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品储存和二次富集对沙门氏菌检测的影响

样品储存和二次富集对沙门氏菌检测的影响

一、样品贮存及二次增菌对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徐爱霞[1](2021)在《鸭胚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检测及分析》文中提出沙门氏菌是人畜共患病和公共卫生学研究领域公认的严重危害养殖业和公众健康的食源性病原菌,目前已有2600多种血清型被发现,众多的血清型均可导致各种动物及人感染,感染严重者还能致其死亡。沙门氏菌既可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播,种蛋在沙门氏菌的散播及食品污染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山东是养鸭大省,有研究提出近年来鸭胚死亡率明显升高,其中沙门氏菌感染是重要诱因。本研究旨在通过鸭胚源沙门氏菌分离鉴定,进一步评估沙门氏菌在鸭胚中的感染状况,明确沙门氏菌经卵垂直传播的感染地位;通过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型,阐明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规律,并筛选地方鸭场沙门氏菌流行性优势血清型;通过分离株的基因型分型,探析各分离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通过对分离株毒力基因的检测,明确分离株毒力基因的检出率及各分离株携带的毒力基因数量;选择优势血清型菌株进行动物致病性试验,通过测定LD50,观察临床症状及病理组织学变化,阐明分离株的致病性及与毒力基因携带数量间的相关性。以上研究结果,为鸭源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和提供试验支撑材料,并为鸭场及种鸭孵化场的生物安全规范化提出建议。1.死亡鸭胚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本研究先后对来自山东省多个规模化种鸭场335枚无破损的死亡鸭胚,经沙门氏菌分离培养、形态染色、生化试验、PCR鉴定及血清型分型,结果表明共分得沙门氏菌60株,感染率为17.9%,优势血清型为科特布斯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各菌株相似系数为41%-100%,共分为7种基因型。2.鸭胚源沙门氏菌毒力基因的检测与鉴定PCR技术对60株沙门氏菌的毒力岛、菌毛、肠毒素、质粒四大类共23种毒力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invA、sipC、sipA、sopA、ssaB、orf319、pipC、misL、stn携带率在100%;sseL、mgtC、sopB、spvB、sopE、pef、spvC、siiE、spvD检出率在60%以上;spvR、spvA、ssaR、rck、sefA平均检出率为40%,60株菌中对受试毒力基因的检出率为100%。通过对单个菌株毒力基因的检出率统计结果显示:单株菌至少携带14种,最多携带23种毒力基因,且所有分离株普遍携带多重毒力基因。3.鸭胚源沙门氏菌的致病性试验随机对选取的10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致死性试验,结果显示致死率在33%~100%。通过小鼠致病性试验分析致病力与分离株携带毒力基因数量间的相关性,选取鼠伤寒沙门氏菌SD04株和科特布斯沙门氏菌SD20株进行LD50的测定,SPF小鼠腹腔注射0.2mL/只、104~109CFU/mL的浓度,对照组以相同剂量腹腔注射PBS。并根据LD50的结果,选取合适浓度灌服小鼠,在攻菌后6h、12h、24h、48h、72h、96h分不同时间点,分别采集心、肝、脾、肺、肾及小肠组织制备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SD04株LD50为1.26×105CFU/mL、SD20株LD50为1.86×108CFU/mL,感染小鼠初期出现被毛凌乱、精神沉郁等症状,剖检及病理切片可见小鼠各组织脏器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等特征,试验组上述采集的组织器官内有沙门氏菌定植,对照组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组织学变化,也未发现沙门氏菌定植。本研究对种鸭场死亡鸭胚中的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确定其血清型和分子分型,并对其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的检测及分析,表明山东省多个规模化种鸭场存在沙门氏菌感染,且沙门氏菌阳性率为17.9%,优势血清型以科特布斯沙门氏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为主。沙门氏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且主要集中在SPI上。致病性研究初步表明致病性与毒力基因的携带数量呈正相关。

尚玉婷[2](2021)在《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其分子靶标挖掘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门氏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血清型是该菌危害性判定和临床治疗的重要依据。根据抗原结构的差异,沙门氏菌可分为50多个血清群,2600多种血清型,复杂多样的血清型增加了传统检测和防控方法的难度。以核酸为基础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以其快速、准确、简便的特点,逐渐成为可取代传统检测方法最具潜力的检测技术之一。而检测分子靶标的特异性和数量是建立沙门氏菌血清分型快速检测技术的瓶颈。