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两代妈妈讲讲育儿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代论文,妈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温暖回顾:
孩子的哺养和教育,是父母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社会发展的体现。每一代孩子的成长,都会折射出社会的变化。30年来,从“让孩子填饱肚子”到“讲究营养均衡搭配”,从“6~7岁上学前班”到“2岁上幼儿园”,育儿过程经历了从“放养”到精细“科学化”的巨大转变。
孩子,永远是家里的宝贝疙瘩。但这个“宝贝”到底应该怎么带,每个家长都有着自己的一套理论。多少年来,这本“育儿经”一直经历着一轮又一轮的变迁,并展现出其时代的烙印。
80年代:规划型
提前给孩子规划人生
宋芬(52岁):我生女儿的时候是1980年。那个年代生孩子,生就生了,没见谁想那么多。我和丈夫在单位都很忙,所以谁也不能把心思全放在孩子身上,只能轮流管。
我女儿断奶很早,1个月就给她喂奶粉了。因为怕烫着她,每次喂前,我都把奶瓶放在嘴里试试温度。3个月时,我开始给她吃蛋黄,4个月喂烂面条。她大一点了,特别不爱吃饭,必须得边哄边喂,有时太费劲了,就开电视让孩子看,达到多喂几口的目的。
老人都说孩子怕冻不怕捂。每到降温,我就给她捂上厚厚的一层,晚上反复起来,看是不是又踹被子了。
她小时候爱让人抱着,无论在家还是在外面,我都抱着她,全家一起看电视时,每次她不老实,就得把她放在腿上,又拍又晃,有时还得使劲地颠,这才听话。
女儿几个月的时候,就让她学走路了。一来担心地板脏,不愿让她在地上活动;二来怕爬的时间长了,耽误了学走路。
我们特别重视孩子的学习,每天监督她做作业,否则不能下楼玩。我妈说,邻居的孩子,小时候都没怎么管,现在也都挺有出息的。可我觉得不对,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完全看家长怎么描绘,怎么给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我们从小就给孩子做了规划,上什么小学,考什么高中,学什么乐器,准备多少钱留着出国上学用。
新一代:信息型
照着书本养孩子
王睿(28岁):怀宝宝时,家里所有的家务活都不用我干,每天的菜谱也都由家里人精心烹制。婆婆每天变着花样给我做补汤,全家人都围着我转。
怀孕时,我买了很多书“恶补”,还上网搜索一切需要的育儿经验,常常泡在网络育儿论坛里,和年轻妈妈交流心得。
孩子刚生下来时,我什么都不会做,尿布不会换,奶粉不会喂,大部分时间都是婆婆和大姑在照顾。一次心血来潮,把孩子带回自己家,结果,孩子晚上受了凉,得了支气管炎。
听说给孩子喂奶要严格按照每两三个小时一次的频率,所以孩子睡着了我也要把他弄醒喂奶。有人说孩子在四五个月前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睡觉时会惊醒,需要大人在一边陪伴,我就抱着他睡。
可再注意也有出问题的时候。一次给孩子喂朋友从美国带回的高级液体奶粉,结果他连续10天不大便。这可把我急坏了,心急火燎去了医院。医生左看右看觉得孩子没病,后来得知孩子吃的是美国奶粉才找到根源:原来美国的奶粉并不适合中国儿童,孩子吃了火气很大就不排便。
在教育方面,我崇尚一切以孩子快乐为目标的“开放式教育”。我会带他听音乐、看戏剧、到游泳馆健身等。我们这一辈的新妈妈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想法比较先进。一次,儿子在客厅自己跑着玩,脚下一滑摔了一跤,我看在眼里却不去扶,他四下张望,撇了下嘴,就自己爬起来,什么事也没有地去玩了。
摘编自《生命时报》
2007.5.29第14版
简评:
相对于父母代代传承的育儿经验,80年代出生这一批新妈妈可能会有不少源自科学的育儿知识。普遍拥有较高学历的“独生父母”们往往借助网络的力量来拓宽育儿知识的来源。新媒体、专业书籍、长辈传授经验,成为当代育儿的“三大法宝”。因此,育儿知识已从传统意义上的口口相传,变得更加多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育儿观,了解上一代人育儿的得失,将帮助80后妈妈反思并调整自己的育儿观,使观念及方法既汲取传统的精华,又拥有先进的现代理念,从而培育出更具创造潜能的下一代。
编后:
本期焦点关注,仅仅展示着一个侧面,一个瞬间。《幼儿教育导读》30年的发展历史,正是中国社会、家庭、教育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她一直寄托与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期望与厚爱。
30年,是而立之年,在杂志面临承上启下的时刻,在又一个新的开始的时候,《幼儿教育导读》将在继续准确传播育儿知识的同时,在更宽阔的视野和更高的起点上,以一个有丰富文化内涵、有科学知识积淀、有多元价值观念、有开放办刊心态的幼教媒体,出现在今天父母的生活中,继续并进一步发挥一个小刊物的大作用。《幼儿教育导读》依然年轻,《幼儿教育导读》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