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路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保护环境论文,节约资源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接受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1995年2月15日,中国迎来了她的“12亿人口日”。由于计划生育的成功开展,使这一天的到来推迟了整整九年。据统计,1994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已下降到17.7‰,在世界195个15万以上人口的国家中列第144位,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远低于不发达国家;同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1‰,列第139位,只略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但12亿人口已超出了所有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约11.7亿),而且由于人口再生产的惯性作用,庞大的人口基数仍使中国每年净增1400多万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增的国民收入约有1/4以上用于新增人口,从而制约了我国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引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但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小康,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仍旧面临着威胁民族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多重困境和危机。主要表现在:
(一)人口继续膨胀,结构老龄化,就业压力加大
由于人口惯性,即使在现有的计划生育政策长抓不懈,使总和生育率接近更替水平的条件下,中国人口到本世纪末仍将达13亿。预计下个世纪20—40年代将相继进入人口三大高峰:总人口增长高峰,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高峰。其中总人口在2020—2030年至少达到15亿;劳动适龄人口(15—59岁)在2020年达到10亿,老年人口(60岁以上)在2040年将超过3亿。因此,到下个世纪,中国不仅将面对庞大的人口,而且将面临突出的老年人口社会抚养问题以及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主要自然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接近资源承载极限
尽管从某些自然资源的绝对量看,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资源大国之一。但从国际对比看,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特别是水、土、森林、草原,分别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4、1/3、1/6和1/3。水资源短缺使300多个城市的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农村约有5000万人口饮水有困难。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的这一先天不足而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决定了中华民族要比其他民族(主要指那些尚未实现工业化的人口大国)生存得更艰难,生活得更艰苦。(胡鞍纲,1989)
(三)环境污染的迅速蔓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难以扭转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粗放经营为特征的传统发展模式,导致了我国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据测算,全国500多座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廖廖无几;大部分城市和地区淡水资源供给受到水质恶化和水生态系统破坏的威胁;我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固体废物6亿余吨,由于得不到及时处理,全国2/3的城市出现了垃圾“围城”的现象。从生态环境的情况看,随着对农药、化肥、生长素、地膜等应用数量的增加,特别是乡镇工业进一步发展,本世纪末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和加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面积有增无减,目前全国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草原退化面积接近1亿公顷,土地沙漠化面积33.4万平方公里。全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损失1000亿元左右。
(四)耕地面积减少,粮食需求增加,粮食增产举步维艰
虽然中国的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同期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有些时期反而减少。受耕地面积少而且还在不断减少和水土流失的影响,粮食的进一步增产将受到极大阻力,人口增加对粮食生产的压力将越来越大。
可见,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必须摒弃传统的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选择非传统的,适合中国特殊国情的与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最初是针对环境资源问题在1972年世界环发大会上被提到世人面前的。而作为一种发展目标与模式,在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得到了充分的肯定。1994年世界人发大会将“人口、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主题,这表明了国际社会日益清醒地认识到人口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位置,谋求人口、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制订的《21世纪议程》提出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全面论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战略,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可持续发展的最广泛的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主要包含下述一些内容:消除贫困和适度的经济增长;控制人口增长和开发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满足就业和生活的基本需要;推动技术进步和对社会危机的有效控制。(田雪原,1995)
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第一位任务是发展。要发展离不开人及资源、环境的支持。就人口而言,如果人口盲目膨胀,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相适应,不仅难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势必破坏资源与环境,危及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正如江泽民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必须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所谓良好的人口环境,就是要保持适度的人口总量、优良的人口质量、合理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早在70年代就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人口问题提到一个战略高度,努力减少人口因素造成的负面效应,尽可能地降低人口对发展所起的障碍作用。当前正在全国广大农村推广的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帮助农民勤劳致富相结合,与建设文明幸福家庭相结合的工作,是适合市场经济形势的计划生育工作的大改革,充分显示了它的生命力。因此,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下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仅仅是控制人口规模,更重要应是要为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尽可能好的人口条件、人口状态和人口环境。
就资源总量而言,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必然要快速大量地消耗自然资源。资源短缺已成为约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我们不可能象日本和新加坡那样,主要依靠大量进口国外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我们只有在中国现有国情基础上,寻求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利用。人多、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一个不能改变的客观现实,但由于我国工业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资源利用率低,加之粗放经营,管理不善,资源浪费严重,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20%。我国农田灌溉水利用率仅为25—4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30%,而发达国家高达70—80%,单位产品用水量比发达国家多出5—10倍。据测算,如果能源利率提高到35%,每年则可能节约3亿多吨标准煤。所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倡崇尚节俭的消费方式,坚持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粮的经济发展。
在过去的20多年中,我国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已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正如前面所述,我国的环境问题仍相当严峻。环境污染仍在加剧,并向农村地区蔓延,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如果资源被消耗殆尽,环境被污染和破坏掉,那么不仅我们已经取得的经济成果会被抵消,而且发展的持续能力也会被降低。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宋键,1996)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行两个根本转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支持
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关键措施,是历史的必然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强大的杠杆。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日俱增,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中,科技进步因素所占比重在本世纪初仅占5—20%,到50—60年代,其比重上升为50%左右,到80年代则高达60—80%,这足以说明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实践表明:科学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随着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需要量并不一定和经济增长同步。随着单位国民生产总值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水平的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污染产生量和生态损耗量也相应减少,既增加经济生产力又“增加环境生产力”,并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表明:通过科技进步,不仅可大幅度提高三个产业的经济效益,发展规模经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而且有利于节约资源,缓解能源、交通和原材料供给的制约,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不破坏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例如“七五”期间我国冶金部重点安排推广的250项新技术和100项节能、节材、降耗新技术,收到了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七五”期间的头四年,因杂交玉米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全国增产粮食166亿公斤,相当于4100万人一年的口粮,1990年我国种植杂交水稻2.3亿亩,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3,平均亩产增加50公斤。可见,加快科技进步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途径与手段。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实行两个根本转变是密不可分的。市场经济对科技进步能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过去那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会真的“嫁不出去”。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首先是竞争规律和市场经济选择在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大加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这对加快科技进步、提高产品整体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迫切要求。第二是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推动科技进步的体制,推动科技进步从计划经济职能和政府行为转变为市场职能和企事业行为。市场在推动科技进步中发挥基本的资源配置作用,企事业成为科技进步中的主体,政府主要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来引导和进行宏观调节。第三是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科技进步的运行环境,原有的行政保护和地区间的封锁被破除,代之以地区间、企事业间的竞争,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新产品开发研制更加紧迫。第四是市场经济大大提高了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迫切需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的战略改变。科技进步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实践已经证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难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科技成果难以支撑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发展科技,不抓教育不行。教育是科技的支柱,教育事业的强大和普及将大大提高科技进步的速度,科技事业的繁荣又可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人民大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能力,使之进入良性循环。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发展无疑是他们的当务之急。过去那种忽视生态后果的经济增长观显然有悖于人类和地球协调的发展。我们必须选择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观:既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又意识到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及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联合国统计办公室已提出了一种同时将环境因素和资源因素考虑进去,反映国民经济水平的国际标准系统,它在计算时要求将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从正常的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从而得出符合经济生态学的净国民生产总值。这足以使我们意识到,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变以往的不科学做法,并力图寻找新的发展途径。深化改革,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两个根本转变,无疑是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重大任务。而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