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_农民论文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_农民论文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生产论文,经济问题论文,当前我国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是在我国相当长历史阶段必须加以重视、不断深入研究的永恒主题。1998年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对内承受着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对外承受着亚洲金融危机的压力,险象环生,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政府的不懈努力,广大农民的辛勤劳作,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处于基本健康的发展态势。但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诸如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下滑;乡镇企业亏损增加,发展乏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亚洲金融危机负面影响加大等等,若不采取得力措施,必将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形势的回顾

(一)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市场供给能力增强。

1978年以来的20年时间,我国农业生产克服了严重的自然灾害、投入不足、流通制约等多种困难,连年丰收,农业生产登上新的台阶。我国粮食生产先后登上3亿吨、4亿吨和5亿吨的几大台阶。年均粮食递增3%左右。1996年粮食总产达5.045亿吨,1997年达4.925亿吨。1997年,全国棉花、油料、糖料总产量分别为430万吨、2100万吨和8900万吨,比1978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1997年肉类总产6200万吨,水产品3561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8%和8.20%。水果总产达5000万吨,蔬菜总产达3亿吨。连续多年的农业丰收,保证了市场的有效供应。我国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裕,库存充足,价格走低,使农产品市场由总量不足或全面短缺转变为总量趋于平衡,并逐渐形成买方市场。农业的连年的丰收是我国宏观经济实现高发展低通货的关键因素。

(二)结构不断调整,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业比重逐年下降,非农业产业逐年上升。农村第一产业比重平均每年下降3.3个百分点。1996年,农村第一产业比重占26.4%,第二产业占61.6%,第三产业占12%。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996年全国农业劳动力45310万人,从事第一产业的约占71.2%,非农业劳动力占28.8%,分别比1991年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下降8.1个百分点,非农业劳动力增加8个百分点。

(三)乡镇企业继续发展。

由于内外部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镇企业发展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但乡镇企业仍保持了适当的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有所提高。1997年乡镇企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全国农村社会增加值的三分之二,全国税收收入的五分之一,全国出口交货值的三分之一,农民纯收入的三分之一,都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四)农民收入增加,贫困面缩小。

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2090元(可比价),比上年增长4.6%,比1978年农民人均年收入134元增长14.5倍。199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减为5000万左右,贫困地区也在逐渐缩小。

二、当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存在的突出主要问题

(一)灾多损失大,灾后重建困难多。

1998年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尤其是入夏以来长江、嫩江、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持续时间之长,投入人力、财力之巨、损失之大为历史罕见。1998年全国受灾农田6亿亩以上,成灾2亿亩,绝产5000万亩。水利、农业基础设施损毁极为严重。生产自救、灾后重建,恢复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囿于资金、物资等方面的原因,困难多,任务相当艰巨。眼前的目标是如何努力保障千百万灾民温饱和过冬问题。

(二)农副产品价格下滑,市场疲软。

由于农业产业连年丰收,农副产品供给充足,1997年出现全国性的农副产品价格下滑。据农业部农研中心提供的信息,1998年1月,三种粮食(大米、玉米、小麦)全国集市平均价为每公斤1.71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8%。大米每公斤2.28元,比1997年同期下降16.2%,小麦每公斤1.46元,比同期下降11.2%,玉米每公斤1.44元,比1997年同期上升4%。同期,全国集市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的市场价格也不同程度下滑,许多水果、蔬菜烂在产地而无力外销。连年丰收后,许多地区出现仓储不足,收购资金短缺,运输不畅等问题。加上部分国有粮食企业扮演双重角色,以完成政府市场保障和保护农民利益为借口,最终实现企业盈利为目的,进行逆向运作。粮食丰收时,不积极收购,而是低价竞销,也加速了粮价的下滑。尽管中央采取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措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除定购粮部分外,许多地区很难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食,使粮价持续下滑。另外,棉花生产流通也存在许多问题。棉花是“八五”期间播种面积和产量惟一没有完成国家计划的产品。当前市场对棉花的需求明显下降。到1997年底,积压在棉农手中尚未售出的棉花占总产量的40%。山东省1997年总产棉花700万担,到年底仅收购311.14万担,不足半数。由于国家对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限产压锭,供销社棉花大量库存积压,主渠道销售不畅,资金难以回笼,许多供销社两年前收购的棉花至今尚未售出,仅利息一项就压得喘不过气。在棉花流通中,供销社和棉麻公司的双重身份也造成许多矛盾和障碍。供销社和棉麻公司既要承担政府职能,保护农民利益,做到“不停收,不拒收,不限收,不打白条”,又不得不考虑本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疲软时,供销社和棉麻公司对棉花不是拒收,就是压级压价,损害农民的利益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1998年下半年,全国农副产品市场疲软,价格下滑的态势有所缓解。据农业部统计,8月份三种粮食(大米、玉米、小麦)的全国集市均价每公斤为1.75元,同比上涨5.9%。其中大米、玉米略有上涨,小麦略有下降。8月份猪肉集市均价每公斤为12.06元,同比下降14.4%。猪肉与粮食比一度降为1:4.34,已低于1:5.5的盈亏平衡点。农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已快两年了,丰产不丰收,已严重制约农民收入的增长,必将挫伤其生产积极性。

