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 上海市 200336
摘要:城市规划的理论是在漫长的实践中产生的,西方已经发展出了三代的规划理论,然而这些理论是否适合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发展?本文将结合时代背景,从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阐述对于经济全球化下的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如何构建的思考。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
一、论述
现代城市的规划理论大概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乌托邦到田园城市,从卫星城镇理论一直到《雅典宪章》,再到后来马丘比丘宪章的提出,这一系列的西方工业社会下的规划思想和理论一直以来都教课书般的指导着我们的规划工作。而到近些年,随着全球化经济和西方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西方的回归民主回归自然式的规划思想正冲击着我们,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而且发展极其不均衡的国家,如何能寻找到一条适合于我国特色,并且能适应我国各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方法和道路,是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1.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尤其是80年代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全球化实际上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我们这一时代的最重要特征。
1.2我们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的城市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城市的定位与发展、功能与结构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十分典型的是出现了许多诸如:全球城市(Global city)、国际大都市、全面世界级城市(Well rounded global cities)、全球利基城市(Global niche cities - specialised global contributions)等等。同时,在这些世界大城市的影响和带动下,许多次一级的大城市(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也在追求规模和功能的全面化和全球化,并且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也在追求面面俱到,甚至模仿世界大城市的发展结构和城市建设脉络。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的千篇一律,尤其在我们国家,喊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口号的城市越来越多,但真正打造出自己个性的城市却很少;我们模仿了很多,但自己思考的却不足。特别对于今天中国城市继续实行“现代城市=功能主义规划加上现代建筑”的建设模式,盲目地“做大做美城市”等问题。于是,我就在这全球化的冲击下,学习和跟随着别人走过的正确的和错误的路,建起了一个又一个基本上同质化的城市。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遇到很多许多发达大城市遇到过甚至没有遇到过的城市问题时,我们不得不静下来思考并寻找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城市规划的特色道路。
1.3一些成功的特色城市
当然,这种学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规划也是我们的一个学术导向。目前,我们的城市规划理论大多建立在上世纪初西方国家针对于工业化时期的大都市的规划的如纽约、柯布西耶巴黎改建设想、伦敦的卫星城镇建设,以及霍华德的 “田园城市”莱切沃斯(伦敦东北部)。
然而,世界上有许多成功的特色城市我们关注的却比较少。比如澳大利亚第二大城市墨尔本。墨尔本是有「花园之州」美誉的维多利亚州(Victoria)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亚的工业重镇。墨尔本的绿化覆盖率高达40%,经1993年的行政改制后,现时中央商业区人口约二万。大墨尔本坐落于菲利普港湾旁,并一直往内陆伸延。商业中心区位处港湾的北端,亦即是雅拉河的河口。市民大多数居住在中央商业区周边,大都会区共有约四百万人。都会区由墨尔本市及31个地方政府区域组成。从文化艺术层面的多元性,到大自然风光之美,墨尔本应有尽有,在满足感官娱乐方面,墨尔本更可以说是澳大利亚之冠,无论是艺术、文化、娱乐、美食、购物和商业样样都有自己的特色;墨尔本成功地融合人文与自然,从1990至2006年,先后十次被总部设于华盛顿的国际人口行动组织(Population Action International)评选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墨尔本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是市内火车,与地铁不同的是它多数是行走在地面以上的,只是在市中心区域内在地下行驶。这里的火车贯穿了主要的交通要道和主要人口居住地区,由于墨尔本市中心是比较繁忙的商业中心,所以许多人在上班时因无法停泊私家车而改乘火车,同时它也是运载学生上学的主要交通工具,墨尔本市民每天早上七时之前乘坐火车是免费的。这是墨尔本最新的、为了改善城市交通的大胆尝试。
这样一个将人文和自然景观打造得非常成功的城市不正是我们今天大多数大中型城市值得学习的楷模吗,而且些自然形成的人文文化中心往往会比结构性规划出来的艺术中心更具人气,也更富有艺术气质。而公共交通能够合理的利用也对我们的城市交通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
1.4我们目前的城市规划工作
目前,我们在城市规划工作中主要是确立城市未来发展目标和蓝图、实现城市发展的目标、在政府的管理下的一项社会建制。这就需要我们考虑现状、未来可能性、目标不同有不同规划方式。规划的对象是城市,是在不断发展演变之中的。城市规划需要不断适应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是对城市发展和建设行为的预先安排及不断付诸行动的过程,也是为变化进行的,没有变化也就无需规划,而城市规划本身就是过程,规划制定(编制和审批)和实施。现代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管理职能,是以城市建成环境为对象,以土地使用为核心的公共干预。目的是要:克服城市建成环境开发中市场机制存在的缺陷,确保城市建成环境能够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空间要求,保障社会各方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我们这样一套自上而下的规划体制中,规划师对于城市规划责任就更为重要。
二、思考
在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与地方特色的个性逐渐消失是目前面临的问题。而21世纪国家的竞争对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是文化大国,然而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缺少文化发展规划方面的内容,少有将文化建设和空间建设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日本一直将推行的文化策略有密切的关系文化发展策略作为日本国土规划和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其特点是强调文化的原创性和开放性,利用先进手段建立世界性的文化基地。具体到物质形态的控制,则表现为景观条例、历史地区和生活方式多样化保护等。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我们的城市建设中的地方特色呢?