本论文针对目前食品来源的沙门氏菌未有系统基因组学研究,各血清型基因组数据未充分发掘等问题,首先基于前期构建的全国食品微生物安全风险识别数据库和菌种资源库,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食源性沙门氏菌基因组进行全面的分析,构建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采用泛基因组分析和PCR验证相结合的方式,系统挖掘了沙门氏菌属、血清群和血清型的特异性检测新靶标,并建立多种新型快速检测体系;通过功能预测、基因敲除、功能验证和转录组学探讨了沙门氏菌属特异性靶标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调控网络;利用生物学特性和全基因组分析,从环境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株针对沙门氏菌不同血清型的新型噬菌体,并初步应用于食品中沙门氏菌的污染防控。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获得我国食品样品中351株沙门氏菌全基因组序列,包括8个血清群和44种血清型。对其基因组特征全面解析,包括泛基因组分析、遗传进化分析、毒力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等方面,从而了解其基因组特性。研究表明,沙门氏菌为闭合型泛基因组,其泛基因数量为29241个,其中核心基因1418个,不同血清型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聚类性;大部分菌株携带毒力岛1和毒力岛2相关基因,且不同血清群之间携带毒力基因相似度极高;血清群B和血清群E中London和Meleagridis血清型携带的耐药基因较多,血清群F、M、Q携带的耐药基因较少,且血清群内不同血清型携带的耐药基因比较相似。(2)沙门氏菌属靶标及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检测体系挖掘得到13个沙门氏菌属靶标(靶标mla B、group_25736和group_28248主要针对包含邦戈尔沙门氏菌在内的沙门氏菌,靶标ssa Q、yhh A、ssa H、ssa P、cit X_2、ssa O、ssc B、ssa S、ssa G和ssa T主要针对肠道沙门氏菌),并以ssa Q基因构建LAMP检测体系。该检测体系特异性良好,可准确识别多种沙门氏菌血清型,与非沙门氏菌之间不存在交叉反应,检测限为2.1×101CFU/m L,灵敏度较高,可实现对食品样品中沙门氏菌的快速鉴定。(3)沙门氏菌血清群靶标及多重PCR(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 PCR)检测体系挖掘得到常见血清群B、C1、C2、D和E靶标各1个B-rfb J、C1-9679、C2-pim B、D-rfb J和E-28255。进一步与最常见血清型Enteritidis和Typhimurium靶标相结合,构建3个m PCR检测体系,可实现对食品样品中常见血清群和血清型沙门氏菌的同时检测,节省了检测时间和成本。(4)沙门氏菌血清型靶标及链置换LAMP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体系构建挖掘得到15种血清型新靶标64个,包括血清群B中的Typhimurium、Derby、Indiana和Agona,血清群D中的Enteritidis,血清群C1中Rissen、Braenderup、Infantis和Virchow,血清群C2中的Hadar和Albany,血清群E中的Weltevreden、London、Meleagridis和Senftenberg。靶标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灵敏度,成功应用于食品样品检测过程中。以S.Typhimurium靶标构建链置换LAMP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其检测的特异性良好,裸视LOD为103CFU/m L,比Au NPs标记的免疫层析试纸条灵敏度提高了10倍。在102~107CFU/m L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69,理论计算出的LOD为10-1CFU/m L。在饮用水、橙汁、生菜和鸡肉中的裸视LOD分别为103、104、104和105CFU/m L。样品添加回收,回收率在85%~110%的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低于7.8%。(5)沙门氏菌毒力岛2相关属靶标基因功能的探讨绝大部分新靶标基因功能预测为假定蛋白,其中7个属靶标为毒力岛2相关基因,构建毒力岛2基因ssa G、ssa H、ssa O、ssa P、ssa Q、ssa T和ssc B突变株,与野生株相比,各突变株在显色培养基上的显色、生长性能和总蛋白表达能力无变化,生物膜形成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突变株的细胞黏附性(除△ssa Q),入侵性,增殖性和毒性均减弱,转录组分析发现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被富集到菌体鞭毛,菌毛,核糖体合成等过程中,与细菌的运动性和趋化性密切相关。说明这7个基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细菌的运动性和趋化性,从而更好的发挥其毒性。(6)新型沙门氏菌噬菌体的分离和应用筛选出针对不同血清型的新型沙门氏菌噬菌体vB_Sal P_TR2,属于短尾噬菌体,可裂解Albany、Corvallis、Newport、Kottbus和Istanbul五种血清型;该噬菌体对一定范围的p H值和温度具有耐受性,潜伏期时间相对较短,不携带任何毒力或抗生素耐药基因;在体外纯培养物和食品基质中,能抑制一定数量沙门氏菌的增殖。综上,本论文构建了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子检测靶标的系统性挖掘,毒力岛2相关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和新型噬菌体的分离与应用,为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和生物学高效防控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文昕[3](2019)在《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表型耐药性分析》文中指出沙门氏菌(Salmonella)是一种经食物传播后能引起人类肠道疾病的最主要食源性致病菌。