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数锐减——给教育带来了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带来了论文,学生人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北京市某小学1998年只招到30个学生,可在入学高峰时能招到6—8个班,低时也能招到2——3个班。据进一步了解,这还算不错的,1998年几乎每个区县都有个别学校只能招到十几个学生,甚至还有几个学生的。
据有关部门介绍,北京市1998年小学入学人数明显进入低谷,而预计人数减少的状况要持续到2010年左右,之后再出现周期性人口出生高峰也不会高于现在的水平。作为教育的对象——学生人数的锐减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北京市基础教育的改革将面临巨大的机遇。
学生人数变化的趋势
80年代以来,由于受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北京市的小学入学持续出现高峰,如果以10万人为界的话,北京市的小学入学高峰已持续了15年,即从1984——1998年。从连续15年的入学高峰看,有两个明显的峰尖,即1989年的18.7万人和1994年的18.79万人,前者已于1998 年初中毕业,后者将于2003年初中毕业,也就是说1998年初中毕业是第一个峰尖,再过五年还有一个峰尖。
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严格执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及培养成本的增长,人口出生率明显减低。
1997年较1996年小学入学学生减少3.5万人,1998年又较1997 年减少2.5万人,也即1998年较1996年减少6万人,减幅达37.5%。1999年小学入学人数大体恢复到80年代初的水平。
人口专家根据北京市人口状况研究推断,90年代以后北京的人口出生数量出现了急剧下降的趋势,1998年北京市小学生源减少还只是开始,并不是谷底,近两年还会以8%左右递减, 预计入学人数减少的状况要持续到2010年左右。
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推断,即使2010年后再出现周期性人口出生高峰也不会高于现在的水平,也即入学高峰不会高于10万人。也就是说那时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数在90万人以下,与最高峰时相比仅为50%左右。
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机遇
世纪之交,教育对象——学生人数的急剧变化对教育的影响是直接而巨大的,将直接影响到北京市基础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普及水平。
持续的学生入学高峰,基础教育在普及教育的背景下追求的只能是普及程度。北京市从1984年学生入学开始持续爬坡,1989年入学学生达18.7万人,是1983年的一倍。随后, 国家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 进入90年代,北京市又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数由80 年代初的100万人达到90年代以来的将近200万人。
在这种双重压力下,北京市的基础教育负重前行,到80年代末全市人民为解决“二部制”忙乎,市长也被逼上梁山,发出了这样的豪言壮语:“解决不了二部制就腾出市长办公室当教室”。在全民总动员下,二部制问题解决了,并于1993年经国家验收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八五”期间,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均在85%以上,达到了基本普及标准,1998年达到了91.8%。北京市基础教育应该说是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在北京市的教育发展史上也是永垂青史的一笔。但在这背后隐藏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作为首都,1997年中小学还有5775名代课教师。
持续的学生入学高峰,在普及教育的背景下追求的只能是普及程度而非普及水平。由此,90年代初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际,也是社会、家长对学校教育质量指责风起云涌之时,择校选校风也盛行起来。
学生入学人数的锐减,使得基础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追求质量和效率成为可能。基础教育在普及的基础上追求质量和效率是时代呼唤的主题。从国际上看,世界范围教育改革的关注重点已从继续致力于增加财力、物力投入转移到提高教育过程的适应性和效能及教育结果的质量上。从国内和北京市来分析,主要矛盾是社会、家长对教育的高质量要求与现在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之间的矛盾。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要求不再仅仅是教育机会的均等,而是教育质量的均等;人们对教育权的要求也不再仅仅是受教育权,而是教育的选择权。
学生人数锐减将会给教育改革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因为学生数量减少,就意味着就学机会的增多。据推测,1998年之后入学的孩子将有希望以4∶1或者更高的比例升入大学,而1994年入学的孩子升入大学的比例为7.5∶1。同样,学生数量减少也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增多。
由于学生人数的锐减,现有的教育资源(经费、学校、教师、校舍、设备等)将显得富裕,使得重新配置、调整、优化有相当的余地,中小学的硬、软办学条件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将会给基础教育改革创设一个良好的客观条件。
跨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对策
学校布局的调整。由于北京是一座历史名城,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致使北京市的学校布局不尽合理,一墙之隔、一路之隔的学校不少,而有些地方却布点很少。再加上城市功能的调整,旧城区的改造,新建小区的不断出现,因此,北京市中小学学校布局一直在调整。
根据学生人数变化的特点进行学校布局调整是必须的。实际上,小学的布局调整已经开始,如海淀区小学的数量已从过去的86所调减到现在的50余所,西城区小学也由50余所调整到30余所。随着时间推移,年级上升,中学的布局调整也会提上议事日程。
学制改革。学生入学人数锐减将为学制改革提供有利的条件。目前,北京市以六三三制为主体,还存在五四三、五三四、九三、十二年一贯等几种学制。90年代初原国家教委曾经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推广过五四学制,认为从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九年义务教育的五四学制要比六三学制科学合理。但鉴于当时全国都处于学生入学高峰,因而此项试验仅处于试点阶段,北京是在燕山分区及部分学校试点。当时推广的困难从现在及今后看来已不是太难的事了,趁学生人数锐减、学校布局调整的时机就能顺利完成。当然,现在不是五四学制的问题,九年一贯制应该说比五四学制更合时宜。
学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教育改革项目,究竟哪种学制更好要经过专门的研究和实验。但学生人数锐减、学校布局调整确确实实是学制改革的极好时机。
师资队伍的优化和提高。由于学生入学人数锐减则开始,现在北京市的师资情况是小学总量超编(预计2000年小学教师总体超编9000人),中学总量缺编,与此同时中小学普遍存在着办学困难的学校教师缺编,条件好的学校教师超编,城镇地区学校超编,农村、山区缺编的现象。随着学生入学人数锐减的持续,中学教师超编的情况也会随即出现。中小学教师全面富裕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现实。这就为优化和提高师资队伍,择优上岗,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提供了契机。师资队伍的优化和提高是基础教育改革追求质量和效率的根本保证。
缩小班级编额,实施小班教学。实施小班教学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最羡慕西方教育之处,也是以前我们不敢想像的,认为不可能实现的。现在在学生人数锐减的背景下可以成为现实,1998年北京市城八区10%的小学开始了小班教学实验,以后规模会不断扩大。
小班教学被认为是集班级授课和个别教学优点于一身的比较理想的教学模式,人数一般在20人以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能得到很好的交流,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
发展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在北京,尤其在城区一直是很受欢迎的,仅有几所可寄宿的小学入学相当热门,高中可住校的招生录取分要比走读的高一截。可由于持续的学生入学高峰,几乎不可能发展寄宿制学校。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方面竞争的加剧,交通问题,接送孩子已成了许多家长最头疼的包袱。再加上独生子女身上普遍反映最突出的不善与别人合作相处、生活能力差等弱点,寄宿制学校正可为学生们营造出一个培养和锻炼这方面能力的环境。因此,要求发展寄宿制学校的社会呼声异常强烈。这可成为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学生人数锐减使得校舍闲置、教师富裕,使得发展寄宿制学校有了现实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寄宿制学校不仅可满足社会的急切需求,而且也是教育资源重新配置、调整、优化的重要手段。到1998年,本市城区每区已经发展到3所左右,近郊几个区也发展了一部分。
还有学生人数锐减,必然涉及到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和调整,这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