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纲领: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光辉结晶——兼谈如何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贯彻初级阶段基本纲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纲领论文,初级阶段论文,现代化建设论文,结晶论文,改革开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我们党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两代领导集体的指引下,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有了全新的科学的认识,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这个有着承前启后重大历史意义的基本纲领,是对二十年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回顾和总结,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前景的规划和展望,更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统一思想、协调步伐,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行动指南。
一、基本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实践成果
伟大的实践呼唤和产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指导和推动伟大的实践。在二十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全党和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是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同时也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充实和发展。
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创立的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开创和指导伟大事业的伟大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在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萌生、发展和形成的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思想体系。这一理论的主题,就是在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应当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这样的社会主义,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本质,重新探索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问题。这个主题的确立,指明了唯一正确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道路,解决了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党领导亿万人民探索这一主题,实践这一主题,进一步把握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以及这一阶段的政治、经济、思想、道德和文化方面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到党的十三大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把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展开,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而把邓小平理论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变成了更加具体、生动、实际的内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方向的正确、道路的畅通,正是通过基本纲领中规定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任务目标和方针政策,得到了充分体现和证明。
一个政党的基本纲领,体现着这个党总的指导思想及其对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和政党任务目标的认识水平,代表着这个政党最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治主张。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随着实践的深化,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有了更为科学、全面的认识。第一,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最本质的东西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巩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观念。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中,人们把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看作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本质特征。邓小平同志根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了新的概括。他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到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7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2页)。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基本纲领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第二,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建设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增强了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觉性。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阐明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目标之一。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68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历史教训,一是没有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二是没有切实建设民主政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搞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基本纲领贯穿这一精神,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第三,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坚定了抓好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信心。早在1979年,邓小平同志就明确地指出:“我们要在
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之后在这方面,他又有一系列极为精辟、针对性极强、而且语重心长的论述。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发展完善了这方面的理论,把教育、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精神文明纳入大文化的范畴,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基本纲领中提出的这些任务目标,是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必然成果,是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必然要求,对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基本纲领是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主要经验得出的正确结论
几十年来,由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和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还不太成熟,处于经常变动之中,所以尽管对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目标曾经做出一些正确的规定,但更多的是时“左”时“右”,甚至出现矛盾状况,导致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有成功的经验,也出现过不少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把我们从多年的迷误中引导出来,党和全国人民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有了突飞猛进的巨大变化。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的基本纲领,正是在总结几十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近二十年改革和建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正确结论。
基本纲领凝聚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先后探索的心血。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深刻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国情,总结我们党领导革命斗争近二十年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论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到1945年,他又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把这些归纳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基本纲领。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后,1956年,他提出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的落后状况,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957年春,他提出必须正确划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1958年初又提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党的八大正是根据毛泽东同志这些思想,实事求是地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功经验和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并根据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对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人民民主专政的任务作出了正确的分析和规定,提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遗憾的是,从反右派斗争开始,毛泽东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矛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上,开始转向错误。经过1959年的反右倾,进一步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到60年代中期,更是提出了完全错误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党的九大把这一理论作为党的纲领加以肯定,从而完全否定了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和判断,背离了八大前后毛泽东同志自己和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正确纲领,导致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一场空前灾难。
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偏离社会主义建设重心的做法持异议。1974年他重新出来工作后,立即在全国抓生产、抓整顿,恢复和发展经济。在他理所当然地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后,与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道,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导我们党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之后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引导我们党和全国人民走上了全面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党的十三大和十四大,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制定和重申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中,继续丰富、充实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任务和目标的认识日益深化。1991年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纪念建党七十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初步论述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为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理论的升华,江泽民同志和党中央在十五大明确地、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任务目标和基本政策,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而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更加科学和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路更加具体和明确。
基本纲领克服了“左”的和右的错误主张的干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任务和目标的认识,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下的某些错误论点出发,提出的任务目标和政策往往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左”的东西理所当然地被否定、被清理,逐步丧失了其活动市场。但是仍然有人自觉不自觉地坚持“左”的立场观点,对现行路线方针政策横加指责,认为提出初级阶段理论是倒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同时,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和社会上一些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则从右的方面进行鼓噪,主张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放弃四项基本原则,搞全盘西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鲜明有力地否定和排除了这两种错误倾向和主张,要求一切从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出发,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秩序,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排除一切破坏稳定的因素,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警惕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裂活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种既反对“左”又否定右的统一,不仅体现在总的指导思想上,而且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各方面的方针政策上。在经济方面,要做到四个“坚持和完善”,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在政治方面,要做到两个“坚持和完善”,一个“发展健全”,即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在文化方面,要做到两个“坚持”一个“努力”,即坚
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基本纲领中规定的这一系列带有长期性和根本性的方针政策,贯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是经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证明完全正确的结论。在现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只能实行这样的方针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方针政策。
基本纲领使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目标从口号变成了实践,从天上落到了地上。几十年来,我们一直讲要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但提出的任务和目标往往过高过大、空泛虚幻,脱离现实的中国国情,成为只能见之于文字和口头的口号,像天边的星星一样难以企及。在实践中,为了这不切实际的目标,又往往搞一些发烧发热的“大跃进”、“洋跃进”和虚报浮夸,进一步造成欲速而不达。基本纲领中规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目标,是在全面地分析实现这些任务目标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科学地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纲领中无论经济建设方面的目标,政治建设方面的目标,还是文化建设方面的目标,都实实在在,具体明确,看得见摸得着,而且每个方面的工作都有扎实得力的政策措施为保证。事实充分证明,基本纲领规定的任务目标,完全符合现阶段中国的国情,符合亿万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和要求,并且已经深入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之心,变成人们共同的自觉行动。只要我们下定决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任务目标一步步得到实现。
三、必须科学认识全面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一个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必须完整理解,全面贯彻,坚持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经济上的富强、政治上的民主和思想文化上的文明这三大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性和先进性。缺少哪一个方面,都会损害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哪一个方面严重滞后,都会损害社会主义事业,破坏社会主义的完整形象。首先应清楚地看到,在这三个方面的建设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各种社会矛盾有效解决的关键措施。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来进行。同时还应明确,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既是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可以为经济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良好的环境条件,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保证促进作用;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终应达到的必不可少的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民主政治和繁荣的文化。社会的进步应当是全面的进步。十五大报告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重要论断,充分说明了相对于经济而言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相对物质文明而言的精神文明建设,不仅仅是服务和保证的手段,它们也有着自身的目的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所要达到的根本目标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偏废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其他方面受影响或走弯路。“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全部优越性。所以,我们在执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态度,坚持辩证法,学会“弹钢琴”,既抓住中心、突出重点,又胸怀全局,统筹运作,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顾此失彼的现象,使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共同发展。
贯彻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全面贯彻改革的精神。改革是推进现代化建设事业各项工作的巨大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改革的二十年。近二十年中我们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同改革开放的进程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现在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任务目标,仍然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大量新问题,仍然需要用改革的精神来解决。基本纲领中关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也正是充分贯穿着改革开放精神的方针政策。如果改革的意识不强,改革的力度不大,这些方针政策就很难落到实处。因此,我们要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积极探索,大胆试验,认真总结经验,推动改革不断深化,开放不断扩大,为经济的更快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开辟更广阔的道路。同时,要把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改革,作为系统工程,做到相互协调,配套进行,保证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顺利贯彻执行。
标签:政治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党的基本纲领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党的纲领论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