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语量词“个/块”的地理分布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分布论文,量词论文,特征论文,山西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引言 山西晋语中相当于普通话“个”的量词有“个”和“块”两类,①其读音较为丰富,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读音类型。本文考察了山西晋语(包括中原官话汾河片)92个方言点(广灵1点除外)量词“个/块”的读音,将其读音分为三种类型:“个”类读音、“块”类读音、“个”和“块”混杂类读音。通过考察“个/块”读音类型和地理分布,探讨语音扩散途径和特点,揭示读音复杂性形成的历史地理原因。本文研究的个体量词“个/块”还包括指代词“这个/块、那个/块”后的“个/块”。中原官话汾河片方言属晋语与中原官话的过渡方言,其量词“个/块”读音类型与山西晋语有共同特征,因此下文一并讨论。此外,山西晋语量词“个/块”的差异主要集中在韵母系统,与声母、声调关系不大,本文不做讨论。 二 “个/块”的读音类型 山西晋语(包括中原官话汾河片)量词“个/块”的读音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每一类根据韵母主元音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具体如下。 2.1 “个”类读音型,可分为四种小类: 此类型既有二合元音,也有三合元音,声母大多为见系[k/k‘/x],分布于晋语并州片、吕梁片等核心地带,以及汾河片大部分地区,五台片与并州片相邻几个方言点也读此音,现择取代表点“块”类读音如表三: 2.3 “个”和“块”读音混杂型。量词“个/块”在此类型中有文白异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文读音为“个”类读音,白读音为“块”类读音,如河津、文水、平遥等点;第二种是“个/块”的舒声读音为文读,促声读音为白读。我们称前者为开合两读型,后者为舒入两读型。开合两读型主要分布在并州片、汾河片和吕梁片,五台片也有部分分布。舒入两读型主要分布在上党片、大包片、吕梁片,五台片、并州片少数方言点也有此读,吕梁片汾阳、交口、隰县3个点、并州片榆次(今晋中市榆次区)1个点文读音为“块”类字读音,白读为合口入声韵,见表四: 我们将山西晋语已调查的92个方言点量词“个/块”的读音情况统计如表五: 由表五可见,山西晋语中“个”类读音占大多数,而“块”类读音在并州片、吕梁片等核心地区分布较为密集。舒促两读的文白现象在并州、吕梁、上党、大包片均有分布,汾河片则主要是开合两读的文白异读 三 “个/块”读音的地理分布特点 如图一所示,量词“个/块”的读音类型与晋语内部方言片大体一致,并州片和吕梁片是今晋方言的核心地区,这两片量词以“块”为主,韵母多为合口复元音等,与并州片相邻的五台片定襄、忻州2个点也读合口复元音。此外,中原官话汾河片洪洞、乡宁、襄汾、绛县、河津、万荣、闻喜、运城、永济9个点也有合口复元音读音。并州片、吕梁片以北的五台片,除与并州片相邻定襄、忻州2个点读合口复元音外,量词以“个”类为主,韵母大多为开口型元音。大包片位于山西省最北部,量词“个/块”的读音以入声为主,怀仁、应县2个点有舒入两读。并州片以东阳泉、平定、昔阳、和顺、左权5个点也属大包片(下文简称东部大包片),虽与山西北部大包片相隔,但量词“个/块”的读音类型大体相同,有舒入两读现象,文读音为开口单元音[e/],白读音为入声。山西东南部上党片量词“个/块”的读音可分为两种类型:襄垣、长治、屯留、潞城、黎城、壶关、平顺7个点与东部大包片接近,读入声;沁县、长治市2个点舒入两读。上党片南部高平、陵川、阳城、晋城、泽州以及北部武乡、中部长治县7个点读开口型单元音。 