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军[1]2004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遂宁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与社会稳定系统。在新的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社会保障作为调整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利益关系及社会成员中高收入阶层与贫困阶层、在岗职工与失业者、劳动者与退休者、青壮年与年老者、健康者与疾患者、军人与群众之间利益关系的基本手段,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落后的社会保障模式实行扬弃,尽快完善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已成为我国当前重大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笔者在本篇论文中通过对遂宁市社会保障工作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遂宁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对健全遂宁市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总体分析和结构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对策认为,遂宁市当前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经济体制的转型不会自动地实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并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健全和完善遂宁市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市社会发展对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客观需要。必须从遂宁的市情、财力出发,扬弃遂宁市传统的社会保障模式,建立起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医疗保障、现役军人保障、其他保障等六大系统在内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这种体系要从总体上体现出多层次化、社会化、非官方化、公平化以及以家庭保障为基础、以单位和社区保障为补充、以社会保险为重点协调发展等特点,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遂宁实际且使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得以健全和完善的唯一路子。 本文的创新点及其有重要实用价值的内容主要有:通过对全市社会保障基金运行、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社会保障体系组织保证等诸方面的分析,针对现实中存在的社会保障基金供需缺口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小、社会保障多头管理等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另外,提出与设计了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遂宁的市情与财力的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们页新型社会保障体系。从而实现了对现有社会保障体系的制度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局限于指导思想和原则层面,而且具体落实到全市社会保障的项目体系、保障层次及保障内容等方面。 本篇论文始终立足于对现行遂宁市社会保障体系存在问题的总体及结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对策措施,对当前政府从事社保工作的管理和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遂宁社保体系健全对策分析亿
范拥军[2]2016年在《乡级治理现代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政之道以农为先,农村承载着历史、文化、经济、社会、民生、生态厚重的内涵,是民族存续根脉、国家发展根基、人类衣食之源。郡县治则天下安,乡级政权机关是国家与农村社会联系的桥梁纽带,具有基础性、直接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特征。乡级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没有乡级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治理理论为基础,吸收当代治理理论研究成果,在对中国传统治理理论扬弃的基础上,结合对“百村千户”(263个村2617户)农民的调查和对一些乡镇干部的调查访谈,深入剖析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农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及其对乡级治理的诉求,结合中国乡级政治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现状,从四个维度对乡级治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一部分:回顾了中国乡级治理的历史变迁。任何治理创新都不能脱离历史文化和已有的治理路径。在传统社会,乡级治理经历了乡官制到职役制的演变。农耕文明和儒家文化孕育了皇权、族权和绅权叁权融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乡村治理特质。近代以来,为救亡图存从清末乡镇自治制度创设到民国时期乡村建设派的实践,其虽有历史局限性,但都是为挽救民族危机、实现国富民强的有益尝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成功开展乡级民主治理。苏区民主治理从选举法创设到实践探索卓有成效。抗日根据地乡级民主选举富有特色,创造了画圈法、投豆法等选举办法。建国初期普选产生乡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由乡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乡级人民政府,乡级政府有效地开展土改和社会经济文化管理。从1958年到1983年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这一治理模式超越了生产力,违背农民的意愿,扼杀了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乡政府,乡政府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文化教育、维护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历史性变革对乡级治理现代化的诉求。中国农村正在经历着从小农经济到现代大农业的历史性变革,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在农村较为广泛应用,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也要求政府为其发展提供制度支撑;农村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形成,新型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济组织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农村企业主、职业农民、农民工、村干部、传统农民等社会阶层,不同阶层利益诉求不同,新兴阶层参政愿望较强;农村大规模人口流动使农村年龄结构、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深深地影响着乡级治理;农民的民主素养、法律素养、文化素养显着提高,对乡级治理提出更高要求。整体讲,农村生产力、生产方式、人口结构、社会阶层、农民素养等治理环境的深刻变化,既为乡级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新要求,也为乡级治理现代化创造了条件,要求构建治理主体多元化、权力生成民主化、权力运行法治化、利益表达制度化、绩效考核科学化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培育建设现代农村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现代治理能力。第叁部分:剖析了推进乡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面临的突出问题。进入21世纪,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目标,确立了“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发展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施取消农业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乡镇政府的服务职能逐渐凸显,在农村社保、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由于制度路径依赖,治理理念、治理体制机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化而创新,乡级治理仍然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如下:乡级治理体系缺乏现代化特质。一是治理主体单一,农民、新型社会组织处于被治理状态,缺乏参与管理的体制机制;同时乡级治理权力分割为“七站八所”,碎片化严重,缺乏整体性、协调性。二是考评体制不科学,治理客体评价缺位;监督机制不健全,群众监督缺乏平台和制度保障。叁是农民利益表达非制度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四是乡政府和村委会之间法定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扭曲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五是县乡关系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呈现“随意性”“人治化”。