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空间阐释:历史与可能性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唯物史观的空间阐释:历史与可能性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解释:历史与可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历史唯物主义论文,历史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实现历史唯物主义① 的当代重建已成为学术界的共同课题。近年来,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尝试。有学者试图通过“回到”经典文本,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初”语境,恢复历史唯物主义的“真义”;也有学者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中介,强调必须恢复历史唯物主义所应有的总体性和历史性内涵;还有学者主张在与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结合中,去重释历史唯物主义。这其中,将空间理论引入马克思主义,寻求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空间化解释,无疑也是一条重要的学术路径。

在以往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中,出于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禁忌,空间的视角常常是缺席的。传统哲学教科书的空间观,主要是简单复述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和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著作中的观点。在这种解释框架中,空间与时间一起被看成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客观的和无限的。由此,空间就失去了社会历史的具体性,而成为纯粹自然性的存在,自然与历史其实是严重脱节的。套用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言说方式来说就是:当人们讨论空间问题时,社会历史是在他的视野之外的。而在人们思考历史问题时,空间又消失了。历史唯物主义与空间是彼此完全脱离的。与这种传统唯物主义空间观相伴随的是,历史维度在社会领域被突出地强调了。历史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其既定轨道和目标的、铁的必然性。这种脱离了具体时间地点的决定论的历史观逐渐陷入了僵化,从而在面对资本主义新变化时常陷入理论上的被动。因此,突破传统的研究模式,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之维,增强马克思主义面向当代社会的解释力和批判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所幸的是,在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理解的旅途中,我们既不是先行者也不是独行者。卢森堡、列斐伏尔、哈维、苏贾等学者的理论,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以他们的思想为中介反观马克思,我们发现:尽管马克思本人并没有对空间问题进行主题化的研究,但是,他的理论中却潜在地包含着这一维度,而且,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理论提供了很多有益的见解。由于时代的差异,以及对于资本利用空间能力的估计不足,马克思的有些理论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社会历史现实。然而,这正是我们在当前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理解之必要性所在。

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某些原因,学界在反思传统历史唯物主义的某些理论偏差时,常常把这种教条化的起源追溯到第二国际。然而,如果我们抱着严肃的态度去审视这段历史,便会发现,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思想非常复杂多元,诚然,我们能在这里找到将马克思主义实证化、决定论和目的论化的理论源头,但同样也可以在此发现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空间化理解的潜在倾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面对资本主义全新的帝国主义形态,卢森堡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和资本积累的角度出发,得出了资本统治的扩大正是通过不断排挤落后的生产形态而得以发展、非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存在是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持续存在的前提条件的结论。资本扩张进程的总趋势无疑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获得世界性的绝对统治,但是,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在现实中根本无法达到这种普遍性的全球统治。因为资本主义是“第一个自己不能单独存在的经济形态”,一旦资本主义真正获得全球性的统治,就意味着不再有非资本主义阶层或者国家的存在,就意味着资本失去了积累的条件。资本的积累运动在解决冲突的同时,也加重了冲突。“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除了实行社会主义外,没有其他的出路”②。我们看到,卢森堡虽然没有从元理论层面推进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甚至依然带有经济决定论和历史目的论的残余,但是,她并没有固守马克思原来的理论和第二国际窠臼,而是第一次把空间地理视角引入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狭义层面,即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和批判上。首先,卢森堡明确揭示了空间扩张对于资本主义生存的意义所在;其次,卢森堡打破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社会空间的同质性假设,而且看到历史地理发展的不平衡因素。这些思想为后来的阿明、弗兰克、多斯桑托斯、沃勒斯坦有关“不平等交换”、“依附性积累与不发达”、“世界体系”、“中心与边陲”等理论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列宁同样发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规律。不过,和卢森堡将这一不平衡作为资本积累的前提条件相异,列宁从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出发,将不平衡看成帝国主义的必然后果。列宁的贡献在于突出了民族(国家)问题的重要性:社会历史在不同的民族国家那里便具有自身的民族性和特殊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正统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普遍性、同质性理解,开辟了从空间视角分析资本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构成了后来关于新帝国主义理论争论的基础③。

