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南京分院手术室 210015
摘要:目的 探讨预防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行外科手术治疗(普外科)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行手术室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手术室精细化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统计切口感染引发的延迟愈合、切口裂开、全身性感染等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结果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15.87%),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3.17%)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 外科手术中应用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可控制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切口正常愈合,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关键词: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手术室;护理对策
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影响切口愈合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是外科手术护理的难点及重点。引发手术切口感染的因素较为复杂,目前相关文献报道术前感染、高龄、糖尿病、切口大小、术后引流等因素与手术切口感染密切相关,需基于各类风险因素制定可靠的手术室护理对策[1]。为此,本院总结了手术切口感染相关的手术室因素,基于精细化护理理念,总结了一套手术室精细化护理方法。为进一步探究手术室精细化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本次研究选择2014年6月~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行外科手术治疗(普外科)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对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及切口愈合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6月~2016年2月期间在本院行外科手术治疗(普外科)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观察组:男37例,女26例,年龄22~78岁,其中≥65岁者8例,平均年龄(50.13±28.14)岁;术式,阑尾炎手术29例,胆道手术19例,肠道手术12例,其他3例,其中切口引流10例;手术时间40min~160min,平均(102.36±60.35)min,全身麻醉30例,硬膜外麻醉33例;合并糖尿病7例,高血压6例。对照组:男36例,女27例,年龄22~80岁,其中≥65岁者9例,平均年龄(51.26±29.62)岁;术式,阑尾炎手术28例,胆道手术20例,肠道手术11例,其他4例,其中切口引流9例;手术时间40min~150min,平均(108.36±55.58)min,全身麻醉29例,硬膜外麻醉34例;合并糖尿病6例,高血压8例。两组患者在术式、手术时间、年龄、麻醉方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术前综合患者评估
术前,手术室护士收集患者病历资料,查看患者手术方案,统计患者年龄、营养状况、合并症、生化检验指标、手术性质、麻醉方式、是否为接台手术、手术切口长度、放置引流管的数量、手术时间、切口位置及形状、是否有参观人员等。统计上述资料,评估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风险,并找出其中的主要风险点,作强化处理。
在完成综合评估后,护理人员要与患者进行简单交流,告知患者手术重要性、手术流程、负责医师、本院良好的医疗水平等,减轻患者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同时,应向患者强调有效配合医护人员对控制术后切口感染的重要意义,并讲解未有效配合医护人员或遵医嘱的严重后果,保证患者依从性良好[2]。
1.2.2备皮准备
术前,切口感染高危者应按医嘱开始静脉滴注抗菌药预防术后感染。术前,指导患者用抗菌皂液彻底清理皮肤表面,然后按术前要求严格剔除局部毛发,彻底消毒皮肤,做好抗菌处理。急诊患者无法彻底全身处理者,应根据手术类型严格清洁手术位置,注意应避免损伤患者皮肤完整性[3]。
1.2.3强化术中无菌操作
对于切口感染高危患者,尽量选择层流手术室,减少环境内细菌数量。非层流手术间需在使用前彻底消毒手术间,接台手术后彻底消毒30min,手术间隙开窗有效通风10~15min,促进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细菌数量。非层流手术间每日还需常规消毒2~3次,在使用中应按照先无菌后有菌方法。
术中使用的器械敷料根据物品特性选择环氧乙烷灭菌、湿压灭菌法、低温等离子灭菌法等方法作灭菌处理,使用前严格检查包装日期及标签,确保器械、材料属于无菌状态。对于手术时间≥3h,且术中操作复杂、创伤性大的手术,应使用层流手术间,安排在当日第一台手术,或尽量控制接台次数,防止接台手术增加而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应注意控制参观人员数量,入室前严格消毒处理。
1.2.4提高护理配合密切性
护理应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熟练使用器械、设备,术前了解手术流程,术中分工明确默契配合医生,快速准确传递器械,配合救治,缩短手术时间。
1.3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两组患者有无术后切口红肿、渗液、化脓等情况,取可疑患者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并参照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是否发生切口感染[4]。同时,统计切口感染引发的切口延迟愈合、切口裂开、全身性感染等情况。
监测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完全愈合时间,统计切口愈合时间,作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 0 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切口感染及相关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4.76%)显著低于对照组(15.87%),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3.17%)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切口裂开、全身性感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是无组间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
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平均(11.14±3.26)d,对照组为(15.14±4.41)d,观察组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手术患者切口感染是影响正常医疗活动效率的重要因素,也是关系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并发症,积极预防避免手术切口感染形成,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医院医疗质量水平具有积极意义[4]。本院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外科手术室护理预防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措施,并编制了一套针对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精细化护理,使手术室护理更加科学合理[5]。本次研究对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应用成果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仅为4.76%,显著低于对照组(15.87%),可知手术室精细化护理有效控制了切口感染风险,进而降低了切口感染风险。
在外科治疗中,手术切口感染是延长切口愈合时间的重要原因,本次研究发现,经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后,患者切口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可知该护理模式对于促进术后伤口正常愈合较为有利。在手术室护理中,患者切口暴露获得感染的几率较大,因而要提前做好感染风险综合评估,并确定最具风险的风险因素,提前做好预防性干预,使感染风险在术前、术中护理中大大减少,最终达到可靠控制感染风险的目的[6,7]。本次研究认为,手术室护理要做到精确控制感染因素,细化每个护理措施,务必规避或控制感染风险,全面布控抗感染网络,使患者术中获得感染因素减少。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同时也降低了切口感染相关的各类并发症风险,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仅为3.17%,显著低于对照组(11.11%),且观察组切口裂开极低、无全身性感染,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提示手术室精细化护理不仅降低了切口感染风险,也同时降低了切口感染的严重程度,对于切口感染高危风险手术患者适用性较好。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中应用手术室精细化护理可控制切口感染危险因素,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促进患者切口正常愈合,改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绿萍,陈卫平. 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8(03):554-556.
[2]吴海英,全日红,蔡亚娜. 手术室护理干预对预防胃肠道手术切口感染效果观察[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0(03):563-564+647.
[3]王伟红.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13,10(09):786-789.
[4]吴淑珍,吴先华,潘晓亮,等. 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原菌分析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8(17):4329-4331.
[5]谢张黄,叶启乐.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现代医生,2014,8(30):70-72+75.
[6]张文凤.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手术室护理干预研究[J]. 当代医学,2015,8(31):109-110.
[7]张文凤.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手术室护理干预研究[J]. 当代医学,2015,6(31):109-110.
论文作者:杨文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切口论文; 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手术室论文; 术后论文; 发生率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