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与中国农业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中国农业_知识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与中国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中国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种种迹象表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成为深刻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知识经济是什么?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将对中国农业产生什么影响?我们如何迎接它的到来?这是我们农业工作者必须思考、必须研究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全球性经济形态。

(一)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Knowledge based economy)

知识经济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它的产生经历了30多年。自70年代以来,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共识。世界的竞争是以高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此间,对未来经济形态出现了多种说法。先是美国国家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Z.KBrzezinski )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之中提出我们面临一个“电子技术时代”。1980年美国社会学家托夫勒(A.Toffler )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出了“后工业经济”,或“超工业社会”。1982年美国经济学家和未来学家奈斯比特(J.Naisbitt)在《大趋势》中开始提出“信息经济的概念”。1992年中国的科学家、经济学家吴季松在《国际社会科学》杂志撰文提出“智力经济”的概念。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提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第一次完整地给知识经济下了定义。

1998年7月6日,人民日报登载了对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研究室主任吴季松和国家信息中心总经济师杨学山同志的专访记录,提出“知识经济,就是讲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因此,更确切的提法应该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提出知识经济不是指产业结构中知识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了50%或更多。也不是说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就是发展知识产业。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源泉在于:当代世界发达国家技术进步和知识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超过了资本和自然资源。1909年到1949年,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翻了一番,技术进步占了87.5%,劳动和资本的贡献只占12.5%,这都说明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离不开创新。

(二)知识经济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顺序而成的一个经济概念,指的是今日世界上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时代而产生的一种经济形态。对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标志,多数科学家认为,1990年美国对信息产业的投资第一次超过对其他产业的投资,这标志着美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将决定下一世纪美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知识经济和传统的工农业经济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基本生产要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传统的农业社会,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在工业经济时代,其生产要素是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其经济活动的主要对象是物质要素。但在知识经济时代,自然资本要素将让位于知识要素。

2、生产规律的变化。制造业有一条规律是,新产品刚上市时, 市场价格较高,随着产品增加和普及,价格开始下降,而成本却在升高。即产品有它的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制造业若想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开发新产品、更新换代。知识经济则不同,它是一种无形的商品。知识生产越多,使用的越多,产生的社会财富越多,价值越大,成本却在不断下降。

3、生产基础设施的变化。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经济的基础设施是农田基本建设、道路、交通等,而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是电子通道。信息高速公路正是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

(三)知识经济是世界一体化经济。

知识经济是一种面向世界市场,全球性持续发展经济。知识经济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从信息技术看,有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芯片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光电子技术、光纤技术、激光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还有层出不穷的高技术,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么广泛的领域中全面领先,每一个国家都只能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世界经济一体化由于国际互联网的热浪涌动正加速到来,竞争已无国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已成为世界共识,谁占有最先进的知识,谁就占有世界科技制高点和世界经济主动权。知识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主潮流,将指引世界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纪。

二、认识产业经济规律,明确农业的发展轨道。

知识经济理论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一条真理,那就是要不断学习和创新,不断掌握新知识和创新知识。

产业经济学告诉我们,国民经济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农业为第一产业,制造业为第二产业,服务业为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特点是直接地依赖于自然资源的使用。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通常遵循报酬递减规律,制造业是一个不直接使用自然资源,大批量连续生产可运输产品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第二产业的生产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在三大产业的结构联系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在经济上变得更为先进,从事农业的人数趋于下降,进而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相对于服务业的人数趋于下降。据预测到2020年,美国农业就业人口将仅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左右,而信息经济领域产值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0%以上。

城市化的进程代表着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水平,我国城市化的比重1970年为17%,1993年为29%,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在加快。1970—1980年增长率为3%,1980—1993年为4.3%。人口和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与流动,是全球性普遍趋势。只有按照国情妥善引导,才能达到发展与稳定双受益。善于理解农民进城现象,政府主动引导,主动调控劳动力就业和转移,不能简单地限制、排挤或放任自流。城乡应携手疏导农民进城问题。

总之,城市化是农业发展、工业化、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反过来城市化又能极大地促进工业化、经济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发展的轨道应该是,在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适度同步发展的大环境下,逐步实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同时利用工业化提供的物质技术以及科学研究提供的高科技,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少数农民务农,才有农业的现代化,这也是国家发达的标志。一个大农业国是不能进入世界强国行列的。

三、加强基础研究,抢占农业科技世界制高点。

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按人均,则又是一个资源贫穷的国家。特别是人均耕地,按公顷为单位,1994年全球人均0.24,我国仅为0.08,印度为0.189,巴西为0.32,德国为0.14, 美国为0.74。我国人均耕地只相当于全球的1/3,相当于美国的1/9。如果每年人口增加1500万,耕地面积不仅不增加,反而每年减少500 万亩,人均耕地会再度下降。另外,单位土地经济效益各国差距也很大。如1990年我国为1,美国为7.9,日本为115,德国为62,法国为30.9, 英国为58.7,中国土地的经济效益与发达国家相差太大,几十倍,有的上百倍。

