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异文比较看动量词“过”与“遍”的历时演变论文

从异文比较看动量词“过”与“遍”的历时演变

曾文斌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浙江温州 325035)

摘 要: 《太平广记》征引《高僧传》的内容中,有将动量词“过”改为“遍”的用例。“过”在南北朝时期为通用量词,用法较为完备,但至唐五代却用例剧减,渐趋式微。量词“遍”虽在南北朝时期用例不多,尚未发展成熟,但在唐五代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与称量往来次数的动量词“回”共同取代了“过”。动量词“过”与“遍”属于历时替换关系。

关键词: 过;遍;异文:历时演变

汪维辉先生在《唐宋类书好改前代口语——以<世说新语>异文为例》一文中曾言:“类书所引的文字常常跟古籍的传世版本构成异文,是校订古书的一项重要资料,所以自段玉裁、王念孙以来,学者们多利用类书来考定古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类书引文未必都合乎原貌,这一点前辈学者多已指出。”[1](P149)《太平广记》(以下简称“广记”)作为宋代四大类书之一,其在征引前代典籍之时,自然也会有所改动,从而与原典形成异文。[2]而通过对这些异文的研究,我们往往能够窥探一些字词的历时演变情况。

例如,《广记》异僧部征引《高僧传》的内容中,有一处将《高僧传》中用以表次数的动量词“过”改换成了“遍”。[3]据调查,《高僧传》中“过”凡4见,《广记》异僧部所引为其卷一的用例,即“故采女迎像置殿上,香汤洗数十过,烧香忏悔”。[4]《广记》征引原典时的词语替换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是不是《高僧传》中表次数的动量词都用“过”,而《广记》则使用“遍”?《广记》其他部在征引前代典籍时是否也存在将动量词“过”改为“遍”的情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拟采用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等方法,综合运用史书、笔记小说、文人诗歌、敦煌变文、禅宗语录等语料,对动量词“过”与“遍”在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情况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动量词“过”与“遍”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首先对《高僧传》及《广记》中动量词“过”与“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表1 《高僧传》与《太平广记》中“过”与“遍”

就上表而言,《广记》中动量词“过”与“遍”出现的次数都较《高僧传》要多,且“遍”在二书中出现的次数均多于“过”,但二者出现比例之差距则越来越大,可以说《广记》使用的基本上都是“遍”,占有压倒性的优势,“过”已经被替换了。而且我们发现,《广记》其他部在征引原典时也存在改动量词“过”为“遍”的用例,如神仙部“汉武帝”条有“是夕,帝棺自动,而有声闻宫外,如此数遍”一句,其原典《汉武帝内传》中即作“如此数过”。

研究区铜金属储量约为26.07万t,储量丰富,易开采,平均铜品位2.5%,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1]。其余各类矿藏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地质详查。

虽然动量词“过”在《高僧传》中出现的次数要远低于“遍”,但根据刘世儒(1965)的研究,“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量词用法已经相当成熟,是一个“无色量词”,使用范围非常广,而这还得从“过”量词义的来源说起。[5](P250)“过”,本义为“经过”“度过”,《广雅·释诂二》:“过,渡也。”凡是事物从头至尾经历了一遍即为“一过”,故“过”由其本义“经过”引申出了动量词的用法,泛指动作出现的次数,如《素问·玉版论要篇》:“八风四时之胜,终而复始,逆行一过,不复可复数。”王冰注曰:“过,谓遍也。”此句之“过”即为动量词。正是因为每个动作都有一个过程,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的延续性,故而其适用性非常强,地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次”。“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用以称量任意动词,不仅出现在中土文献中,也出现在汉译佛经中,如:

(1)诸优婆姨各各说比丘一过,答言可者,犯一越比丘尼罪。(东晋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摩诃僧祗律》卷六)

同时,“过”在句中既可以作状语,也可以作补语,即既可以出现在“数+量+动”结构,也可以出现在“动+数+量”的结构中,如:

(3)余尝往返十许过,正可再见远峰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

(4)向上提之,令皮离肉,如此数过。(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

上举诸例,“过”除了可以称量“诵读”,还可以称量“饮食”“提举”“往返”等动作。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或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选择,要按照党中央部署,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加快实施绩效工资制度。要不断加大“普惠性”稳定支持力度,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运行保障水平,提高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在现有政策框架内尽最大努力缓解科技界多年来反映强烈的人员费保障不足问题;稳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自主选题的研究和科研条件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臾吐胆乃止,不损人而即瘥。(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胸膈上痰廕诸方》)

(5)菖蒲九重节,桑薪七过烧。(北周王褒诗《奉和赵王隐士》)

至于“遍”,其量词用法亦由其本义引申而来。《玉篇·彳部》:“徧,周帀也。”“徧”即古“遍”字,其本义为“周遍”,绕行一周回到原点就经历了一遍,故而“遍”引申出了量词的用法。但“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现频率及使用范围则与“过”不可同日而语。据刘世儒先生(1965)所举,动量词“过”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共出现28例,可搭配任意动词,而“遍”则出现20例,其中共有15例用于称量“诵读”这一动作。[5]我们的调查结果与刘先生一致,“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用于称量“诵读”这一动作,如:

与综合型大学相比,医学院校的专业性比较强,缺乏医学领域外的专家、学者,师资队伍不够完善,影响医学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定位及质量;医学专业课程多,学生对公共选修课投入时间少,重视度不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公共选修课课时相对少,零散的知识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缺乏专业领域外的优质课程,很难给学生一个公平获取知识的平台[2]。因此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医学人才,顺应日益深化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趋势,公共选修课需要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在自我完善的同时,需要引进部分公共在线网络开放课程,以弥补不足。

(7)山世远受孟先生法,暮卧先读《黄帝内景经》一过乃暝,使人魂魄自制錬。(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九)

上举诸例,例(5)中“过”与数词构成数量结构作状语,而例(6)(7)中“过”则出现在“动+数+量”的结构中作补语。

总起来说,“过”的量词用法在南北朝时期已经比较成熟,出现频率较高,用法大体完备,既可出现在史书及诗歌当中,也可在汉译佛经、道书中窥见其踪影,语义使用范围也较广,可与任意动词搭配。

(6)吾久废不复省之,今欲思论一过,数日当以相与。(西晋陈寿《三国志·吴志·赵达传》)

(8)徒诵之万遍,殊无可得也。(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

远程监控系统具体指的所有地方的设备通过一个电脑终端即可进行控制的技术。在电气工程当中通过此种设计方案不但可以使安装及材料等成本得到节省,也能够大大缩减电缆的数量,形成很高的稳定性和组态灵活性,同时达到了生产规模的高效益。可是因为电气工程当中通讯量很大,同时现场总线在通讯速度上还达不到要求,在一些信号较差的区域会造成这种远程监控方式起不到实际作用,无法开展,因此远程监控方式的理念只可用到比较小的电气工程中,不适合整个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

(9)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10)初玄谟始将见杀,梦人告曰:“诵《观音经》千遍则免。”(南朝梁沈约《宋书·王玄谟传》)

(11)太极真人云:“读《道德经》五千文万遍,则云驾来迎。”(南朝梁《真诰》卷九)

上举诸例,“遍”均用于称量“读”或“诵”。同时,我们调查了这一时期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专书,结果显示动量词“过”的出现次数一般会多于“遍”,如汉译佛经《摩诃僧祗律》中,“过”凡7见,“遍”仅出现4次;而在道教典籍《真诰》中,“过”的出现次数达70次之多,“遍”仅9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遍”的使用频率在不断增加,而“过”则日渐式微,用例逐渐减少。如在成书稍晚(公元6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齐民要术》中,“遍”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共有50例,而“过”仅3见。并且在《齐民要术》中,“遍”不再局限于与“诵读”这一动作搭配,还可与“锄”“耕”“揉”“踏”“祝”等动词搭配,适用范围变广。

