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便病原菌检验结果探究论文_王天龙

伊春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伊春 153000

摘要:目的分析腹泻便病原菌的检验结果。方法随机选取医院2014年6月一2015年5月收治的腹泻患者122例,对比不同菌属的检出率。结果 122例腹泻患者中致病菌32例(26.23%):其中志贺菌属15例(46.88%),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2例(37.50%),沙门菌1例(3.13%),其他菌株4例(12.50%)。志贺菌属检出率高于其他菌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除对致病菌进行检测外,还需对条件致病菌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多方面给予综合治疗,从而有助于指导腹泻的防治工作,并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腹泻;病原菌;检验结果;临床分析

腹泻是门诊常见疾病之一,常因误食不洁食物或饮用含病菌水导致发病,其发病率高、起病急、发展快,临床表现为排便明显异常,如排便频率大大增加、排稀薄、脓血、黏液便或含有半消化食物等⋯ 。临床上对腹泻的诊断一般是取便样病原培养检测,准确检测致病菌,早期对症治疗,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病原菌包括寄生虫、真菌及细菌病毒,目前居首位的是志贺菌和轮状病毒。该病在我国发病率很高,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居传染病之首位。感染性腹泻被WHO列为世界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也将其列入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规划。因此了解腹泻病原菌菌型对腹泻病的防治及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22例腹泻患者的腹泻便病原菌检验结果,并进行菌属测试,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6月一2015年5月收治的腹泻患者122例,其中男63例,女59例,年龄1~53岁,中位年龄23.6岁。其中脓血便28例,稀便34例,黏水样便29例,液便31例。

2、方法对122例腹泻便患者的新鲜粪便取标本,放置在培养皿中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再采取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病原菌测定,具体步骤如下:

1)增菌与分离培养:选取标本并将其接种于在NaC1结晶紫增菌液、GN增菌液、碱性的蛋白胶水里,在37℃下恒温培养18—24h,然后再转种在由氯化钠蔗糖琼脂、ss琼脂、MAC琼脂、庆大霉素组成的琼脂中,在37℃下恒温培养18—24h。

2)挑选疑似菌落:在挑选疑似菌落时,采用逐步鉴别法:(1)通过MAC琼脂先初步挑选出疑似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菌落,经革兰染色后显示为革兰阴性杆菌,然后接种在三糖铁琼脂中37℃恒温培养18~24h。(2)通过SS琼脂挑选出疑似志贺菌的菌落,经革兰染色后显示为革兰阴性杆菌,然后接种在三糖铁琼脂中37%恒温培养18~2Ah;(3)通过NaC1蔗糖琼脂挑选出疑似副溶血性弧菌的菌落,然后接种在氯化钠三糖琼脂中37%恒温培养18—24h;(4)通过ss琼脂挑选出变形杆菌菌落,并使其保持扩散生长。

3)生化检测:对可疑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志贺菌、沙门菌的菌落在生化反应试条上进行生化反应,并与标准菌株在培养皿上生长出来的典型菌落的生化反应结果进行对照,然后将可疑的试条置于全自动细菌鉴定仪中进行鉴定。

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应用x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22例腹泻患者中致病菌32例(26.23%),志贺菌属l5例(46.88% ,福氏志贺菌10株,宋内志贺菌5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2例[37.50%,其中产毒性大肠埃希菌6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3株,侵袭性大肠埃希菌3株,沙门菌1例(3.13%),其他菌株4例(12.50%)。结果表明,志贺菌属的检出率最高(46.88%),其他菌属相对较低(P<0.05),见表1。

三、讨论

从结果可以看出,122例标本中,志贺茵属检出率为46.88% ,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37.50% ,沙门菌属检出率为3.13% ,而其他菌株检出率为12.50% 。检出率最高的是志贺菌属,其次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茵,明显高于其他菌属,菌属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说主要引起腹泻病菌种属为志贺菌属,这与全国的相关报道中指出的福氏志贺菌是近年来主要的流行菌株结论基本一致。

药理学资料显示,头孢噻肟、左氧氟、头孢唑啉等抗生素类药物能作为治疗腹泻的首选药物,主要是因为这些抗生素类药物能对大多数菌株表现出较强杀菌作用。而氨苄西林、萘啶酸、利福平、四环素等药物则不宜治疗此病,因为大多数菌株表现出较强的抗药性。而且由于志贺菌会引起患者出现并发症,如急性菌痢,以至于患者排便常有大量的致病菌并形成传染源。这也就说明在治疗时不仅要给予患者正确的药物治疗,还要适当的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避免细菌传播。但是腹泻在临床上往往不被给予重视,导致误诊和漏诊的现象时有发生。一般有以下原因:(1)在样本培养时,应保证有足够量的菌量,以达到要求的检测精度,如选择便标本中的脓血或黏液进行培养;(2)病原菌检测精度不够,一些其他类的可导致类似痢疾腹泻症状的致病菌,被误诊为腹泻致病菌;(3)针对疑似菌基做玻片凝聚时,若血清和细菌的比例不适当,易导致细菌抗原性偏弱,相应的凝聚反应不够强烈,而造成假阴性。

总之,在临床诊治过程中,除对致病菌进行检测外,还需对条件致病菌给予高度重视,才能多方面给予综合治疗,从而有助于指导腹泻的防治工作,并提高临床治疗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王缢.肠道沙门志贺菌检验方法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21(9):339.

[2]刘庄.感染性腹泻总论[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1O):736—738.

[3]屈飞飞,王菊光,陈海平.128份腹泻便病原菌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6):1109~1111.

[4]李立明.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4—455.

[5]蔡旭清,黄婷,苏炳森.腹泻便病原菌检验结果24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3):3O一31.

[6]杨永华,李秋海,常勇年.2003—2006年包头市感染性腹泻细菌病原学监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08,24(12):1177—1178.

[7]于慧君.腹泻便病原菌的临床检验[J].大家健康,2014,8(13):36.

论文作者:王天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5

标签:;  ;  ;  ;  ;  ;  ;  ;  

腹泻便病原菌检验结果探究论文_王天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