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内容论文,政治文明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4)05—0404—06
政治参与是现代国家政治保持良性运转的基本条件,反映了公民在政治系统中的地位 和作用,是政治关系中公民政治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是政治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尺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 重要内容。加强对政治参与的研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政治参与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政治参与就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决定或与政府活动有 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1](p.231)公民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管理国家事务, 维护自己的政治权利,实现当家作主。政治参与是国家出现以后产生的一种政治现象, 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政治参与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政治参与的主体是普通公民,而 不包含专门从事政府工作的职业政治人;二是政治参与客体是政府活动,政治参与不包 括所有与政治相关的活动,只是指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其活动目标是影响政府决策 。三是政治参与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客观的政治活动,而不包括主观的政治态度。四是 政治参与在本质上也体现了公民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现代国家普遍确认公 民的主人地位,因而政治参与是体现公民当家作主的重要尺度。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状态。从静态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政治进程中取得 的全部进步成果;从动态角度看,它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具体过程。政治文明包括政 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三个部分,是由这三个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2](p.123)政治文明按社会历史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 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前几种社会形态的政治文明比有着 本质的区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 济制度为基础,以广大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主人为理念,以社会平等、公正、自由和共 同富裕为价值追求,所设置的政治体制和法制方案及其运用。社会主义真正实现了多数 人的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质的飞跃,是最高形态的政治文明,代表了人类 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政治参与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政治参与本身是政治文明发展的产物,特 别是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文明,政治参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政治现代化的重要 内容之一。“作为国家的统治者,是否允许更多的人参与国家的治理,从而更好地协调 各方面的利益(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就直接体现了国家治理的文明程度 。”[3]人类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的更替和政治参与的扩大及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步随 行。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之治也都与开明君主广言纳谏等对政治参与的宽容相联系。公民 政治参与的范围越广,政治参与程度越高,说明这个国家越民主,说明这个国家的政治 越文明,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指出的那样,公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与民主发展 的程度呈正向关系。[4]可见,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随着政治文 明的进步而发展,同时政治参与的发展本身又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程度,政治参与与 政治文明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政治参与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 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文明成果不断积累,水平不断提高,表现为政治文明由低级形 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轨迹,特别资本主义举起了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的旗帜,开启 了现代政治文明的曙光,但这些进步都表现为量的积累,而非质的飞跃。这三种政治文 明仍然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统治,都是少数人对绝大多数人统治的政治文明 ,是不合理、不公正、不平等的政治文明。只有社会主义建立,才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政 治文明的飞跃,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然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只为实现 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基本条件和坚实基础,人民当家作主不可能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 立而天然形成,更不能一蹴而就,尽善尽美,而是一个漫长的、逐步发展和不断完善的 过程。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传统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 人民当家作主是前无古人的事业,必然要经历艰苦而漫长的探索,逐步完善其实现方式 。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必须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广大人民群众只有在政治参与的过程 中才能表达政治愿望和利益要求,参与政策制定和决策产生的过程,使政策和决策体现 人民的意志,符合人民的愿望和需要。否则,人民当家作主只能是抽象的理论和空中楼 阁。因此,政治参与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环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 。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政治参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政治参与是在一定的条件下 发生的,社会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构成了政治参与的环境和条件。社会主义 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摆脱了生产资料与劳动主体分离的状态,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公民 的政治参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戴维·伊斯曼等许多著名经济学家认为,公民政治参与 的程度、方式和内容与公民所处的政治制度规定或政治制度的具体安排有很大的关联性 ,政治制度可以影响公民参与的机会和决定对政治参与的评价。[5]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建设根本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以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法治国,党领 导的人民当家作主,这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法 律制度的设置和安排,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开辟道路,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与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相配套的政治文化将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软环境。社会主义政治文 明本质上需要鼓励和动员参与政治,这必将为政治参与的发展创设良好的软、硬环境和 条件。
