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县竞力学校 威远 642450)
写字以汉字为载体,汉字作为记录汉语言的符号,理应受到炎黄子孙后代的重视,尽管新的书写工具不断应运而生,诸如打字、电脑等,但中国人写好汉字仍将是中国人的基本素质之一。现在学生作业中表现出写字潦草、马虎、不规范、行款不整齐、卷面不整洁、写字习惯差、定字兴趣低,这些除了大环境因素外,无疑与削弱了写字教学有关,与人们对写字教学及其功能的认识不当有关。写字教学的弱化,与当今的“应试教育”有关,更与人们的认识有关。写字教学的潜力还未得到应有的开发,那么,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化,是否意味着给写字教学提供了一次时效的契机。回顾我们近几年抓写字教学的实践过程,应该说目前是很好的机遇。我们比较早地确立了以写字教学为突破口,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并为之而作出了长期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写字教学的突破提高了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创出了学校特色,素质教育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成功主要在于我们抓住了机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构建多元化写字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中,各学科教学都围绕着素质教育的目标提出本学得所承担的素质要求。其教学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充分地成长,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写字教学的目标应紧紧围绕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去设置,变单一化为多元化,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细微之处。
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写字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历代书法名家的碑帖可领略汉字优美的中华民族文化,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向学生叙述中国历史上诸如颜真卿不被高官厚禄而引诱,以国家社稷安危为重的故事,激发学生懂得“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培养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观;让学生书写名言警句、古诗名篇等,陶冶其情操。在写字教学中,以“学会做人”为基本准则,达到育人之目的。
加强写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写字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写的过程。写字训练正是把识字与写字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指导学生掌握字的结构时,针对学生只注意“求同”而不注意“存异”,因而貌合神离,缺乏变化等弊端,用诸多近似笔画排列一起作比较,通过起笔、行笔、收笔的变化,通过长短、俯仰的安排,使字既规范又美观。写得一手好字,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也将有助于学科的学习。
至于写字教学中,让学生在练习中心平气顺,专心致志,保持“身正、背直、臂张、足平”的良好坐姿,当然有助于身心健康;在写字训练过程中展示其作业,肯定其进步,鼓励其与他们切磋、交流,引导其善始善终,坚持不懈,对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又是很重要的。写字教学的培养的目标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才是一种理想的教育,现AI写作字教学本身的特点,又为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目标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探索新的写字课堂教学模式
我几乎每年都要自费为学生购买各类字帖、纸、笔,为学生创造学习写字的有利条件。写字教学诸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课堂教育的目标体系决定着学生在思想品德、知识、智能和身心健康的发展方向,规格和水平。因此,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写字教学目标一经确立,优化课堂结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关键所在。写字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范畴,又有其自身特点。它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写字姿势、执笔姿势的指导,要有写字习惯的培养,要有写字速度的训练,运笔方法的指导。例如低年级铅笔字基本笔画的运笔,可以概括为:横平竖直提撇尖,振角折角就停顿,小小一点要点好,落笔轻轻收笔重。要完成这一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基本笔画的训练,循序渐进。要让学生识记基本笔画和各自特点,训练各种笔画的写法,在此基础上,把多种笔画组合起来,练习写整体的汉字,归纳笔画的组合规律,让学生从中观察体会,不断练习。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其讲解示范操作过程将为学生的练习写字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只有把这种教师的示范与学生的模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有可能顺利完成一个字的训练,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在研究优化写字课堂教学的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时,着重从写字词的特点出发提出以练为主线来设置教学环节和程序。因为写字课是一种动作技能的训练课,着重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示范与模仿,知识与技能,练习与指导等关系,以有效地提高写字课的教学效益,这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育模式其结构程式可表现为:讲解要领分解示范——练习指导——异步辅导——评价总结,在各个环节的教学中,着力于从整体上调控与处理教与学、讲与练的关系,以达到既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技能,又能发展智力,深化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习素质。
论文作者:范月秋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5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1
标签:学生论文; 笔画论文; 汉字论文; 目标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课堂论文; 教学中论文; 《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5期(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