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论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99(2002)02-0204-05
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是关于正确处理工人阶级政党之间以及工人阶级政党与各友 好政党和政治组织之间关系的理论。加强国际间的无产阶级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 论当中的重要内容。从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到列宁斯大林和毛 泽东等人继承发展和初步实践党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无产阶级政党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 程,并且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进入新时期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历史 经验和教训之后,提出了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关系的四项原则。
一
马克思恩格斯是党际关系理论的首创者,他们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过程中,深 刻分析论述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压迫的国际性,认为各国无产阶级拥有共同的敌人、 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任务,无产阶级只有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团结才能共同反对已结 成国际资本联合的资产阶级的压迫。
(一)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国际性
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是国际性解放斗争事业,需要各国无产阶级的相互援助,相互支 持。资本的统治是国际性的,各国工人的状况和利益都是相同的,因此,只有进行反对 国际资本的共同斗争,各国工人争取解放的事业才会取得胜利。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所要推翻的对象的国际性决定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国际性。 马克思深刻指出:“一个国家里在资产阶级各个成员之间虽然存在着竞争和冲突,但资 产阶级却总是联合起来并且建立兄弟联盟以反对本国的无产者;同样,各国的资产者虽 然在世界市场上互相冲突和竞争,但总是联合起来并且建立兄弟联盟以反对各国的无产 者。”[1](第308页)对此,恩格斯进一步明确指出:“既然各国工人的状况是相同的, 既然他们的利益是相同的,他们又有同样的敌人,那末他们就应当共同战斗,就应当以 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联盟。”[1](第310-311页)的确, 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注意到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暴力革命和 国际联合。马克思主义认为,暴力革命是保证无产阶级在国内获得对资产者胜利的根本 ,而国际联合则是保证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在全世界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同时存在
由于资本统治的国际性,迫使各国工人联合起来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因此,“所有 的无产者生来就没有民族的偏见,所以他们的修养和举动实质上都是人道主义的和反民 族主义的。只有无产者才能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建立各民 族的兄弟友爱。”[2](第109页)
1.在资本的共同压迫下,各国无产阶级已普遍“失去民族性”,但这绝不意味着所有 的无产者都是“无国籍者”,绝不意味着他们否认各国无产阶级的存在及其解放斗争必 然具有的民族形式,绝不意味着反对各国无产阶级首先为本民族的解放而斗争。换言之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统治在国内斗争的普遍意义和先进性,对其他国家的被压迫阶 级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而在事实上、客观上形成一种同盟关系,不论主观上是否努力 ,这种共同性都已越出一国的范围和民族的藩篱,这是历史的必然。
2.各国情况千差万别,资本主义成熟程度不同,统治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反对 阶级压迫的民族压迫的任务就各不相同。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往往通过殖民侵略、 战争胁迫等手段向海外扩张势力,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就面临着反对本国的阶级压迫和 反对本国对他国的民族奴役的双重任务;而比较落后的国家,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 也有非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封建社会国家等若干形态), 这些国家同样面临着双重任务,那就是反对本国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和反对来自外族的 入侵。
3.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是两个范畴不同但是又相互缠绕扭结的问题。在阶级压迫和民 族压迫共存的条件下,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中的无产阶级实现工人无祖国的途径是各 不相同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 阶级。”[1](第283页)无产阶级在没有获得政治统治权力之前,首先应该在一国进行反 对本国资产阶级的斗争,争得统治权力,而在获得统治权力之后则应该反对民族压迫和 奴役。对于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不应要求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抛开民族分歧” ,因为这不过是向压迫者屈服,是企图在国际主义的掩护下替征服者的统治辩护,并使 这种统治永世长存。对于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他们“首要的和最迫切的职责是争取 自己的民族独立”[3](第456页)。
(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
体现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国际性,反对资本在全世界的统治,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笔者认为,要坚持真正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要 特别注意以下五对范畴。
1.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与民族隔绝和民族对立——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资产阶级民族 主义。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总是在本国用沙文主义、种族主义、帝国主义煽动民族情绪, 在世界上到处制造民族隔绝、民族对立和民族斗争,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则要求全世界 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和联合起来,反对民族隔绝和民族对立,反对民族奴役和 民族压迫,致力于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同时,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还支持被压迫民族的 分离自由。
2.无私援助还是自私自利——国际主义与狭隘爱国主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要求一国 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服从全世界无产阶级斗争的利益,并决心为推翻国际资本承担最 大的民族牺牲。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崇尚无私援助,反对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与爱国主义 绝不是一回事。
3.真诚援助还是借机控制——国际主义与霸权主义。在国际联合当中,反对借无产阶 级国际主义援助之名行霸权主义控制之实。
4.独立自主与仰赖外援——真正的国际主义与变形的国际主义。作为受援助一方,在 接受来自外部的援助时,应该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决不能以国际主义为名,向别国索 取。