(三)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放慢,亏损增加。

1998年1月~7月,全国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1165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490亿元,出口商品交货值3292亿元。同比发展速度下降。从1997年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明显放慢,亏损面扩大,亏损额增加,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年均为42.2%。而1995年、1996年、1997年分别降为33.6%,21%和18%。1997年乡镇企业亏损面达15%,比上年增加8个百分点;亏损额600亿元,比上年增加33%,“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共利用外资230亿美元,年均利用外资递增73%,1996年降为15%,1997年则为12%。“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出口交货额每年递增63.34%,1997年仅递增17%。由于管理落后,库存增长,亏损加大,破产企业增多,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大为下降。“八五”期间,乡镇企业共吸纳劳动力3599万人,年均719万人。1996年吸纳劳动力647万人,1997年仅为400万人。值得引起警觉的是,乡镇企业的污染也日趋严重。据1995年的资料,乡镇企业排放的废水占全国的21%,排放的烟尘占88.7%,粉尘占67.5%,固体废物占37.3%。1998年下半年,乡镇企业发展速度略有回升。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疲软。

1997年农民人均收入2090元,比1996年增长幅度少4.4个百分点。农副产品市场疲软,价格下滑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粮价下滑,1997年尽管农民出售粮食量比上年增长16.4%,但收入却下降2.2%。综合计算,全国农民仅售粮一项,就减收36元。加上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全国农民减收现金100元。1998年上半年,由于市场持续疲软,国家下调粮棉收购价,以及夏粮减产等原因,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全国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775元,同比持平。个别地区已出现农民收入下降的情况。据湖北省农调队对3200农户抽样调查,1998年上半年农民现金收入792.93元,同比减少29.6元,为10年来第一次。目前,农资市场由旺变滞,许多地区化肥、农药滞销,农村生活消费市场回升无力。据统计,近年来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幅度低于城市,70%的农民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的比重仅占40%。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除了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村市场的长期疲软,也使国家力图刺激国内市场需求的努力更难实现。另外,农村消费市场的持续疲软,必将给我国工业开工不足,下岗人员增多、产成品库存积压和亏损加大的状况雪上加霜。

(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启动,成效仍需观察。

旨在彻底解决粮食企业巨额亏损,解决粮食企业面向市场发挥其主渠道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启动几个月来已呈现初步效果。多年来国有粮食企业持续经营亏损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在顺价销售的经营原则下,粮食价格开始回升,农民售粮积极性有所提高。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出现的许多新情况,诸如严禁非国有粮食部门到农村收粮和限制非公小额粮食贸易能否真正在农村禁止;不少国有粮食部门认为在购粮款和售粮款完全封闭运行的机制下,经营无利可图的看法,对收售粮食未有特别的积极性;以往国有粮食部门之所以能垄断市场的关键之一,是乡镇政府的行政支持。现在明令各级乡镇政府不得从农民售粮款中扣除任何提留统筹,所以,乡镇政府对国有粮食部门的收购爱莫能助,也不关心农民粮食卖给谁了。从不少产粮区反馈的信息来看,小商小贩收粮活动能力远比我们估计的要强大得多,只是由明转暗,或照收不误很难禁绝。农民由于得不到准确的市场信息,是卖落不卖涨,盼着粮价攀升后再卖,有惜售的情绪。

(六)基层干群关系紧张,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邓小平曾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要稳定农村必先稳定农民,要稳定农民就必须切实减轻其负担。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减轻农民问题极为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与政策,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体制上、机制上的种种问题,不少地方仍我行我素,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的现象和擅自设立收费项目,任意提高统留比例的状况屡禁不止;各种脱离农村实际,违背农民愿望,变相增加农民负担的收费频频出台,与农民发生冲突,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也屡有发生。部分地区政府工作人员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严重侵犯农民利益,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对立,加大农村社会不安定因素。加上县、乡、村三级非生产人员过多,机构庞大,队伍臃肿,人浮于事,各类办公室、工作组、站、中心林立,除专职人员外,还要调大量临时人员帮忙,经费不够,就向老百姓摊派。加上基层民主建设不到位,监督机制不健全,部分乡、村干部任意挥霍集体资财,或大吃大喝,或划公为私,损害农民利益。凡此种种,愈演愈烈,在农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工作难做,就增加机构和人员,机构和人员增加负担加重,负担又压在农民头上,引起农民不满,干群关系日趋紧张,农村工作更难开展,农村社会也更难稳定。