二、政治参与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作用
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可以增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提高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和制 约,使公民、社会、国家增进信息交流和良性互动,对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 独特的作用。政治参与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治参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的进步。政治意识文明是指社会文明的政治 意识形态、文明的政治心理、文明的政治思想和文明的政治道德。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政 治实践活动,是社会政治意识的根源。政治参与具有宣传教育功能,当人们参加直接影 响国家重大利益的活动时,这种教育也就延伸到他们身上。先进的政治意识,单靠政治 教育和灌输是难以完成的,必须让公民参加政治生活,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维护自身的 利益的同时,加深对政治制度、体制、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社 会的政治观念,增强对政治体制、政治组织、政治思想的认同,从而在政治生活中感受 到自己的人权和价值,产生心理上、感情上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提高权利、义务意识和 政治责任感,培育公民对政治法制及他人的宽容精神和公民主体意识,推动政治文化的 发展和社会政治意识文明的进步。政治参与具有把公民培养成管理社会的政治人的功能 。
二是政治参与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的巩固、完善和发展。政治制度实际上就 是政治运作的规则,政治制度文明是指政治制度方面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政治制度文 明包括文明的政治制度形式、政治组织机构和政治运作机制。首先,公民政治参与是社 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人类最文明的制度,但社会主义制度 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政治制度形式、政治组织机构和政治运作 机制只有在公民的政治参与基础上建立才是合理的,才能真正体现人民意志。而社会主 义本质属性——人民当家作主决定了它只能建立在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之上。其次,社 会主义制度的运行,政治运作机制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党和政府是 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利益代表不是抽象的,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和程序来实现, 这个途径和程序就是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在政治参与中党和政府能倾听群众呼声,反映 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制定出符合群众利益,体现群众意志的方针政策,推进社会 主义制度的完善和社会政治的良性、高效运转。第三,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明既是建设 成果,又是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扬弃的过程,只有在公民的政治参与中才能 发现现存政治制度的弊端,也只在政治参与的实践中才能克服弊端,找到更为合理的、 科学、文明的政治制度。
三是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行为文明的培育和形成。首先,政治参与可以规范公民的政 治行为,有序化、制度化的政治参与,给公民表达政治愿望提供了畅通的渠道和途径, 使公民在实践中学会怎样更好地依法维护、运用和行使公民的权利。其次,政治参与可 以减少政治决策的失误。政治参与的过程是政府最大限度地集中广大人民的智慧的过程 ,也是公民监督和促进政府的决策、推进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为决 策的准确和科学提供了保证。再次,政治参与可以促进政策更好地执行。在政治参与下 制定的政策,代表了广大公民的利益和要求,表达了公民的呼声和愿望,获得了公民的 理解和认同,广大公民就会自觉地、主动地执行政府的政策。第三,政治参与有利于规 范直接掌权者的行为,克服官僚主义和政治腐败现象。一方面,通过公民政治参与产生 权利机构和工作人员,有利于让掌权者提高对人民的权力和认识,增强人民公仆的意识 和责任,确立执政为民的观念,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执政行为。另一方面,政治参与 是政治决策执行过程公开化、民主化,政府行使权力的过程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过程和 监督的过程,是公民以权利制约权力的过程,广大公民行使自己的权力的同时对政治权 力实行监督,这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遏制腐败的滋长,使直接掌权者不能以权谋私。 [6]
四是政治参与对社会的稳定具有促进作用。社会政治的有序和稳定是政治参与的前提 和条件,在社会和政局不稳定的情况下实行公民政治参与是不可想象的。而政治参与对 社会稳定又具有积极的作用。如前所述,政治参与促进社会意识文明进步从而推动政治 稳定,政治参与有利于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而保证和巩固社会稳定;政治参与有利于政 治行为文明的培育,从而促进和保护政治稳定。政治参与对于政治稳定起到安全阀的作 用,[7]一方面,政治参与对公民和社会集团具有表达要求和愿望,宣泄情绪和不满的 功能,公民和社会集团可以通过正常、合法和多样的渠道表达愿望,维护自身利益。否 则公民的愿望得不到表达,利益要求无法实现,问题找不到解决的途径,情绪、愤懑就 会积累,矛盾就会逐步激化,甚至走向对抗,影响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政治参与则可 以使政治领导人了解社会问题的状况和程度,从而代表公民利益作出相应的决策,解决 社会矛盾,缓和对稳定的压力,维护和保证社会稳定。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政治参与作为公民自下而上的影响政治生活的行为,是一把双 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表现出其消极的一面,政治参与并不必然导致政治发 展,有时会引起“政治衰退”,造成政治动荡。[1](p.247)“如果制度准备不足,扩大 政治参与可能大致社会不稳定”。[8]因此,对政治参与的作用要作实事求是的客观分 析,对政治参与的发展进程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从根本上来说,只要社会还存在 着分工,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管理和多数人对政治管理的参与,就会长期存在。因此 ,片面地认为政治参与程度高就意意味着民主程度高,或一味强调政治管理的专门化而 忽视政治参与的作用,都是不可取的。”[2](p.197)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必须从实际出发,将政治参与纳入制度化轨道,体现“有序”。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加强,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这是一件好事。但从另外 一个方面看,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也会对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构成挑战,特别是对处于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主义中国,制度发展还不够完善,要特别注意避免“参与危机”, 防止出现政治不稳定。