就对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以及苏东教科书体系的历史决定论以及经济决定论的批判而言,由卢卡奇、柯尔施等人开创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卢卡奇通过强调和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以及历史性、阿尔都塞吸收结构主义的某些思想要素而得出的“矛盾与多元决定论”有效地反对了以往的理论教条。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中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转向最为彻底和关键的人物当属列斐伏尔,至此,空间问题方才作为一个显性的主题被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列斐伏尔一方面重新反思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传统,另一方面批判性地吸取法国存在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理论精华,声言只有将历史唯物主义空间化,才能有效地分析和批判全新的资本主义现实。哈维、苏贾等学者从激进地理学的视角继承和发展了列斐伏尔的思路,从而从整体上推动了历史唯物主义乃至整个西方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在他们看来,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无论在元理论层面还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中,往往都存在着历史时间性压制地理空间性的现象,因而主张在各个层次上将空间引入历史唯物主义之中。

列斐伏尔等人首先强调必须将空间引入历史唯物主义的元理论层面。列斐伏尔提出,今天的“辩证法不再听命于时间性”,只有“认识到空间,认识到发生了什么或在什么地方发生”,这才是“对辩证法的恢复”④。哈维明确提出要将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苏贾则试图在列斐伏尔思想的基础上构建一种社会、空间、时间共存的三元辩证法。具体来说,他们都明确反对传统教科书体系或者以往哲学对空间的机械理解,反对把空间当成纯粹自然或者物质性的存在,也反对把空间看成仅仅是自然和社会存在的外在“容器”。无论是自然空间还是社会空间都不具有既定的优先性,都应当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结构中予以理解。“空间在其自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⑤。作为人所生存的“第二自然”恰恰是社会的产物。空间的社会性决定了空间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同时,不但空间的本质是社会性,而且社会本身也总是脱离不了空间性,且存在于某种空间性的生产框架之中。任何一种实践也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空间和场所中的实践。此外,他们都强调社会关系和空间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空间性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被生产出来,另一方面这种空间性又成为社会关系再生产的中介;“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既能形成空间,又受制于空间”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斐伏尔、苏贾等人反对经济决定论,因为,传统教科书体系只是将各种空间关系的组织看成是上层建筑内部的一种政治或文化表现形式,只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已。因此,他们强调马克思主义绝不能够只是抽象地探讨某种起决定作用的最终结构性(还原主义),而是应该现实地分析一切历史和地理的具体性。

列斐伏尔、哈维等人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领域(资本主义批判)同样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效地发展和补充了马克思主义。我们知道,当少数西欧国家内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取代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并逐步确立自身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统治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对这一时代的资本主义做了分析;当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军国主义、殖民扩张的方式赤裸裸地将其他非资本主义地区变为自己资本和商品输出的对象之时,列宁以及第二国际的部分理论家对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做了批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被打破、凯恩斯主义的盛行以及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似乎使人们忘却了资本主义的掠夺本性。正是列斐伏尔、哈维等人通过空间地理学视角的引入,深刻地说明了当代资本主义完成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全新方式。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空间的生产”时代,如果不将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与空间的生产结合起来加以分析,根本无法理解全球化、城市化和空间化的全新现实。资本主义通过与市场、制度、国家、技术以及意识形态的结合,不断将社会空间同质化、碎片化、等级化,由此生产和再生产着地理的不平衡发展。列斐伏尔、哈维从空间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资本积累与发展的空间条件问题。显然,对他们来说,要想弄清楚当代资本主义是如何完成自身积累的,就必须从研究当代的空间构型或者地理学出发。但是,如果不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不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出发,要想真正理解当代的空间表象和现实,也是完全不可能的。城市化、世界体系和国际分工都是资本主义成功生产和再生产自身的重要空间手段和结果。资本主义一边生产出“人造空间”(比如公路、城市等)来维持自身的积累,同时又不断地选择性地破坏既有的人工环境,从而有效地避免过度积累的问题。

