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之争——中外档案界认识差异及原因剖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文件论文,之争论文,生命周期论文,中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导致文件运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作为档案学支柱理论之一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受到了冲击和质疑。与此同时,西方档案界提出了文件连续体理论,至此两大理论的优劣之争拉开了序幕。解决两大理论的优劣之争,不仅是档案学基础理论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也关系到电子时代档案管理的实践。围绕着两大理论的关系,国内外学者主要形成了哪些观点?国内外观点差异何在?对于同一问题的认识,中外档案界为何会形成如此的差异?从目前国内现有的研究来看,有学者已经对国内两大理论之间的关系作了综述,但是仍未涉猎国外的研究状况,更没有对中外研究差异进行比较和原因剖析。本文将在简要介绍国内外观点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外的差异,并透过差异现象剖析其背后的深刻原因。
一、中外档案界对两大理论关系的不同认识
鉴于国内档案界对两大理论关系的研究有所了解,同时限于篇幅,笔者对国内主要观点作简要介绍,着重介绍国外学者的观点。
(一)国外代表性观点
1.取代说
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电子时代文件管理实践的需要,鉴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优越性,后者应当取代前者的专业地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以厄普伍德、麦克米希为代表的澳大利亚学者,同时其他国家的一些学者也不同程度上支持这种观点,如加拿大的库克,美国的比尔曼、海兹乔姆,英国的费林等。
厄普伍德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代表了一种多层次、多角度方法,这种方法能用于知识的重新组织和技能的配置,它比文件生命周期观点更能适应电子通讯和技术的变化。他甚至指出,基于时空的文件连续体模型的提出标志着新规则的出现,意味着档案学研究的范式转变。因此文件连续体理论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文化,而是有利于促进全球文件与档案管理实践的发展,因而是一种世界观。① 加拿大档案学者库克认为,厄普伍德及其同事提出的文件连续体理论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包含性的档案理论模型,该模型不仅承认档案工作者在文化、历史遗产继承中的作用,同时也尊重了现行文件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它包含了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并认识到具有档案价值的文件和元数据并不是固定、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转换之中。②
2.反对说
国外仍有许多档案学者和档案工作者坚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时代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质疑文件连续体模型的优越性,认为它既不符合现实的档案工作也不符合档案学理论发展的现实,反对后者取代前者的专业地位。这种观点与上文取代说观点相对立。代表性人物有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露西娜·杜兰蒂教授、美国档案工作者琳达·J·亨利女士等。
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内容来看,他们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所鼓吹的“档案管理与文件管理工作之间不应有明显的界限”、“文件是一个连续的无明显分界的现象,档案工作者应对文件的形成、维护、保管和利用整个过程负责”、“文件连续体理论将弥合文件管理人员和档案工作者的分裂状况”都是不切实际的。他们认为档案工作者可以就文件的形成与管理提出建议,但如果档案工作者在文件形成之前事先规定了文件的种类,无疑会抢占文件形成者的位置,其结果必然会削弱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破坏文件的最高价值——客观性。同时指出文件连续体理论倡导者所认为的文件、档案工作的界限应予消除,机构的文件管理与档案管理合二为一将会使专门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从新模式中消失。③
(二)国内代表性观点④
1.有限取代说
该观点认为,文件连续体理论在电子时代文件管理模式、理念、思想上优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鉴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局限性以及文件连续体理论在电子时代文件档案管理实践中所表现出的优越性,文件连续体理论应当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文件管理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国内持上述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安小米副教授、张宁博士。
2.修正说
持该论者认为,考虑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文件尤其是电子文件的运动及其相关现象的解释的局限性,需要借鉴文件连续体理论来补充说明和完善生命周期理论,以适应电子时代文件管理的实践,从而解决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所面临的困惑。代表性人物为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黄霄羽副教授。
3.兼容说
持兼容说学者在肯定文件连续体理论优越性的同时,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时代并没有过时,仍然具有充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鉴于此,文件连续体理论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并存于档案学基础理论之中,并借鉴文件连续体理论建立包括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内的全新的文件运动理论——文件运动理论模型。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有浙江大学的何嘉荪教授。
二、国内外观点差异及其表现
从上面国内外对两大理论关系观点的论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的认识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既体现在宏观上中外对两大理论认识的不同格局,同时也体现了微观上的具体不同观点,以及相似观点论述的侧重有所不同。
差异之一,“水火不容”还是“和平共处”?从总体的观点来说,在国外主要有“取代说”和“反对说”这两大截然对立的观点,两大观点争议的核心在于到底是确立以新的文件连续体理论还是原有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档案实践中的指导地位和档案学基础理论中的支柱地位。在国外档案学者看来,承认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优越性,尤其是对电子文件时代文件档案管理实践的指导意义,就必然否定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反之亦然,因此两者从根本上是不可调和的。而从国内来看,主要形成了“取代说”、“修正说”和“兼容说”三种观点。在我国学者看来,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还存在着除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之外的第三条道路,即两大理论也许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和平共处”的可能。
差异之二,“完全取代”还是“有限取代”?就“取代说”而言,国外持该论学者观点更激进,他们全面肯定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实践和理论指导意义,否定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实践指导意义和专业地位。相比之下,国内持“有限取代说”学者的观点就相对比较保守,他们承认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优越性,但主要还是停留在认为该理论在应对电子文件时代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上,认为文件连续体模型在电子文件管理理念、管理的模式上较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更适宜。至于对文件连续体理论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专业地位这一问题上还是比较谨慎,并没有明确提出全盘“以新代旧”的观点。