六是乡级官员权力产生机制存在缺陷。目前一些地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形式上是由党代会和人代会选举产生,实际上是由上级党政领导任命,造成了一些乡镇领导唯上级领导命令是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乡级现代治理能力弱化。一是部分乡镇干部素质低,服务意识、奉献精神有待提高,科学决策能力不够,组织协调能力较差,依法行政能力不强,甚至少数乡镇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严重。二是乡级治理主体在维护农村市场秩序,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能力不强。叁是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维护农民政治权益能力有待提升。四是供给公共产品能力不足,发展农村教育、繁荣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精神家园能力较差。五是保护农村环境,建设美丽村镇,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措施不够。第四部分:从完善乡级治理体系、提升乡级治理能力两个层面,提出了推进乡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推进乡级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制度建构。构建多元治理机制,为农民、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构建参与乡级公共事务管理、监督的平台和制度保障;科学界定乡级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职责和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能力;强化信息公开,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完备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构建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让群众成为考评乡镇干部的主体;畅通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完善信访制度、民主恳谈制度,维护群众的话语权和正常利益诉求;依法界定县乡政府间权责,实现权责法定;理顺乡级政权机关与农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构建现代国家和社会关系。乡级治理的中枢是乡级党委政府,推进乡级党政领导干部权力生成体制改革,是完善乡级治理体系、提升乡级治理能力的治本之策。推进乡级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乡级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乡级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以下路径:提升乡级干部的学习能力、科学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依法治理的能力;提升乡级治理主体建设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具有现代产业和现代服务体系的美丽特色村镇的能力;引导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能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政治文明的能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涵养乡风文明,建设农民精神家园的能力;维护乡村治安、化解乡村矛盾,应对乡村突发事件,促进乡村社会和谐的能力;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能力;加强乡村生态环境和文化遗存保护,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村庄和宜游宜养的森林景区。综上所述,要通过创新乡级治理体制机制,构建多元、民主、法治、透明、高效的现代化乡级治理体系,全面提升乡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和美丽村镇建设,使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相得益彰,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陈静然[3]2012年在《遂宁市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研究》文中认为根据近几年中央连续下发的一号文件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于“叁农”问题尤为关注,其中指出,要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来助推“叁农”问题的破解。但是无数学者的研究都表明财政支农支出绩效出现了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四川省遂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遂宁市财政支农结构及其支农绩效进行分析评价,运用计量方法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文章对财政支农、支农结构及支农绩效做了一定的解释。通过研究相关理论和文献,结合遂宁市的基本情况,提出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业产值、畜牧业产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粮食产量六个被解释变量。其次,在进行模型回归之前,本文做了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排除了可能存在伪回归的变量,并且进行了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是畜牧业产值和农村居民人均总支出的格兰杰原因,但不是其它四个因变量的格兰杰原因。通过对财政支农长期关系的研究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畜牧业产值可以增加0.8156%,而农业产值为0.4239%,财政支农支出对畜牧业的作用比农业大。同时农村居民人均支出增加0.5155%,收入增加0.6033%,说明财政支农对二者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粮食产量只增加了0.0302%,说明财政支农对粮食产量影响非常小。通过建立ECM模型,结果说明长期均衡趋势误差校正项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短期作用效果明显。文章还从财政支农结构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但由于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过高,从总体上进行判断,所得结论基本与前面一致。文章最后对遂宁市的实证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财政支农支出不稳定、支出与产值不匹配、支农结构不合理、资金监管不统一等影响其财政支农发挥作用的原因。同时发现自2000年以后,遂宁市财政支农支出绩效有明显的下滑趋势,针对于此,文章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原因,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意见。
薄贵利[4]2004年在《中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深化地方行政体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分析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教训入手,依据新世纪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分析,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新世纪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地方公共行政体制,在此为核心,系统研究和论述了为实现这一改革目标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论文共分七个部分。 一、跨世纪的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在这一问题中,概述了中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进程、创新探索和主要成效,分析了中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进展积极,成效显着,并取得了重要的经验,但也存在着值得记取的教训。提出,在新世纪,继续有效地推进地方行政体制改革,需要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长远战略和具体规划。 二、建立与完善地方公共行政体制。在这一问题中,系统分析了新世纪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地方公共行政体制,指出,这一
