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县新农村建设的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后进论文,新农村论文,理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6)02-0036-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描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又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当前在农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紧紧围绕的主题。这对于欠发达的县来说,既是巨大的前进动力,又是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后进县如何加速缩短差距,推进新农村建设,这不仅是一个非常紧迫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一、后进县新农村建设难点分析
尽管这几年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民也得到很多实惠,但也应该看到,农业的基础仍然十分薄弱,农民增收的难度日益加大,农村的面貌需要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后进县新农村建设任务更艰巨、存在的差距更大,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落后、发展缓慢
一是增长幅度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存在,与城市及发达地区相比,后进县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并且还在逐步拉大。由于教育、医疗等的刚性增长,农民的实际生活待遇是下降的。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一般在30%左右,有的甚至占到一半以上。以县属工业和乡镇企业为主的第二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市场占有率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没有第二产业的依托,第三产业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仅有的一点也是低层次的小商小贩。经济增长的亮点少,由于以农业为主,而且以种植业为主,经济发展中可供选择的余地非常小,许多潜在的优势不能发挥。三是生产落后。中西部一些交通不便的贫困山区生产经营能力弱,生产力水平低下,许多农活还靠人工畜力,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
(二)增收艰难、生活拮据
一方面,农业收益低,非农收入少。后进县由于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差,造成农业收益低。欠发达县农民通常处于生态脆弱地带,生产条件恶劣,交通条件不便,市场交易成本高、比例低,再加上对农民工歧视政策抬高了农民进城务工的门槛,造成非农就业和收入少。另一方面,农民负担重,返贫几率高。农民的负担问题并未因农业税的取消而得到彻底解决,农业税无论是在税费改革前,还是改革后,在整个农民负担里的比重都只占到小头。因此,即便是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中的大头依然压在农民头上。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税收是生存和发展的唯一财源,由于经费紧张,一些乡镇已经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创收”上,一些以前没有的“收费”开始出现,农民负担已经出现了反弹的现象。此外因愚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突出。
(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政府对农村公共物品长期缺乏投入,农村公共品供给总量严重不足。国家统计局统计设计管理司司长鲜祖德披露了一组数据: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还没有通自来水;60%农民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7000万户农民住房需要改善;1.5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的村还没有通电;6%的村还没有通电话;1%的乡镇没有卫生院;60%以上的县没有标准的污水处理场等。而后进县这些数字比例更高。“年年建新房,不见新村庄”,这是近年来农民最大的抱怨。多数村庄垃圾乱倒、污水乱排,农民戏谑:“村外垃圾山包围,村里污水沟萦绕”。特别是饮用水,池塘、溪河、水井等农村传统水源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恶化,有的已经危及农民健康。
(四)公共事业发展滞后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造成贫困地区农民“学无所上,老无所养,病无所医。”后进县教育经费所占家庭支出的比重非常高。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相当于贫困地区7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一个本科生4年至少得花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家庭十几年的收入。后进县农村中学生因贫辍学、拖欠教师工资、学校危房年久失修、经费短缺、教育负债历史包袱沉重等问题非常突出。欠发达地区农村卫生机构设施条件差,公共卫生和预防保障得不到有效保证,农民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低,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相当突出,传染病和地方病发病率很高,严重危害着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文化建设也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农民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电视难的情况仍很普遍。农村家庭养老仍然是主要的养老保障形式,缺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对贫困人口的救助制度。
二、后进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体制、政策制约
国家导向性宏观政策的制定是依据全社会整体的发展水平,未能给后进县政策倾斜和财力支持,使后进县与发达地区相比,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和要素的供给上差距很大。目前政府的公共财政主要还是向城市倾斜,向重点项目倾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水平低,这是影响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农村对于公共物品应该“自给自足”。而更为严重的是,农业税的取消将使农村集体经济的原始积累变得更加艰难,农村公共品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这一点在欠发达的农村尤为突出。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数量十分有限,仅用于解决农村贫困户救助、社会综合治理和解决村干部的误工补贴就显得捉襟见肘,根本无力解决农村公共品供给所需资金,因此,在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村三提五统后,如果国家不能及时建立健全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并为农村公共品供给提供强有力的财政和信贷支持,再取消农业税,那么势必加剧农村公共品供给短缺严峻形势,影响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和谐共存。
(二)发展观念制约
后进县特色经济发展“多、小、散、乱”不上规模、不上档次,或盲目“跟风”,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淡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普遍较差,经济发展缓慢和生态日益恶化形成正比;再加上有穷则思变的强烈愿望,在确定发展思路和开展具体工作中,往往片面追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缺乏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缺乏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缺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资源利用率低,生态环境恶化,人口增长过快,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农村建设缺乏引导和管理,村民们又“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缺乏集体观念,住宅建设、公用设施建设中“舍大家、顾小家”的问题严重。许多地方的乡村干部热衷于抓产量、抓增长点,把公共事业撂在一边;挣了钱的农民乐于吃喝、消费,轮到集体事业却不肯出钱出力。
(三)发展基础制约
一是基础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低,科学文化素质低,物质条件差,生产力水平低。二是无区位优势。后进县大多是老、少、边、穷地区,不沿江、不沿海、不沿线,向外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难度大,国家扶持的大型项目资金配套难。三是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诸多难题,使得后进县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步履维艰,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许多后进县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甚至是“要饭财政”,靠举债度日,危及政权建设的经济基础。
三、后进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两不误、两促进”