动量词“遍”在南北朝时期主要用作“补语”,如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葱》:“比至七月,耕数遍,一亩用子四五升。”又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始将见杀,梦人告曰:‘诵《观世音》千徧则免。’”而其作“状语”的用法则如刘世儒先生所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时期还处在萌芽阶段,用例还比较少,如在《齐民要术》的50例用例中,“遍”用作状语的仅12例。

二是往来类动作,与“回”时或对举,意义用法也与“回”类似,如:

二、“遍”与“回”对动量词“过”的历时替换

到了唐五代时期,动量词“过”与“遍”之间这种此消彼长的情况更加明显。“过”的量词用法在南北朝时期虽然发展得很成熟,但在后代却没有继承下来,不仅使其失去了通用量词的地位,还逐渐消亡,而“遍”则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过”在唐五代时期主要用于称量两类动作,一是与诵读相关的动作,强调动作的周遍性,从头至尾经历一次,大致与“遍”相当,如:

(12)子长先能诵《四天王》及《鹿子经》,便为诵之三四过。(唐释道世《法苑珠林》)

(13)读多七过可乞言,为子心精得神仙。(唐韦应物《学仙二首》)

艺术类高校即以培养艺术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院校,目前种类可大致分为音乐类、美术类、舞蹈类、戏剧类、建筑类、文学类以及电影类等,为很多艺术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近年来,艺术高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专业配置、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校园安全问题也成为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

(14)又以向汁浇之,绢绞取汁,往来六七过,令味尽。(唐王焘《外台秘要·咳嗽上气方七首》)

读这种“史诗”文本,读者会以为,民间真有这样意味隽永的诗句和体系。其实不是。以梅葛而言,这样选精集萃的“史诗”,在真实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人们唱述的那些宇宙人生的道理、事件,都是在社交性、功能性的演唱中体现出来(极少部分私下独唱),夹在很多重复、客套、问答(歌手每开一次腔,就要赞美一次对方歌手)等“无用”的句子和仪式中间,从翻译的文本看,看不到“诗意”。

(15)怨心千过绝,啼眼百回垂。(《全唐诗补编》卷六十之《闺怨诗》)

例(14)中,“过”用以称量“往来”的次数,“回”也有此用法,“往来”一次就是“一回”,“回”可用来表示一般动作的“往来”次数。例(15)中,“过”与“回”对举,与“百”、“千”等数词搭配表示次数之多,意义用法与“回”相当。

虽然这一时期“过”与“回”“遍”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同义词,但根据前人的研究及我们对此时期几部口语性较强的代表性作品(集)的调查,三者在使用频率上的差距是比较大的,如下表:

表2 唐五代时期“过”“遍”“回”使用情况

结果一目了然,“回”在唐五代时期俨然已经成为当时的通用量词,使用频率极高。“遍”虽然没有“回”那么高的使用频率,但依旧有一定数量的用例,尤其是在《续高僧传》中,表“次数”的动量词基本都使用“遍”。“过”则鲜少出现,在五代时期动量词极为丰富的《祖堂集》中竟然无一用例。而且,据游黎(2002)的调查,在《旧唐书》《陈书》《隋书》等三部史书及五部禅宗语录中也并未发现动量词“过”的用例。[6]据此,我们可以说,此时动量词“过”出现了被替换使用的情况:称量诵读类动作由“遍”替代,称量往返类动作则由“回”替代。

由表1可知,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例8:在航拍的历史剧古代外景画面中,江边有停泊的现代化船只(见图1),随着镜头动作的变化,船只、江岸线、江边景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和方向不断改变。将视频插入覆叠轨中,打开工具菜单中的“绘图创建器”,选择“静态模式”,选取江面的色彩,用“喷枪”画笔喷涂船只,生成江面色调的静态遮罩。将该遮罩插入上层覆叠轨,选择“自定义动作”,设置关键帧,调整各个关键帧处遮罩的位置和大小,覆盖住位置方向不断运动变化的船只(见图2)。