差异之三,“打击对手”还是“增强自我”?尽管在维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出发点上相同,国外档案界的“反对说”与国内的“修正说”也有很大的不同。“反对说”维护和巩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实践指导意义和专业地位的着眼点是揭示文件连续体理论在实践中和理论上的缺陷,而“修正说”则是立足于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补充和完善上。前者是否定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优越性,坚持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在电子时代的适用性;后者是肯定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优越性,承认电子时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局限性。因此中外对于维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途径上的不同就表现在国外的学者采取的是“打击对手”的进攻策略,而国内学者采取的是“增强自我”的防卫策略。
三、国内外观点差异原因剖析
既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文件连续体理论内容都是客观的,为什么中外学者的观点存在上述差异呢?笔者认为,这既源于中外文件档案管理实践的差异以及由此而致学者对两大理论的不同认识,同时与研究群体的研究情结以及中国档案学自身的发展密不可分。
一方面,中外对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深度有很大不同,主要表现在目前我国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基本还停留在对该理论内容研究的层面上,研究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加深。众所周知,文件连续体理论产生于90年代中后期,进入我国档案学者的视野也是近几年的事,2001年我国才出现介绍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文章,国内研究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文章也比较少。因此无论从研究主体、研究深度、研究成果来说,文件连续体理论的研究在我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除了对该理论自身内容的研究之外,还亟需对理论的产生背景(尤其是产生、发展该理论的澳大利亚档案实践、历史及其特殊性以及传统档案学理论的影响)、理论的内在实质(理论内容所隐含的理论内核)、与其他专业理论的内在联系(电子文件管理、后保管主义、宏观鉴定战略、新詹金逊主义等)进一步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国外学者的观点及其形成的缘由,才能与国外学者站在一个平台上讨论和商榷。
另一方面,中外档案界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国内学者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较国外更系统、更深入、更抽象。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自80年代传入我国后引起了档案界学者的广泛关注,一度成为档案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其研究的主体之多元化、研究持续时间之久、研究内容之广泛,可谓空前绝后。我国学者经历了理论引进、研究、推广的过程,不仅对该理论的各个方面作了深入研究,而且发展和完善了该理论。目前国内所认识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简单地可以概括为文件运动的整体性、文件运动的阶段性、以文件价值为基础的各管理要素对应关系。而国外学者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主要还是停留在该理论基本内容的第二点,即“文件运动具有阶段性特点”和部分“不同阶段保管场所、管理主体等的对应”,对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第一点和第三点描述比较模糊,他们基本上是中国档案学者不系统的论述基础上概括出来的。因此国外所说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和我们国内所讨论的文件生命周期实质上并不完全是一回事⑤。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西方档案学者出现用文件连续体理论来全面否定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国内持“取代论”的学者很少,即使持有限取代说者,他们的观点也比较谨慎,同时还出现了不同形式维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修正说”和“兼容说”。
导致中外档案界对两大理论关系的不同认识,除了上文所述中外对两大理论本身研究差异的原因外,中国档案学者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一种特殊情结也对两大理论比较研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对中国档案学者而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从被引进,经过了我国档案学者发展、完善、为之大力推广、传播,从不被接受到接受,从接受到被基本认同为与来源原则并存的两大档案学基础理论,其间中国档案学者为之奋斗了十数年。而正当国内学者就该理论的内容、实践意义以及专业地位达成共识,为大多数人所认可之际,取代说的出现无疑给中国档案学者重重一击。那厢围绕“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是否适合中国实践的讨论”才刚刚落幕,这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不再适用于电子时代文件管理,应被文件连续体理论所取代”又开始唱响。否认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指导意义和专业地位,事实上就等同于否认了我国许多学者的多年研究成果和辛劳,因此从国内许多档案学者内心来看,他们无法突然接受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被取代的命运,也极不愿意看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被颠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当出现两大理论优劣之争时,我国学者更愿意去修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而不是去否定该理论,更愿意去说两大理论是“兼容”而不是“水火不容”关系的原因。
同时,在对待文件连续体理论这个新事物的态度上,与国外学者对于该理论优越性的描述相比较而言,国内学者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态度似乎让人觉得有些“显失公平”,对这个新生事物所表现的热情十分有限,对该理论的研究热度不可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同日而语。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看到国内学者的谨慎引介,更没有学者轻言文件连续体理论完全取代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为什么会出现前后两种对比鲜明的态度?除了上述两个原因之外,笔者认为这跟中国档案学的发展以及中国档案学者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国档案学已经走过了盲从的非理性时代,中国档案学者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借鉴国外档案学成果必须立足于本国实践,而不是人云亦云,“照样画葫芦”,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档案学者们较强的学术鉴别力和独立精神。
注释:
①Upward,Frank." Modelling the Continuum as Paradigm Shift in Recordkeeping and Archiving Processes,and Beyond-a Personal Reflection" ,Records Management Journal 10,no.3.,Aslib London,2000:pp.115-139.
②Terry Cook." Beyond the Screen:The Records Continuum and Archival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Available
http://www.archivists.org.au/sem/conf2000/terrycook.pdf[2004.October19].
③[美]琳达·J·亨利著、刘越男译:《谢伦伯格理论在网络时代的生命力》,《档案》2001年1期,36页~39页;2001年2期,35~38页。
④限于篇幅,具体内容略,详细可参见邹吉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述评》,《档案与建设》2004年8期,第8~9页。在观点和名称叫法上笔者与上文作者略有差异。
⑤何嘉荪、叶鹰:《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运动理论研究之一》,《档案学通讯》2003年5期,60~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