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认识五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活动论文,小班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活动一:认知活动“我的脸上有什么”
(一)活动目标
1.知道脸上器官的名称及位置,并能说出各器官的主要功能。
2.学会保护五官的简单方法,并学习正确的洗脸方法。
3.愉快认真地参加活动,有乐于观察和操作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眼、耳、口、鼻、舌的器官贴绒,娃娃脸一张,分类操作盒,各种能体现器官功能的小卡片,每人一块小镜子。
2.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录像带。
(三)活动过程
1.认识五官的名称及位置。
(1)照镜子游戏:“照照镜子,看看镜子里面是谁? ”“你的脸上有什么?”
(2)运用儿歌帮助幼儿掌握五官的位置。
提问:
鼻子长在脸儿哪里?看镜子找一找?
眼睛长在鼻梁的哪里?
嘴巴长在鼻子的哪里?
还有两只小耳朵,长在脸儿的哪里?
2.通过游戏“贴脸谱”巩固对五官位置的认识。
(1)在磁吸板上贴出一张娃娃的脸谱,让幼儿观察:
“娃娃的脸和我们一样吗?”
“缺了什么?”
(2)请小朋友操作学具,在娃娃的脸谱上正确贴出五官的位置,幼儿一边操作,教师一边播放录音儿歌。
(3)请个别幼儿出来给磁吸板上的娃娃贴出五官。
3.了解五官的功能。
(1)在分类盒上分别出示眼、耳、口、 鼻的卡片引导幼儿思考:“小脸上的眼、耳、口、鼻有些什么本领?”让幼儿自由讨论。
(2)请幼儿每人取一张卡片,观察卡片上的内容, 然后将自己手上的卡片放在相应的脸上器官的分类盒内。
(3)小结幼儿分类结果,及五官的作用:眼睛能够看东西, 鼻子能够闻气味,耳朵能够听声音,嘴巴能够吃东西,唱歌和说话,舌头能够尝味道。
4.观看录像,学习保护自己五官的简单方法。
(1)引导思考:“我们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都这么有用,我们该怎样爱护它们。”
(2)让幼儿观看录像, 观察日常生活中幼儿的一些行为对五官的影响。如:挖鼻子、挖耳朵、用脏手揉眼睛等,讨论应如何保护五官。
5.延伸活动:让幼儿学习正确的洗脸方法。
活动二:分组游戏
A组:美术活动——我的五官
(一)活动目标
1.能够正确画出或粘贴出五官的位置。
2.会使用抹布、浆糊等辅助材料。
3.乐意参加美术活动,对绘画及粘贴活动感兴趣。
(二)活动准备
1.三种示范作品准备一件。
2.充足的橡皮泥、纸偶头、画纸、蜡笔、辅助材料(如红豆、黑豆、画好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每组材料各六套。
(三)活动过程
1.以歌曲《合拢放开》引入,通过唱歌,巩固幼儿对五官位置的认识,并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2.朗读儿歌认识五官的正确位置。“鼻子长在脸儿中间,眼睛长在鼻梁两边,嘴巴长在鼻子下面,还有两只小耳朵,隔着小山看不见。”
3.欣赏用不同形式制作而成的美工作品,并介绍各种作品的制作材料及方法。
4.幼儿自选材料进行活动,教师重点指导泥工一组,让幼儿掌握压、印模的技能,能大胆运用辅助材料进行装饰。
5、评价:幼儿能否正确画出或贴出五官的位置, 是否会使用辅助材料。
B组:操作活动——感官训练
(一)活动目标
1.通过看、嗅、听、尝等多种感官的训练,进一步了解五官的功能作用。
2.知道脸上的器官能表现个人的情绪,学习词:高兴、难过、生气
3.愉快地参加操作活动,并能大胆尝试。
(二)活动准备
各种小药瓶内装酸味、香味、酒味、酱料味等各种气味的物品;各种生活中的饮料;各种声音的录音带;各种判断性的图片及表情图。
(三)活动过程
1.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操作材料进行活动。
2.各组指导重点:
(1)学习用鼻子进行嗅觉练习。
(2)用嘴巴进行味觉、发声及说话练习。
(3)用耳朵进行听觉练习。
(4)按卡片的内客进行归类。
活动三:分组活动
A组:音乐游戏——小手拍拍
(一)游戏目标
1.巩固幼儿对五官位置的掌握。
2.训练幼儿的反应能力。
(二)游戏玩法
1.请幼儿跟着录音带边唱歌曲“小手拍拍”边根据歌词用手指出相应的五官位置。
2.教师唱出歌曲“小手拍拍”,并不断改变歌词顺序,(如“眼睛在哪里”,变成“嘴巴在哪里”等)请幼儿根据老师唱出的歌词指出相应的位置。
B组:智力游戏——贴鼻子
(一)游戏目标
1.练习方向感和凭感觉的判断力。
2.知道脸上器官的正确位置。
(二)游戏准备
眼罩四个,四个娃娃脸谱,另准备眼、耳、口、鼻四套。
(三)游戏过程
1.请出四个孩子,观察自己相对应的娃娃脸谱上缺少了什么器官。
2.然后蒙上眼罩,把缺少的器官凭自己的方向感走到脸谱前贴上器官。
3.放开眼罩检查是否贴对,并纠正。贴对的孩子得红花一朵。
4.游戏重新开始。
标签:器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