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消费不旺的因素分析及对策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几年来,又出现了市场清淡、消费低迷、经济增长乏力等一系列新问题。人民银行7次降息,但是国内消费依然启而不动。 消费不旺成为我国当前面临的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消费不旺原因的系统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消费不旺的原因分析
1.心理预期因素
近年来,我国居民形成了一种“双偏”的心理预期,严重制约了自发性消费支出的确定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改善,更不利于启动即期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双偏”的心理预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偏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慢,居民收入增幅下降,居民收入预期也随之降低。据统计:1996年我国GDP增长9.6%,1999 年1-9月份同比增长7.4%;1996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8.6%,1999年1 -9月份增长为7.1%,而与之相应的居民收入预期,据测算较之于1996 年,却回落了18.7个百分点。此外,截止到1999年9 月份我国商品零售价格已连续下降了24个月,所以在“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预期作用下的消费者,决不会将预期并不高的收入完全用于即期消费,而是通过压缩即期消费来试图获得未来消费效益的最大化。(2)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偏高。由于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多项改革措施同时出台,使居民对未来的支出预期大大上升,在这种心理预期的驱使下,压缩当前消费,提高储蓄比重,增加对未来的安全感,就成为广大居民的必然选择。
2.收入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和前提条件,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正是定义在收入可支付的前提下即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我国当前消费不旺的深层次原因,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收入制约这一方面:其一,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绝对量依然较低。据统计,1999年1-9月份城镇居民和农民的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是4353元和1460元,同比增长7.1%和4.8 %, 比1998年略有提高,但是绝对量依然较低。因此,当前我国居民在传统消费基本满足之后,对小康型消费吸纳能力较低,致使部分产品(如住房、汽车、彩电等)相对过剩。其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一步拉大。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统计测算, 1993年我国国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375, 1996年为0.39,现在则已突破了0.4(一般基尼系数在0.4-0.5之间表示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逐渐拉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反映出我国社会财富和收入流量正在不断地向少数人倾斜。而社会财富和收入流量越是向少数人倾斜,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据统计,1997年我国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为57.8%,1998年降至45%左右,社会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趋势明显。这除了消费者本身受收入增量消费分配率递减规律支配外,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则是这一趋势加快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说,社会收入分配越是不公,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就越低,也就越容易形成全社会的消费不足。我国当前的消费不旺、储蓄存款过多,正是基于当前的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出现的。一方面占人口80%的中低收入阶层,由于有效货币的购买力不足,使他们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占人口20%的高收入阶层,他们对一般的消费需求已经饱和,而社会上消费创新尚未出现且投资渠道狭窄,使他们的相当一部分收入不得不转向储蓄,从而导致社会上大量的消费品相对剩余。
3.供给因素
所谓供给就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可见经济学意义上的供给正是定义在市场变化的前提下,强调生产者根据市场来组织生产的重要性。当前,在供大于求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市场条件下,生产者尤其需要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开发出价廉物美、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从而扩大市场的有效供给。近些年,市场疲软、消费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由于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不对称所导致的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的大量存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重复生产严重,大量产品过剩,形成低效供给,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国有24个省将电子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对象,导致当前电子产品大量过剩,行业内部低水平竞争严重。另据统计,到1999年年末,我国生产的605 种主要商品中将有484种过剩,供给过剩比率高达80%。其二, 价格门槛过高和不合理收费,形成无效供给,一些产品由于价格过高,阻碍了消费需求的发展,就商品房而言,其价格与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 在国外一般3-6:1, 我国却高达8—10∶1甚至更高,导致广大工薪阶层只能望房兴叹,而另一方面大量住房空置待售,供求双方难以均衡。此外,一些商品和服务的不合理收费,如购买汽车的占地费、购买住房的交易费、超额用电费等也使消费者捂紧口袋,不敢问津。其三,供给结构与需求层次的错位,导致了广大居民在传统的“衣食”消费饱和之后,不能形成新一轮更高层次的消费浪潮,广大居民只得持币待购。总之,市场上温饱型的消费品过剩,而与新一轮的小康型消费相适应的消费品却相对缺乏,制约了我国居民当前的即期消费。
