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编者:阅读教学的另一个视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编者论文,视角论文,阅读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编者似乎一直存在于一个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的角落。其实,从浩瀚的阅读文本中选入教材的一篇篇文本,正是通过编者的增删、修饰与整合,才实现了从“一般阅读材料”到“教材文本”的转化,肩负起提升语文素养、涵育个性品德等重要使命。一篇文本之所以被选入,之所以被如此这般地改编,都蕴含着编者独到的思考;对话编者,解读文本被赋予的丰富的教学价值,能让我们的阅读教学更具深度、更加精彩。与编者的对话,可从追问课题、还原文本、品味语言、放眼单元等方面着手。
一、追问课题,聚焦最具价值的教学内容
(一)课题与文题的比照
很多文本在选入教材之时,文题会被改头换面:有的文本选自长篇文学作品的一部分,与原来的文题不够贴近,需要提高吻合程度;有的文题比较深刻,超越了小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需要降低“坡度”。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孔子游春》一文,是从《孔子传》的相关章节改编而来,该章节的文题是“泗水观澜”。从“泗水观澜”到“孔子游春”,编者改编之后的课题与原来的文题间的对比提供给我们怎样的信息?教学中,如何以题目的变化信息为资源,开拓新的视野?
师:同学们,“孔子游春”是编者在把文章选编进语文课本时重新确定的题目,原文的题目是“泗水观澜”。比较一下两个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生:“泗水观澜”这个题目让我们一下子就知道文章主要写的内容;而“孔子游春”比较“综合”,主要内容相对模糊些。
师:是的,原来的文题“泗水观澜”可以让我们很快了解——“观澜”是最重要的内容。如果“游春”主要包含了“赏春”、“论水”、“言志”三部分内容的话,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生:应该是第二部分孔子“论水”。
师:好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泗水观澜,聆听孔子论水。
长文如何短教,冗文怎样短学?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地甄选那些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如果没有一定视角的切入与独到思路的呈现,课堂将会散漫而疲沓。从改编后的课题“孔子游春”入手,将其与原来的文题“泗水观澜”比照,引导学生从“课题”与“文题”的不同中觉察本课是凸显孔子的人物形象、表现孔子与弟子情谊最有价值的部分,进而聚焦本课最核心的教学内容“论水”。直击主题,无须过多的起承转合,精简了环节,节约了时间。
(二)课题与文本的思辨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材编者所从事的也是一种创作。从“泗水观澜”到“孔子游春”,编者对文本题目的改编,用意何在?有何可待开发的教学价值?教学中,有学生提出:课题是“孔子游春”,但“游春”的内容写得并不多,倒是用不少篇幅写了“言志”,是不是有点跑题?教师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辨——
生:我觉得好像没有跑题,“言志”也是发生在孔子和弟子们“游春”的时候的事情,大家游着游着,就自然地说起自己的志向了。
生:我觉得一点都不跑题,孔子论水说到水像真君子,其实就是教育弟子们要做真君子。而“言志”恰好是孔子悄悄地考验弟子们是不是领悟了论水的真谛,他其实是循循善诱,用心良苦。
师:看得深刻。
生:我也认为没有跑题。孔子先是欣赏美好的自然、美丽的春天,赏春观景;然后观澜论水;再引导弟子们表述志向。这三个内容组织在“游春”的过程中,是非常自然、和谐的。
师:是呀,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图景啊!“孔子游春”这个题目意味深长!
生:我觉得孔子不仅是和弟子们在“游春”,更是在借“游春”给弟子们上课呢!
师:说得好!那你们觉得孔子给弟子们上的是一堂什么课呢?
生:是一堂如何做人的思想品德课。
生:是一堂社会实践课。
生:是一堂有声有色的音乐课、艺术课,他和弟子们唱歌、弹琴,还手舞足蹈呢!
生:也是一堂语文课呀,孔子的宏论多么智慧,多么富有启发性呀!
师:对!孔子是以天地为课堂,在给学生最好、最生动自然的教育。
事实上,课题与文本不仅是题目和内容的关系,其间也隐藏着编者的意图:将“赏春”、“论水”、“言志”三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的部分统整于“游春”,从泗水河边盎然的春意一路写来,赏春观澜、论水言志,弦歌欢语、和谐畅达,可以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文本的立意谋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习作构思、立意、选材的能力。
二、还原文本,引领理解向纵深处漫溯
教材的内容空间是有限的。限于篇幅,很多文本在进入课本后必须“忍痛割爱”——将一些非常精彩的文字连同它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一起删减。《孔子游春》作为一篇比较完整地呈现情节的课文(包括“赏春”、“论水”、“言志”等较为丰富的内容),编者不得不精简原文,其中“论水”部分只精选了四个句子来表现水如真君子的特点。教学时,在学生体会了水的这些特点之后,教师应作进一步的引导——
师:你们知道吗?编者在选编这篇课文的时候,考虑到我们小学生的特点,已经对原文作了精简,删去了孔子“论水”的大段篇幅,老师觉得对于理解能力特别强的你们来说,不读这段文字实在是一种遗憾。想不想看看孔子还说了哪些水如真君子的其他特点?
