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及MRI表现论文_熊雷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及MRI表现论文_熊雷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探究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CT与MRI表现。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15例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19肾病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CT及MRI对病灶相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3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在肾轮廓外呈现突出形态病灶12例,2例位置处于髓质内,1例处于髓质与皮质位置。病灶的直径在9-153mm之间,其形状为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其中边界呈现清晰的病灶为15个,边界不清晰为4个。病灶富脂肪10例,病灶乏脂肪5例。结论: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CT与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为术前诊断奠定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CT;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MRI表现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临床时较为少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对其进行有效治疗的前提就是准确的诊断,其报道其影像学表现的研究还不足[1]。因此,本文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15例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其临床资料,探究其应用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为肿瘤的诊断提供借鉴,现将分析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15例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经病理证实均为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主要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10例,患者年龄均在18-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1±13.2)岁,其中仅进行CT检查的患者10例,仅进行MRI检查的患者2例,同时进行两种影像检查的患者3例。在手术前有9例为正确诊断,而5例误诊为肾癌,有1例被误诊为腹膜后间叶性恶性肿瘤。

1.2 方法

1.2.1 CT诊断

应用东芝Aquilion 64排螺旋CT对患者进行平扫,并进行增强扫描,扫描的部位为肾脏、肾上腺、病灶及周边范围。将其参数设置为120kV管电压、250mAs管电流,层距为5mm,层厚为5mm。增强扫描将非离子对比剂碘普胺用3.5ml/s速率进行手背静脉注射,共注入90ml[2]。设置双期增强扫描皮质期及髓质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6s、90s。

1.2.2 MRI诊断

应用西门子MAGNETOM Verio 3T。轴位脂肪抑制T2W、T1W为扫描序列,增强扫描为冠状位、轴位脂肪抑制T1W。设置矩阵为192×256,FOV为38cm×38cm,5.0mm为其层厚,层距为1mm。应用Gd-DTPA对比剂,用量为0.1mmol/kg[3]。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对病灶的基本情况进行观察,主要包括其部位、数目、大小、边缘、形态、信号、密度、强化情况等;观察肾皮质与病灶之间的关系;观察病灶中是否存在粗大畸形血管,是否存在囊变。

2 结果

2.1 病灶情况

13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多发病灶,在肾轮廓外呈现突出形态病灶12例,2例位置处于髓质内,1例位置处于髓质与皮质多发部位。病灶的直径在9-153mm之间,平均直径为(63.5±46.4)mm,其形状为类圆形和不规则形,呈现类圆形病灶10个,呈现不规则形病灶9个。其中边界呈现清晰的病灶为15个,边界不清晰为4个。病灶富脂肪10例,病灶乏脂肪5例。

2.2 CT扫描结果

对11例患者14个病灶的实质部位进行CT平扫,呈现出密度较高,单发病灶1例呈现高密度,平均CT值>13HU;7例患者呈现出脂肪密度,共9个病灶;合并出血者3例,病灶3个,呈现囊变病灶3个,呈现多发钙化病灶1个。对患者进行双期增强扫描,皮质期扫描显示病灶实质呈现强化明显者12例,与肾皮质强化强度接近。髓质期扫描显示,强化减退者10例,其强化方式为快进快出,3例为持续强化,其强化方式为快进慢出。4例呈现黑星征,4例为纡曲、粗大血管,有1例呈现脂肪内线样强化。

2.3 MRI 扫描结果

MR检查者5例,其中主要成分为脂肪的病灶2个,T1WI、T2WI呈现出高信号的状态,脂肪抑制序列呈现低信号的状态,呈现实质信号不均匀的病灶6个,T1WI主要为等信号,而T2WI呈现低信号,呈现出血信号者3例。主病灶为脂肪成分的1个病灶,无强化,皮质期及髓质期呈现不均匀强化及持续强化的病灶7个,其中黑星征2例,纡曲、粗大血管3例。2例为楔征,2例为皮质掀起征。

3 讨论

应用CT及MRI对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进行诊断,其表现的影像学特征为:病灶容易多发,有较大的体积,且绝大多数病灶边界清晰;楔征及皮质掀起征特征明显[4];CT特征表现为囊变及高密度,病灶脂肪含量高,强化方式主要有快进快出和快进慢出两种形式,黑星征的呈现对诊断有促进作用;MRI表现为T2WI呈现低信号,强化方式为快进慢出。

在临床上对于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性质判断存在争议,根据CT及MRI表现进行诊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病灶的体积。密度、皮质掀起征阳性、增强扫描呈现明显均匀强化,另外,利用黑星征和楔征的特征也有利于诊断和鉴别[6]。

综上所述,在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采用CT及MRI表现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为治疗前确诊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周玉祥,刘于宝,梁长虹等.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及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2,28(6):1161-1165.

[2]富聪聪,夏禹,王传卓等.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43(8):752-755.

[3]俞琳芽,赵艺蕾,肖文波等.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与MR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3,32(10):1449-1452.

[4]李跃兴,丁建平,宋春瑶等.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诊断(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3,29(8):1369-1371.

[5]丁玉芹,SUN Hui-hong,孙辉红等.肾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DCT和MRI表现及其与病理的关系[J].放射学实践,2012,27(11):1231-1234.

论文作者:熊雷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

标签:;  ;  ;  ;  ;  ;  ;  ;  

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及MRI表现论文_熊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