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阜宁县强势推进“三新”工程 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阜宁县论文,江苏论文,强势论文,程度论文,三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省阜宁县紧紧围绕“富民文明”这一主题,大力实施新文化平台、新农民培育、新风尚引领“三新”文明工程.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新农村的水平,使得全县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一、大力推进农村新文化平台工程,构建三类教育设施,打造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的教育阵地。
一是构建文化娱乐阵地。县财政投入7000多万元,新建了县文化中心、县图书城和青少年活动中心,恢复了县淮剧团、杂技团;21个镇区已达到“一馆三站三校”,即有图书馆,文化站、广播电视站、农科站,乡镇党校、乡镇企业职工学校、成人教育中心校;343个村(居)基本办好“一校两室三会”,即农民教育学校,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村民议事会、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组组建有“两户”,即文明示范户、文化中心户;农户普遍开展“一二三”读书工程,每户有一个书橱,两份以上报刊,三百册以上健康图书。二是构建教育培训阵地。县级建立了县职业教育中心,全县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教育机构33家,其中有25家被省确定为首批农村劳动力定点培训单位。三是构建网络传播阵地。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为21个镇(区)、343个村(居)建起了高标准的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在全市率先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创办了“富民创业网络大学”和阜宁县农业教育网,组织近10万农民参加“空中课堂”学习,推进农民教育的现代化。
二、大力推进现代新农民培育工程,强化三项教育内容,打造有利于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学习氛围。
阜宁县按照先“富脑袋”后“富口袋”策略,大力实施现代农民培育工程,不断提高群众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努力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是强化解放思想教育。组织1000多名村组干部、种养能手赴华西、武进等地学习考察新农村建设,教育引导农民破除“小富即安、害怕竞争、怕苦畏难、安土难迁”的观念,营造了敢于创新、善于创业、勇于创优的农村思想文化环境。二是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全县开展了“四到人”教育活动。即以“热爱祖国、建设家乡、美化家园”为主题,组织五爱教育活动,推进形势教育到人;以“学政策、知政策、用政策”为主题,组织“讲理论、讲政策、讲形势”报告团赴乡村巡回宣讲,推进理论教育到人;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为主题,组织“万家学法”活动,推进法规教育到人;以“知荣辱、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为主题,组织八荣八耻大家谈、大家唱活动,推进道德教育到人。三是强化技能培训教育。围绕“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采取委托培训、订单培训、定点培训、校企联合培训等形式开展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三、大力推进乡村新风尚引领工程,创新三大教育载体,打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
阜宁县与时俱进,抓好基础性群众创建活动,使之成为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提高素质、崇尚文明的有效载体。一是弘扬文明新风,创新文明家庭创建。该县把家庭和睦、勤劳致富、热心公益、诚实守信、环境卫生、计划生育等10个方面量化为十颗星,开展十星文明户创评活动,参与率达90%以上,形成了在家庭讲家庭美德,争当十星文明户;在社会讲社会公德,争当文明市民;在单位讲职业道德,争当文明员工的良好风尚。二是优化人居环境,创新文明村镇创建。各镇区集镇建设普遍实行“五个一”工程,即新建或完善一个小商品市场、新建一个停车场、新建一块绿地或景点、新建一座标志性建筑物、硬化美化亮化一条街。各村(居)广泛开展“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活动,清理柴草乱垛、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等“五乱”现象,并新建27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有效地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状况。三是服务基层群众,创新文明单位创建。县镇机关深入开展“十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即开展理论、政策、文化、科技、卫生、法律、信息、物资、资金、扶贫“十下乡”活动,推进科技、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不断提高机关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经济的水平。
阜宁县通过大力实施“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了农民精神境界,增强了群众致富能力,提高了乡风文明程度,为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农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