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作者索引

2003 年作者索引

一、AUTHOR INDEX TO 2003(论文文献综述)

崔琦[1](2020)在《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理论与实践探究 ——以台湾地区八贤村营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城乡对立转向城乡融合的关键时期,乡村要找到其特有的发展优势,需要在多个层面和维度上进行改革。2017年我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的优势在于生态,这一优势决定生态乡村的建设必然成为我国乡村的发展方向。结合当前网络信息化时代下乡村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乡村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需要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这种“智慧”不单指技术,也是以更加细致的思维方式看待乡村营建。基于此,本文以“生态智慧乡村”为导向,在研究其相关理论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以一个在生态智慧营建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乡村—台湾地区八贤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其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策略与经验,以此丰富“生态智慧乡村”的理论构成,促进乡村振兴,并结合生态智慧乡村的研究进行相关实践设计。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理论研究基础,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部分对生态智慧乡村八贤村展开对象研究,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部分是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启发与典型实践设计探讨,主要为第六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作者对两岸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并于2019年上半年作为交换生在台湾地区乡村进行实地调研,访问当地不同乡建参与者,重点对八贤村多个规划的主编者和乡村营建带头人进行深度访谈,以此完善论文的科学性。采用系统分析法和专家意见法构建生态智慧乡村要素构成系统,通过对八贤村生态营建的研究,结合乡村发展现状进行可借鉴的经验总结。第二章:主要包括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重点研究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实践进展,其在乡村营建中取得一定成效,为分析研究对象八贤村的各项营建策略提供背景支撑。第三章:从概念内涵、相关理论和要素构成系统三个方面初步构建生态智慧乡村理论体系,完善生态智慧乡村理论研究。第四章:以永续发展为核心的多层次规划体系对于指引八贤村进行生态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八贤村生态营建策略与特征的重要组成。本章对八贤村历年规划、区域规划和农村再生规划进行系统分析,总结规划特征,并对规划实施状况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第五章:对八贤村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归纳为凝聚“自下而上”生态营建共识、生态营建技术与方法、以生态农业为本的多元产业活化和生态智慧营建五个方面。第六章:基于对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启发下,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并进行相关实践设计,该设计是一款立足生态智慧乡村建设,虚拟与现实参与式的农产过程增值,连接城市人群与有机生态农场的多元综合服务平台,并阐述其对于营建生态智慧乡村的意义。第七章: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客观分析论文不足与展望之处。本论文的特色在于理论结合实践开展研究,探究并丰富生态智慧乡村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分析基本符合生态智慧乡村愿景的八贤村的营建过程与策略,结合我国乡村发展状况进行建议,在建设生态智慧乡村的研究背景下进行相关创新实践设计。

叶济凡[2](2020)在《基于SpringBoot与Vue框架的中文社科论文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科研究知识水平的发展,社科知识也在快速的更新迭代,论文库也随之日益庞大。在日益庞大的论文库面前,当研究人员希望全面了解某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深造,前期往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查找相关论文,甚至错过一些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提高论文的检索效率,以此提升科学研究生产力是一件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另一方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算法日渐成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文本提取,主题提取等相关方面,为使用自动化处理大批量的论文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通过自动化而不是通过人力对论文进行检索分析,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生产效率。本文针对目前国内社科论文分析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目前对大数据文本方面处理技术的发展,提出采用Citation-LDA(Citation 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与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 from Transformers)模型进行运算,同时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社科论文相关信息进行挖掘,整合与展示。Citation-LDA模型是基于引文的LDA模型,由于论文引文信息包含的信息较多且篇幅较小,使用引文信息来进行模型的运算可以大大加快运算的速度,同时降低了噪声影响。通过Citation-LDA模型,不仅能够发现论文主题,同时根据引用信息,还可以总结出主题流变以及发现主题下的里程碑论文。而BERT模型则从另一个角度来对文章主题进行挖掘。通过BERT模型,所有的论文都可以表示为一个词向量,而通过对词向量的聚类,可以得到主题相近的论文簇。通过对论文簇进行主题提取,可以得到所有的主题以及每个主题下的论文以及论文的排名。以上两种模型互相结合,能够较为准确的总结出论文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结合对论文其他相关信息的处理,最终可以向研究人员展示包括论文主题,主题流变与发展,论文作者研究领域,论文相关研究方向的里程碑论文等一系列深层次的信息,方便研究人员进行相关论文发展方向的探索。在结构方面,项目是一个web项目,主要采用Springboot进行项目的搭建,使用Elasticsearch来作为存储引擎,方便信息的快速查找。模型使用python脚本进行编写,模型运算结果储存在Elasticsearch以及文件系统中。前端方面则采用BootStrap框架与Vue.js框架来实现相关运算结果与数据的可视化。本文运用到的所有数据来源为南京大学数据中心以及社科类论文全文PDF文件。本人在项目中承担了数据分析中关联作者分析以及数据统计部分,分词训练,以及项目前端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李红薇[3](2019)在《郭沫若金文着作的文献学研究 ——以《两周金文辞大系》爲中心》文中研究说明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方面贡献卓荦,其代表作《两周金文辞大系》依年代与国别科学系统地整理了两周金文,开创了“标准器”断代法,奠定了现代金文研究的范式。该书是郭沫若所有学术着作中修改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久的一部,是其金文研究最重要的着作。本文以《两周金文辞大系》爲中心,参照郭沫若历史考古着作中相关意见,从文献学角度对郭沫若金文研究进行整理与研究,梳理其观点演变脉络。钩沉书信、日记等相关史料,着重探求作者观点变更的背景及原因,尽可能还原郭沫若学术研究历程。本文主体由六部分组成。一、绪论。简要介绍古文字学术史研究概况、郭沫若古文字学的研究现状,分析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叙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二、《两周金文辞大系》成书史及其版本概述。从文献学角度厘清《大系》成书过程、版本源流及嬗变情况。三、《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研究。对所收器图、铭文逐一溯宗考源,辑录诸版差异,从学术史的角度认识其价值。四、《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研究。利用校勘学方法核对诸版差异,参以郭沫若其他论着,梳理观点演变脉络,最後探讨郭沫若金文学着作的版本问题。五、专题研究。该部分包括《郭沫若全集》金文着作相关问题的考订;新见日藏郭沫若手批《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的介绍研究;订正关於《大系》版本信息的错误记载并分析产生的原因;以《臣辰盍铭考释》爲例从文献学角度解剖郭沫若论文写作、出版环节中产生的各类问题并阐释成因。最後,论文写作过程中间有所得裒爲“读书脞录”一节。六、附录。包括《大系》器名异称表、郭沫若历史考古类着作版本综览、郭沫若金文着作编年、着录简称表四部分。

