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综合考试的历史备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科综合论文,考试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备考依据——《考试说明》
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编发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说明》(以下简称《考试说明》)对当年高考考试的范围、考试对考生在学科能力方面的要求、大概的题目数量、各种题型的大概比例、试卷中易、中、难题的大概比例等作了详细说明,从而为我们的历史备考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但对《考试说明》的研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此,我认为正确运用《考试说明》,真正弄懂《考试说明》所体现出的今年高考的精神,还需做如下四个方面的比较工作。
1.比较今年的《考试说明》与往年的《考试说明》。综观历年的《考试说明》各有当年的特色。2003年的《考试说明》与2002年的《考试说明》在试卷长度、试卷题型、试题难易的相关规定上基本一致,但在如下几个方面有不同:第一、在考试内容上删减的内容大大多于去年,更加突出学科的主干知识。今年高考在6月份举行,比往年提前了一个月,这是《考试说明》进一步压缩考试内容的原因:如《中国古代史》中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等是去年《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试内容,今年则删去了。第二、历届《考试说明》都有样题,但无样卷,今年的《考试说明》增加样卷,从而为中学历史教学更加透彻、准确地理解考试学科能力的要求提供思考依据和备考方法,因此,它具有较以往更强的可操作性。第三、增加了1999、2000,2001、2002年的考试题分析,帮助理解《考试说明》,从而使《考试说明》更加完善、更趋科学。
2.比较《考试说明》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是2002年4月教育部在2000年版基础上修订的。它是《考试说明》的首要依据。对照今年的《考试说明》,凡是2000年和2002年教学大纲中加“★”部分作为学生阅读的内容,均在删除之列。以《中国近代现代史》为例,“清朝政局的变动、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和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是2000年教学大纲加“★”部分指定学生阅读的内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边疆危机、中法战争和中国近代文化”等内容,是2002年教学大纲加“★”部分指定学生阅读的内容,因此,它们没有被列入今年的高考范围。
3.比较《考试说明》与高中历史课本。现行全国通用课本是“3+X”考试《考试说明》的重要依据,《考试说明》侧重于检测学生学习的结果,课本侧重于学生学习的过程。现行高中教材比较难和繁,有些和大学内容相似,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考试说明》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删除了大量的枝节知识,历史学科主干知识更加突出。
4.比较《考试说明》与各路信息。《考试说明》本身就是历史备考的正宗的公正、公平的原则性的信息源,此外,必须对杂乱零碎的网上信息进行归纳整理,找出网上信息与《考试说明》信息的联系点;综合整理新闻信息,找出新闻信息与《考试说明》信息的重合点;归纳整理资料信息,找出其与《考试说明》信息的交叉点;归纳整理路途信息,找出其与《考试说明》信息的共同点,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考试说明》,从而使备考更具效益,综合各路信息,今年高考有如下重要考点:
第一、历史:中国古代史:①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监督)。②中国古代的制度(政治制度)。③中国古代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④战国、秦汉、隋唐、明清的阶段特性(经济)。
中国近现代史:①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积极作用)。②中国近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③中国的近代化和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最近十三年的成就)。④对外改革开放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近现代史:①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②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③科技发展及其引起的变化。④发展道路的多样性。⑤美国的霸权政策。⑥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注意能够进行中外联系与对比的内容。
第二、文综:①水资源、水能源、油气资源。②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塔里木河、三江源、黄河调沙调水)。③西部大开发(西南地区)。④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⑤近代化(新型工业化)。⑥“三农问题”(农村改革及进入新阶段)。⑦我国发展的三次机遇(一、二次工业革命及四五十年代至“文革”)。⑧三个代表。⑨十六大。⑩建设小康社会。
二、备考途径——专题复习
新形势下的专题复习,是适应文综测试的重要环节,是备考的主要途径。在立足大专题的前提下,细化小专题,同时随时加以理论阐释,以突出“问题之意”、“能力之意”,形成更科学、更实用的专题复习模式。在专题复习中应注意如下几个原则:
1.轻历史过程,重隐性知识。所谓隐性知识是指课本文字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实际上又隐含其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类知识从形式上看有文字、有图片,从内容上看有叙述也有结论。如“焚书坑儒”中不烧的书、中国最早的运河;如何理解“新思潮的萌发”中“新”和“萌发”,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等等。要掌握教材上的隐性知识,必须改变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要善于思考,看书则不囫囵吞枣,对于教材上的叙述和结论,不但要熟记,知道它是什么,而且还要问一个为什么,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境地。
2.轻感性知识,重理性思考。在专题复习中,切忌面面俱到,流于知识的感性认识阶段,应该对联系的知识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一般规律性认识。如:概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史,不应该只停留在历代思想家的思想的感性认识阶段,应该思考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及其与当今思想的关系,
3.轻一般常识,重特殊分析。伴随着现在高考单纯考记忆的知识的减少,能力立意的加强,对历史现象中某些特殊现象的分析考题增多,专题复习应加强特殊现象的深层分析。如: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专题中,两宋时期统治者比较重视和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必须分析这种特殊现象的原因。