二是当代资本主义的空间政治问题。上述学者部分地继承了卢森堡的如下观点——利用不同社会空间内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资本主义很容易实现“价值的地理转移”;同时,通过国家间的转移,资本主义有效缓和了阶级矛盾。这里就过渡到列斐伏尔等人所关注的第二个重要问题,即剥削问题和阶级斗争问题。毫无疑问,在列斐伏尔等人看来,资本主义世界中心—边缘的社会—空间结构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剥削关系和阶级关系。今天的剥削关系甚至比以往的任何时代更加复杂,它是“包容各种剥削关系的多层次等级体系,这种体系从全球延伸到地方,从世界体系延伸到单独的工厂和家庭”⑦。因此,与高兹宣称“告别无产阶级”不同,列斐伏尔等人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和再生产的角度发现了新时代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实际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今天绝非消失或者衰微了,恰恰是资本主义通过地理来转移的结果。列斐伏尔指出:“今天与以往相比,阶级斗争更是镶嵌在空间之中。实际上,只有这种斗争才能阻止抽象空间对全球的霸占及其对一切差异的掩盖”⑧。哈维也强调需要从资本主义的动态积累中来定位阶级,并据此提出适当的阶级斗争策略。列斐伏尔、哈维等人的阶级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批判了传统教科书体系的“阶级观”:这种阶级观一方面把一切阶级斗争机械地还原为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把社会斗争简化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斗争。

此外,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的空间理想问题,列斐伏尔和哈维等人在反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同时,提倡应当重视一种辩证的、乌托邦式的空间想象。传统历史观将历史发展看成是线性的、必然的、目的论的。而列斐伏尔等人则认为,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革命,必然是一种创造了新的空间和空间意识的革命。这种地理学的乌托邦想象(希望的空间)的提出,同样突破了传统历史观的“决定论假设”⑨。

以卢森堡、列斐伏尔等人的理论为中介反观马克思的思想,我们不难发现,空间问题绝非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课题,无论在广义的元理论和方法论层面,还是在狭义的资本主义批判层面,历史唯物主义都内涵着空间的理论维度,具体言之:

1.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是特定时间—地点基础上的感性具体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现实。马克思对于“历史性”的强调是毋庸置疑的,不然后人也不会将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冠以“历史的”唯物主义之名。然而,我们不应把马克思的历史概念庸俗化,历史绝不是一个抽象的、线性发展的、朝向既定目标的必然过程。马克思本人就曾经批判过这种目的论历史观:“事情被思辨地扭曲成这样:好像后期历史是前期历史的目的”。“其实,前期历史的‘使命’、‘目的’、‘萌芽’、‘观念’等词所表示的东西,终究不过是从后期历史中得到的抽象,不过是从前期历史对后期历史发生的积极影响中得出的抽象”⑩。在马克思这里,历史本身是一代又一代人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的基础上从事实践活动的结果。马克思所谓的“历史”绝对不是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种历史只能来自于现实生活的生产过程,它总是处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之中。唯心主义历史观恰恰脱离了具体的时间—空间节点,而成为马克思所批判的非历史的抽象。

2.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性是以特定的社会主导结构为中介与载体的具体意义上的关系生产总体。与后现代主义不同,马克思在坚持时空的特殊性同时,并没有陷入一种相对主义之中。实际上,这种特定的地方性历史性时空恰恰是由某种具体的总体结构决定的。马克思说:“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这是一种普照的光,它掩盖了一切其他色彩,改变着它们的特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的时候,马克思指出:“问题不在于各种经济关系在不同社会形式的相继更替的序列中在历史上占有什么地位”,更不在于在“观念上”的顺序,“而在于它们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内部的结构”(11)。因此,这种具体的总体性结构制约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3.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历史性精神不仅表现在它是一种具体总体的历史空间辩证法,而且,它还克服了对任何既定的伪具体的空间存在的直观神秘崇拜,指认了它们的历史构成性本质。如上所述,强调历史总是处于特定时空条件和位置,使得马克思超越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强调历史总是处于某种主导的结构性关系之中,使得马克思摆脱了历史相对主义困境。但马克思历史观更伟大之处在于,他强调无论是具体的空间景观的存在,还是作为结构性关系的空间存在,都是历史性和生成性的。马克思全部理论工作的首要目标就是为了证明资本主义的空间结构的特定历史性。