李忠兵[4](2019)在《《术语学:对象、方法、结构》(前言、绪论)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任何学科都应建立在理论系统和用于阐释相应理论的术语系统的基础之上。本文是基于对术语学专着进行翻译分析,了解术语学专着的语言特点,掌握翻译术语学资料的基本原则,总结术语学翻译的基本经验。笔者针对所翻译的前言和绪论部分,分析了原材料的语言特点。总结术语学的文本语言特点。对词汇(术语、复合前置词、同义词等)进行翻译案例实例分析。对句子(形动词短语、被动结构形式、长难句)进行汉译实例分析,分析过程中运用了合译法、分译法、顺序法、逆序法、主次分译法及综合法等翻译方法。此外笔者从译前准备,材料分析两个方面对翻译过程进行了描述,以及对此次翻译实践做了简要总结,主要从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以及翻译心得体会两部分来阐述。术语翻译研究不仅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原则或者标准,更是为了提高译者的专业知识能力,进而让译者可以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在充分理解术语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翻译。因为术语学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术语学术语的精确翻译难度又大,所以翻译好术语学方面的着作能为以后在各个领域从事翻译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李朝露[5](2019)在《景颇族孤儿故事研究》文中认为景颇族孤儿故事主要围绕故事的主人公孤儿展开故事的讲述,由于其内容精彩、情节曲折、思想深刻,因此受到景颇族人的喜爱并得以广泛流传。在景颇族孤儿故事中,其中包含了许多民间故事中常见的故事类型和母题,如:“田螺姑娘”型、灰姑娘型、感恩的动物等故事类型,以及化身变形、难题考验、神奇宝物等母题。但由于故事文本结构的复杂性,本人在对景颇族孤儿故事的文本进行相关理论和概念的分析时,为了更加符合文本实际采用如下策略:在收集大量景颇族孤儿故事文本的基础之上,参照AT分类法和丁乃通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的同时,根据异文中情节、人物等所组成的故事结构对景颇族孤儿的故事类型进行划分。同时本文在进行故事类型划分的基础之上,再从中概括出景颇族孤儿故事中的几个具有普适性的主要母题,以此达到对景颇族孤儿故事文本进行更为精细的分析。最后本文将景颇族孤儿故事放置于景颇族的历史进程和社会语境之中,对其所蕴含的景颇族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展开相关论述,探寻景颇族孤儿故事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此达到对景颇族孤儿故事较为整体、全面的把握。

李梦婷[6](2019)在《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文中研究说明近四十年发展历程中,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企业档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使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得到爆炸指数的增长,诞生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学术着作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文献,丰富了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知识积累。在实践领域,出现了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学者,以及各类国有企业、档案局(馆)、高等院校等专业性研究机构,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了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的视角。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读秀学术搜索引擎等多种文献数据库的日益更新完善,使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角度,跟踪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知识网络的发展状态与历史演进成为现实,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完备的数据基础。为了进行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探究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主体合作关系和内容主题演变规律,本文运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文献计量分析工具BibExcel,和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Gephi、Ucinet及其组件Netdraw,针对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读秀学术搜索引擎收录的近四十年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相关文献,从年代分布、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引用关系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将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文献量变化、学科分布特征、基金支持情况、研究主体演变、热点主题内容、主要研究领域以及作者、期刊、文献的共被引关系,用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出来,总结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思考建议,为今后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述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科研意义,参考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发展进程及知识图谱技术应用现状,系统介绍本文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针对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具体说明,表达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二章为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通过介绍可视化软件的产生及发展,对本文的样本收集、数据来源、选文标准进行解释说明,为后文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第三章为企业档案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对近四十年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的总体概况进行描述,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专着等不同文献类别分析介绍了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详细探讨期刊论文的来源及核心期刊的载文特点。并从学科分类、基金支持等不同角度对企业档案管理论文数量的演变规律、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分析。第四章为研究主体的知识图谱分析。研究主体包括作者和机构两个方面,通过统计研究主体的发文数量、第一作者数量、核心期刊载文数量等属性,总结出我国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核心机构群的发文特点及分布规律。