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模式”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劳结合的新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荷塘论文,条件下论文,市场经济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新的历史条件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指出,“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①。广东省新会市荷塘职业中学经过十多年的艰苦摸索,初步创出了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路。他们率先提出的“教产结合、校企合一”的办学新模式,为我国农村教育现代化找到了一条希望之路。本文拟对“荷塘模式”的由来、特点、效益和发展趋势等方面作些探讨,以期同行对我国现行教劳结合的理论和实践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荷塘模式”的由来
荷塘,是珠江支流西江中的一座岛屿,方圆32平方公里,四面环水。1980年以前,全岛没有一条公路,经济十分落后。1991年前,进出荷塘仍要靠渡船,曾被称为新会县的“西伯利亚”。1980年,荷塘中学是这个岛镇上的一所农村普通中学,仅有山坡地上三间矮平房和18位教师。当时,学校为了使学生们从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困顿中摆脱出身来,毅然改办为农村职业中学。改办之初,怨声四起,许多人认为,农村职中就像当年的农中,“农不农,中不中,无德无才读农中”。一时间,学生转学,教师跳槽。更大的困难还在后头。当时,新会县有14所普中改成职中,由于穷,教育部门对职中“只上马,不备鞍”。学校的牌子是一夜之间改过来了,却陷入无专业教师、无专业教材、无教学设备、无实习场地、无资金投入的“五无”困境。
办职中,最难莫过于需要比普通中学更多的资金去添置专业设备和开辟实习场地。否则,要么与普中无异,要么老师在黑板上教学生耕田、开机器。可是,当时的荷塘穷得叮当响,政府无力满足学校的需要。
只有求得生存,才能谋求发展。校长陈金陵这位捏惯粉笔的“教书匠”,脑子里绷紧了一根经济的弦。1983年,他捕捉到市场上西装热和校服热的信息后,迅速办起了全镇第一家服装厂。最初提出办厂的设想时,全校教职工中仅有两人赞同,全部的设备就是从教师家中借来的两台缝纫机和学生自带的几十台缝纫机,仅有的资金是收取夜校服装班学员的700元学习费,仅有的教学人员是陈校长的妻子。
由这个小服装厂起家,经过艰苦创业,如今,荷塘职中的产业已发展到拥有“七厂”(制衣厂、制革厂、皮鞋厂、皮袋厂、化工厂、五金机械厂、海产品加工厂),“六场”(甘蔗科研示范场、水果示范场、花卉场、淡水养殖场、禽畜场和林竹场)和一个贸易集团公司。1994年,校办厂、场总产值达1.3亿元。更为可喜的是,学校校办产业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他们不断兴办各种当地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并且兴建了一批实习厂、场,培养了数以千计的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让学校成为荷塘经济发展的龙头。他们坚持“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办学指导思想,实现了由传统的“远离经济建设,关起门来办学”的陈旧模式到“教学与生产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一”的崭新办学模式的转变,真正做到了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协调发展。自1986年以来,荷塘职中先后受到国家、省市的各种嘉奖近50次。博茨瓦纳共和国总统参观该校后,希望该校派6人到他们国家帮助办一所同类型的学校。
二、“荷塘模式”的特点
荷塘职中依据教劳结合原理,从当地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现实途径,创造出一套富有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特色的职中办学新模式。这一模式可以概括为三大特点:
1.确立“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办学新思路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这是我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当把这条方针落实到办学实践时,荷塘职中大胆地把“教”字与“富”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一般人的眼里,“教”从来和“贫”与生俱来,学校历来与经济、市场相距甚远。而这种就教育论教育的狭隘观念正是阻碍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深层原因。是勇于创新、开拓的精神,使荷塘职中率先确立起“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办学新思路。
“以教促富”,包涵着相辅相成的两层含义:一是学校通过培养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促进地方的富裕;二是学校借助自身人才和技术信息优势,大力发展校办产业,甩掉“穷”帽子,提高学校的综合办学效益。
