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碘水造影结合CT后重建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论文_游刚

汉寿县人民医院 湖南常德汉寿 415900

【摘 要】目的:探讨消化道碘水造影与CT后重建对肠梗阻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12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消化道碘水造影与CT后重建联合诊断,判断其诊断效果。结果:碘水造影+CT后重建检查结果显示,粘连性肠梗阻66例,占58.93%,肿瘤性肠梗阻11例,占9.82%,粪石性肠梗阻10例,占8.93%,肠扭转7例,占6.25%,炎性病变8例,占7.14%,肠套叠5例,占4.46%。诊断符合率为90.18%,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消化道碘水造影与CT后重建结合诊断肠梗阻具有较高价值,其诊断符合率高,对早期诊断肠梗阻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CT后重建;消化道碘水造影;肠梗阻

肠梗阻是一种因肠内容物在运行时出现障碍引发的病变,是常见外科急腹症,也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高发性消化道疾病之一,外科急腹症入院患者中可占15%~22%[1]。针对肠梗阻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其发展,不适当治疗或病情延误,都可能导致患者机体水电解质紊乱,是引发肠梗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早期确诊,对及时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积极作用,因此,选择一种安全性高,且检出率高的诊断方案,是临床研究的关键。有学者认为[2],消化道碘水造影对肠道病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但依然有较高的漏诊及误诊率。本组研究对肠梗阻患者进行消化道碘水造影及CT后重建结合检查,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2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12例经手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的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68例,女性44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8.9±4.3)岁;其中腹部手术史35例,4例有消化性溃疡病史,2例有肠套叠史。排除合并严重外伤者;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者;妊娠期女性;与本组研究严重不配合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作消化道碘水造影后,作全腹部CT平扫,随后进行CT拨层数据表面容积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平板式数字胃肠机作常规胸腹联合透视,有腹部气液平面,对肠梗阻位置及性质进行了解。静脉肾盂造影使用大剂量泛影葡胺,100ml76%复方泛影葡胺溶于20ml温开水,制作为体积分数50%泛影葡胺溶液。指导患者口服后,作消化道碘水造影,显示肠管扩张、气液平面。每20min观察一次,对存在梗阻、可疑梗阻部位,作腹部CT平扫,设置层厚为5.0mm,螺距1.328,指导患者平静呼吸后屏气,一次性完成扫描,随后作薄层数据处理,送入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及表面容积重建。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全部录入SPSS19.0软件做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X2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碘水造影+CT后重建检查结果显示,粘连性肠梗阻66例,占58.93%,肿瘤性肠梗阻11例,占9.82%,粪石性肠梗阻10例,占8.93%,肠扭转7例,占6.25%,炎性病变8例,占7.14%,肠套叠5例,占4.46%。诊断符合率为90.18%,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因肠梗阻病情急且严重,因此在临床诊断时,首先需要明确是否有肠梗阻,可通过腹部透视、X线检查判断,在发现存在肠梗阻后,对完全性、不完全性梗阻进行区分,辨别肠梗阻发生位置,明确其性质及病因[3]。目前,粘连性肠梗阻是最为常见的肠梗阻类型,影像学检查是首选检查方案。

本组研究对肠梗阻患者采取消化道碘水造影及CT重建结合诊断,与手术病理检查进行比较,显示诊断符合率90.18%,对炎性病变及粪石性肠梗阻的诊断准确率可达100.00%。加以CT增强扫,可帮助病变定位,判断肠梗阻性质,从而指导临床制定完善治疗方案。对于低位梗阻,需要耐心、细致观察。碘水造影需要密切观察梗阻位置,高位梗阻观察较为容易,对低位梗阻可通过改变体位,细致观察,或加用其他辅助检查方式进行观察[4]。

CT重建是常用的梗阻寻找方法,大多从十二指肠开始进行寻找,低位梗阻则从直肠开始寻找。本组患者作碘水造影显示肠管有高密度,与空气及水形成强烈对比,可选择明显肠管作表面容积重建[5]。根据扩张肠管向两侧添加,从而更好的发现梗阻,对造影浓度较低位置,可将造影剂浓度增加,经延迟时间后,再次实施扫描。多平面重建显示过渡点存在困难,本组研究中,表面容积重建与碘水造影时发现的梗阻位置,可将肠管中造影剂密度增加,从而取得更好对比作用。根据CT的高密度分辨率,通过不同厚度及方位,经过旋转对肠管扩张,与邻近肠管的关系进行了解,从而明确梗阻肠管处征象,利于临床制定治疗计划[6]。

有学者认为[7],肠梗阻患者因发病急,病情发展快,必须采取诊断符合率高,且安全性高的诊断方案。本组研究显示,碘水造影与CT扫描后重建在肠梗阻诊断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通过碘水造影判断肠梗阻动态情况,可以为CT扫描时,肠管扫描部位及重点增加对比剂浓度区域进行划分。但是经过本组研究发现,此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所需时间较长,具有较高的辐射剂量,对医师要求高。一旦发现异常,或者有绞窄粘膜时,必须及时进行CT增强扫描,以免耽误病情,加重患者痛苦。

综合上述,肠梗阻采取消化道碘水造影及CT后重建诊断的符合率高,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降低误诊及漏诊率,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时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安忠.GI结合64排螺旋CT后重建处理对肠梗阻的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4,23(4):429-431.

[2]郑燕,徐凯,孟闫凯等.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在机械性小肠梗阻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3):389-392.

[3]缪小芬,陆健,石甜甜等.腹股沟及其周围疝所致肠梗阻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0(6):409-411.

[4]刘莹,李剑,魏梦绮等.双源CT增强扫描对肠梗阻梗阻部位和梗阻病因的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6):937-939.

[5]储伟,曹阳,夏云宝等.消化道碘水造影结合CT后重建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3):75-77.

[6]江南芳,于红刚,沈磊等.系统碘水造影在小肠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7):640-642,645.

[7]宋少辉,龙斌,董进等.胆囊结石并胆肠瘘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2014,(33):103-104.

论文作者:游刚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3

标签:;  ;  ;  ;  ;  ;  ;  ;  

消化道碘水造影结合CT后重建对肠梗阻的诊断价值论文_游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