据资料显示,因沙门氏菌感染引发的食源性疾病长期占据世界各国疾病爆发成因榜首。在我国内陆地区,食源性疾病的爆发也以沙门氏菌为主要源头。为了预防和治疗沙门氏菌病,抗生素的使用是一种最普遍而有效途径。但抗生素的长期低剂量诱导使得沙门氏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耐药谱逐渐拓宽,这不仅给沙门氏菌病的防治工作带来很大阻力,而且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鸡作为沙门氏菌的天然宿主,是引起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主要传播源之一,然而鸡肉又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因此,了解市售生鲜鸡肉中感染沙门氏菌的情况,研究鸡肉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情况并对其表型耐药性进行分析,是有效防控沙门氏菌病传播的重要前提,同时也为规范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本研究从雅安市48家超市、农贸市场、零售小商贩处共采集240份生鲜鸡肉样品,使用缓冲蛋白胨水(BPW)培养基对样品前增菌,在四硫磺酸盐肉汤(TTB)培养基和亚硒酸盐胱氨酸(SC)培养基上分别进行选择性增菌,再划线接种到木糖赖氨酸脱氧胆盐琼脂(XLD)培养基和亚硫酸铋(BS)培养基,经过赖氨酸脱羧酶试验培养基和三糖铁(TSI)斜面培养后,共分离出85株疑似沙门氏菌。对疑似沙门氏菌进行生化鉴定和PCR鉴定,最终确认74株沙门氏菌。2、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型采用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和16S rDNA序列比对方法对74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分型试验,试验结果为:B群有25株,占比33.78%,其中鼠伤寒沙门氏菌有16株(21.62%),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有7株(9.46%),阿哥纳沙门氏菌有2株(2.7%);C1群有9株,占比12.16%,其中汤卜逊沙门氏菌有6株(8.1%),布伦登卢普沙门氏菌有3株(4.05%);D1群有38株,占比51.35%,其中肠炎沙门氏菌有25株(33.78%),鸡伤寒沙门氏菌为13株(17.57%);其他群有2株,占比2.7%,均为魁北克沙门氏菌。3、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分析选择8种常用抗生素,采用K-B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74株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为:所有菌株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多重耐药率为59.46%(44/74)。其中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耐药率为64.86%70.27%;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耐药率为6.76%37.83%;对四环素类抗生素(四环素、米诺环素)耐药率为17.58%67.57%;对头孢类抗生素(头孢曲松)耐药率为10.81%;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萘啶酸)耐药率为20.27%。检测出沙门氏菌对8种抗生素半的抑制浓度MIC50值试验结果为:氨苄青霉素2 ug/mL、阿莫西林2/1 ug/mL、庆大霉素4 ug/mL、卡那霉素8 ug/mL、四环素4 ug/mL、米诺环素2 ug/mL、头孢曲松0.5 ug/mL和萘啶酸8 ug/mL。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雅安市生鲜鸡肉为样品,通过对样品中感染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血清分型及表型耐药性分析,掌握全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血清型分布和表型耐药性情况,为研究控制沙门氏菌病的传播、养殖鸡使用抗生素的管控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张庆贺[4](2019)在《安徽地区鸡源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及基因分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禽沙门氏菌病(Avian Salmonellosis)是指由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中多个成员引起的禽类急性或慢性疾病的总称。该病不仅能通过直接接触进行水平传播,而且可以通过种蛋进行垂直传播,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由于抗菌药物在养禽业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禽源沙门氏菌耐药性增强,给禽沙门氏菌病的治疗带来困难。鸡作为沙门氏菌主要宿主之一,在沙门氏菌的散播及食品污染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对安徽地区鸡源沙门氏菌进行分离鉴定,确定其流行血清型;通过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安徽地区鸡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和基因型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方法及结果如下:1)鸡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血清型检测。