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_中美关系论文

1997年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_中美关系论文

1997年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国际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美关系的新突破

1997年是中美关系取得新突破的一年,伴随着江泽民主席对美国的成功访问,中美关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关系不仅基本回到正常化轨道,而且确定了共同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新目标。两国关系从“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发展到“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共创未来”。

(一)中美两国领导人的会晤使两国关系取得新进展。

良好的中美关系对双方都是重要的,符合两国的战略利益。可以说,是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需要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这次两国首脑会晤取得了以下成果:

1、两国首脑达成共识,确定了今后双边关系的方向:首先, 承认双方有很多共同利益,但也有一些严重分歧。其次,认为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地发展,既符合两国人民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再次,两国关系出现的一些问题,应按照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处理。

2、确定了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这种关系是新形势下不同制度国家之间谋求建立的新型伙伴关系,一旦形成,将对21世纪的国际格局产生深刻影响。

3、两国首脑确定定期互访,内阁级和次内阁级官员将就政治、 经济、军事和安全四方面问题进行磋商,这对两国建立健康、稳定的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4、江主席访美前及访美期间, 两国关系在许多领域里取得了进展,在一些方面达成了重要协议,这对今后特别是21世纪初中美关系的改善将起到推动作用。

5、江主席访美时,与美各界广泛接触和沟通,增进了相互了解,得到普遍赞赏。

6、美在台湾问题上重申了“三不”的承诺, 即美不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加入联合国。这一切均有利于中美关系的发展。

(二)中美关系发展不会一帆风顺。

1、美国要继续维护以其为主导, 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基础的世界秩序,确保下世纪成为“美国的世纪”;中国则主张和其他国家一起,推进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以建立平等、合作、互利的世界新秩序。这种矛盾将会继续存在和发展。

2、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特别是在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如处理不当,将对中美关系的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3、美国会和大众传媒仍存在不容忽视的反华势力。

4、中美双方迄今所取得的互信,对建立健康而稳定的中美关系,仍然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美国朝野对“强大以后的中国的真实战略意图”仍满腹狐疑。美国的下述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一,目前中国对美而言,既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第二,明天中国既可能成为敌人,但也可能成为朋友;第三,究竟是敌还是友,不但取决于中国,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第四,为使中国最终不成为敌人,首先要设法使它成为朋友。

5、台湾问题依旧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美国国内, 支持台独的势力仍不可低估。有些人既不希望看到我国以“一国两制”方式统一,更不希望看到我国以非和平方式实现统一,总想把台湾作为制约我国的一张牌。但是在这些不变中也有一点变化,如美政府多次向台湾当局表示:台湾当局的国际行动不应脱离“一个中国”的框架。美高级官员多次表示:如果由于台湾的原因引发了海峡两岸的军事冲突,台湾不要指望美国的支持。

二、亚太安全形势的新发展

亚太安全形势关系到我国的国际环境,意义非常重要。

(一)要考察亚太地区的安全形势,应树立新的安全观。应以综合安全观来观察亚太安全问题。首先,新的安全观不能局限于军事方面,应跳出历史上传统的安全观,创立能够全面反映军事、经济、政治、民族等新形势发展的新的综合安全观。其次,新的安全观是以合作、沟通、对话为特征的现代安全观,应把双边合作与多边对话结合起来。冷战结束后,在亚太安全问题上,各国的分歧主要是军事同盟与合作安全的分歧。军事同盟与合作安全都有双边和多边两种形式,前者有美日同盟也有五国联防体系,后者有ARF也有中俄双边战略合作。 通过合作求安全的新观念就是谋求以对话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稳定,进而摒弃强化军事同盟的冷战思维。

(二)亚太地区的多极化格局加速发展。首先,中国在亚太的地位显著提高,与地区内主要力量的关系框架已基本确定。香港顺利回归、十五大胜利召开和江主席成功访美均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其次,东盟7月接纳缅甸、老挝为新成员国,加强了自身的实力, 基本实现了“大东盟”的构想。再次,俄、美、日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有所调整和变化,俄经济止跌回稳,加快了进入亚太的步伐。亚太地区正在形成美、日、中、俄、东盟五种政治力量的多极化格局。

