不满意之处,他们试图纠正过去的不满。而真正的满意,源自消费的享受,或现场的体验,在接触实际的产品之前,满意是不可知的。实际上,消费者往往自己也说不清到底喜欢什么,揣着钱包到商场里,主意就改变了。因此,定制不是实现顾客满意的理想手法。由于绝大多数顾客缺乏足够的产品知识,他们无法充当起设计者的角色,满意是在挑选中实现的,而这正是大众营销的魅力之所在。

一对一营销只适用于部分行业

菲利普·柯特勒指出,下列公司可能不会从中获益:消费者可能一生只购买一次产品的公司,产品单位价值低的公司,客户终身价值低的公司,批量生产的公司。而在另外一些公司,一对一营销则是不可缺少的,比如:可以向同一消费者销售不同产品的公司,产品必须时常更新的公司,产品持续升级的公司,拥有许多贵宾客户并且需要了解他们的公司,以及在生意中要收集大量数据的公司。

总的来说,与客户交流频繁、客户支持要求高的行业,如银行、保险、房地产、电信、民航、运输、证券、医疗保健等行业,以及客户个性化要求高的行业,如汽车、服装、饰品、玩具等,在实施一对一营销方面有较大的空间。而在快速消费品领域,大众营销仍将占统治地位。

一对一营销只适用于部分客户

一对一营销是一种深入但高成本的营销模式,这就决定了它的利润基础主要还在于企业的重点客户。而对于一般性消费者,或者所谓的“负值顾客”。一对一营销是不经济的。但这绝不等于,这部分顾客对企业没有价值。在大众营销、批量生产的背景下,它同样能为企业创造大量利润。纯粹的一对一企业是难以想象的。这正如,人们总在叫嚣,企业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利润,但有哪一家企业因此而拒绝为80%的顾客提供服务呢?道理是一样的。

一对一营销和大众营销不是两个非此即彼的概念

一对一营销和大众营销之间并不存在一道泾渭分明的分水岭。从大众营销到一对一营销的连续带上,还存在着细分营销、微营销和批量定制等阶段。50年来,一方面,营销思想正转变为为越来越小的顾客群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多种营销战略并存、顾客策略多样化正日益成为企业经营的特点。因此,大众营销的某些弊端暴露出来,并不意味着大众营销就完全过时了;而对大众营销的某些调整,也不能理解为就是一对一营销。从大众营销到一对一营销,这个过程将比想象的长得多。

总之,大众营销固然存在各种弊端,但一对一营销也有它自身的问题,大众营销和一对一营销将长期共存。而总体来说,一对一营销是以大众营销为基础的,大众营销的许多核心概念,对一对一营销将长期实用。就目前阶段而言,大众营销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今的主流模式。对于一对一营销,必须理智地看待。

标签:;  ;  

对一对一营销的理性理解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