5.平等协商还是强加于人——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合作都应该尊重平等协商精神,尊重 别国的独立自主性,反对以领导者自居。
二
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党际关系理论方面,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 论述,并在革命实践中,结合俄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新的理论发展。此外,列宁在实际 工作中贯彻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作出了可贵的表率。
(一)列宁对马克思恩格斯党际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资本统治的国际性与苏俄革命成功的世界意义。列宁在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后重申了“资本的统治是国际性的”这一观点[4](第82页)。在1919年发布的《为战 胜邓尼金告乌克兰工农书》一文中,又提出“资本是一种国际的势力。”[5](第97页) 列宁虽然根据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一国先胜论”,但并 没有因此而否定“世界革命论”,他依然认为:“从全世界历史范围来看,如果我国革 命始终是孤立无援的,如果其他国家不发生革命运动,那末毫无疑问,我国革命的最后 胜利是没有希望的。”[6](第441页)在他去世前的两年,他还反复谈到:“我们懂得, 没有国际的世界革命的支持,无产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7](第40页)
2.在苏俄条件下的“工人无祖国”观。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工人无祖国”的思 想。他雄辩地指出:“‘共产党宣言’上说‘工人无祖国’,这句话在今天比在过去任 何时候都更正确。只有无产阶级进行反资产阶级的国际斗争,才能保卫无产阶级的胜利 果实,才能给被压迫群众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大道。”[8](第165页)而所谓的“工人无 祖国”就是说,“他们的经济状况不是民族的,而是国际的;他们的阶级敌人是国际的 ;他们解放的条件也是国际的;他们的国际团结比民族团结更为重要。但是,如果只注 意“工人无祖国”的这一个原理,忘记第二个原理即“工人组织成为民族的阶级”,“ 这将是天大的错误”。因此,列宁旗帜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不能在民族战争中拒绝保 卫祖国;相反在民族战争中承认“保卫祖国”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
3.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应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列宁曾深刻指出,马克思恩格 斯的国际主义思想就是指导各民族高度统一的溶合,列宁自己则明确宣布:“我们是国 际主义者”,他还大声疾呼“我们力求世界各民族工农的紧密团结,力求使它们完全合 并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苏维埃共和国”[9](第98页)。就如何实现国际主义,他在《无 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一文中明确谈到:“真正的国际主义只有一种,就是进行 忘我的工作来发展本国的革命运动和革命斗争,支持(用宣传、声援和物质来支持)无一 例外的所有国家的同样的斗争、同样的路线,而且只支持这种斗争、这种路线。”[10] (第54页)
4.区分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反对大民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列宁是俄国无产阶 级革命的主要领导者,他极其敏锐地注意到了世界革命形势的新变化,在对待民族殖民 地问题上表现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胸怀。他毫不含糊地主张被压迫民族应 享有真正的自决权,明确提出对少数民族不能有丝毫的压制,丝毫的不公平。他还告诫 人们,要想成为国际主义者,就不应专门为本民族着想,而应当把一切民族的利益、一 切民族的普遍自由和平等置于本民族之上。并在“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基础上 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新口号。
(二)列宁在实际工作中对党际关系理论的贯彻落实
1.在处理俄罗斯境内俄罗斯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方面,坚持民族平等,反对奴役 ,反对大民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境内被压迫民族反抗大俄罗斯民族统治 的运动蓬勃高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苏维埃政府首先发表了《和平法令》,谴 责帝国主义战争是反对人类的滔天罪行,反对强大国家强合并弱小民族。随后,新政权 又相继发展《俄国各族人民权利宣言》、《告俄国和东方全体穆斯林劳动人民书》、《 被剥削劳动人民宣言》等重要文件,明确体现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的口号。
2.在处理布尔什维克党与世界上其他政党关系方面,坚持各政党独立自主,反对横加 干涉。列宁在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告诫全党“必须估计到其他国家发展的一切阶 段,决不要从莫斯科发号施令”[11](第763页)他认为,每个国家的共产党对本国民族 的命运、国家的前途以及人民的幸福,负有直接的责任;同时,也只有各国党最熟悉自 己国家的情况,最了解本国人民的心声,最有可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实 践结合好。正如他曾经对国内大俄罗斯主义的粗暴作风极为愤怒一样,他对共产国际工 作中出现的凌驾于他国他党之上的苗头也给以了尖锐的批评。比如他在批评共产国际“ 三大”通过的关于各国共产党组织机构及其工作方法的决议时,曾严肃指出:“我觉得 我们由于写出这样的决议而犯了很大的错误,就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切断了今后走向成功 的道路。”[12](第728页)
遗憾的是,列宁所开创的这些优良的工作作风没有被不折不扣地继承下来。此后,苏 共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人领导下,由原先以“领导党”、“老子党”自 居发展到粗暴干涉兄弟政党的内部事务,甚至走上赤裸裸的霸权主义道路,完全抛弃了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但是列宁关于处理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关系的一些重要原则,如强调 各政党的独立自主,反对对别党发号施令和指手画脚等,却在中国共产党新时期党际关 系四项原则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坚持自己的无产阶级国际 主义义务,自觉把自己的斗争与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进步事业联系起来,总结了中国共产 党在对外交往中的经验和教训,结合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原理,提出了党际关系四项原 则,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行动指南。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政党对外交往工作中,坚持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并且把原 来我党处理同国外无产阶级性质政党之间关系的党际关系四项原则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处 理同世界上一切政党之间关系的普遍原则,体现了全球化挑战下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 ”的优秀品质。
(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1.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坚持社会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坚持中国革命和建设 的社会主义目标。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目标都是一贯坚持不移 的。在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上,中国共产党阐述了自己的最高纲领和最低 纲领,最高纲领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目标是相一致的,最低纲领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当前 目标。以后,中国共产党不断与国内外“左倾”和“右倾”思想作斗争,保证了斗争目 标的明确性和坚定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成功之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 义,中国开始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我们一贯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 则,尽最大可能团结和帮助对革命事业有益的斗争,在抗美援朝、抗美援越、古巴危机 中我们还付出了极为巨大的人员和物质牺牲。