从研究主体的机构类型、地理分布、首次发文时间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第五章为研究主题的知识图谱分析。通过SPSS、BibExcel软件中的文献计量功能统计企业档案管理研究领域的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依据关键词的主题内容进行知识聚类。结合不同时代特征分析历年发文量和关键词的演变,分别讨论各研究阶段的发展特点与热点主题,并总结归纳近十年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研究前沿。第六章为共被引知识图谱分析。包括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文献共被引三个方面。通过对CSSCI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展示,从发文作者、载文期刊等维度勾勒出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领域的共被引关系。通过分类统计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企业档案主题论文进行归纳分析。第七章为针对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分析与思考,总结我国近四十年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徐思凡[7](2019)在《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媒介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其媒介理论的着名命题——“媒介即讯息”。该命题强调了长期以来被研究者忽视的“媒介”的重要性,并以其独特的神喻式表达方式提示了有关媒介的丰富思想,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指出真正影响人类文明史的乃是不断发展变革的媒介,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内容,这使得人们重新审视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态及其原因。美国媒介环境学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花费十七年时间写出的巨着《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则从欧洲近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三个方面出发,论证了印刷媒介为近代欧洲带来的巨变——它是欧洲走进现代的“动因”,有力地证明了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由于麦克卢汉神喻式的表达方式,人们对这一命题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理解。他关于“媒介窃贼,内容鲜肉”的比喻带有一定的“技术决定论”倾向,极易使人们忽视“内容”在传播过程中重要性。然而,中国社会并没有产生类似西方的社会巨变,与爱森斯坦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印刷媒介反而给宋明社会带来了某种程度的稳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印刷媒介所承载的内容——宋明理学。因此,本文将从内容重要性的角度来反思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命题。本文重点梳理了中国印刷媒介从唐末至宋明的发展史略,并结合科举制度史、宋明理学史来阐释权力对印刷媒介内容的利用与控制。经过深入研究,本文现有以下研究发现:首先,媒介本身的技术属性固然重要,但其在内容方面的影响力仍旧不容忽视。在内容方面,西欧印刷媒介承载了大量有关变革甚至革命的内容,而中国印刷媒介则被用来传播有助于社会稳定的宋明理学。随着宋明理学的广泛传播,异端言论渐渐失去了生存的舒适土壤,任何有违正统的言行都会招致大众的反对。其次,中国印刷媒介的发展与儒学复兴运动相伴而生。在印刷媒介的助力下,儒学重新占据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主流位置。宋初儒学一反汉唐儒学的繁杂与琐碎,大胆地吸收佛老思想,建构起思辨性更强的思想体系——宋明理学。得益于科举制的推动作用,印刷媒介成为宋明理学思想的重要载体,从而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其三,统治者对王朝稳定的追求改变了中国印刷媒介发展轨迹。在印刷媒介诞生之初,统治阶级并不了解这种新媒介所具有的优势,直到五代末期,政府才开始组织大规模的典籍刊刻活动。进入两宋以后,统治者逐渐意识到印刷媒介之于政治的重要性,他们成立了专门的官方出版机构,出台各类相关法令,严厉打击不利于王朝统治的出版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从整体上看,中国印刷媒介承载着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宋明理学思想而不是引发社会动荡的变革性内容,这间接地促进了宋明社会的稳定,体现了权力和内容对印刷媒介的重要影响。因此,我们既不能对麦克卢汉“媒介窃贼,内容鲜肉”的比喻做出过度解读,走上技术决定论的道路;又要考虑“媒介即讯息”命题在中华文明中的适用性,批判地审视不合乎我国媒介发展特点的媒介理论。

杨奇[8](2017)在《唐陵遗址石刻保护研究 ——以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概念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陕西渭河北岸,历来为古代帝王建造陵园的风水宝地,唐王朝有18座帝王陵园就营建在渭河以北的北山体系,唐王朝的帝陵大都以山为冢,大多陵山的神道两侧依次列置石雕,其数量之多,造型之精美,绝无仅有,18座唐陵遗址至今排列有序。唐陵遗址蕴含着千年历史文化信息,是历史文化的反映,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文化脉络,同时唐陵遗址本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景观,陵园现存地面石刻资源丰富,长期以来备受学界与地方旅游部门的关注,唐陵遗址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在向世界各个国家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及精湛的东方雕刻艺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唐陵遗址所辖区域,由于自然因素、历史原因、环境原因、城乡一体化建设、国家基础工程建设项目的开发、农业生产生活、文物盗窃现象的发生,加上所辖各区县地方政府缺乏整体而可持续发展与规划思路,盲目而过度的开发使得唐陵遗址的保护与利用面临着危机与挑战,因此,唐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利用及文化传承关系的深度挖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陕西唐陵遗址为研究背景,以唐泰陵石刻保护为研究落脚点,通过“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的形式并尝试概念性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具体实施方案,在充分展示挖掘和保护唐陵石刻艺术这一文化靓点的同时,弘扬和传承唐陵石刻文化,重塑民族自信,找回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为当地旅游开发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战略。

韩凌燕[9](2017)在《焦虑的心象风景-《蜻蛉日记》研究》文中提出《蜻蛉日记》是日本日记文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平安女性日记文学的嚆矢。在文学体裁中,日记文学虽属正统文学样式,但相对处于边缘位置。《蜻蛉日记》的诞生,对女性日记创作来说具有开创性意义,对日记体文学作品来说也意义重大。日记文学的真实性和个人化特点,符合《蜻蜓日记》作者的创作需要。日记中,作者对自我人生经历的真实记录、对自我情感的披露、对自我内心的观照等,对后世的日记文学、自照文学、私小说等有着深远的影响。本论文从作者序文中记述的虚无和无所依靠的自我感受展开,采用了文本细读、心理分析、文学批评等方法,结合记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存在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日记内容、作者的经历和心理变化等进行了整理和研究,从而挖掘出作者心理上的“焦虑”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焦虑与虚无的关联,探讨了作者对焦虑的自我超脱,以及在实现自我存在价值上的努力。本论文首先梳理了“日记”到《蜻蛉日记》的发展脉络,并对《蜻蛉日记》的作品名作了考察和分析,明确了“かげろふ”的意义指向和中文翻译。论文探讨了作者作为文学创作者的成长背景,旨在揭示其文学素养为日记创作提供的可能性。作者藤原道纲母,出身于中下层贵族地方官家庭,父亲官位不高,但颇具管理能力和文学素养,为其成长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家庭文化氛围。