马克思不仅在元理论层面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思考奠定了科学的根基,而且也为探讨当代资本主义与空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根本性的前提:只有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和再生产(资本积累)的视角,才能揭示当代空间流动虚拟现实的神秘性,真实有效地解析当代全球化、城市化的空间政治地理现实。列斐伏尔、哈维等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初步形成了对资本主义空间化发展特征的当代理论图绘。

马克思本人关于资本与空间关系问题的思考,同样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有些思考即便在今天,也仍然很有说服力。首先,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可以通过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创新和投资来消除既有的空间障碍,以维持自身的权力和扩大自己的利益。马克思说:“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就越是重要。资本按其本性来说,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因此,创造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资本来说是极其必要的:用时间去消灭空间。”(12) 马克思认为,既然可以通过交通工具的创立和发展而节省运输费用,从而在远方市场上大规模实现价值,那么这种交通运输工具就要“由资本创立出来”。

其次,马克思实际上已经看到了资本积累、阶级斗争与“空间构型”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工业的发展、资本的积累和城市的扩张使得劳动力和生产力在空间集中,“生产资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就相应地越要聚集在同一个空间”,资本主义通过对城市的改造和“美化”,导致工人居住条件的日益恶化,从而加剧了资本家和工人的阶级对抗(13)。在外部,资本主义由于拥有强大的生产力、便利的交通工具,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从而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服膺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4)。由此,马克思宣布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取得对于资产阶级的最后胜利。

当然,我们也不应该神话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与空间关系的理解上也存在些许瑕疵。这是时代的差异所致,我们不可能要求马克思在19世纪回答20世纪或者21世纪的问题。概言之,马克思假设了一个封闭的资本主义的“理想类型”,因而过于强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而对资本主义和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和对立估计不足;同时,马克思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资本的力量,他看到了资本在消灭传统的地方性空间时所焕发出来的强大力量,认为在资本和大工业的结盟中历史将迅速转变为世界历史,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消除了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工人阶级的大规模集中和联合,从而能够迅速推翻资本主义社会。然而,马克思没有预料到,资本在消灭了传统的、旧的地方性(空间性)的同时,又制造了一种新的适合于自身生产和再生产的“地方性”(即资本的固有的私有性、超验的主权性的不断再生产)。用哈维的话说,诸如“城市和郊区之间”、“区域之间及国家之间”、乃至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各种划分,都“不会自动消失,它们是通过资本积累和市场结构的分化力量而主动制造出来的”(15)。资本主义在通过世界市场实现某种同质化的同时,又在生产着空间的差异、地理的不平等以维持自身的生存,这是资本主义当代发展的新现实。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强调的,任何革命理论和策略的提出“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此,面对资本主义日益全球化、城市化、空间化的新现实,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转向势在必行。

注释:

①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理论问题,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讲清楚。但有效地回答这一问题,却又是本文得以开展的前提,笔者认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主要涉及两个层次:一是广义上的元理论或者说本体论、方法论层次,涉及我们对于历史及历史对象的一般性解释以及研究和表述的方法论;二是狭义上的对当代资本主义(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和批判。这两个维度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② 卢森堡:《资本积累论》,彭尘舜、吴纪先译,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376页。

③ 参见刘怀玉等《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9~198页。

④ Henry Lefebvre,The Survival of Capitalism,Reproduction of Relations of Production,London:Allison & Busby,1978,pp.17~18.

⑤ 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王文斌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21页。

⑥ 同上书,第124页。

⑦ Henry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Blackwell Ltd,1991,pp.343~347.

⑧ Ibid.,p.55.

⑨ 胡大平:《地理学想象与社会理论——社会理论视域中的哈维》,载《社会理论论丛》第三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页。

⑩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9页。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521页。

(13)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57~759页。

(14)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2页。

(15) 大卫·哈维:《希望的空间》,胡大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标签:;  ;  ;  ;  ;  ;  ;  ;  ;  ;  ;  

唯物史观的空间阐释:历史与可能性_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