“以富促教”同样也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职业教育通过兴办实习生产基地,力争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在生产积累的基础上,把校办产业收入的一部分转化为直接的或间接的教育投入,增强学校的经济实力;二是当地方的干部和群众确实体会到职业技术教育促进地方富裕的事实后,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关心职教事业,促进学校向更高层次发展。
实践证明,“以教促富,以富促教”的办学思路,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脱离生产、生活的传统模式,为职业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把“教”字和“富”字连结在一起,更是时代的要求、群众的愿望及市场意识在学校觉醒的标志。
2.勇于探索“教产结合,校企合一”的办学新模式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本是伟大的教育家们的一大理想。马克思更是以天才的远见,在《资本论》中预言,在现代社会中“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②。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教劳结合这一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有一系列精辟论述。但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究竟应怎样结合,在实践中,人们有时把两者简单相加,有时将两者彼此替代,其中的教训相当深刻。而在荷塘职中的办学模式里,学校不是依附于工厂(农场),而是自己拥有工厂(农场);教育不是被动地与生产相结合,而是主动地介入生产经营;学生不再是关门只读“圣贤书”,而是有理论学习,有实际操作,手脑并用,向实用型、经营型人才发展;校长们也就是校办企业集团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由于他们坚定地走“教产结合,校企合一”的办学道路,学校的发展后劲很足,前景光明。
3.构建“教育、科研、生产、经营相结合”的办学新格局
在政府办学经费投入有限,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职业中学是离开经济建设主战场坐而论道,还是主动介入,积极参与,这已经是一所学校能否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繁荣兴旺的关键。荷塘职中深刻认识到,学校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关键是要有质量,要多出人才和成果。而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面对农村职中学生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的现实,若仍沿用对普通中学的要求,甚至用升学率去衡量职业中学学生的质量,那么,最好的职中也会失去存在的价值。荷塘职中树立现代人才意识,完全抛弃升学指挥棒。他们认为,作为职业中学,学生的质量主要是看其将来是否善于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业发展;学校的质量主要看其是否善于抓住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在激烈的竞争中依靠自身力量壮大发展。为此,他们主张把教学、科研、生产、经营有机地统一起来,让教学、科研走在生产、经营的前面,生产、经营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在处理四者关系时,努力做到“教学为主,科研先行,结合生产,学会经营”,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互相衔接,互相配合,共同促进,一起提高。
三、“荷塘模式”的效益
荷塘职中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由孤岛上默默无闻的普通中学,变成了一所办学成就硕果累累,闻名全国的省级重点职业中学和全国职教先进单位,其显著的办学效益主要体现在:
1.显著的人才效益,使职中成为培养致富人才的摇篮
荷塘职中以当地经济建设需要确定专业取向,开设什么专业就办什么厂(场),以厂(场)的收益促进相应专业的发展。沿着这条思路,他们先后开设的服装、农技、电工家电、化工制革、五金机械等专业,15年间共培养毕业生3240多名。
职业技术教育特别需要注重学生的业务技术、技能培养。荷塘职中强调在教学、实习中操练生产、经营,在生产、经营中深化教学与实习。形成课堂教学——实践操作——适当介入生产、经营这一丝丝相扣、活而有序的运行程序。这种作法非常奏效,培养出的人才几乎“人见人爱”。有的专业学生还没毕业就被预先聘走了。这些毕业生遍布全镇每个乡村的各种行业,才干得到社会的首肯。其中绝大多数成为乡镇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致富有方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仅以全镇服装行业为例,在570多名厂长、车间主任和技术骨干中,有1/3以上是荷中的毕业生,其余大部分也曾在荷中成人培训班学习过。据调查,镇内企业的厂长、经理、车间主任、技术骨干,80%以上是荷中毕业生或成人班学员。目前,该校共有6个专业16个教学班、专业班实行“一张文凭,两种证书”制度,突出素质教育,重视合格加特长、一专多能。荷中的毕业生,由于质量高,技术强,有些被港澳地区和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外商聘走;有的在海外办厂。荷中的人才已经走出小镇,走出国门。
2.职中成为名符其实的信息传播和技术推广中心
十多年间,荷塘镇所开发的新项目、新产品,推广的实用新科技,如服装制衣、皮革工艺系列、化工产品、机械、甘蔗良种繁育、淡水高产养殖以及地方特产大头菜、芥兰菜的提纯复壮等,均由荷塘职中先行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向全镇大面积推广。