作者生活范围相对狭小,生活经历和个人感受大都与身边家人有关。论文简要梳理了作者的周边人物关系,明确了丈夫在其相关社会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探讨了作者对父亲、丈夫与儿子的生活依赖和情感期待。本论文对日记记事和相关心理表现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厘清作者的心路历程。婚后生活中,丈夫的情感背弃和逐渐疏远、与家人之间的生离死别等,使作者遭受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和精神压力。现实迫使作者在经历中挣扎着完成了从女儿到人妻再到人母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堆积了大量的消极情绪,心境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本论文在作者具体心理表现的基础上,整理了日记中的情绪词。日记中的诸多不良情绪表现,在心理学上一般归结为“焦虑”。作者的虚无感和焦虑情绪的堆积存在着密切联系。焦虑情绪记忆是作者创作日记时的牵引线。通过对焦虑情绪的梳理可以发现,作者的焦虑经历了潜伏、爆发和回落的发展过程。在焦虑中寻求解脱,体现了作者在心理上的自我成长。自然、宗教活动和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缓解和平复了作者内心的焦虑,使其心灵和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净化。《蜻蛉日记》虽以作者与丈夫兼家之间的夫妻关系为主线,但也暗含了作者在存在焦虑中对自我价值的探求。论文探讨了作者的自我认识、自我观照和反省、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分析了作者自我意识的局限性,以及作者对他者认同和社会认同的依托和期待。作者生活在日本社会从母系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期,经济来源相对匮乏,加上社会身份和权力的缺失,使其不得不在生活上依靠身边的男性。但作者却能在相对缺乏独立的生活中,依托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积极地辅助丈夫和儿子的文艺活动,并通过日记这种不同于当时虚假物语的创作形式,实现记录自身真实经历的初衷。从某种意义上说,作者通过日记获得了对自我存在的确认,并通过日记文学创作一定程度上证明并实现了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杜立芳[10](2018)在《刘少奇研究史》文中指出“刘少奇研究史”,将对刘少奇生平思想宣传和研究的发生发展、主要内容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对刘少奇研究的各个方面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进行相关的背景条件分析阐述,概括其研究的特点和价值,并将选取代表作,对内容、思想、成就、方法乃至缺陷进行理论性的分析和评论,点面结合,是刘少奇研究成果较为全面的系统的细致的梳理和评介,是展现刘少奇研究的发展史。这个课题尚未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使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的研究进行研究,有助于总结刘少奇的生平思想研究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推动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等的进一步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思想理论价值,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耻辱救亡和中国工人运动时代的到来催促对刘少奇这一革命人物的宣传和研究。这一时期的宣传和研究主要包括:少小时的他评和自评;生平事迹的报刊报道;中共党内评价;简要的刘少奇传记作品。刘少奇重要着作的出版也有重要宣传和研究意义。总体而言,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成果相当有限,大都是对刘少奇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等各方面思想理论的真实报道和出版宣传,研究是零星的、不系统的,是刘少奇革命实践和理论活动最初的研究宣传资料,这些研究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宣传了中国革命。《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一文由民国时期创办的《新闻杂志》于1949年4月17日第3卷第1期发表,这篇文章呈现出“篇幅长、详细具体”深度报道的特点,是1949年之前刘少奇评传中引人注目的一篇。此文作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二章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宽松的社会氛围、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提上日程、炭子冲刘少奇旧居对外开放等等,使有组织有计划地研究刘少奇生平思想有了可能性,由于刘少奇是不主张对自己的宣传研究的,没有《刘少奇选集》等真材实料做支撑,对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科学研究很难开展起来,研究成果也只能是零星的,多见于一些文章理论的宣传、对刘少奇活动的一些报道和一些老同志对刘少奇革命斗争历史的回忆性文章。它们是极其宝贵的原始资料,也是开展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一些基础资料。建国后十七年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出政治化倾向明显,研究成果具有预热性、宣传性、不系统性等特点,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实践上推进和理论上积累的价值。《刘少奇同志在山东》是在“大跃进”的热潮中编着出的诸多宣传报道性的小册子之一,主要记录了刘少奇在山东的视察情况,是此时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刘少奇地域性生平活动报道的小册子。吕振羽、江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记述了刘少奇1942年3月到1942年12月底期间回延安途中革命斗争的历史,展现了英明决断、光辉伟大的领导人形象,是一篇幅较长的回忆文章。这儿都视为代表作分析评述。第三章曲折和歪曲(1966.5-1976.10)。即“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破坏了学术研究的正常秩序。“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非法打倒,刘少奇研究多为污蔑伪造不实之词,是“失真”的研究。“失真”的研究集中体现为:报刊杂志文章对刘少奇的大批判;各类书籍小册子对刘少奇的批判;中共党史书对刘少奇污陷、批判,而此时张志新等喊出人民心声。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具有政治宣传性,歪曲性、粗糙性等特点,没有任何学术价值,而有不少研究的教训可以记取。《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一书,主要是对炮制出来的一个个所谓的刘少奇叛徒集团进行批判,同时也对刘少奇很多思想言行进行批判,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批判刘少奇书籍,这里作为评介的代表作。这时大陆外的研究略显客观,如美国洛厄尔·迪特默《刘少奇》等。第四章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从“文化大革命”结束到刘少奇百年诞辰。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两年,中国处于徘徊中前进的状态。学术界学术研究的局面尚未打开,刘少奇研究依然属于学术禁区。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全面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想、政治、文化等政策环境的改变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的正常化、学术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80年2月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后,刘少奇研究的春天开始到来。最初,研究的文章较多,多是纪念性的,或者着重批判林彪、“四人帮”对刘少奇制造的种种污蔑不实之词,带有拨乱反正、澄清历史是非的性质。由于《刘少奇选集》和他的各种专题文集相继出版,刘少奇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积累,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始,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水平也不断提高,出版的书籍逐步增多,研究涉及到刘少奇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活动以及在经济、政治、党建、统战、教育、文艺等各方面思想理论。