(三)亚太地区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安全态势。1997年9月, 日美两国政府正式批准经过修改的“日美安全合作指针”,把适用范围从远东扩大到“日本周边”,这实际上是美日通过加强军事同盟联手主导亚太地区格局走向的尝试。与此相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许多国家正在积极探索以对话合作为特征的建立信任方式,中、俄、哈、吉、塔5国于1997年4月签订“边境裁军协定”,使5国长达7000 多公里的边境地区形成一个安全带,为亚太地区各国建立信任与睦邻友好关系提供了经验。在ARF框架内, 东盟许多国家也在积极推进以合作求安全的新模式。事实上,目前亚太地区两种安全模式仍在相互摩擦、碰撞,大国关系的调整尚未结束,地区内尚未形成稳定的安全态势。

三、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

1997年下半年爆发并持续至今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给危机国和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将减缓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东南亚国家将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恢复元气,1997 年的增长将低于5 %,1998年也不会超过5.5%。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已降低了东亚大部分地区的信用等级,泰国、印尼、韩国还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这都不利于这些国家吸引资金。

(二)金融动荡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政治问题将影响各国的政局稳定。如泰国已出现政治动荡,政府被迫更迭;若近期经济仍无大起色,政局将会再度动荡。印尼失业人口预计至今年底将增加一百万,最近因关闭16家银行已闹得沸沸扬扬。1998年是印尼大选年,反对派可能会因经济问题发难。马来西亚国民对政府亦表示不满。

(三)增强了东盟成员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但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受影响。金融危机使亚洲各国充分认识到,一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不仅受本身经济基础影响,地区因素也非常重要,因此,亚洲各国对地区金融合作空前重视。在马尼拉举行的亚太副财长会议上,通过了加强亚洲地区金融合作的新机制。但由于各国受到金融危机的打击,经济发展放慢,相互间的竞争增大,这将增加区域内投资和贸易合作的难度,东盟国家对印支及缅甸的投资将会下降,从而使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在近期内减缓。

(四)将促使东南亚各国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更加注重经济外交。这些国家的主流舆论认为,金融危机是美国主导的经济自由化的副产品,许多国家对美不满。但东盟各国由于对美经济依赖较重,仍将视美为重要贸易伙伴,不至与美闹翻。在这次危机中,日本向东南亚国家提供大笔援助款额,并在建立亚洲基金问题上与东盟国家立场一致,颇得东盟国家赞许。这次危机也将使中国与东盟关系出现新变化,经济因素将日益突出,东盟国家将更加关注中国在区域内的经济影响。

(五)对全球金融体系有较大的冲击作用。金融危机使一些全球性银行的坏帐大大增加,资产安全性显著下降。失去公司业绩支撑的欧美股市将难以保持高涨势头,拉美和转型国家的金融体制较弱,容易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

这次危机充分表明,世界经济开始进入“无国界经济”时代。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市场自由化进程打破了原来的经济边界,不适应自由市场竞争的经济制度包括日本、东南亚这些市场经济“优等生”,都尝到了苦果。从根本上讲,这些变动的深层原因在于全球化的市场力量所产生的巨大冲击。一国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是避免危机的必要条件,但其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震荡又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明确,开放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痛苦的。金融市场的开放给国际投机者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对早先的拉美、现在的东亚和中东欧以及中国这些经济体制与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世界经济体制差异较大的国家及地区来说,情况尤其如此。9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远远越出了实际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面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可获得量,为加快现代化和赶超进程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监管不应只是管制金融,而应更注重加强监督,应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分业管理,在两个市场间建立正常、顺畅的沟通渠道,形成合理的资金流动机制。虽然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能因为担心国际投机的冲击而停止开放国内金融市场,但是更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谨慎从事。

标签:;  ;  ;  ;  ;  ;  

1997年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_中美关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