叶勤良[5]2005年在《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通过对苏南模式制度发展历史的剖析,研究政府行为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制度安排的作用。政府是制度最大的供给者,政府在提供制度安排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会考虑社会效益和社会稳定。政府通过引导诱致性制度变迁和采取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方式的混合使用,以制度平衡社会各方,在市场化过程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避免了农村经济革命性变革导致政府治理危机的局面。围绕这一核心线索,本文的研究步骤如下: 首先,导论部分,在清理研究国内外学者的学术成果以及自己多年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核心线索,即从苏南模式发展历史上的两次制度变迁为分析依据,揭示地方地府通过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两种不同的制度变迁方式,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保证社会治理稳定,印证了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叁者统一关系的正确性,并以此作为理论假设,然后再围绕这一理论假设,提出了本文的基本架构以及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其次,论文的第一章,主要是廓清本论文在研究分析时所需要运用的概念,“制度及制度变迁”、“苏南模式”、“政府行为”是本论文涉及到的叁个主要关键词,在研究苏南模式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政府行为时,对这叁个词的有关概念进行阐述是有必要的,特别是给予政治学诠释,更是便于论文的研究与阐述。 再次,以政府行为为线索,通过历史、比较、实证的研究分析,揭示出基层政府在农村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即政府引导诱致性制度变迁,并出于社会长远利益考虑,组织实施强制性制度变迁,其混合运用两种制度变迁方式,目的是为了促使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化过程中,确保社会治理的稳定;同时,通过与温州模式的比较和无锡县的实例分析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而且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政府这种作用愈益明显而不可缺少。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论文的第二到第四章。 论文的最后一章,分析研究政府、社会、市场与制度的关系。政府的目的是发展,社会要发展,市场也要发展,而发展的支撑框架是有效且相对较优的制度安排。构建平衡协调的制度框架,是现实社会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政府的制度安排以及对制度变迁方式的运用,保证经济革命性变革的同时政权治理基础的稳定。国家市场化过程中,以政府为主的这种制度安排,是社会转型时期的显着特色,是行之有效的,本论文将这样的政府概称之为“发展型政府”。 正是由于苏南模式是中国特色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模式,所以,苏南模式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特别是从政治学角度来研究苏南模式,在
浙江省乔司监狱课题组[6]2011年在《从服刑人员到合格社会人(一)——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浙江省乔司监狱承担的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课题《从服刑人员到合格社会人——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经过相关专家的评审鉴定,认为具有创新性强、前瞻性强及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对我国的监狱实践部门改革和完善罪犯教育改造方式具有借鉴作用,值得对此成果进行推广。由此,本刊编辑部拟从本期开始,将该成果的重要部分连续刊登,希望能够对从事罪犯教育改造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翟中东, 孙霞[7]2012年在《2011年中国监狱理论研究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本年度出版动态根据不完全统计,本年度公开出版的图书有:张苏军主编,丁传庆、戴艳玲副主编的《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与刑罚执行方式改革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徐为霞等着的《监狱突发事件应对机制与处置实务》(中国检察出版社);于爱荣、魏钟林等着《监狱囚犯论》(江苏人民出版社);于爱荣等着《监狱警察论》(江苏人民出版社);王志亮着《清末民初:中国监狱现代转型肇始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武玉红主编《监狱管理经典案例》(中国法制出版社);王志亮主编《监狱工作实务》(中国法制出版社);马志冰、焦宁亚主编的《监狱文化建设与监管安全工作研究》(法律出版社);张学超主编《罪犯矫正学
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南湖监狱联合课题组, 梁帅[8]2011年在《外省籍罪犯假释问题研究——以浙江省南湖监狱第一监区为样本》文中提出一、样本的选取与调查为更好地了解外省籍罪犯的假释情况,我们选取了浙江省南湖监狱第一监区为调研对象。一是因为该监区所押罪犯以浙江省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市所属看守所送押执行为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008年、2009年度外省籍罪犯分别占到在押犯的79.3%和75.3%。2010年截至9月份,在押罪犯1418人,其中外省籍罪犯为1013人,占押犯比为71.44%。二是因为从2010年9个月的统计数据看,外省籍假释罪犯占所有假释罪犯的比例为72.63%,即假释人数95人,外省籍人数就有69人。外省籍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课题组, 吴玲[9]2014年在《昆明率先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增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的增收问题是我国“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昆明市委十届叁次全会提出,到2017年,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中,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是难点和关切点,对加快昆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针
徐长玉, 陈兵建[10]2011年在《基于马克思分配理论视角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日趋扩大。从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视角看,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效率优先的国家收入分配政策导向及国家在抑制分配不公方面的作用不力,是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基于此,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必须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调整和完善国家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抑制分配不公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健全遂宁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分析[D]. 张学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04
[2]. 乡级治理现代化研究[D]. 范拥军. 河北师范大学. 2016
[3]. 遂宁市财政支农资金绩效研究[D]. 陈静然. 四川农业大学. 2012
[4]. 中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研究[D]. 薄贵利. 吉林大学. 2004
[5]. 制度变迁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 叶勤良. 复旦大学. 2005
[6]. 从服刑人员到合格社会人(一)——以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J]. 浙江省乔司监狱课题组.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1
[7]. 2011年中国监狱理论研究综述[J]. 翟中东, 孙霞.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2
[8]. 外省籍罪犯假释问题研究——以浙江省南湖监狱第一监区为样本[J]. 湖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南湖监狱联合课题组, 梁帅. 犯罪与改造研究. 2011
[9]. 昆明率先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城镇居民低收入群体增收对策研究[J]. 中共昆明市委党校课题组, 吴玲. 实践与跨越. 2014
[10]. 基于马克思分配理论视角的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研究[J]. 徐长玉, 陈兵建. 《资本论》研究. 2011
标签: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 社会保障体系论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行政体制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政府支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财政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苏南模式论文; 经济学论文; 农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