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介入治疗中心 湖南省长沙市 417000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采用3D-DSA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我院于2016年04月~2017年04月选取3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开颅手术证实确诊,根据不同诊疗技术,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有150例,采用3D-CTA技术,研究组有150例,予以3D-DSA技术,比较两组动脉瘤真阳性、假阴性检出率,同时统计比较两组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 分析数据,通过开颅手术治疗,共发现颅内动脉瘤317个,研究组采用3D-DSA技术检查,真阳性检出率为97.79%(310/317),假阴性检出率为2.21%(7/317);参照组采用3D-CTA检查,真阳性检出率为96.53%(306/317),假阴性检出率为3.47%(11/317),两组真阳性数据以及假阴性数据对比均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Ⅲ级比例数据,与参照组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Ⅲ级比例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数据比较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3D-DSA技术检查颅内动脉瘤患者,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3D-DSA技术;颅内动脉瘤;3D-CTA技术;诊断;治疗;应用价值
参考临床中针对颅内动脉瘤诊疗提出的相关研究课题,发现采用3D-DSA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诊断效果,有利于患者病情判断[1]。在此,我院于2016年04月~2017年04月,选择3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积极研究3D-DSA技术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于2016年04月~2017年04月选取30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开颅手术证实确诊,根据不同诊疗技术,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有150例,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71例,年龄49~82周岁,平均年龄(61.33±4.17);研究组有150例,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51~79周岁,平均年龄(62.85±2.15),两组一般资料对照比较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照组采用3D-CTA技术。
研究组采用3D-DSA技术。选择日本岛津9400平板以及美国GE igs3300平板DSA对患者检查。经患者股动脉,置入导管鞘,选择5F-SIM造影管,分别导入患者双侧椎动脉、双侧颈内动脉以及双侧颈外动脉。选择非离子型碘海醇造影剂,流率为2mL/S~3m/LS,总量5~6mL[2]。将增强片以及蒙片上传至工作站进行重建(90s)后,出3D-DSA图像。
1.3观察指标
统计比较两组动脉瘤真阳性、假阴性检出率,同时统计比较两组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观察指标:根据患者瘤颈观察情况对其进行分级(Ⅰ~Ⅲ),其中Ⅰ级:瘤颈显示错误,且无法观察的患者;Ⅱ级:有显示瘤颈,但是却无法准确进行测量的患者;Ⅲ级: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提示已经清楚,且能够完全显示瘤颈的患者。
1.4数据分析
统计学通过SPSS20.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动脉瘤真阳性、假阴性检出率以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用%表示,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动脉瘤真阳性、假阴性检出率比较
通过开颅手术治疗,共发现颅内动脉瘤317个,研究组采用3D-DSA技术检查,真阳性检出率为97.79%(310/317),假阴性检出率为2.21%(7/317);参照组采用3D-CTA检查,真阳性检出率为96.53%(306/317),假阴性检出率为3.47%(11/317),两组真阳性数据以及假阴性数据对比均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动脉瘤真阳性、假阴性检出率比较[n(%)]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多发病症,其有着较高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威胁。早发现、早诊断以及早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患者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如何选择科学的检查诊断技术,提升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性,成为了我院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3]。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发展,3D-DSA技术作为2D-DSA技术的改良模式,其不但可以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的动脉瘤三维形态进行良好的显示,还能够对动脉瘤形态以及空间关系做出清晰的观测,大大提升了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断准确性,便于患者动脉瘤检出。同时3D-DSA技术可以对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进行良好显示,并且在检查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对大部分颅内动脉瘤开展介入填塞治疗,诊疗效果十分优异。对本次实验研究结果分析,颅内动脉瘤患者诊疗过程中,采用3D-DSA技术,其动脉瘤真阳性检出率(97.79%)要稍高于3D-CTA动脉瘤真阳性检出率(96.53%),但组间数据对比无差异(P>0.05),同时3D-DSA技术动脉瘤假阴性检出率(2.21%),要稍低于3D-CTA技术动脉瘤假阴性检出率(3.47%),组间数据对比也无差异(P<0.05),虽两种技术在动脉瘤真阳性、假阴性检查率方面无太大差异,但3D-DSA技术的检查价值更高,应用优势更大;同时3D-DSA技术的实施,与3D-CTA技术相比较,其瘤颈与载瘤动脉关系Ⅲ级比例数据明显增加,且组间数据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提示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在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积极采用3D-DSA技术,其能够提升患者的临床诊断效果,有助于患者病情观察,对患者尽早获得准确、合理的治疗方案有着积极的意义,应用价值显著,于临床中进行推广的意义较为深远。
参考文献:
[1]韩焱,周金金,史展等华.三维CT血管造影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测量颅内破裂动脉瘤形态学参数的对比评价[J].中国医学工程,2016,24(08):7-11.
[2]刘宇清,吕翱,黄绳跃等.基于颅脑CTA 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6,21(06):245-247.
[3]范良好,熊叶,赵兵等.基于3D-DSA双容积重建的单模融合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浙江医学,2016,38(02):117-119.
论文作者:蔡强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动脉瘤论文; 患者论文; 检出论文; 技术论文; 阴性论文; 阳性论文; 颅内论文; 《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