后进县新农村建设要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促进新农村建设,使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起点和强大动力,做到“两不误、两促进”。一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贯穿于先进性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中,紧紧联系后进县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不断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推进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党组织和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围绕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推动后进县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二是要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对广大农村党员普遍进行一次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在建设新农村中大显身手,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然离不开党和政府提供的方针政策指导和财力物力人力的扶持,但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来完成,要以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为核心,引导农民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思想解放的程度、目光的长远与否,直接影响着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进度。要帮助和引导广大农民从长计议、走可持续发展的富裕路。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大力倡导农民群众创家业,农村能人创企业,农村干部创事业,通过劳动和创造不断增加经济收入,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也要摒弃小富即安的思想;要积极改善家庭的生产生活条件,也要热忱支持和参与公共事业的建设,不断地提高文明程度,树立新风尚。结合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党员素质,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农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为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的基础。三要坚持从后进县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是一个短期活动,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后进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必须树立长期建设、扎实建设的思想,统筹规划、科学安排,着眼长远。既不能等待观望、无所作为;也不能急躁冒进、盲目蛮干。后进县经济脆弱,经不起折腾,应当着眼于从根源上解决制约农村发展和进步的深层次矛盾,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能急功近利,搞脱离实际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不能拔苗助长,搞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摒弃“工程性”、“运动式”、“跃进式”的心态。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科学编制新农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在建设中循序渐进推进,切忌“一刀切”。
(二)以城带乡,创造条件促建设
后进县新农村建设要求在发展上城乡互动,更好地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构建“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应从以下方面着手:一要从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布局、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等各个方面,落实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经济欠发达县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应该把县域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城镇与乡村统一规划,协调发展。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和领域,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形成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伤事故缺乏保障等突出问题,努力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营造良好环境。二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的方针,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体系的投入力度,建立大病、重病统筹机制。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坚持自然、人力资源开发并重,高度重视和解决贫困人口的素质培养教育,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加大对贫困人群的培训力度;根据后进县实际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低收入贫困人口,要着力帮助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增收渠道,减少和防止返贫。大力扶持贫困地区的龙头企业发展。后进县要改善投资环境,强化配套服务,吸引龙头企业到当地参与扶贫开发。
(三)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保建设
当前取消农业税,催生一种倒逼态势,把农村各项改革的时间表大大提前。而只有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才能推进后进县新农村建设。
一要推进乡镇政府机构的改革。过去税费改革以前乡镇政府都是收粮收款,现在免征农业税之后后进县乡镇政府人浮于事的现象非常突出,应通过改革给农民减负也会给政府消肿。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不仅要在精简机构、缩减编制和分流人员上下功夫,更重要的是转变职能,尽可能减少直接跑项目、办企业、搞经营,更多地转到制定发展规划、搞好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投资环境等上来。二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过去是以乡镇教育为主,在税费改革的过程当中,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现在看来,中央和省已经在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方面承担的责任还不是很明确,所以下一阶段义务教育改革实质上是加大省级以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从2005年春季学期开始,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简称国贫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将全部享受免费教科书、免杂费政策,这一政策实施范围应扩大到所有后进县。三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后进县取消农业税后乡财政就没有可靠的收入来源,县乡财政都非常困难,应加大对后进县农村基层的财政支持和转移支付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管县、乡财县管乡用和“以奖代补”等体制和办法。四要推进其他方面的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改革和创新农村金融体制,积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尽快制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法。要改革和完善乡村治理结构,在乡村两级,通过制度创新,在议政和行政之间建起一种民主制衡的机制,为转换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能创造条件。使乡村干部能得到社区群众的有效监督,保证广大农民群众能够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
(四)发展公共事业,建设和谐新农村
一要建立和完善扶持后进地区公共事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机制。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应将后进县纳入中央财政补助范围,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尽快建立后进县农村低保制度和特困户救助制度,逐渐把在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适当地引入外来志愿者帮他们提供一些卫生知识、文艺知识等,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比如成立老年协会、妇女协会,这些工作到位了,就能率先在农村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二要明确政府在后进县农村公共品供给上的责任,界定政府、农民、社会中介机构在提供农村公共品上的分工。要为社会和市场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农村社会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尽快在后进县农村实现“六通、五改、两建”。“六通”——通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广播、通电视。“五改”——厕所、厨房、圈舍、校舍、卫生所。“两建”——农民的公共活动场所如开会和文化活动场所、垃圾处理场。全面恢复农村人文传统、自然环境、田园风光。三要基层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建设文明村镇。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要动员和组织群众整治村庄环境,搞好公共卫生,建设美好家园。
标签:农民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新农村建设政策论文; 农村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三农论文; 理性思考论文; 农业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