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最佳组合--繁荣中国出版业几个重要关系的辩证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聚焦最佳组合--繁荣中国出版业几个重要关系的辩证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着力在最佳结合上下功夫——对繁荣我国出版业的几个重大关系的辩证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出版业论文,繁荣论文,功夫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繁荣我国出版业,使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名副其实的朝阳产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然而,繁荣出版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出版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等重大关系。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仅仅把出版作为宣传舆论工具,只强调其意识形态属性和政策导向、社会效益,而对其产业属性、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则视作禁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出版界的同志逐步从不同角度对这些重大关系进行了研究,也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并在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迄今为止,在这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上尚未取得社会普遍认同的系统理论成果。目前出版业对这些关系的认识仍然滞后而且颇为不一,在实践中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非此即彼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倾向,影响了出版界健康快速发展。本文试图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从哲学的高度对上述重大关系问题作出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具有多重属性。因此,必须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地分析和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全部和本质。

我国的出版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意识形态与社会产业双重属性,这是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得出的结论。从出版业产品的性质和功能来看,它们所刊载的内容都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具体反映,具有社会教化功能,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而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审视,出版业所生产的产品是商品,虽然它们是含有教化功能的特殊商品。因此,出版业作为参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再生产过程并接受市场经济规律制约和价值规律调节的一个行业,其产品的性质和功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但其运作方式却是经济行为,从市场角度看,它属行业经济部门,只有以产业化为主要载体和发展方向,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和规律进行组织和运营,才能发展壮大。所以,它又具有明显的产业属性。

我国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既相矛盾又相统一。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精神产品——出版物,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弘扬主旋律,反映时代精神,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绝不允许不问政治导向,什么赚钱就出版什么。而出版作为产业,可以被视为一个“自然的经济人”,其发展的内在动机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出版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由于价值取向的差别,确实存在矛盾的一面;同时由于我国社会性质、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出版业自身规律等等的促进和影响,两者又存在着相统一的一面。首先,出版业的产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矛盾冲突的一面是可以调控的,关键在于依法加强经营管理。任何产业,都有一定的行业规范,只有依法管理,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出版业也是如此。其次,出版业产业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是相容共荣的。产业属性所遵循的市场经济规律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规律,它有别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规律。而我国出版业意识形态属性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决定的。二者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统一起来。从实践中看,国家对出版业的正确政策,有效地加强和增进了二者之间的相容性。再次,我国出版业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出版业只有充分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才能作为一种特殊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只有具备了一定产业规模,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意识形态功能。事实正是如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是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我国的出版业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初具了产业的规模;而出版业的产业化,给发挥出版物的意识形态功能奠定了物质基础。

因此,对我国出版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意识形态与产业双重属性的认识和把握一定要克服片面性和绝对化。既不能光强调产业属性,一味追求利润而导致偏离方向,又不能只承认意识形态属性而否定其产业属性,导致出版业的萎缩。笔者认为,当前有必要多重视出版业产业属性的研究,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对出版业意识形态属性十分强调,如何发挥这方面的功能比较熟悉比较有办法,但对其产业属性则重视不够、研究不够,许多基本的东西还不甚了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迅即来临,市场经济总体框架的有力推动,都要求我们的出版业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管理方式到管理程序都越来越要名副其实地按一个产业部门的要求来运作。因而,重视出版业的产业属性,探索产业发展的道路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出版体制改革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和全面把握出版业的两重属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辩证统一。

二、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

出版业所具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决定了出版生产经营必须遵循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这两种导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意识形态属性角度看,出版业是社会功能十分重要的大众传媒,出版物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和舆论导向作用。这在社会转型时期尤为显著,如果出现偏差,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此,党和国家必然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出版业实施政策导向,使它确实起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社会作用,为两个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