从科学研究和开发经费水平看,我国科研经费1990年为125.4 亿人民币,占GNP的0.71%,1992年占0.7%,1994年仅为0.51%。印度为0.9%,韩国为1.9%,德国为2.9%,日本为2.9%,美国为2.9%。 1996年科研经费下降到0.50%。我国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目前为28—30%,发达国家达到50—70%。

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贫乏,生产率低下,科研经费支付水平偏低的国家。但是我国也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科学技术基础较厚的国家,迎头赶上去应该不是很困难的。但是从不少资料显示,目前在一些国家大步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势下,似乎我们的差距又加大了。

面向21世纪,美、德、日三大科技强国为实现国家目标和本国利益,都已确定了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和战略目标。

例如美国,高科技发展重点主要涉及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农业技术、环境科技、空间科技等领域,美国生物技术发展最快的四个研究方向是: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处理方法、海洋生物和水产养殖。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新知识、新产品、新农作物、新用途,以满足新要求。

美国和德国、日本很重视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德国面向21世纪的中长期研究与技术政策的核心是:发展用于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的尖端技术,保证2000年前后的竞争力,加速信息化社会的进程,大力发展生物科学和技术,力争在2000年成为欧洲生物科技第一强国。

日本也把科研重点转向生命科学。研究重点是:基因组研究,蛋白质结构分析,生物医学和脑研究。1997年日本开始实施“脑科学时代计划”。为了改变信息产业的落后局面,日本加强了信息通信开发项目的研究,并实施大型科研计划,目的是在尖端领域赶超欧美。

研究认为,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彻底转变的标志是2 %的农业人口所种的粮食足以满足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国从1978—1994年,农业从业人口从70.5%下降到54.3%,工业就业人口从17.4%上升到22.7%,服务业从业人口比重从12.1%上升到23.0%。产业结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从1978—1994年农业所占的比重从28.4%下降到18.8%,工业和建筑业所占比重从48.6%下降到48.5%,服务业的比重从23.0%上升到32.7%。根据世界银行1994年以购买者价值计算, 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服务业所占比重1992年为38%,第一产业为27%,第二产业为34%,结构转变是发展的实质性内容。我们的产业结构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和先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差距是很大的。据国家计委研究室预测,2020年中国农业劳动力比重为29.295%,二产业为28.1%,三产业为42.605%。而美国预测2020年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农业人口仅剩2%。美国第二产业比重只占2%。在知识经济社会里, 只需2%的农业从业人口,2 %的工业制造业人口就能满足全社会所需要的食品和工业制成品,科学技术的贡献率到2020年将达到90—95%以上,研究认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00美元,才具备知识经济萌发的条件,而我国人均也才几百美元,我们的任务之重可想而知。

对于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一是贫富差距大,二是就业压力增加,三是比较优势低。

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有三个。一是工业的充分发展,这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前提。二是较高的知识水平,这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基础。三是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这是发展知识经济的灵魂。这种创新能力有赖于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健全的国家创新体系,也体现在企业的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方面,一句话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是灵魂。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①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为我们发展知识经济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实现国家强盛注入了持久的动力。②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正逐步向前推进。经济的良性循环已经形成,为迎接知识经济到来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1996年综合国力已排在世界第9位,1997年,对外贸易已排名世界第10位。 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日益状大。1997年我国科技实力比1994年上升8 位,排名20位,科学家和工程师57万人,数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转基因水稻配制成功并应用于杂交水稻生产,说明了我国农业及基因工程研究实力很强。

农业科技的制高点在哪里?邓小平同志生前曾说过:“农业问题的根本解决最终还要靠尖端技术,靠基因工程。”

21世纪生物技术的发展,将导致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其基本内涵和特点是在深入揭示生物生命奥秘的基础上,通过农业科学与生命科学等更多学科的交融,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推进农业科学的更新与拓展,并以技术创新为先导,促进农业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①农业将从以动、植物二维结构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动物、植物、微生物三者并重的三维结构的现代农业转变;②生命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将促进农业由传统资源型向现代智能型的发达产业转变,21世纪将出现大规模的海洋农牧场,实现农牧化,同时伴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太空农业科学可望诞生。这样,陆地、海洋、太空三大农业系统互相交融和促进;“白色革命”、“绿色革命”、“兰色革命”互相交融,绿色、白色、兰色三色农业多样共存,将构成21世纪农业和农业科技进步的系统格局,并由此产生21世纪农业科技的制高点——基因工程和生命科学;③21世纪农业高科技的新领域是:新物种塑造,新快速繁育技术应用,新农业工厂构建,新人造食品和人造饲料生产,新能源开发,新空间领域拓宽。这些都会成为21世纪新的产业和新的增长点。

20世纪末,一些发达国家正从工业经济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中国作为一个大的农业国,要认真解决好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解决好农业与科研、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解决好城乡关系问题,并把知识创新放在重要位置,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稳步进入世界知识经济时代。

标签:;  ;  ;  ;  ;  ;  ;  

知识经济与中国农业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