总体来看,量词“个/块”的语音扩散有两条路线:一是受到周边陕西、河南、河北官话方言的影响,并州片、吕梁片、汾河片原有的合口型“块”类读音正在被覆盖,这一扩散过程在汾河片表现更为清晰,今洪洞、绛县、襄汾、闻喜、永济等方言点“个/块”白读与并州片、吕梁片相同,读为“块”类合口韵母,芮城、平陆、万荣、河津等地则受西部关中方言、南部中原官话核心地带影响,读“个”类开口展唇元音。另外一条扩散路线则是舒声的促化。“个/块”读促声韵主要集中在并州片(5个点)、上党片(9个点)、吕梁片(8个点)、大包片(6个点)。如图一所示,促声读法在山西北部大包片(东部大包片也有个别县市有舒入两读)、吕梁片部分县市、上党片东部与大包片毗邻县市都有分布,这几片地域上并不相连,演变扩散的路线也不清晰,“个/块”读音的促化应是不同地域发生的“共时演变”。 四 “个/块”读音分布形成的历史和地理解释 4.1 词尾“个”与量词“个”的合流 “这个、那个”后的“个”(下文简称词尾“个”)与量词“个”的性质并不相同。吕叔湘(1985)认为“这、那后面的个与一般的量词显然有别……与其说是量词(即‘一个’‘两个’的个),不如说性质更近于一个词尾,是*tiag和*niag韵尾-g的遗留……但是作为量词的个迟早会影响到这、那后面的个。两方面的分别就终于消失了,而这、那后面的个也就被认为是量词。”词尾“个”的读音与量词“个”的读音较为接近,是二者合并的重要条件,当普通话浊塞音韵尾和入声韵消失之后,其读音自然与量词“个”接近而合流,发生了“类音牵引”(岩田礼2011)。邢向东(2002)也认为“个”的促化“实际上可能是上古汉语促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遗留,而不是真正的舒声促化”。我们认为词尾“个”和量词“个”由于音近而合流,是较为可信的。今山西晋语中词尾“个”与量词“个”的合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与普通话相同的演变方式:词尾“个”的浊音韵尾*-g脱落以后,与量词“个”合流,读为舒声kγ。另一种演变方式与今晋语保留喉塞音韵尾有关,词尾“个”的浊音韵尾*-g并未完全脱落,而是变为喉塞音韵尾-,但是其合流趋势未变,依旧和量词“个”kγ/(u)/读音合流,造成了词尾“个”和量词“个”读音促化,“共同创新”出新的读音k(u)或k。有的方言还会出现“为争夺一个形式而展开的两种意义(所指)的斗争”(岩田礼2009),为了避免同音冲突,而发生词尾“个”主元音异化,造成与量词“个”读不同韵的局面。我们考察山西方言量词“个”舒入两读型中,这种异化正处于演变过程中,沁县、怀仁、左权、右玉4个点已发生异化,而长治、壶关2个点还未发生。这种异化是在符合该方言音系格局情况下,从方言自身入声韵中选择相近读音。 这种“共同创新”的合流方式在山西晋语中较为普遍,吕梁片汾阳、交口、隰县、并州片榆次文读为“块”类读音,虽与词尾“个”读音并不相似,但也按照这一演变模式发生了合流,“块”类复元音韵母后接喉塞音韵尾[-],发生了单元音化的演变,即uai→u/_-,形成了今舒入合口韵并存的现象。 今山西晋语词尾“个”与量词“个”的合流过程中,呈现出几种不同状态。大包片怀仁、左权、上党片沁县、吕梁片临县、隰县、汾阳量词“个”读舒声,词尾“个”读促声,五台片浑源、河曲、并州片寿阳、上党片长子、壶关、屯留、平顺、潞城、黎城量词“个”和词尾“个”都读促声,其他山西晋语中量词“个”和词尾“个”大多都读舒声。 4.2 山西境内山脉对方言扩散的阻隔作用 陈庆延曾提出:晋方言的主源方言是关中方言。今汾河片曾是晋国的中心,也是早期晋方言的源头,乔全生(2008)也指出“从历史上看,隋唐时山西的河东地区与西北地区地域上相连,政治上同属于长安这个政治中心,因而语言上也必然同属一个方言区。……晋南、关中、敦煌古时的方言是相当接近的”。今中原官话关中片量词“个”的白读音韵母有[u/uei/uo],文读音韵母大多为[γ/],其白读音与今汾河片方言点连成一片。我们认为历史上某个时期,古晋语个体量词的源头读“块”类合口型读音的可能性较大,这一读音从南向北覆盖今晋方言腹地并州片、吕梁片。