2.坚持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国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脱离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的爱国主义,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没有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企图 ,是难以实现其根本目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同国际主义相结合的爱 国主义。
3.坚持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问题,不依赖外部世界的援助。正如恩格斯所说,“国际 联合只能存在于国家之间,因而这些国家的存在、它们在内部事务上的自主和独立也就 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本身之中。”[13](第84页)也就是说,坚持国际主义和独立自 主相结合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中的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 一贯坚持这一原则,并且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发展,全党和全国都形成了“自力更生为主 ,争取外援为辅”的共识。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从实践中汲取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党际关系过程 中,既有许许多多成功的经验,也有过曲折和教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顶住了来 自共产国际和受共产国际指派、委任、影响的一些人不切实际的瞎指挥,顶住了来自苏 共的不信任,顶住了各方压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进行独立自 主的分析,取得了革命的胜利;革命胜利后,中共又坚持抵制苏共的“大党主义”与“ 大国主义”,及苏共策划组织某些不明真相的欧洲共产党对中共的围攻,保证了中国在 处理内部事务上的独立自主性。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我们也出现过一些失误,并且 一度引致了严重的后果。
(二)新时期处理政党关系的新型原则——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提出
党际关系四项原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政党外交中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教训时提出来的。这四项原则是:
1.独立自主。这是建立党与党之间关系的首要原则。各国党有权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 的内部事务,任何党都不得把自己的路线、观点、作法强加于其他党,包括不把自己的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强加于其他党。
2.完全平等。党的十二大报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总结和概括:“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 政党是一律平等的,不论大党还是小党,历史长的党还是短的党,执政的党还是没有执 政的党,都不能有上下尊卑之分。”
3.互相尊重。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 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 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14](第279页)
4.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我们主张既不干涉别国党的内部事务,同时也不利用党的关系 去干涉别国的内政。当然,我们也反对别国党干涉我们党的内部事务和我国的内政。但 这决不意味着各党互不往来,互不关心,对任何事情毫无原则。
(三)全球化为党际关系理论的探索和新发展带来契机
当代世界,由于科技革命的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呈加速发展之势,世界各 国的相互依存度更高。如果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我们是被迫打开国门的话,今天则 是我们主动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要充分利用外部环 境,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我们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主张各国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 的社会制度、发展战略和生活方式。发展同外国政党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发展国家关系 的必然延伸和客观要求。
1.尊重别国党独立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他党内部事务,这与 我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外交政策是高度一致的,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宏 伟气魄。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承认各国党有独立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 利,反对国际共运中有什么“中心”和“领导”,求同存异,不搞争论,坚持认为发展 党际关系不应以意识形态为条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的重大发展之一。正 因为如此,截至2001年年底,我党已同世界上14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政党建立了广泛联 系,党的对外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内容和层次不断丰富。
2.以党际交往推进国家整体外交是中共在新的条件下对党际关系理论进行新思考所作 出的战略转变。中国共产党80年来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已经从取代或领 导政府外交向党际交往与政府外交职能分开的方向转变。
3.政党外交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外交方式,在全球化时代发挥着帮助中国共产党 治国理政的独特作用。经济全球化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国家间关系出现新特点,“ 共处——竞争”模式逐渐取代“共存——对抗”模式。此外,全球性问题所表现出来的 普遍性、整体性及内在联系的深刻性,要求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要启动崭新的思维方式 去认识和驾驭当代世界,这无疑对我们处理党际关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如果 说四项原则为我党处理不同类型、不同信仰的政党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那么政党外交就是使中国共产党党际交往范围扩大,空间拓展的最好形式。特别是在一 些尚未建交国家中大力开展政党外交,和与那些暂时尚未执政的政党保持友好关系能够 非常有力地推进国家整体外交,起到政府外交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党际关系理论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发展为党际关系四项原则, 作为时代以及时代孕育的伟大精神的产物,是对客观历史和现实的反映;今天,在经济 全球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加速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将会在党际关系四项原则的指 导下,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下不仅在理论上取得新突破,而且在实践中获 得新发展。
收稿日期:2001-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