本文采用PBW-MM-XLD4分级培养方式对临床样品进行沙门氏菌选择性分离培养,并通过对可疑菌株的表型鉴定与细菌16S rRNA基因分析,获得70株鸡源沙门氏菌。对70株鸡源沙门氏菌血清型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有分离菌株分布于5种血清型内,其中鼠伤寒型38株,肠炎型27株,科特布斯型3株,汤卜逊型1株,婴儿型1株。结果表明鼠伤寒型和肠炎型为安徽地区鸡源沙门氏菌的优势血清型。2)鸡源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研究。采用K-B纸片法对70株鸡源沙门氏菌进行14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测试菌株对亚胺培南、丁胺卡那、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的敏感性高,而对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磺胺类药物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测试菌株中有23株对三种及以上的抗菌药物耐药,多重耐药率达32.9%,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谱为AMX-CRO-TET-CHL-TMP。同时,70株鸡源沙门氏菌携带7种耐药基因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发现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的检出率为48.6%,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和tet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48.6%和15.7%,磺胺类sul2基因检出率28.6%,parC基因检出率100%,strA基因检出率45.7%。结果表明安徽地区鸡源沙门氏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3)鸡源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检测。采用PCR方法对70株鸡源沙门氏菌携带的毒力岛SPI-1-5上的毒力基因(invA、sseL、mgtC、siiE、sopB)、毒力质粒基因spvB以及肠毒素基因stn进行检测。结果显示invA、mgtC和stn基因的检出率均为100%,seeL、siiE sopB和spvB基因的检出率分别为64.3%、98.6%、97.1%、68.6%,表明鸡源沙门氏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4)鸡源沙门氏菌基因分型研究。分别采用ERIC-PCR和CRISPR方法对70株沙门氏菌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显示ERIC-PCR无法区分相同血清型的鸡源沙门氏菌,而CRISPR方法可区分相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其中,27株肠炎沙门氏菌分成3种基因型,36株鼠伤寒沙门氏菌分为9种基因型。结果表明CRISPR方法在沙门氏菌基因分型中具有良好的分型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从安徽地区病鸡样品中共分离鉴定到70株鸡源沙门氏菌,鼠伤寒型和肠炎型为其优势血清型,且鼠伤寒型和肠炎型沙门氏菌又分别分成3种和9种基因型。鸡源沙门氏菌安徽分离株耐药严重、携带多种毒力基因。这些结果可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指导,也为鸡源沙门氏菌的流行病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吴浩天[5](2018)在《乌鲁木齐市牛羊肉及其肉制品中食源性沙门氏菌血清型及耐药性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2016-2017年采集于乌鲁木齐市的牛羊肉、烤包子以及牛肉丸样品进行沙门氏菌的感染状况分析调查,并对食源性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血清型、耐药性以及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的耐药相关质粒介导基因进行了深一步研究,结果如下:1.在乌鲁木齐七个区采集的3565份牛羊肉及其肉制品样品中检出153(4.3%)份为沙门氏菌阳性样品。七个区检出率分别为沙依巴克区9.1%、米东区5.9%、水磨沟区4.4%、新市区3.5%、昌吉区2.5%、天山区2.0%和头屯河区2.0%,其中沙依巴克区牛羊肉及其肉制品中感染食源性沙门氏菌较为严重。沙门氏菌检出率最高的是羊肉样品,羊肉样品中阳性沙门氏菌检出率为7.4%,牛肉、牛肉丸、以及烤包子样品中的阳性沙门氏菌检出率分别为5.2%、2.9%、2.1%。2.乌鲁木齐地区四类牛羊肉及其肉制品源沙门氏菌具有血清型多样性特点。对检出的153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血清型进行研究,共分离得到14种血清型,其中最为常见的是Salmonella Hadar(50株,32.7%),其次为Salmonella London(24株,15.7%)、Salmonella Enteritidis(20株,13.1%)、Salmonella Havana(10株,6.5%)、Salmonella Derby(9株,5.9%)、Salmonella Mbandaka(9株,5.9%)和Salmonella Paratyphi B(8株,5.2%)等。此外,也有Salmonella Braenderup、Salmonella Tennessee、Salmonella Bloomsbury等血清型的菌株被检出。3.四类牛羊肉及其肉制品源检出的沙门氏菌对部分供试抗生素具有较高的耐药性。