2.1吸取别国走过的经验
在战后新独立的国家中,决策者出于民族主义的热情,急于通过建造“现代化”的新城或大型公共项目来表现国家的进步及执政者的能力与成就,他们邀请国际一流设计师来描绘“世界第一”的蓝图,然后以举国之力来实现之。平地起家的新城,典型的如印度的昌迪加、巴西的巴西利亚。这些项目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从上而下的,快速的,基于政治考量因而是论证不足的。这些大型项目的长远后果及综合效益颇具争议,一些项目的争议延续至今。
另一方面,在诸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城市的大规模开发模式几乎绝迹,动迁也随之减少。以中产阶级为对象的独立性住宅、购物中心等建设项目集中到郊区,出现郊区化。过度郊区化带来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分离,具有潜在的危险。以协作性规划为代表的第三代“规划理论”试图解决共存问题,希望在利益多元化的客观条件下、通过集体理性来建立共识,把不同利益集团整合在一个城市社区中。
2.2城市规划中市民参与的关注
我们应该适当的提倡由下而上的决策,关注规划过程的公平性及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即“程序理性”。将公众参与、公众听证正式写入规划法规,成为批准一切建设项目的必须前提。这样,建设的决策过程受到公众监督,政府的权利有所制约,规划师的工作方式也发生变化,他们不仅仅是画图工具,而是走进社区,听取基层的意见,然后汇总,编制规划,由于更多的利益集团参与到城市建设决策中,使决策的公平性上升了。在不同集团之间建立共识,并且以保护弱势阶层为底线,提倡包容与合理的妥协,鼓励不同观点的利益相关者来共同建设城市、建设大众生活空间。
2.3城市宜居性创造要求
除了人口过分向大城市拥挤导致城市居住密度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下降外,城市规模扩大和产业聚集易产生都心人口空洞化。城市是人们的聚居区域,恢复中心城区的居住功能、推进“职——住接近”应成为城市更新的策略。近年来我国大规模旧城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由此带来原来位于中心城区的居住区纷纷被改造成新的商务区、金融区,在城市外延建起了新的居民区。中心区居住功能正处于丧失中,人口密度白天过密夜晚过疏,大规模人口在居住区和工作区之间远距离移动,大大增加了交通负担和城市运转的成本。贯彻“以人为本 ”的思想,抓住目前大规模改造的时机,形成适宜居住的大都市空间结构,是我国大城市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课题。
2.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要求
城市生态一般有三大类型和三大层次,即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塑三大类型,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大层次,实际上,这些系统内涵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只有综合集成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在宏观层次上,大气条件十分必要。二氧化碳影响全球,所以,有《京都议定书》,但至今未见成效。城市中大气恶化如果不解决,如何谈得上生态城市。水循环及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也是重要内容,有关土壤、植被的变化,也同样重要,还有,如节能减排方面,没有积极措施也不能成为生态城市,所以在宏观方面,想要达到生态这个目标必须要在整个大区域背景下共同努力才能有良好的结果。
由于行政区划、条块分割等原因,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地区资源缺乏系统高效的整合和利用、环境污染跨境转移,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削弱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许多问题显然不是在一个行政区域所能妥善解决的,依托都市圈规划促进区域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都市圈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一般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环境目标、分区生态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防护林体系、环境综合整治、区域性防灾减灾等。
2.5人口变化控制要求
人口的增长加重了资源消耗量,使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资源要素利用方面产生了矛盾。从空间上来讲,由于区域之间存在着经济、环境、资源、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距,人口的移动成为区域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面临资源和环境方面沉重的压力,直接影响区域均衡发展,而人口向相对发达地区的的流失又加剧了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要想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认清人口增长和移动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造成的压力,应在适度人口的基础上考虑区域人力资本的积累,最终达到区域内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6 城市交通的解决方案
城市交通不仅仅是道路问题,根源是城市结构问题。包括盲目的功能分区造成不必要的市内交通;盲目规划“大街区”堵塞了城市道路的“毛细血管”;盲目提倡所谓的“绿色城市”、布置大片中心绿地降低了中心区的开发密度;以及盲目鼓励汽车消费而导致小汽车增长过快、公共交通欠缺。减少大街区,有系统地在建成区内加密中小型道路的路网,而不仅仅是拓宽某个主干道的路段。在城市中心地段布置大片绿地,在道路两侧设计过宽的绿带,结果降低了建筑密度,增加了穿越交通及停留时间。真正的低碳、生态城市需要紧凑开发。应该在中心区的绿化系统强调绿地的有效性,布置使用频率较高的小型绿地,而在近郊规划大片生态保护区,成为使用频率较低的周末绿地、旅游绿地。发展多元化的公共交通,形成由地铁、地面轨道交通、快速公交、公共汽车、轮渡、水运等多种方式组成的立体公交系统,控制小汽车增长。
三、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正处于城市化的高峰,一定要寻找到一条最适合我们自己的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规划方法和理论,努力构建真正的和谐的、公平的、宜居的人类城市。
论文作者:李宏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6
标签:城市论文; 墨尔本论文; 城市规划论文; 经济全球化论文; 人口论文; 区域论文; 地方特色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