后来,受到周边官话方言的影响,关中方言量词“块”出现了文白两读,有的方言点已与中原官话核心片同读“个”类韵母。但是,山川阻隔和交通闭塞阻碍了晋方言并州片、吕梁片读音的变化,使晋语核心地带至今仍保留较为古老的“块”类韵母。作为晋方言与中原官话过渡地带的汾河片方言,则表现出“个”“块”混杂的局面。邢向东等(2012)调查秦晋沿河10个中原官话方言点,除合阳、永济2点白读为合口复元音、文读为单元音[γ/]外,其余各点都读单元音[γ/]。合阳与相邻的运城、永济读音特点完全相同,应是汾河片方言影响所致。今天汾河片部分点的合口复元音应是古晋语的残留,中原官话核心地区“个”类读音正处在由南向北扩散的过程中,这一扩散的先头已经影响到晋方言的核心地区,出现由南至北“个”和“块”两种类型混杂分布的局面。 4.2.1 恒山(五台山)山脉阻隔了“个”类读音向西扩散 山西省境内的山脉对方言的扩散起到重要的阻隔作用。如图一所示,五台片量词“个/块”的读音分为两种:恒山以南忻府盆地的忻州、定襄与并州片相邻,读音与晋语核心地区同为“块”类;恒山与五台山包围中的代县、原平、五寨等地则读“个”类。可见,恒山(五台山)山脉阻隔了“个”类读音南下。 4.2.2 中条山脉南北读音不同 汾河片个体量词也有“个”“块”两类读音,“块”类读音分布在洪洞、襄汾、绛县、闻喜、运城、永济、河津、万荣、乡宁9个方言点。除乡宁1个点以外,这些点的平均海拔660米之下,⑤如表六所示,处于狭长的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的中心位置。乡宁平均海拔在900~1500米之间,但该县西部与关中方言临近黄河沿岸地区海拔只有500米左右。可见,汾河片地势较低县市至今仍保留“块”类读音的特点。 从图一可见,汾河片“块”类读音的9个方言点都位于中条山脉(平均海拔1200~2300米,相对高度800~1500米)以西,中条山脉阻隔了中原官话核心地区“个”类读音西进,使得这9个方言点均保留“块”类的读音类型,而中条山南部芮城、平陆2个点则读“个”类读音。 刘勋宁(1995)曾指出:“晋语正好在500米以上的台地上,东一半的山西境内贯穿着太行山、吕梁山,是有名的‘地无十里平,出门就爬坡’的地貌,只有汾河下游是谷地,恰恰这一谷地属于中原官话。”在吕梁山脉、中条(太岳)山脉包围的临汾、运城盆地,由于没有高山阻隔,自古就与关中方言连成一片。我们可以推断,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古晋语量词“个”读合口复元音特征(即“块”类读音)从这一片区域由南向北推进,受到吕梁、太岳山脉的阻隔无法前行,只能顺着临汾、运城盆地北上,影响太原盆地腹地,直到被恒山山脉阻隔北上的步伐。 4.3 舒声促化现象集中的历史原因 山西晋语“个/块”读音舒声促化分布在吕梁片、大包片和上党片三个地区,而且分布较为集中,这一现象可从该地区历史归属上追溯原因。上党片“个/块”舒声促化主要集中在长治、沁县、襄垣、黎城、潞城、屯留、长子、平顺、壶关9个点,这些点除沁县外,自元代均属同一州府管辖,《潞安府志》(1770年)记载:“至元年以录事司并入上党县,领七县:上党(按:长治)、壶关、长子、潞城、屯留、襄垣、黎城。”张纪仲(1992)考证:“明嘉靖七年(1528)析潞城、壶关、黎城地置平顺县。嘉靖八年(1529)升潞州为潞安府,所辖与元相同,仅增平顺一县,清代因袭明制。今属长治市。”可见,上党片的舒声促化主要集中在自元代以来的“潞安八县”区域。武乡、沁县、沁源三县今与上述8县同属长治市,但读音不同,与其历史上行政区划不同有关。张纪仲(1992)考证元代武乡、沁县(铜鞮)、沁源属沁州,“明代洪武二年,沁州升为直隶州,治沁县,领沁源、武乡二县,清代因之”。今沁县、武乡2个点读“个”类开口型,沁源读则“块”类读音。沁县“个”的促化读音应是受周边长治、襄垣、黎城等地方言影响所致。 吕梁片量词“个”舒声促化的读音主要集中在临县、离石(今吕梁市离石区)、柳林、方山、石楼、隰县(白读)6个点,这六点在地理上有一个共同特征,都位于吕梁山脉以西。