学校在改革以后,注意发挥自身优势,为传递市场信息和推广科技实用知识作出了贡献。譬如,1983年前,全镇尚无一家制衣厂,但自从荷中开办服装制衣专业,在镇上带头办起制衣厂后,不到十年时间,全镇已有制衣厂62家,从业人员逾4000名,年创汇达5000多万港元,制衣业现已成为该镇的支柱产业之一。过去,农民曾先后多次引种水果,均告失败,1985年,荷中师生开辟76亩山坡地,引种柑、桔、橙等上山一次成功,带动全镇开发水果1500多亩,结束了全镇居民吃水果靠“进口”的历史。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由于学校真正让教学和科研走在生产、经营的前面,做到了“以教促富”,推动地方经济高速发展。
3.校办产业取得可观经济效益,办学条件年年变样
荷塘职中和其他许多农村学校一样,是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创办企业的。1983年至今,校办产业从一家小型制衣厂起家,发展到拥有“七厂、六场、一公司”的规模。1994年校办厂、场总产值达1.3亿元,纯利达1500万元(其中学校占680多万元),全校师生人均达6800多元。厂、场固定资产从700元猛增到2825万元。厂、场实习基地职工由1983年的6人,发展到现在近千人。校办产业的生产、经营蒸蒸日上。
随着校办产业的发展,荷中的办学条件年年变样。几年来,学校从厂、场收益中共拨款667万元改建、扩建校舍,添置教学仪器设备,充实生产实习基地。学校不仅有了明亮宽敞的教学大楼,还有科研楼、实验楼,有体育馆、图书馆、运动场、游泳池和师生生活附属设施,还逐步兴建了与专业设置相配套的各专业实习基地。如今,学校拥有校舍建筑面积3.665万平米,今年还将投资210万元兴建一座3600多平米的综合大楼。与改革之初相比,学校面貌焕然一新,被人们誉为“花园式”学校,真正实现了“以富促教”的办学目标。
4.推动当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办学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荷塘镇地处对外开放的前沿,干部群众靠科技致富的意识不断增强。为此,学校在办学形式上更加灵活,功能日趋多样,以适应地方需要。除在校学生的职业教育外,学校还对全镇各厂(场)的厂(场)长、经理、技术人员进行在职培训;对初中毕业未能升学的青年开展职前培训;开办成人大专、中专班,上岗证书班,初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多样,层次衔接,门类配套,职前职后贯通的职业技术教育网络。由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全镇劳动者的素质,推广了新的实用技术,使荷塘经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据统计,全镇工农业总产值从1980年不足2千万元,提高到1994年的8.8亿元,1994年全镇农村人均收入达2900元,职工人均收入达5500元,人均储蓄达6220元。经有关部门核算,荷塘镇已成为广东省首批进入小康的示范镇。这些成就的取得,荷塘人都认为,荷中功不可没。
四、以市场经济的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深化农村职教改革
荷塘职中成功的奥秘在于:①勇于破除陈旧观念,敢为人先,这是办好职中的前提;②有一班勇于献身农村职教事业的学校带头人,是办好职中的基础;③善于捕捉时机,主动介入市场,是办好职中的关键;④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扶持和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是办好职中的保证。荷塘职中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市场经济的大潮给她创造了机遇。因此,荷中在今后的工作中,仍以市场经济的需求为导向,深化改革,办好职教,服务经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行业内部的升级换代,荷塘职中原有的专业设置需要加快调整,将在电脑、机电、财会、外贸、管理等专业方面加强建设力度。
在教育改革上,荷塘职中主要将在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一是进一步突出学校的多功能。在继续以职业教育为主的前提下,大力加强与兄弟学校及大专院校的联系和合作,争取在成人大中专教育方面有新的提高;二是把竞争机制引进学校管理,努力提高专业师资的素质,建立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使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三是改革学校内部运行机制,向有特色、多角度的管理转变。
在校办产业方面,荷塘职中注意将校办产业的档次进一步提高,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的经营策略,突出在“高、优、精、尖”项目上做文章,继续加强与全国各地及海外的联系,做到南北沟通,中外互补。在校办产业发展过程中,增加积累,加速学校的现代化建设步伐。
总之,荷塘职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办学实践证明,作为现代教育基本原理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不是两者简单相加,更不是两者的相互替代,而是必须根据现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点,从现代教育与现代生产的深层因素,即共同包涵的现代科技方面寻找结合点,把教育——科技——生产真正结合起来。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07页。
②《马恩全集》第23卷,第5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