4.轻教师意志,重学生行为。临近高考,越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历史学习的主体作用,严防教师满堂灌,把教室变成教师唱独角戏的戏台,这既不符合历史复习规律,更不贴近备考实际,应该在专题教学中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使他们有动手动脑的机会和施展思维才华的空间,从而提高专题复习效率,培养学生思维和应试备考能力。
5.轻传统教法,重创新观念。专题复习的传统教学方法过分偏重知识的整理,忽视理论的升华和总结,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应该让学生把专题复习当做思考问题来做,采取问题教学法,立足大专题,细化小专题,同时随时加以理论阐释,培养创新能力。如在学习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史,应辩证分析它对中国的客观影响。
6.轻知识个体,重学科联系。历年来文综考试试题表明,跨学科题主要考查学科间的知识联系。因此在专题教学中,应该将专题的范围涵盖中国古代和近代、中国古代和现代、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内部联系,同时,重视专题知识与相关政治学科、地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如“西部大开发”专题,设细专题如下:①背景材料,临渊慕鱼,精心织网;②相关链接,旁证博引,事事全晓,包括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开发线路的提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开发的重点和主要任务,西部特点,黄河有关地理状况等;③联手解读:政治解读西部大开发、历史解读西部大开发、地理解读西部大开发,三联互解,授之以渔;④题能演练,直击命题,有备无患。
三、备考重点——热点分析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近年来,高考命题一改过去“以覆盖教学的知识面为主”的宽泛性,发展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对学生实际能力考查的采点性,现实中的热点问题与所学知识的有机结合,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因此,精心组编知识热点,无疑是备考的重点工作。
今年备考的热点问题,主要有:
1.区域性问题:
①关于西部大开发问题:应该从历史、地理、政治的角度认识;
②有关上海地区经济发展问题:应该从古代、近代、现代角度综合有关上海经济的知识,并从现实的角度分析上海在近二十年内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③关于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今年亚洲地区问题较多:如朝鲜半岛问题、日本军国主义复活问题、台湾问题、印巴冲突、巴以冲突等政治上的热点问题使亚洲地区经济的发展问题成为高考备考的一个亮点。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近代亚洲与欧洲产生差距的原因;以中国和印度为例分析,亚洲的革命风暴和亚洲的觉醒的历史特点;分析中国与韩国、新加坡、印度经济发展的不同及其原因;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存在的问题及给我们的教训等。
2.中共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共和国民党的不同选择反映出中共在任何时期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共在不同时期提出的许多美妙设想(不同阶段的总任务),分析当时设想的原因和影响;比较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提出的政策目标在背景、影响方面的相同处;中共召开的历次会议。
3.西部大开发和南水北调:有关历史知识包括: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大运河等),三峡建设和资源配置问题及相关世界史知识,如美国的西进运动、以色列的西部开发问题。
4.农业、农民问题:这是温家宝总理上任后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它主要涉及到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民的减负问题。农民负担不减轻、农业不发展,市场不活,影响工业的发展,农业比重必须降低,工业产量必须增长。相关知识:①税费改革减负方面: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②农村政策方面:中共在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重大调整,联系苏俄新经济政策和战时期共产主义政策。
5.城镇化建设问题: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工业产值必须大于农业产值,工业人口必须增多,相关历史知识包括:①古代城市商业的发展;②中国的近代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化);③近现代世界工业化带来的影响,主要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6.中国的反腐问题:相关知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后期的暴政,如秦朝的暴政;中共在不同时期的自身建设,尤其是两次整风运动(1942-1957年)。
7.江主席三个代表的思想:从历史角度理解,主要是代表人民利益、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知识:面临重大抉择时中共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选择;如抗战胜利后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材料分析);中共领导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中共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从而理解中共代表先进生产力水平。
8.中外知识的几个重要联系:①康乾盛世与工业革命时期历史的联系,思考中西异同;②新航路的开辟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③世界反恐问题与中国东突问题,西藏问题;④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机遇和挑战);⑤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与日本历史上两次对华战争的联系;⑥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的联系。
9.伊拉克战争问题:①美国的霸权政策:②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及其实质;③西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④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演变;⑤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全球一体化(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总之,备考是为提高考生素质。各种素质提高了,高考就不难考出高水平,不难考出好效果,这就是我们备考的终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