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南州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论文_罗环,刘忠叶

(黄南州气象局 青海同仁 811399)

摘要:本文通过对黄南州1961─2016年暴雨洪涝、大雪雪灾、冰雹、雷电、高温、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的特征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黄南州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次高和危害重等特点。再此基础上提出气象防灾减灾对策。

关键词: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1 黄南州主要气象灾害及分析

1.1暴雨洪涝

根据黄南州1960-2016年的气象资料统计,黄南州平均每年发生暴雨4.4次,最多年份有6次。从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来看,进入本世纪,同仁暴雨天数有所增加,尖扎平均暴雨天数有所减少,南部地区暴雨的天数几乎保持不变,其中河南的暴雨天数是四个县中最多的。一些强度大、时间短的强对流性暴雨以及持续降雨过程导致的暴雨,由于降水量过于集中,往往容易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1.2 大雪

黄南州大到暴雪主要集中在11月至次年4月。根据气象资料统计,泽库县大雪日数最多,年平均4.6天,其次河南县,年平均为4.4天,同仁为1.4天,尖扎很少出现。泽库、河南两县11月至次年3月大雪极易造成雪灾,其中11月、1~3月形成雪灾的概率最大。1961年以来,黄南南部共出现雪灾12次,其中严重雪灾2次,中度雪灾4次,轻度雪灾6次。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青南高原地区降水量呈明显增多趋势,造成青南高原冬、春季雪灾增多。

从全州各地大雪日数年际变化(图1)来看,北部80年代后期大雪日数有所减少,南部地区80年代后比70年代前增加明显,而2010年以后泽库县有增多趋势。呈显出北部大雪日数整体下降,南部大雪日数整体上升趋势,南部发生雪灾的可能性增大。

图1 黄南州各地日降雪量≥5毫米年际变化趋势

1.3冰雹

统计2006─2016年全州冰雹资料,黄南州冰雹一般发生在5~10月,主要出现在中南部,尤其是南部牧区出现冰雹的次数最多,年均同仁出现1.7次,泽库出现4.4次,河南出现5.4次,尖扎年均不足1次。冰雹持续时间呈现北短南长的特征。据统计,1961年以来,全州共出现雹灾21次,对农作物和畜牧业造成重大损失。

1.4雷电

统计1981-2013年全州雷暴和闪电次数。33年中全州共出现了5261次,其中尖扎1034次,同仁1324次,泽库1418次,河南1485次,黄南州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9.8天,其中河南出现最多,达到45天,每年的4~10月为黄南雷暴的集中发生期,7月发生次数最多,平均达100多次。发生的雷电灾害主要集中在黄南泽库、河南两县。

1.5 高温

黄南高温天气出现在7~8月,主要影响黄南北部地区,据统计,北部地区平均≥30℃高温日数为1.9~11.2天,基本呈北多南少分布;全州极端最高气温为40.3℃,出现在尖扎县;7月高温最多,占全年高温总日数的一半左右;历史上≥35℃高温持续时间最长为11天。

1.6干旱

干旱灾害主要发生在黄南北部地区,春、夏两季是最易发生的季节,秋旱相对较少。夏旱(又称伏旱)大多数都出现在7月中下旬至8月份。据不完全统计,1961年以来,黄南共发生8次旱灾,其中尖扎发生最多,进入本世纪以来,黄南北部共出现2次明显的干旱灾害,一次发生在7月中下旬,一次发生在8月。

2 气象防灾减灾对策

2.1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2.1.1.提高气象灾害综合探测能力

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水平。调整、优化黄南气象站网布局,充实观测项目,增加台站密度,提高气象自动化观测水平;加快推进黄南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工作;充分利用气象卫星观测资料,雷达估测降水等新的探测能力,构建气象灾害立体观测网。设立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多部门专业监测网共享共建,全面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

2.1.2完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

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使实时探测资料的收集传输和分发时效达到分钟级。充分利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实现气象灾害信息的高度共享。

2.1.3提高气象灾害预警能力

进一步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监测和预警以及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预测,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建设各类专业气象服务平台,加提高预报的精细度、预警时效和准确率。

2.1.4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完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不断提高发布频次,实现预警信息的滚动发布。尤其是人员密集场所的群众。

2.2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2.2.1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

建立以社区、乡村为基础的气象灾害风险调查收集网络,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分灾种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完善气象灾害风险信息上报系统和制度,加强对气象灾害分析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

2.2.2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

建立重大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确保在城乡规划编制和工程立项中充分考虑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的影响。

2.2.3加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

开展气候变化事实及演变规律的监测分析,加强气象灾害发生和发展规律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能源、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建立集气候变化检测、预测、影响评估、应对为一体的气候变化业务。

2.3提高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

2.3.1制定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根据当地气象灾害特点及其风险区划,针对各类气象灾害组织编制防御方案,明确气象灾害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各部门的防御职责和联动机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和防御措施等事项,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组织领导体系和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及时分析总结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新问题,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方案。

2.3.2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科普宣传教育工作

在各级科普馆中设立气象科普室,扩展气象科普基地,广泛开展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定期组织气象灾害防御演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避险防灾能力。

2.4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加强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响应工作机制,形成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分级管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救援体系。

2.5加强防灾减灾工程性措施建设

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工程、人工影响天气工程、防雷工程、应急避险工程、警示标志工程、信息网络工程、应急保障工程等防灾减灾工程措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陆亚龙,肖功建.气象灾害及其防御[M].北京:气象出版社,1-11.

[2] 李新梅.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设想与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1).

第一作者简介:罗环(1973-)男,蒙古族,河南省镇平县人,大学本科,工程师,从事气象服务及网络管理工作。

论文作者:罗环,刘忠叶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研究》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4

标签:;  ;  ;  ;  ;  ;  ;  ;  

黄南州主要气象灾害分析及防灾减灾对策论文_罗环,刘忠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