三、“过”量词用法的残留与“遍”的发展完善

但我们说“过”被替换,并不意味着“过”的动量词用法就已经消亡了。我们在后世的文献中依旧可以看到其用例,《朱子语类》中动量词“过”共出现27次,此外还有“遍”“过”连言的用例。宋人笔记也使用了动量词“过”[7],且在苏轼的词文作品中亦可见其踪影,如《与滕达道》六十八首之二十六:“反复数过,知班孟坚非庸人也”等。[8]相对来说,动量词“遍”在唐五代之后出现的次数则有增无减,分布广泛,无论是在敦煌变文、笔记小说、禅宗语录,还是在文人诗歌中都可窥见其踪影,甚至在《全元曲》、明代小说《水浒传》中都有一定的用例,而“过”在这两部作品(集)中则并无用例。

除了使用频率的急剧下降,唐五代起,“过”与数词组成的数量结构一般只能作补语,如:

(16)复以白酢浆三石炼之三过,三易酢浆也。(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三)

(17)飞天人曰:“法师地户入,绕香灯三过,还东向立,叩齿三十二通。”(《敦煌变文集·太上洞玄灵宝明真经科仪》)

通过回归分析,分别构建遥感因子Rrsnir/Rrsred与悬浮泥沙浓度之间的各反演模型(对数、指数、线性及幂函数模型),并解算出模型决定系数(R2)与悬浮泥沙浓度模型拟合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平均相对误差(MRE,Mean Relative Error),用于评价模型反演精度,并最终选取指数模型作为椒江口水体悬浮泥沙浓度反演的模型(见表3),模型公式为:

(20)右伍味,以水肆升煎令浓,涂洗之三遍即瘥。(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五)

反观“遍”,自唐代以来,其量词用法不断发展完善,搭配对象更加多样,可称量的范围也有所扩大。据王绍兴(2000)先生的研究,“遍”在唐五代时期主要可以称量以下几类对象[9](P156-161)

一是与阅读密切相关的动作,如:

(18)若诵此三遍,随所思念,彼亦成就也。(唐一行《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卷十一)

(19)七岁时,诵庾信《哀江南赋》,数遍而成诵在口,以聪悟强力闻于亲党间。(后晋刘昫《旧唐书·蒋乂传》)

二是包含显著动作过程的动词/形容词,如:

而“过”与数词组成的数量结构作状语的用例则屈指可数,我们只检得数例,如《敦煌变文集新书·长兴四年中兴殿应圣节讲经文》:“一过啼多血满腮,肝肠寸断几千回。”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课程开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专业性质和能力需要,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品格。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古诗文赏析、文学欣赏等选修课;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素质,开设了演讲与口才、沟通与礼仪、办公自动化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21)上以水浇之三遍,外边更以水淋,中复安水承取观察。(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

三是“死”“开”“逢”等不具备明显动作过程的动词,如:

(22)其族人竞以谦损戒殷,殷曰:“男子患于不得遂志,既得之,当须富贵自处,人生宁有两遍死者?”(后唐郭廷诲《广陵妖乱志》)

(23)自移西岳门长锁,一个行人一遍开。(唐王建诗《华岳庙二首》)

(24)月照何年树,花逢几遍人。(唐卢纶诗《题兴善寺后池》)

无论是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还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都提倡即兴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良好的即兴音乐能力源于扎实的音乐基本素养和对音乐的理解与审美。琴童不是练习钢琴的工具,所有的练习、演奏都必须以“思”为核心。会思考音乐的儿童,必然是爱音乐的,同时也会在学琴过程中体验到美和快乐。[7]情境教学“五要素”中提倡“以发展思维为核心,着眼创造性”,这与正确的儿童钢琴学习观不谋而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创设情境,以“情境”促思考,培养儿童独立分析钢琴作品和音乐创编的能力;以“情境”养习惯,潜移默化地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和钢琴学习习惯。

如前所述,“遍”作状语在南北朝时期还处于萌芽状态,而到了唐代,“遍”作状语的用例便俯拾皆是了,如:

(25)今当劝请诸众僧,七日七夜斋戒,一心受持八禁六时行道,四十九遍读是经典。(唐释道世《法苑珠林》卷四十八)

(26)惟吾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

同时,“遍”亦保留了作补语的用法,如:

(27)每旦更新衣,执经于像前,念《金刚经》十五遍,积数十年不懈。(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七《金刚经鸠异》)

(28)尝与显宗校试,抄百余人名,各读一遍,随即覆呼,法抚犹有一二舛谬,显宗了无误错。(唐李延寿《北史·韩麒麟传》)

至宋代,动量词“遍”基本延续了唐五代时期的用法,既可作补语,如《五灯会元》卷一:“王又抚琴三遍,迦叶亦三度作舞。”亦能作状语,如陶榖《清异录》卷上:“如此五七遍入药,宛然有沉水香味”。同时,“遍”可称量的对象亦无太大变化,除上举三大类动作,还可称量一些与心理活动相关的动作[10],如《朱子语类》卷一百四:“看过了后,无时无候,又把起来思量一遍”等。动量词“遍”在宋代使用频率较高,用法齐全,也无怪乎李昉等人在征引《高僧传》这一南北朝时期的文献时会将动量词“过”替换为“遍”。

四、结语

动量词“过”在产生初期,势头强劲,发展迅速,在南北朝时期曾一度成为可称量任意动词的通用量词,使用频率较高,用法成熟完备,其与数词构成的数量结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但到了唐代,“过”因没能竞争过“回”与“遍”等动量词而逐渐走向没落,使用频率剧降,适用范围缩小,直至走向衰亡而被替换。而动量词“遍”虽然在南北朝时期使用频率不是很高,适用范围有所限制,而且仅用于称量与“诵读”相关的动作,其与数词构成的数量结构一般也只用作补语,并未发展出成熟的状语用法。但其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在唐五代时期不断成熟完备,不仅使用频率只增不减,称量范围也不断扩大,既可作补语,也可作状语。可以说,“遍”在当时的动量词中是占据“主流”地位的,在当时人们的口语中具有一定地位,而这也正是《广记》在征引原典时将动量词“过”改为“遍”的原因。

要搞好测水量水工作,首先要选定测流站、点。布置测流站、点的原则是:渠段断面规则稳定,不受壅水影响,宽度、深度、比降大致相同;测段渠底和岸坡无草木;附近无影响水流的建筑物,无退水和分水渠、无支流汇入;便于观测和修理测水设备。测水的方法主要有三角堰、梯形堰、巴歇尔量水槽、无喉量水槽、水工建筑物量水、流速仪、浮标、利用标准渠段测流、现我们使用的是自动化测水与遥测测流法。

参考文献:

[1]汪维辉.汉语词汇史新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宋]李昉.太平广记[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3]张国风.太平广记会校[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

[4][梁]释慧皎.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

[5]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游黎.唐五代量词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硕士论文,2002.

[7]董潇.北宋笔记量词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8.

[8]陈颖.苏轼作品量词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3.

[9]王绍新.课余丛稿[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0]金桂桃.宋元明清动量词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of the Momentum Words“过”and“遍”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ariation

Zeng Wenbin
(College of Humanities,Wenzhou University,Wenzhou,Zhejiang 325035)

Abstract: In the content of Taipingguangji cited in Biography of the Eminent Monks,there is a case in which the momentum word Guo changed to Bian.Guo was a general quantifier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The usage was relatively complete,but its cases in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 were reduced sharply.Although the quantifier Bian used few cases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it had not yet matured,but it has achieved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ang and Five Dynasties,and replaced the Guo with the momentum word Hui.The momentum words Guo and Bian belong to the diachronic replacement relationship.

Key words: Guo;Bian;variation;diachronic evolution

中图分类号: H1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438(2019)11-0079-04

收稿日期: 2019-03-03

作者简介: 曾文斌(1995-),男,江西赣州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词汇与训诂学。

[责任编辑 靳开宇]

标签:;  ;  ;  ;  ;  

从异文比较看动量词“过”与“遍”的历时演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