1988年7月陈君聪《刘少奇的思想理论研究》出版,1992年1月陈绍畴《刘少奇在白区》出版,1992年8月王世谊《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出版,1993年4月商孝才《刘少奇哲学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1月谭献民《刘少奇建党思想与民族传统文化论纲》出版,1996年9月黄峥编《刘少奇的最后岁月(1966-1969)》出版,1997年7月李万青《刘少奇统战思想研究》出版,1996年9月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刘少奇年谱》出版,1998年10月《刘少奇传》出版,等等。刘少奇百年诞辰之际,掀起了刘少奇研究和宣传的高潮,研究宣传刘少奇的图书总数达到60种之多。总体看来,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经历了由比较粗线条的勾画到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这一时期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真实过程,还原了被歪曲的刘少奇的光辉形象和风貌。研究中中国共产党的决策指导思想、领袖的思维逻辑方法和道德风范一览无遗,发挥了正能量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刘少奇在白区》一书,系统地记述了刘少奇在白区的斗争实践活动和思想理论上作出的独特贡献,是刘少奇白区工作研究最具权威性和最有代表性的着作,文中作为刘少奇实践和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一书对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方面主要思想理论作深刻、多方面的考察研究,是第一部深入系统地研究刘少奇党建思想的专着,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在众多学术成果中,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和《刘少奇传》最引人瞩目。《刘少奇年谱》,以翔实可靠的历史文献和档案材料为依据,对人物资料进行了具体的考证和梳理,准确、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了刘少奇的生平事迹、革命实践、思想发展和理论贡献。《刘少奇传》,以大量文献档案、回忆录、采访录为基础,记述了刘少奇光辉的一生,反映了刘少奇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丰功伟绩。文中对生平研究成果《刘少奇年谱》与《刘少奇传》进行了比较性的评介。第五章巩固和深化(1999-)。全国各地各类研讨会的举办和刘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的成立等研究平台的搭建,再加上刘少奇相关文献资料的进一步出版,为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和更为丰富的研究素材。学术界对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向全面和纵深方向发展,研究内容涵盖刘少奇生平思想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方面,一些研究论着具有新领域的开创性,思维角度方式方法都比较新颖,丰富了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1999年至今,出版了60多本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专着。2001年2月鲁彤等《刘少奇在建国后的20年》出版,2001年12月胡长水等《刘少奇之路:一个伟人的奋斗与命运》出版,2005年7月王双梅《刘少奇与抗日战争》出版,2006年1月黄峥执笔《王光美访谈录》出版,2008年陈成文等《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出版,2009年1月黄祖琳《刘少奇家世》出版,2011年5月徐占全等主编《工运领袖刘少奇》出版,2014年5月董一冰《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出版,等等。这一时期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呈现研究内容的纵深性,研究成果形式的多样性,学术研讨和成果汇集呈现的常态化,特别是研究的现实视角和问题意识突出这些特点和价值。《刘少奇家世》一书,探寻了刘少奇家世的渊源历史,详细地介绍了众多的与刘少奇关系密切的亲属人物,这本书是在对家世人物生平事迹进行仔细调查和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完成的,史料价值突显。此书视为代表作分析。《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一书,记述了刘少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关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素质的一系列民生思想理论,比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刘少奇的民生思想,是研究刘少奇民生思想的第一本专着,开拓了刘少奇思想新领域的深入研究,文中作为刘少奇思想研究成果的代表作进行评介。王光美,与刘少奇共同生活了20年的妻子,作为刘少奇的秘书和最亲近的人,是刘少奇一手资料的获得者,对刘少奇宣传和研究贡献卓着,如刘少奇早期的口述资料和生平活动工作笔记,资料、文物的保存和捐赠以及纪念会和研讨会的参加,她还撰写和发表多篇回忆文章。访谈论着《王光美访谈录》,主角仍是刘少奇,文中对此进行了探究论述。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给以后的刘少奇生平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教训方面的参考,并推动刘少奇生平思想研究推陈出新、更出彩出色。

二、AUTHOR INDEX TO 200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UTHOR INDEX TO 2003(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理论与实践探究 ——以台湾地区八贤村营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振兴”
        1.1.2 信息化、智慧化发展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存在挑战
        1.1.3 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发展的先进性与试验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小结
2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研究进展
    2.1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研究进展
        2.1.1 生态智慧研究进展
        2.1.2 我国生态智慧乡村研究进展
    2.2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实践进展
        2.2.1 生态村
        2.2.2 智慧城乡
        2.2.3 生态智慧乡村
    2.3 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实践研究
        2.3.1 台湾地区乡村营建实践进展
        2.3.2 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相关典型实践
    小结
3 生态智慧乡村基本理论构建
    3.1 生态智慧乡村的概念及内涵
        3.1.1 概念定义
        3.1.2 内涵界定
    3.2 生态智慧乡村相关理论基础
        3.2.1 核心理论
        3.2.2 支撑理论
    3.3 生态智慧乡村要素构成系统
        3.3.1 要素系统构建方法
        3.3.2 构成系统的确立
        3.3.3 构成系统的要素释义
    小结
4 台湾地区八贤村以永续发展为核心的多层次规划体系评析研究
    4.1 分阶段侧重的历年相关规划分析
    4.2 区域生态联合的多层次规划分析:《北海岸农村区域亮点整和规划》
        4.2.1 规划评析
        4.2.2 规划文件编制结构
        4.2.3 规划工作程序
        4.2.4 规划特征总结
    4.3 以永续发展为核心的农村再生建设先期规划分析:《台北县三芝乡共荣社区农村再生建设先期规划》
        4.3.1 规划评析
        4.3.2 规划文件编制结构
        4.3.3 规划工作程序
        4.3.4 规划特征总结
    4.4 规划实施状况调查与分析
        4.4.1 规划实施前后对比调查
        4.4.2 功能分区发展现状调查