(七)亚洲金融危机对农业的负面影响。

亚洲金融危机远未结束,其对我国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特别是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的负面影响绝不可低估。1998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出现较大滑坡,出口增长速度之低为多年少见。1998年上半年全国农产品贸易总额103.6亿美元,同比下降14.8%;1月~5月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3%;到7月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7%。乡镇企业的利润同比也下降10%以上。以我国天然橡胶生产为例,由于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干胶价格下滑和走私的冲击,1998年上半年我国干胶价格下滑50%~60%。海南、云南两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干胶销售损失近10亿元。从目前发展态势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远未结束,当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三、主要对策与措施

(一)长期稳定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落实党在农村政策的核心是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此,必须抓好延长农村土地承包期工作。要纠正和克服部分地区以发展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为借口,集中和出让农民土地的行为,坚决落实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给广大农民吃“定心丸”。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建立土地依法有偿转让、转包、出租、抵押、入股等为主要内容的土地流转制度。其次是要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减轻农民负担如农业税不增加;村提留、乡统筹不能超过农民上年收入5%且三年上交总量不变;义务工、积累工稳定不变和严禁以各种名义的“三乱”等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和贯彻。这是保护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稳定的大事。必须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再其次是要认真落实粮棉收购政策。各级政府要督促保证收购资金及时到位,要责成运输和流通部门切实保证仓储和运输,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决定的继续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棉的政策,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手段调控市场,稳定主要农副产品价格,帮助农民解决卖难问题。

(二)增加投入,保障农业生产发展的后劲。

对农业的保护与支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概莫例外。我国的农业基础脆弱、靠天吃饭的格局尚无根本性改变,必须得到国家的保护与财力支持。各级政府要依据《农业法》,逐年加大对农业的直接与间接投入,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后劲。根据国际惯例和加入WTO的要求,对农业的保护和投入,也应从农产品价格保护和投入,逐渐转向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等旨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工作方面来。政府要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切实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和农村科技培训推广工作,推介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大力支持旨在提高农业产量、农产品质量和加工增值能力的技术、品种的引进等等。

(三)加快流通体制改革,给农民更多的经营自主权。

目前,农业连年丰收,库存充实,市场供需平衡,城乡消费能力明显提高,是中央决策进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最佳时机。实践证明,计划经济机制下建立起来的粮食流通体制是造成经营机制不活,流通不畅,挫伤农民积极性最终损害国家整体利益的主因之一。十多年来,仅粮食部门职工由100万人猛增到400多万人,且亏损额年年加大,1997年全行业亏损达400亿元!国有粮食企业累计亏损、挪用资金2000多亿元!坚持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粮食财务挂账分开等改革政策,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粮食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坚持把粮食部门推向市场,促其转换经营机制,做好减员增效的工作。为此,还要注意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成功。供销社和棉麻公司也要加快改革,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费用,真正办成为农民服务,依靠为农民服务而生存的属于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总之,只有加快和深化流通体制的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生产和粮食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国家和消费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体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维护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给农民以实惠”的要求才能贯彻落实。

(四)精官简政,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根本。

县、乡、村三级机构庞大,人员臃肿,耗费巨大是农民负担日趋沉重的主要原因,已经到了难以为继非改不可的时候了!要根据九届人大通过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依据小政府大服务的思路,切实将县、乡、村三级机构、人员、费用真正精简下来。在农村,许多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就要少管。要在推进农村民主建设的过程中,放手放权让农民参与管理,既可调动其积极性,也可减少管理成本。只有本着精干、高效的原则,依据法律、法规将庞大的机构和大量非生产人员精简下来,使县、乡、村财政支出不超越国家,集体和农民的实际承受力。精简机构,精简人员不仅有利于各级政府机关适应市场经济转变职能,更好地发挥管理社会服务于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民的作用;也有利于真正减轻农民负担,缓解干群关系,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

(五)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

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不仅是实现农村小康奋斗目标的要求,也关系到如何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稳定农业,稳定农村的政治问题。就今后一段时期,继续提高农民的收入,一是要解决当前主要农产品价格下滑,谷贱伤农的问题,在贯彻执行中央确定的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粮棉政策的同时,停止或减少部分农产品进口量,刺激市场消费,通过调控农产品价格等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稳定主要农副产品价格,保证农民丰产丰收;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延长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链,通过农产品深加工销售增值,把利益返还给农民;三是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通过先进的、适用的科技手段降低农本,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建立农民自愿参予的农村合作经营组织,除了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外,增强农民谈判的地位,在提高对市场见险防范、市场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经营收益;五是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防污染的规定,使乡镇企业恢复活力,除继续发挥支持农业生产的作用外,还能够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六是加大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力度,尽快扭转国有工业企业长期亏损,大批职工下岗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被动局面。一方面稳步增加职工的购买能力,扩大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力在城镇获得就业机会。

标签:;  ;  ;  ;  ;  ;  ;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