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已经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观念,转变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列入教学中的重点,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本文对数学课堂中开展有效动手操作的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学课堂;动手操作;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4-056-01
现代教育理念主张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数学课堂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中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课堂参与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学生从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并且将抽闲难度的知识降低了学习难度,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在动手操作中发现、思考、启发,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1利用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十八世纪的教育思想家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就是让学生习惯你所教的东西”,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兴趣是教育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也是学生动力的主要来源。兴趣与能力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可以说兴趣是非智力创造的源泉,在有效动手实践中,增加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产生学习的愿望,进而在数学学习中投入更加的精力,激发自主学习的意识。中小学生都具有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有效动手实践中融入趣味性的元素,结合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完善知识体系,在真实的感受中获得正确的认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内化程度。
2注重有效动手操作过程的指导
首先,数学教师对动手实践活动的设计需要具备科学合理性。动手实践活动设计应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动手实践的难度需要合理控制,具有全员参与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动手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其次,注重科学的引导。动手实践在数学课堂中的开展,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教育理念基础之上的一种数学教学方法,通过有效动手实践在数学课堂中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数学课堂教学局限性,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合作互助的平台,而动手实践有效性的提升关键在于学生学习主动权的发展,建立为学生为根本的高效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动手实践中抓住时机,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数学动手实践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单一化学习方式与定式思维,在亲身参与、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发挥动手实践教学方法的预期价值。除此之外,在数学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有效性提升需要坚持因材施教的理念,学生在学习中的差异性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现象,因此在动手操作内容选取上,应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都可以收获到知识,体验到成就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提升实践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提倡知、情、意的结合。自主参与动手操作能够提升学生的探究意识、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而群体性的合作互动方法在数学课堂动手操作中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消极学习情绪,在合作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沟通交流中建立集体荣誉感与团队意识,也是有效动手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必备条件。动手操作是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发现的前提,也是学生思维的“兴奋剂”,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学生在数学实践能力培养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因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而有效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了能力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思考、操作、想象、创新。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操作活动,给予学生自信,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提升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数学课堂有效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观摩与启发,加之教师的科学指导,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拓展了学生的信息获取渠道,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有效动手操作为媒介,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体会到了乐趣,建立了学习的信心。动手操作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于小学生来说,发现循环规律确实较难,但老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加入了动手操作的环节,突破了这一难点,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既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又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思维。这样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思维深度、频率,提高了教学效果。
4培养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和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当学生动手操作时,能使大脑皮质的很多区域都得到训练,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绝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仅属少数天才人物的“专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和提高。从学生的实际动手,到分小组合作动手圈圈,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析、归纳、总结规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结语:综上所述,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提升有助于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数学教师应认识到有效动手操作的作用,并针对学生的动作能力、教学内容、兴趣爱好,找到数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有机融合,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数学课堂动手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数学课堂教学中操作活动环节的一些“误区”管窥[J].徐德均.中学数学月刊.2013(06)
[2]应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做好物理学习的思考[J].孙钰.科幻画报2018年11期
[3]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朱永峰.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19期
[4]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探索[J].陈红茹,朱孔奎.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年19期
论文作者:吴志霞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4月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0
标签:学生论文; 操作论文; 数学论文; 课堂论文; 能力论文; 数学课论文; 学生在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4月0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