        4.4.3 规划实施状况分析
    小结
5 台湾地区八贤村生态智慧营建策略与方法归纳探讨
    5.1 凝聚“自下而上”生态乡村营建共识
        5.1.1 社区生态营建凝聚感的营造
        5.1.2 乡村生态营建带头人与村民参与意识的提升
        5.1.3 乡村生态营建组织
    5.2 生态营建技术与方法
        5.2.1 污水净化再利用:生态池
        5.2.2 无毒生产方式
        5.2.3 乡村垃圾减量与分类
        5.2.4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
        5.2.5 建立本地生物站点,增强保护认知
        5.2.6 乡村生态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5.3 以生态农业为本的多元产业活化
        5.3.1 以生态农业为本
        5.3.2 农产品加工业
        5.3.3 生态示范教育业
        5.3.4 生态乡村体验旅游业
        5.3.5 生态文化产业
    5.4 生态智慧营建
        5.4.1 居民的生态营建意识培育
        5.4.2 青年营建力量
        5.4.3 软件资源建设
        5.4.4 网络信息建设
    小结
6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启发及典型实践设计探讨
    6.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智慧乡村营建启发
        6.1.1 产业兴旺——以生态智慧为核心的多元产业活化
        6.1.2 生态宜居——立足乡村生态优势
        6.1.3 乡风文明——重视乡村软性资源和网络信息建设
        6.1.4 治理有效——建构“自下而上”的营建共识和力量
        6.1.5 生活富裕——吸引青年乡建力量
    6.2 基于生态智慧乡村启发下的创新实践设计探讨
        6.2.1 创新实践设计概述
        6.2.2 创新特色——虚拟与真实连接的农作过程可售化增值
        6.2.3 项目平台服务
        6.2.4 实践设计对于建设生态智慧乡村的意义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SpringBoot与Vue框架的中文社科论文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背景
    1.2 国内外文献计量学发展与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第二章 中文社科论文分析系统技术概述
    2.1 SpringBoot框架
        2.1.1 SpringBoot框架简介
        2.1.2 SpringBoot特性
    2.2 Elasticsearch搜索引擎
        2.2.1 Elasticsearch简介
        2.2.2 Elasticsearch数据存储结构
        2.2.3 Elasticsearch High Level Rest Client相关API
    2.3 jieba分词
        2.3.1 jieba分词简介
        2.3.2 jieba分词的相关算法
    2.4 Vue.js框架
        2.4.1 Vue.js简介
        2.4.2 vue-resource.js
    2.5 BootStrap框架
        2.5.1 BootStrap框架简介
        2.5.2 BootStrap框架特点
    2.6 Echarts库
        2.6.1 Echarts简介
        2.6.2 Echarts与Highcharts对比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文社科论文分析系统需求分析与概要设计
    3.1 项目总体规划
    3.2 系统用例分析
    3.3 数据分析模块需求分析
        3.3.1 数据分析模块用例图
        3.3.2 数据分析模块用例描述
        3.3.3 数据分析模块相关需求分析和非功能需求分析概述
    3.4 分词训练模块需求分析
        3.4.1 分词训练模块用例图
        3.4.2 查看分词结果模块用例描述
        3.4.3 分词训练模块相关需求分析和非功能需求分析概述
    3.5 系统总体设计与模块设计
        3.5.1 系统总体设计
        3.5.2 数据分析模块设计
        3.5.3 分词训练模块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文社科论文分析系统的相关实现
    4.1 导入数据的相关实现
        4.1.1 导入数据功能设计
        4.1.2 数据源方面代码
        4.1.3 Elasticsearch相关方法
        4.1.4 处理类与处理工厂
    4.2 分词训练模块的相关实现
        4.2.1 分词训练功能设计
        4.2.2 分词训练模块前端部分代码
        4.2.3 分词训练模块后端部分代码
    4.3 数据统计分析图表的相关实现
        4.3.1 Echarts绘制气泡图的相关实现
        4.3.2 Echarts绘制直线图相关代码
    4.4 关联作者分析功能的相关实现
        4.4.1 关联作者分析功能设计
        4.4.2 作者信息整理部分代码
        4.4.3 作者信息相关查询代码
    4.5 系统测试
        4.5.1 数据导入功能测试
        4.5.2 分词训练功能测试
        4.5.3 关联作者信息查询功能测试
        4.5.4 非功能性需求测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郭沫若金文着作的文献学研究 ——以《两周金文辞大系》爲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两周金文辞大系》成书史及其版本
    第一节 革命经历与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史学研究
    第二节 《大系》成书过程及体例
    第三节 《大系》版本递嬗
第二章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研究
    第一节 《两周金文辞大系目录表》研究
    第二节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编》研究
        一、《两周金文辞大系图编》器影来源考
        二、诸版《两周金文辞大系图编》差异
    第三节 《两周金文辞大系录编》研究
        一、《两周金文辞大系录编》铭文来源考
        二、诸版《两周金文辞大系录编》差异
    第四节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印章研究
第三章 《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研究
    第一节 57版与35版《大系考释》差异对照表
    第二节 02版与57版《大系考释》差异对照表
    第三节 诸版《大系》观点变动1考
    第四节 02版《大系考释》从何而来
第四章 专题研究
    第一节 谈谈《郭沫若全集·考古编》金文着作的编1问题
    第二节 新见日藏郭沫若手批《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1录
    第三节 一处误读牵出的连环错
    第四节 臣辰盉研究史
附录
    一、《大系》器名异称表
    二、郭沫若历史考古类着作版本综览
    三、郭沫若金文着作编年
    四、着录简称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4)《术语学:对象、方法、结构》(前言、绪论)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Аннотация
绪论
第一章 翻译过程描述
    第一节 译前准备
        一、译前材料分析
        二、其它译前准备
    第二节 工具使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翻译案例分析
    第一节 文本的词汇特点
        一、专业领域术语
        二、复合前置词
        三、同义词及词组的使用
        四、被动结构的翻译的词汇特点
    第二节 文本的句子特点
        一、形动词短语的翻译
        二、长难句的翻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翻译实践总结
    第一节 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二节 翻译经验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原文/译文
致谢

(5)景颇族孤儿故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来源
    (二) 景颇族孤儿故事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综述
    (一) 孤儿故事研究概况
    (二) 景颇族民间文学研究概况
        1. 景颇族民间文学总体研究
