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设计优化研究_数学论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设计优化的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高中数学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数学课堂“三维目标”设计缺失的表现

课程强调“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能人为分割.在课堂教学设计实践中,由于对“三维目标”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概念化和相互割裂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知识、技能目标是“三维目标”中的基础性目标,对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然而,由于认识上的片面和观念上的偏差,在不少课堂上,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缺失或者变得含糊.“双基”毕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和收获.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由于“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是以往课堂教学所忽略的新要求,一般教师设计这类目标的意识不强,有些教师是有明确的意识,却在设计和操作中明显地出现了“游离”现象:游离于知识、技能目标之外,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之外,游离于学生发展之外,从而使过程和方法目标的价值丧失殆尽.

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现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并不是可以“独立”和“直接”进行的,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当前课堂上,一些教师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从教书育人的机制来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

目前的教学目标设计“只能看到数学的技术层面、文化层面、生活层面、知识层面的事或要求,看不到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用于人的高素质培养的科学思想及方法的表述”.“今天,学生学习数学往往只有两个目标:一个是考试,为了上个好学校,奔个好前程,数学和其他必考学科一样是升学的踏板;另一个是生活需要,有用得上的实惠.但‘用数学’谈何容易,因此难以推行,这个目标难提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基本是空目标.”(方运加《数学教育,科学是纲》)教学目标多样化及对“三维目标”不当分解,致使教师教学中常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也就不能给教学行为带来正确的指向,在促进教学的有效性方面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落实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对教学的定向作用.

从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之初,应关注的是“使学生获得怎样的数学”,“学生学完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还要关注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的问题,教学目标设计优化几乎成了全部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数学课堂“三维目标”的优化整合

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因素在时间、空间方面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的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教学目标是教学目的的系统化、具体化,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结果,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教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教学活动每一阶段所要实现的教学活动的结果,更是数学教学设计的起点.

实现“三维目标”优化整合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其途径是将“三维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三维目标”.优化的教学目标与传统单纯知识传授目标不同,应由若干目标组成,应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表现在要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知识技能);要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要小心翼翼地呵护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逐步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正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贡献,即是由唯一强调具体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过渡到了所谓的‘三维目标’,也即认为数学教育不仅应当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也应帮助学生初步的学会数学地思维,并逐步养成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郑毓信《展望后课标时代——写在数学新课改实施8周年之际》)在教学目标设计优化中,“三维目标”要互相联系,融为一体,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例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教学目标:

(1)从具体的事例理解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会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探索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

(3)通过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探究,向学生渗透分类、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从运动的观点来观察直线与圆相交、相切、相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例2:“函数的单调性”的教学目标设计

本节课要求学生理解函数在某区间上单调的意义,掌握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证明函数在区间上具有某种单调性的方法(步骤).

(1)要求能够以具体的例子(一次或二次函数或其他函数图象)说明函数在某区间上具有某种单调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能够举例说明函数在定义域的子集(区间)上具有单调性,而在整个定义域上未必具有单调性,说明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4)通过问题探究法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三维目标”设计优化的几个特性

教学目标设计是动态化呈现的,是在“教学情境的不确定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教学决策的不可预见和不可复制”下设计的([加拿大]迈克·富兰《变革的力量》).教学目标不是抽象的素质发展目标,而是可观测的行为性目标,包括表现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教学目标设计优化要避免刚性统一的传统思维,要避免“一刀切”,重在设计底线性目标,留有余地并保持适当弹性,强化弹性目标设计,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尽可能为所有学生预留自主生成的学习空间,真正通过目标的个性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生成空间的预设关键在于降低统一性目标,明确提出分层目标,同时提出发展性目标,在完成课时目标的基础上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是否优化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结构是否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关注教学目标设计优化,不仅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且应注意在“双基”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创新的最好体现应反映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思考、探索创新的氛围等等,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科学观下的数学教学目标可以教会学生用数学家的眼光看世界,用数学眼光洞察数学本质,点燃数学美与真的光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优化应具备四个特点:

1.生本性.“为学生学习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活动是针对学习者个体发展、培养目标而确立的,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水平来确定活动目标和整体方案.设计教学目标,要由“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向“师生共同制定教学目标”过渡,要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对教材、学情、教学理念等具体分析,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列出知识体系,制定出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章节,每一课.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明确对认知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

2.层次性.在学生群体活动或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征、兴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活动状态.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根据不同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考虑设置多层次的目标和有梯度的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层次要求,目标要有“个性化”,针对不同学生,有所体现,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所进步,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要适合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即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的层次要求,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学习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探究活动都能得到最佳的发展.

3.可测性.检测目标和结果是否一致.为了达到课堂教学活动结果与目标达成的一致性,在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目标)时,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结合实际,确立可测性较高的教学目标.

4.生成性.立足校情、教情、学情,使每一项都具有可操作性,“生成”与“预设”是一对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体,其对立性体现在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与“动态性和开放性”上,二者统一在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发展是多方面多维性、多元化的,应该充分利用预设与生成二者的互补性,促使二者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标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知识”是重要的,“见识”更为重要.鼓励多种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设计就要有合理的、多角度的预设教学目标,在对各种预设的比较分析中探寻使教学目标最大化(在学生认知能力的可承受范围内)的途径.通过教学活动建构数学知识,探索数学方法,发现数学规律,即进行数学创造和应用.同时,在创造和应用过程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确立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3:“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这节课是基础知识新授课,也是圆锥曲线共同几何性质的探究课.《标准》和省编《教学要求》给其教学要求都是定位在“了解”层次上:了解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能用坐标法解决一些与圆锥曲线有关的简单几何问题和实际问题.从高考来看,必考内容中椭圆是B级,其他是A级,在附加题部分,抛物线是B级,其他是A级.

从教材内容来看:要求学生一是要明确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二是能由标准方程正确求出准线方程.我们在实际教学时决不可照本宣科敷衍了事,必须合理用好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依据班级学生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即依托具体实例,以师生互动合作、交流展示为主要形式,通过探究、讨论、发现、归纳,得到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从特殊实例与一般定义两方面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圆锥曲线的共同性质,明确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能依据所学知识初步解决基本问题.

例4:“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三种教学目标设计预设:

方案1 围绕知识落实设计目标:注重公式的应用,提高解题的水平,强化应用能力.

方案2 注重能力提高设计目标:暴露知识的发生过程,再现公式的探索历程,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方案3 突出人文价值设计目标:突出数学的文化底蕴,渗透人文教育,提高科学意识和培养科学素养.

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优化对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教师营造课堂环境和教学情境的重要源泉,能让学生时刻感受到具体的目标带来的压力以及为实现目标激起的动力.正所谓“没有教学目标,学生就没有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设计优化,学习动力如泉涌”.

通过前面的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展现数学的价值,就应挖掘数学中的最具有教育意义的科学内涵,应注重精神倡导、美育传播、人文教育,应促进人的品质发展,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的最有效途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优化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过程,我们不提倡将教学目标“固态化”、“刚性化”,而要根据校情、教情、学情等诸多因素,设计的教学目标应“弹性化”、“科学化”.

“数学教学目标根本的意义——培养求原理、讲道理、懂科学、有智慧、究根底、会思考的人.”(方运加《数学教育,教师为本》)一线的高中数学教师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个目标,并努力地去追求这个目标.只有这样,数学课堂教学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才能体现“科学的数学”.

标签:;  ;  ;  ;  ;  ;  ;  ;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设计优化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