因此,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政治参与的发展要求是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扩大”和“有序”两个词十分重要,“扩大”指明社 会主义国家公民政治参与形式和内容拓展和提升的趋势;“有序”规定了社会主义国家 公民政治参与发展进程和速度的内在尺度。“扩大”和“有序”必须保持适当的张力, 不能因为扩大进度太快而失序,也不能用有序和稳定来阻碍或放慢政治参与扩大的趋势 和步伐。可见,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三、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既要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要符合中国的政治国情,也 要遵循人类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时代特征。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政治 发展的历史传统、民族特性、现实条件和时代要求,决定了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根 本就是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以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 不能照搬西方的政治参与模式,必须走渐进式的继承和发展的中国道路,在继承中改革 ,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1、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民主政治的首要方面是政党政治,即由政党来领导国家政权,来组织国家的政治生活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 极有序地推进。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是我国宪法 规定的基本原则,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也只有共产 党才能领导、动员、组织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这是其一。其二,加强和改善党的 领导必然要求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 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 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党的领导就是加强党的政治领 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使党始终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发 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真正做到三个代表,一方面要保持党和政 府与公民和社会的信息沟通,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和利益所在。另一方面党 和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否正确,国家领导和管理者行为是否规范,除了权力内部通 过政治、法律、道德手段来加以控制和约束外,必须让公民和社会对政治权利实施监督 。这两方面都只有通过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实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党和政府代 表人民群众利益的程度,政治权力的运行状况,取决于党的领导的实现程度和公民有序 政治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质量。其三,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扩大公民有序政 治参与。公民政治参与的程度与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管理能力密切相关。“要人民参与首 先政府必须具有能力,如果政府没有办事方法,参与办事也就毫无意义;如果没有实施 决策的方法和能力,参与作出决策就没有必要。”如果公民政治参与超出了国家管理能 力的限度,国家的政治生活就可能陷入无序状态。因此,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 高政府管理能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政治权力的运作和国家治 理方式才能更为科学、更为民主、更为合理。
2、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
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内在属性和根本要求,我国宪法明确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就是扩大和加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 的权力。政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权力的产生、权力的运作和权力的监督,从政治参与的 视角就是政治选举、政治管理、政治监督。邓小平指出:“要切实保障工人农民个人的 民主权利,包括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健全民主 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政治参与的 基本形式就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首先,民主选举是公民政治 参与的最初形式和最重要的表现形式,选举权不仅是公民参与政治最重要的契合点,而 且也是政治参与的实质性意义之所在,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最基本形式。正如马 克思所说:“选举构成了真正市民社会的最重要的政治利益。由于有了无限制的选举权 和被选举权,市民社会才第一次真正上升到脱离自我表现的抽象,上升到作为自己的普 遍的、本质的存在的政治存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国 家层面上,我国公民直接选举县级和县级以下的人大代表,间接选举县以上人大代表, 通过选举代表行使权利,由公民选举产生政治权利机构,实现人民的当家作主。在社会 基层,《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及委 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基层公民直接选举,扩大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体现了人民 自己当家作主,激发了公民的政治热情,推进了中国民主进程。当然,我国社会主义选 举制度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选举的程序还要进一步规范,机制还要进一步健全,公民 参与选举的热情和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选举的直接效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强化。直 接选举是选举的最高形式,为提高选举的民主程度,应逐步创造条件,逐步过渡到直接 选举,但决不能操之过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有十亿人口,人民文化素质也不 够,普遍实行直接选举的条件不成熟。”“即使搞普选,也要有一个逐步的过渡,要一 步一步来。”其次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也是政治参与最为重要的功能。政治参与的目的 就是公民为了影响政府的决策。现代社会是分工非常发达的社会,社会政治分工的存在 ,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政治管理和多数人对政治管理的参与是社会的现实存在。社会管理 水平的提高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密切相关。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必 须体现在政治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就是决策,只有通过多种形式政治参与,走群众路线 ,了解民情,沟通民意,真正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渗透到政治管理和决策之中,制定出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才是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群众 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参与可以给政治管理和决策带来不竭的活力,这不仅在社会主 义的理念上得到体现,而且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越来越得到 体现,并将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我们应更多地从制度化、法 律化、可操作的民主程序来实现政治参与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功能。