        2. 景颇族民间故事研究概况
    (三) 母题的相关观点
        1. 从叙事的角度界定母题
        2. 从功能的角度定义母题
        3. 本文主要借鉴相关学者对母题的界定及划分
二、景颇族孤儿故事的文本来源及流传
三、景颇族孤儿故事类型
    (一) 孤儿娶妻
        1. “田螺姑娘”型
        2. 感恩的龙
        3. 灰姑娘型
    (二) 孤儿得宝
    (三) 善良的孤儿得报答
    (四) 孤儿和恋人的忠贞爱情
    (五) 孤儿:正义的英雄
    (六) 机智的孤儿
四、景颇族孤儿故事的主要母题
    (一) 化身变形母题
    (二) 难题考验母题
    (三) 神奇宝物(魔术器具)母题
五、通过景颇族孤儿故事看景颇族民间文学
    (一) 景颇族孤儿故事广泛流传的原因
    (二) 景颇族孤儿故事对景颇族民间文学的体现
六、景颇族孤儿故事的文化阐释
    (一) 原始宗教信仰的体现
        1. 原始宗教信仰的体现
        2. 基督教、佛教的体现
    (二) 婚姻制度与习俗的体现
七、结语
八、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综述
        1.2.2 国外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工具
        2.2.1 统计分析工具
        2.2.2 文献计量分析工具
        2.2.3 知识图谱软件
第三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分析
    3.1 论文发表年度分布
    3.2 论文学科领域分布
    3.3 核心期刊载文统计
    3.4 学术着作出版分析
    3.5 基金项目资助分析
第四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主体分析
    4.1 研究者合作关系
        4.1.1 研究者共现分析
        4.1.2 核心作者发文统计
        4.1.3 近十年作者演进分析
    4.2 研究机构合作关系
        4.2.1 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4.2.2 核心机构发文统计
        4.2.3 近十年研究机构演进分析
第五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主题分析
    5.1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热点
        5.1.1 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5.1.2 高中心性关键词统计
        5.1.3 研究热点的时区分布
    5.2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5.2.1 基础理论及应用理论领域
        5.2.2 应用技术领域
        5.2.3 工作实践领域
    5.3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趋势的历时分析
        5.3.1 式微型研究主题
        5.3.2 渐强型研究主题
        5.3.3 稳健型研究主题
第六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共被引分析
    6.1 作者共被引关系
    6.2 期刊共被引关系
    6.3 高被引文献统计分析
        6.3.1 高被引期刊论文
        6.3.2 高被引学位论文
第七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7.1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取得的成就
        7.1.1 研究成果增长迅速
        7.1.2 研究领域分布广泛
        7.1.3 核心力量发展稳定
        7.1.4 研究主题与时俱进
    7.2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7.2.1 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
        7.2.2 研究领域的比重失衡
        7.2.3 研究主体分布不均匀
        7.2.4 研究内容存在局限性
    7.3 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发展的建议
        7.3.1 国家层面
        7.3.2 机构层面
        7.3.3 个人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文献综述
        1.2.1 作为技术发明的印刷术研究
        1.2.2 中国学者对印刷媒介起源、发展和影响问题的关注
        1.2.3 外国学者对印刷媒介与中国社会互动关系的探讨
        1.2.4 媒介理论研究: 基于媒介环境学的探讨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比较研究法
    1.5 研究意义
        1.5.1 以中国印刷媒介与宋明王朝的关系为例对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进行补充
        1.5.2 从媒介与社会发展的角度丰富了华夏传播的研究成果
2. “媒介即讯息”命题的缘起、内涵与应用
    2.1 命题的缘起与内涵
        2.1.1 缘起: 麦克卢汉的生平和学术历程
        2.1.2 内涵: 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解读
    2.2 命题的应用: 媒介环境学派与印刷媒介研究
        2.2.1 深化: 爱森斯坦的尝试
        2.2.2 呼应: 站在电子媒介时代回望印刷技术革命
3. 前奏: 印刷媒介的诞生与儒学复兴
    3.1 雕版印刷术和印刷媒介的诞生
        3.1.1 前印刷时代的儒学传播媒介
        3.1.2 雕版印刷术诞生的物质和技术基础
        3.1.3 孕育雕版印刷术的社会文化背景
        3.1.4 中国印刷媒介的诞生、早期应用及主要特征
    3.2 儒学复兴的尝试
        3.2.1 科举制: 儒学与最高权力结盟的制度保障
        3.2.2 文以明道: 儒学复兴的萌芽
4. 从边缘到中心: 成长中的印刷媒介与理学
    4.1 印刷媒介的兴盛: 繁荣的两宋出版业
        4.1.1 序曲: 五代十国的印刷出版活动
        4.1.2 奠基期: 北宋出版业的发展
        4.1.3 兴盛期: 厚积薄发的南宋出版业
    4.2 好风凭借力: 印刷媒介与理学的良性互动
        4.2.1 于无色处见繁花: 理学的勃兴
        4.2.2 “道统”的承续与传播: 理学家的出版实践
    4.3 沉默的螺旋: 权力阴影下的印刷媒介与理学
        4.3.1 “致君尧舜”: 理学的实践性与批判性
        4.3.2 作为统治工具的印刷媒介: 皇权对理学势力的打压与理学的“内倾化”
5. “正统”的胜利: 印刷媒介与理学正统地位的维系
    5.1 “正统”的确立: 理学的意识形态化
        5.1.1 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5.1.2 正统的维系: 印刷媒介的政治角色
    5.2 “心学”的崛起与沉寂: 中断的启蒙
        5.2.1 思想多元化的起点: 从陈献章到王守仁
        5.2.2 觉民救世: 泰州学派的启蒙实践
        5.2.3 特立独行者的背影: 禁而不止的异端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唐陵遗址石刻保护研究 ——以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概念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
    1.3 课题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方法、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1.5.1 论文研究的方法
        1.5.2 论文研究的基本内容
        1.5.3 论文研究框架
2.唐陵遗址现状概述
    2.1 唐陵遗址现状
        2.1.1 唐陵概况
        2.1.2 陵园结构
    2.2 唐陵石刻资源现状及破坏原因
        2.2.1 石刻资源现状
        2.2.2 破坏原因
    2.3 唐陵石刻目前的保护措施
        2.3.1 法律、政策干预
        2.3.2 电子及数码技术的介入
        2.3.3 文管部门加大硬件设施建设
        2.3.4 加强中外合作保护与修复
3.唐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利用典型案例分析
    3.1 唐乾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
        3.1.1 乾陵石刻遗存现状
        3.1.2 石刻群保护与展陈现状分析