4.农村综合因素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一切经济问题的关键所在。当前国内消费不旺的最根本因素也正是“三农”问题。据统计,1998年,我国农村各项存款余额达16000多亿元,占城乡居民存款的近30%, 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300亿元,占整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9%。 我国农村有9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然而金融资产不到30%, 社会购买力不到40%。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其一,农民的实际收入较低,严重制约了广大农民的即期消费,资料表明1999年1—9月份农民人均收入为1460元,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收入为4353元,两者相差近3 倍。农民收入水平低,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而造成农民实际收入低的原因,也正是制约我国农村乃至全国消费不足的深层次原因:(1)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和农村购销渠道不畅。 一方面,由于城乡商品流通不畅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农民所急需的农用生产资料、生活消费品得不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城乡市场分割,大量农产品无法顺利进入城镇市场,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据统计1996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9%,1997年为4.6%,1998年4.3%,农民收入增长的放缓,严重抑制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2)农民负担过重,农民每年除了定额的农业税外,还要应付一些“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甚至乱罚款,使农民本来并不充裕的收入显得更加“捉襟见肘”。
其二,农村消费环境较差,制约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村电网设施陈旧,电压较低,电费较高,供水供暖设施短缺,道路交通不便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使得诸如家电产品等工业品在农村市场销路不畅,城乡差距明显(见下表)。
1999年居民家庭每百户平均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单位:台)
农村 城镇
城镇为农村的倍数
彩色电视机 32.59105.43
3.20
电冰箱 9.25 76.088.2
洗衣机 22.8190.573.97
资料来源于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
其三,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没有被彻底打破,据统计1998年食品和衣着两方面的支出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为44.48%和11.10%,占农村人均现金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8.51%和4.19%。 与收入水平越低,衣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越高的一般规律形成明显反差,这说明自给自足的消费方式在农村的影响依然存在,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广大农村居民的消费。
二、消费不旺的对策探讨
1.调节居民心理预期,拉动即期消费
当前,由于“双偏”的心理预期的作用,广大居民出现惜购、慎购的现象,消费信心明显不足,边际储蓄倾向也随之上升,特别是对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改革的预期支出较大,有钱不敢消费,鉴于此,必须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广大居民的后顾之忧(如医疗、养老、失业等)。降低其预期支出,增加其预期收入的相对量,从而增强消费信心。另外必须注意到,社会公众对未来的预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而社会公众的预期,又是建立在一个比较完善的制度基础上的,没有制度保障,任何临时性的措施都不可能长久地起作用。
2.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广大居民收入特别是广大中低收入层收入
凯恩斯在《通论》中说“资本不能离开消费而独立存在。反之,如果消费倾向一经减低,便成为永久习惯,则消费需求也必将减少”。可见,消费倾向不仅对消费需求,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我国当前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收入差距拉大是导致当前消费需求低迷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必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在收入分配上,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当前的态势下,应注意分配公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应充分发挥所得税对居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通过税制、税率的调整,来调节过高收入(特别是不合理的过高收入),并将这部分资金用于转移支付,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补助。另一方面,要减少制度约束,放宽私人投资空间,完善市场机制,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多的增加收入的机会,切实增加广大居民收入。从而“双管齐下”,提高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扩大消费需求。
3.增加有效供给,优化供给结构
由于“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的大量存在,导致了我国产品当前的相对过剩,事实上这只是一种由于重复生产所导致的低水平的过剩。据统计,1998年我国纺织业过剩30%左右,但仍然需从国外进口20亿元左右的高档面料。所以我们必须调整供给结构,优化供给,用技术创新来解决供给结构中不适应需求结构升级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开发创新性产品,提高供给水平切实摆脱低水平建设的误区。另一方面,更要求我们的企业,增强开拓市场能力,增加有效供给,带动市场消费。
4.启动农村市场,积极推进农业制度创新
启动农村市场是当前启动消费的重点。而要启动农村市场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完善城乡商品流通网络与渠道;必须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切实减轻广大农民负担,杜绝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和乱罚款”现象;必须打破传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鼓励新型的健康消费,同时,必须积极推进农村制度创新,走规模农业之路,降低农业成本,增加科技投入,真正地贯彻“高产、优质、高效”的方针,而当前分散的家庭式的生产方式是不可能真正地将农业科技注入到农业中去的,尤其是在“入世”之后,这种制度性后创新显得更加迫切,否则吃亏的不仅是农民,而将是全体中国人。
5.调整消费政策,扩大消费领域
当前要刺激消费,扩大消费需求,必须使限制型消费政策向鼓励型消费政策转变,降低一些商品的税费,如购买住房、汽车的消费款,取消一些产品的不合理收费,使其成为大众所能接受的商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另外,还要扩大消费领域:发展服务消费(如社区服务)、休闲消费(如旅游)、精神消费(如高校扩招);推广信贷消费,解决普遍存在的“购上不足,购下有余”的消费断层,使有稳定收入的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居民通过消费信贷,提前实现消费展望。从而增加即期消费,扩大消费需求,繁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