从产业属性角度看,目前绝大多数的出版单位已经由过去依靠财政拨款支撑的单纯意识形态部门转化成为必须面向市场,依靠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企业化管理的经济实体。作为经济实体,就必须接受市场导向,受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和价值规律的调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运用和发挥市场对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出版生产经营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也才能增强出版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应变能力、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出版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不但客观存在,而且既相矛盾,又相统一。所谓矛盾,是指这两种导向不协调甚至对立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依据政策导向,要求出版业能够不断生产满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出版物,并通过这些出版物使广大读者逐步形成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相适应的政治思想观念与道德价值观念。而某些读者因思想修养、道德素养的品位低下,存在着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合拍甚至相悖逆的阅读需求,这些虽然不是主流,但是客观存在,而且会在出版市场导向中反映出来。如果单凭市场导向,一味满足这部分读者的阅读需求,就必然会违背政策导向,给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造成严重危害。所谓统一,主要是指这两种导向的最终目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满足亿万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向上的各类精神文化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共同发挥作用,出版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壮大,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精神食粮。至于这两种导向矛盾冲突的一面,实践证明是完全可以调控的。关键在于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以管理促繁荣。加强管理就是要加强政策导向,建立健全各项政策法规,依法管理,使出版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促进繁荣就是要坚持市场导向,使出版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朝着产业化目标发展壮大。

出版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均属客观存在,它们的目的相同,功能不尽相同,两者既相矛盾,又在一定的条件下协调统一起来。我们在处理出版政策导向和市场导向的关系时,必须全面辩证地把握,不可偏废。就是说,一方面出版必须符合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在主题和时代精神方面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市场法则,增强市场意识,努力使我们的出版物根据市场需求适应不同层次、不同领域读者的实际需要,在题材和表现形式方面提倡多样化。

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业客观存在的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不仅决定了出版生产经营必须遵循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还决定了出版生产经营既要追求社会效益,又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出版产业明显不同于其他经济产业之处。其他经济产业生产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检验出版业生产经营的好坏,就不仅要看它实现经济效益多少,同时更要看它实现社会效益的大小。这样,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理所当然地就成为出版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然而,要保证两个效益的顺利实现,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辩证认识和妥善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

摆正首位,经济效益自觉服从社会效益。在出版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一对矛盾关系中,社会效益居于主要的矛盾方面。这是因为,精神产品具有不同于物质产品的特殊属性,它的价值实现形式更重要地表现在社会效益上。有些精神产品,直接经济效益可能不大,甚至是负的经济效益,但它们在学术、文化或艺术上的创新价值或积累价值却难以估计,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作用很大;相反,一些迎合某种庸俗甚至低级趣味的出版物,却有一定的读者面,并因此而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果出版业只是“一切向钱看”,而无视社会效益,不仅会压制有一定文化、学术、艺术价值的好出版物问世,而且会直接推动那些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害的出版物出笼。为此,我们在出版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矛盾时,自觉服从社会效益。

夯实基础,在摆正首位的前提下,努力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决定我国出版业的性质和方向,经济效益为繁荣我国出版业,实现其社会效益提供物质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强调社会效益,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或不要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出版产业不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那么,出版业的生产就失去经济和物质基础,其社会效益最终也不可能实现。因此,应该肯定,出版产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产物,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产业繁荣壮大的必由之路。

抓好结合,力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统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统一的。这个条件就是要抓好结合,即抓好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的有机结合,从这两种导向的结合点上去策划出版选题,组织出版生产,开发占领市场。把那些既符合党和国家政策导向,反映时代精神,又能满足多层次、多领域读者精神文化需要、形式、品种和内容丰富多彩的精品出版物、特色出版物、双效出版物、长销出版物及时地、全方位地推向市场,就一定能够实现双效的最佳统一。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和处理出版的意识形态与产业两重属性、政策与市场两种导向、社会与经济两种效益的对立统一关系,对繁荣壮大我国的出版产业意义重大。我们必须着力在两者的最佳结合上下功夫,才能在实践中制定正确的工作思路和实施得力的举措,使我国的出版产业沿着正确的方向迅速繁荣壮大,使我国由出版大国顺利地迈入出版强国。

标签:;  ;  ;  ;  

聚焦最佳组合--繁荣中国出版业几个重要关系的辩证思考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