        3.1.3 乾陵石刻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3.2 唐桥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
        3.2.1 桥陵石刻遗存现状
        3.2.2 石刻群保护与展陈现状分析
        3.2.3 桥陵石刻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3.3 唐泰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利用案例分析
        3.3.1 泰陵石刻遗存现状
        3.3.2 石刻群保护与展陈现状分析
        3.3.3 泰陵石刻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4.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概念性设计
    4.1 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概念性设计的依据
        4.1.1 国内外石刻公园建设概况
        4.1.2 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建设的可实施性
    4.2 唐泰陵及其文化背景
    4.3 唐泰陵遗址石刻资源优势
    4.4 唐泰陵遗址空间构成
        4.4.1 唐泰陵遗址空间位置关系
        4.4.2 唐泰陵遗址空间构成关系
    4.5 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总体布局
        4.5.1 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布局形式
        4.5.2 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主题定位
        4.5.3 唐泰陵遗址区保护规划
        4.5.4 唐泰陵非遗址区保护规划
        4.5.5 唐泰陵辅助措施规划
    4.6 唐泰陵遗址石刻保护与展示概念设计
        4.6.1 石刻基座展示概念设计
        4.6.2 石刻主体与基座图案纹样保护与展示概念设计
        4.6.3 石刻群整体保护与展陈概念设计
    4.7 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非遗址保护区概念设计
        4.7.1 入口引导区概念设计
        4.7.2 休闲游览区概念设计
        4.7.3 石刻保护导视系统展示概念设计
        4.7.4 石刻本体周边环境保护与展示概念设计
    4.8 辅助措施保护与展示概念设计
        4.8.1 交通路线规划
        4.8.2 公众游览路线概念规划
5.结论
    5.1 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设计概念的创新点
    5.2 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设计概念的理论价值
    5.3 唐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设计概念的实践意义
致谢
参考文献
表格与图片索引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焦虑的心象风景-《蜻蛉日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课题的选择和研究意义
    2. 先行研究综述
        2.1 日本的先行研究
        2.2 中国的先行研究
    3. 研究内容、角度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及角度
        3.2 研究方法
    4. 关于本论文的说明
        4.1“女流”文学和女性文学
        4.2 女流日记和“女房日记”
        4.3 日记文学与心理学
第1章 《蜻蛉日记》
    1.1《蜻蛉日记》与日记
    1.2《蜻蛉日记》与平安女性日记文学
    1.3“蜻蛉日记”作品名考析
第2章 《蜻蛉日记》的作者
    2.1 藤原道纲母
        2.1.1 家境身世
        2.1.2 周边文化环境
        2.1.3 文学创作能力
    2.2 与周边人物的关系
        2.2.1 人物关系概观
        2.2.2 对父亲的双面记忆
        2.2.3 对丈夫的爱恨交织
        2.2.4 对儿子的爱与期待
第3章 日记记事与作者的心象风景
    3.1《蜻蛉日记》的创作动因与主题
    3.2 上卷:记事与心理表现
        3.2.1 婚姻初期的期待与不安
        3.2.2 婚后生活的幸福与不幸
    3.3 中卷:婚姻生活中的失落与绝望
        3.3.1 夫妻关系疏远的悲苦
        3.3.2 对夫妻关系的绝望与茫然
    3.4 下卷:中晚年独居生活的孤独与悲哀
第4章 情绪记忆与焦虑的重复
    4.1 情绪记忆与日记创作
    4.2 焦虑的重复记述
        4.2.1 潜伏期的记述
        4.2.2 爆发期的记述
        4.2.3 回落期的记述
    4.3 基本焦虑和自我超脱
第5章 焦虑的缓释与净化
    5.1 自然对焦虑情绪的缓解
    5.2 佛教对焦虑内心的安抚
    5.3 文学与情感表达的需要
第6章 日记创作与作者的自我确认
    6.1 自我认知
    6.2 自我观照与反省
    6.3 自我认同与身份认同
    6.4 自我实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刘少奇研究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萌芽和端倪(1919.5——1949.9)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背景下的特定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中共的幕后首脑——刘少奇》 第二章
    零星和希望(1949.10—1966.5)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研究准备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山东人民出版社《刘少奇同志在山东》 第四节
    吕振羽、江明与《跟随少奇同志返回延安》 第三章
    歪曲和曲折(1966.5——1976.10)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背景下的“失真”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 第三节
    南开大学卫东红卫兵《卫东》编辑部《粉碎刘少奇叛徒集团》 第四章
    澄清和成熟(1976.10—1998) 第一节
    改革开放新时期研究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陈绍畴与《刘少奇在白区》 第四节
    王世谊与《刘少奇党建思想研究》 第五节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刘少奇传》 第五章
    巩固和深化(1999—) 第一节
    1999至今研究的有利条件和研究概况 第二节
    研究特点和价值 第三节
    黄祖琳与《刘少奇家世》 第四节
    董一冰与《刘少奇民生思想研究》 第五节
    王光美的宣传和回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AUTHOR INDEX TO 2003(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理论与实践探究 ——以台湾地区八贤村营建为例[D]. 崔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5)
  • [2]基于SpringBoot与Vue框架的中文社科论文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叶济凡. 南京大学, 2020(04)
  • [3]郭沫若金文着作的文献学研究 ——以《两周金文辞大系》爲中心[D]. 李红薇. 吉林大学, 2019(10)
  • [4]《术语学:对象、方法、结构》(前言、绪论)的翻译实践报告[D]. 李忠兵.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5]景颇族孤儿故事研究[D]. 李朝露. 云南大学, 2019(03)
  • [6]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D]. 李梦婷. 湖北大学, 2019(05)
  • [7]对“媒介即讯息”命题的再思考:印刷文化视域下的宋明儒学发展研究[D]. 徐思凡. 厦门大学, 2019(07)
  • [8]唐陵遗址石刻保护研究 ——以唐泰陵石刻文化遗址公园概念设计为例[D]. 杨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1)
  • [9]焦虑的心象风景-《蜻蛉日记》研究[D]. 韩凌燕. 吉林大学, 2017(03)
  • [10]刘少奇研究史[D]. 杜立芳. 扬州大学, 2018(07)

标签:;  ;  ;  

2003 年作者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