吕梁山脉以东的汾阳、汾西、蒲县读音与并州片同为“块”类。大宁、永和虽位于吕梁山脉以西,但是却表现出与东部相同的特点,未发现量词“个”的促化,这与大宁、永和2县历史归属有关,据清康熙年间《隰州志》(1710)所载:“明洪武二年,并隰川县为隰州属平阳府,领大宁、石楼、永和三县万,四十二年改石楼属汾州府,领二县,国朝因之。”其后,蒲县也归入隰州所辖(张纪仲1992)。今4县读“块”类读音,反映的是古隰州的读音。今隰县受吕梁片影响而读音促化,蒲县则受到汾河片方言影响,文读表现为“个”类读音的官话特征。 五 结论 邢向东等(2012)考察秦晋沿黄河28县市的语音面貌,提出“秦晋两省方言,南北差异大于两岸差异”,侯精一(2013)在考察第三人称代词类型特征的地理分布时,也提出晋语沿河方言有“横向贯通,纵向阻隔”的特点。黄河对秦晋两省晋语并没有起到太大的阻隔作用,黄河两岸晋语的演变“趋于同步并行态势”(邢向东2009)。王临惠(2003)也提出汾河流域汉语方言是“纵向贯通,横向阻隔”。本文认为黄河流域的“横向贯通,纵向阻隔”、汾河流域“纵向贯通,横向阻隔”与秦晋两省地理面貌有关。山西省西有吕梁山脉,东有太行山脉,两山之间夹成一条从北向南的狭长地带,这一地带由一连串盆地组成,从北至南由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相连,构成了贯通南北的天然通道,我们称之为“盆地通道”。汾河发源于宁武管岑山麓,贯穿山西省南北,流经静乐、古交、太原、清徐、祁县、介休、霍州、洪洞、临汾、侯马,在河津附近汇入黄河,是山西省最长的河流,汾河流经县市大多位于“盆地通道”之中,属今山西晋语核心地带和汾河片腹地,汾河两岸方言表现基本一致。吕梁片方言位于吕梁山西侧,与东侧的并州片有明显的语音差别(侯精一、温端政1993)。太行山西部的上党片被太岳山与太行山所环抱,位于长治盆地之中。大包片方言点位于管涔山和恒山山脉包围之中,形成了自己的方言特色。五台片方言点则位于恒山山脉和五台山、系舟山阻隔之中的忻定盆地。可见,山西内部的方言形成大多与山川的阻隔有很大的关系。再看,黄河流域秦晋两省沿河方言,由北至南并无山川阻隔,两岸方言一致性较强。我们将黄河东岸边的山西方言与西岸陕西晋语各点比较发现,晋方言各片之间高度一致:陕西神木方言属晋语五台片,量词读“块”类读音,与忻州、定襄等方言点相同。府谷读音与原平、五寨同读“个”类读音,符合五台片读音特点。佳县属晋语吕梁片,其促化读音与临县、离石、柳林相同。宜川、韩城、合阳属中原官话关中片,其读音与汾河片西部相同。由此可见,秦晋两省黄河沿岸晋语“个/块”类读音一致性很高,未因黄河的阻隔而不同。量词“个/块”的扩散轨迹表明,山西境内山脉对方言扩散有重要的阻隔作用,河流的阻碍作用并不明显,呈现出“山川阻隔,河流无碍”的扩散特征。⑧ 本文曾在日本熊本学园大学外国语系研讨会宣读,并根据匿名评审专家和石汝杰、冯良珍、王为民、黄晓东等先生的意见做了修改,谨致谢忱! ⑤根据李修仁(1985)《山西年鉴》《山西省地图集》(2010)记载,文中所列各点的海拔高度都在660米以下。 ⑥以上9个方言点代表区域均为方言使用人口密集、本地居民占优势的地区。 ⑦吕枕甲(1990)《运城方言志》记载:运城市主要人口集中在两个盆地,北部涑水盆地,海拔在400米上下,中南部运城盆地,海拔在300~400米之间。 ⑧本文语料主要来源说明:1.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社科院出版《山西方言志丛书》;2.《山西方言重点研究丛书》(40种)(乔全生主编);3.石楼、方山、黎城、潞城、沁源、灵石、繁峙等点读音由研究生提供。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白静茹老师、刘芳、王晓婷、赵雪玲等同学帮助,特此感谢。晋语量词块/块的地理分布特征_方言论文
晋语量词块/块的地理分布特征_方言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