153株沙门氏菌对甲氧苄啶的耐药率为100%耐药,对环丙沙星均表现敏感,未产生耐药,对其他供试抗生素氯霉素、萘啶酮酸、四环素、磺胺异恶唑、甲氧苄啶/磺胺异恶唑、链霉素、头孢西丁、卡那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依次为92.2%、70.6%、64.1%、57.5%、43.8%、28.1%、12.4%、11.8%、11.1%、7.8%、7.2%和6.5%。153株食源性沙门氏菌中,最少耐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为(153株,100%),4种及以上种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104株,68%),7种及以上种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57株,37.3),其中1-3种抗生素耐药率为(49株,32%)、4-6种抗生素耐药率为(47株,30.7%)、7-9种抗生素耐药率为(50株,32.7%)、10种抗生素耐药率为(7株,4.6%),耐11种及11种以上抗生素的菌株未发现。相比于其他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分离株,Salmonella Hadar、Salmonella Enteritidis、Salmonella Derby三种较为常见血清型的食源性沙门氏菌分离株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较强。4.在153株沙门氏菌中共检测到氨基酸点突变206个,其中解旋酶gyr A亚基点突变85个、拓扑异构酶par C亚基点突变121个。gyr A基因中Ser83Phe和Asp87Tyr是常见的突变类型,par C基因中Thr57Ser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另外还发现55株gyr A和par C同时突变分离菌株,主要突变类型是Ser83Phe(gyr A)-Thr57Ser(par C);在105株耐萘啶酮酸的菌株中检出质粒介导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的耐药相关基因中,以qnr B的检出率最高,为26.8%,oqx A、oqx B、qep A、qnr A、qnr S、aac(6’)-Ib-cr的检出率依次分别为13.7%、11.8%、11.8%、11.1%、9.2%、7.2%。

郭帅[6](2018)在《兔肠炎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沙门氏菌病是由不同种沙门氏菌引起宿主疾病的总称,可以诱发动物的伤寒、副伤寒、腹泻、流产等疾病以及人的腹泻、伤寒、败血症、食物中毒、副伤寒等。沙门氏菌病被发现至今,主要通过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尤其是20世纪中期,抗生素被大量滥用,耐药菌株开始不断出现,已经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针对禽源和人源的沙门氏菌病研究较多,对于家兔沙门氏菌病的研究与报道相对较少。我国是兔肉生产与出口的第一大国。家兔沙门氏菌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但会给家兔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本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对兔肠炎沙门氏菌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兔肠炎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预防2017年2月,山东某兔场出现以母兔流产、死亡,仔兔脾脏肿大、死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病。初步诊断结果为沙门氏菌病,经实验室检查,确定其病原为肠炎沙门氏菌。针对此疫情,我们筛选并优化出一套准确、实用的兔肠炎沙门氏菌检测法。利用此方法对该兔场的两个兔舍、分兔场和周边兔场样品进行肠炎沙门氏菌检测,对不同兔场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MLST分型鉴定,并进行了实验室灭活疫苗的制备、安全性试验、攻毒模型试验、一次免疫和二次免疫攻毒保护效力评价试验、临床免疫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兔场粪便的沙门氏菌检出率为10.00%~73.33%。各兔场分离菌株为同一序列型,都是ST.11,菌株类型一致。实验室自制灭活疫苗免疫均起到了良好的保护效果,其中二次免疫试验组的免疫效果优于一次免疫试验组。本研究为家兔沙门氏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提供了经验和参考数据。二、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对药性研究本试验从表现型和遗传型两个角度出发,对分离自山东地区不同兔场的10株肠炎沙门氏菌进行耐药性研究和分析,包括药敏试验、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与定位、Ⅰ类整合子-耐药基因盒的检测与定位、转座子的检测与定位等。试验结果表明,10株肠炎沙门氏菌菌株都耐2种或2种以上的抗生素,不同兔场分离菌株的耐药情况不同,最多的可同时耐13种抗生素,多重耐药表现严重。10株菌株对磺胺类的复方新诺明耐药表现最为严重,其耐药率高达100%,其次是四环素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平均耐药率都在80%以上,对丁胺卡那、氟苯尼考和头孢噻肟的敏感性最高,10株菌株最主要的耐药图谱是PEN-AMP-LEX-KAN-TET-DOX-SXT;除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较为特殊,其他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均与耐药表现型相符,以blatem-1、sul1、su12的检出率最高;10株菌株中有7株为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耐药种类都在8种以上,检测到440 bp、2900 bp大小的两类耐药基因盒;10株多重耐药菌株都携带有不同数量的转座子,其中IS26和tnpA的检出率最高,未检测到tn1721和tnpU。