师:请看——
(出示:“水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决和勇毅;水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水蒙受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水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
师:读了孔子的这些宏论,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孔子太有智慧了!普通平凡的水在他的眼中竟然有这么多深刻的内涵。
生:读了课文中的四个特点我已经觉得孔子很了不起了,他竟然还能说出这么多的其他特点来,让人惊讶!
师:是呀,难怪他的弟子们也为他的博学善思而惊讶无比!孔子不愧是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
精简之后的文字相对少了些“原汁原味”,对于表现孔子的大智慧显得美中不足。顺着课文往前追溯,适度还原“缩水”的课文,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感受。
三、品味语言,内化典范生动的表达形式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典范的文本带给学生“语言的营养”。普通的文本经过编者的精心雕饰成为课文后,这样的意图会显得更加清晰可感。《孔子游春》一文的“赏春”部分是这样的文字——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盛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而其在《孔子传》中的原型,是这样的一段文字——
习习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起舞的春姑娘伴奏,又似情人温润的嘴唇,在频频地吻着人们的面颊;柔和的阳光像母亲温暖的大手,在轻轻地拍着宝宝入睡,又似姑娘多情的眼睛,瞅得小伙子们心中发瘁。鹅黄色的长堤蜿蜒而去,泛着春的气息,像熟睡在摇篮中的婴儿,散发着奶香。平坦的河滩,暄腾腾,温乎乎,像宽阔的胸脯。河水滚滚滔滔,泛着蓝澄澄的波澜,奔流向前,像夜空一样深邃,眸子一样晶莹,马驹一样欢腾……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课文的语言明白晓畅,规范又不失生动,活泼又不乏严谨,是经过了编者的精心提炼和加工的——尤其是“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一句以及后面紧跟的四个比喻句,不仅呈现总分结构,而且后四句的句式相仿、内容关联,诗一般的节奏和韵律,勾画出一幅充满春天蓬勃生机的大自然的美好画卷。而原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内容稍显冗长,有些比喻较为成人化,离他们的生活实际较远。教师应敏锐地领悟到这段文字背后清晰的编者意图(这也是引导学生体悟、内化典范生动语言的极好资源)——
师:很多同学都非常欣赏这段文字,能说说你们喜欢的原因吗?
(出示课文“赏春”部分的文字。学生交流。)
师:当读到后面的省略号时,你是不是有些意犹未尽呢?想一想,大自然还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能否仿照课文的句式来写一写?
(出示:“__________是她___________。”)
生: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生:蜿蜒的河流是她飘逸的丝带。
生:绵延的山脉是她强健的臂膀。
生:隆隆的雷鸣是她有力的呐喊。
师:同学们模仿创作能力很强,你们的这些语言与课文语言相比,几乎毫不逊色!
抓住这样富有价值的语言教学点,引导学生触摸文本、揣摩语言,课堂上弥漫着浓浓的“语文味”。
四、放眼单元,感悟深远厚重的文本主题
单元是教材编者的匠心设计之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主题”来编排单元内容的。《孔子游春》在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该单元的其他三篇课文分别是《莫泊桑拜师》、《理想的风筝》、《明天,我们毕业》。四篇文章,古今中外,体裁不一,文风不同,但在编者的“师生情”主题的统帅之下,送给了学生一份厚重的文字与情感的毕业礼物。这便告诉我们,课文与单元的关系是感悟文本主题的极好抓手。
师:同学们,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说“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生:我觉得,这里的“春意”不仅仅是指大自然的春意,还表现了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融洽、和谐的师生情谊。
生:也可能写出了孔子对他的弟子们的美好志向非常欣赏、非常愉悦的心情。
师:感受很独特。当读到课文最后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地会往深里想一想。现在让我们把视野再放宽一些。这种温暖的“春意”的感觉,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中你能感受到吗?
生:从《莫泊桑拜师》中我体会到,莫泊桑取得的成就中流淌着福楼拜循循善诱的指导和对文学青年的提携关爱,这份感情也如泗水河边的春意一样荡漾。
生:从《理想的风筝》的作者苏叔阳的文字中,我感受到有腿疾的刘老师带给他深深的影响,那份敬佩、感激、思念的感情也像泗水河畔的春意一样浓。
生:《明天,我们毕业》通篇都流淌着对母校、对老师的依恋与不舍,这样的美好感情也好像浓浓的春意,在每个学生的心头翻涌……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样的“春意”,正是编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让我们在古今中外人们美好的师生情谊中,深情地诵读课文。
从课文到单元,从一篇到“一组”,这是编者为师生提供的独特的教材形式与潜在的教学视角。在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春意”不仅指大自然的春天,还表现了孔子和弟子们的深厚师生情谊之后,引导学生由“课文”联想到“单元”,从编者的主题单元视角进一步深化“春意”的内涵,将一篇课文置于单元主题的背景之中,不仅重温了一单元课文的内容,更集中提升了本课的内容主旨,使本单元深远厚重的“师生情”主题得以升华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