第三,政治参 与构成民主监督的重要环节。人民当家作主是以主权在民为前提,拥有主权的公民不可 能自己直接去管理国家,而是通过选举政府管理人员,并把主权委托给他们,由政府管 理人员代理行使主权。但这种委托代理的权利在行使过程中必须受到代理人的充分监督 ,才能保证代理人按代理人的愿望行使权利。这种监督是多方面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管哪一种监督多离不开公民的政治参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贯彻宪法中所规定的监督权,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监督体制。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存在着“虚监”“弱监”“失监”“禁监”等现象和一些“死角”和“盲点”。因此,我们要必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克服体制的封闭性,增强政治的透明度,使公民政治参与的监督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之,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就是要以人民当家作主为价值趋向,扩大公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必须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推进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是党领 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方略。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就必须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在党 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贯彻落实公民的政治参与内容途径和形式,逐步实现公民 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和法律化。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律化是指公民政治参与必须而且能 够在制度和法律的范围内,按规定的程序进行。
首先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现有政治参与的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和程序。我国公民政治 参与方面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在基本政治制度层面上,建立了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在具体政治政策制度层面上,建立 了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舆论信访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建设使我国 公民政治参与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这些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 具体制度不够规范、不够健全,程序上不够严密、完整以及执行不到位等问题。如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中选举制度中提名制度、候选人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选举过程中存在 走过场、不尊重选民意愿的现象。这种制度上的缺陷和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必定影响公 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过程,影响公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公民政 治参与功效的实现。因此必须根据政治资源情况和公民素质状况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革和完善协商对话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 舆论信访制度,使公民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并有序地运行,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水 平。
其次要根据社会发展情况,适时拓展和建立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满足公民日益增长 的政治参与的需要,并纳入有序运行的轨道。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 将会出现新的社会阶层和群体,催生新的社会关系,公民的利益需求和参政需求也会不 断增长,公民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素质会不断提高。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新需求和新利 益关系,需要社会政治权利来调整,这种调整离不开政治参与,但原有的政治参与渠道 又难以适应公民新的政治参与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新的渠道和途径来确保公民政治参 与有序有效地进行,从而防治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现象发生。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技的 进步,新的科技手段为调整社会各种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为制度化、程序 化的运作机制提供了可能,使以前难以操作的事情变得简而易行,这为扩大公民有序政 治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如电视和网络的出现,为政治信息的交互传播,公民利益的 自由表达和政治透明度的提高提供了平台,为政治监督、参与政治管理等提供了方便, 拓宽了政治参与的渠道,为政治参与由间接参与向直接参与转变提供了可能。毫无疑问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创设了良好环境和条件,带来了新的前 景和希望。
再次,推进市民社会建设,构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和条件。市民社会是现 代民主制度生长的土壤,也是政治参与发育的条件。在传统中国社会,政治国家与市民 社会合而为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的社会开始分化,新的 社会阶层已经形成,目前中国社会有五大社会经济等级和十大社会阶层组成。新的阶层 的出现,各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的大量涌现,国家与市民社会开始分离,市民社会逐 步形成。但现在市民社会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政府管了许多不该管和不应管的事。国家 应该在政策上、法律上为市民社会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政府应转变观念和职能,减少 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发展市民社会,发挥市民社会对私人利益的规范和管理作用,发挥 各种团体和中介组织在政治参与中的组织、协调和教育作用,在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 良性互动中,实现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协调发展。在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相互制约 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收稿日期:2003-12-21
标签:政治论文; 政治参与论文; 市民社会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政治文明论文; 社会管理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人民民主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政治社会学论文; 民主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