10株肠炎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性与耐药基因、Ⅰ类整合子和转座子的携带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在染色体和质粒上都大量存在,既有遗传性也可在水平间传播,会造成多重耐药性在同种属和不同种属间的广泛传播,细菌多重耐药率大幅度提升。本试验通过研究各耐药相关因子与沙门氏菌多重耐药菌株之间的关系,分析沙门氏菌的耐药情况和发展趋势,为兔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为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陈健皓[7](2017)在《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筛选与应用和鸡源、猪源菌株MLST分子溯源及耐药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沙门氏菌是世界范围内人和动物的重要病原菌。动物源性食品是人感染沙门氏菌的主要来源,而鸡和猪是国内最重要的动物源食品。因此,了解鸡、猪饲养过程及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沙门氏菌污染情况,对控制沙门氏菌的传播、降低食品安全隐患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缩短检测时间,也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经筛选、优化制定了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PCR方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收集的临床样品进行筛查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对沙门氏菌分离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耐药性表型及基因型分析以及MLST分子溯源研究,以阐明不同来源沙门氏菌菌株的内在关系,为沙门氏菌病的防控提供依据。一、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筛选与优化本方法基于国家标准《GB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的常规方法,为缩短检测时间,并且根据动物源样本自身的特点,筛选并优化了增菌方法,制定了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PCR方法,将沙门氏菌常规分离、鉴定方法中增菌的时间缩短至4~6 h,将原本2~3天的鉴定时间缩短到1天之内,达到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目的。二、鸡源、猪源沙门氏菌MLST分子溯源及耐药性研究对从江苏地区鸡源及猪源样品中分离获得的134株沙门氏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和14种临床常用药物敏感试验(包括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萘啶酸、环丙沙星、四环素);另外,对沙门氏菌耐药基因岛(SGI)中主要的耐药基因(包括β-内酰胺酶基因、sull、aacC4、aac(6’)-1b、floR等)进行检测,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分子溯源分析,研究鸡源、猪源沙门氏菌耐药表型、基因型及传播特征。134株沙门氏菌分为4个血清型:肠炎沙门氏菌、印第安纳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健康鸡群分离株为肠炎沙门氏菌(36株)和印第安纳沙门氏菌(40株),健康猪群分离株为德尔卑沙门氏菌(14株)和印第安纳沙门氏菌(2株)。从扬州大学兽医院收集的病禽样品中沙门氏菌为肠炎沙门氏菌(31株)、印第安纳沙门氏菌(6株)和鸡白痢沙门氏菌(5株)。MLST分型结果表明,134株沙门氏菌可以分为6个ST型:ST11、ST17、ST92、ST40、ST64及ST155。肠炎沙门氏菌为ST11型,印第安纳沙门氏菌为ST17型,鸡白痢沙门氏菌为ST92型,德尔卑沙门氏菌分别为ST40、ST64及ST155。在所有沙门氏菌分离菌株中,对萘啶酸、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头孢哌酮的耐药性较高,分别达到92.5%、80.7%、72.5%和65.1%;其中肠炎沙门氏菌对萘啶酸、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头孢哌酮的耐药性较高,分别达到94.2%、89.8%、62.3%和57.9%;猪源德尔卑沙门氏菌对四环素、萘啶酸、磺胺甲嗯唑和氯霉素的耐药性较高,分别达到100%、94.7%、68.4%和57.8%;印第安那沙门氏菌在14种抗生素中,对11种抗生素耐药达到75%以上,且对所有的14种抗生素耐药达50%以上。48株印第安纳沙门氏菌共产生27种耐药谱,其中41个菌株对9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此外,有7个菌株对所有抗生素耐药;67株肠炎沙门氏菌共产生20种耐药谱,有2株对9种以上的药物耐药,部分菌株形成较固定的耐药谱,AMP-NA-TE、AMP-CFP-NA、AMP-CFP-NA-TE;14株德尔卑沙门氏菌产生13种耐药谱,对四环素、萘啶酸、磺胺甲嗯唑和氯霉素的耐药性较高,有2株对9种以上耐药。对134株沙门氏菌进行11个耐药基因的检测,blaTEM-1-like、blaCTX-M、blaOXA-1-like、sull、aacC4、aac6-lb、floR、tet(G)检出率分别 73.1%、37.3%、29.1%、34.3%、32.8%、32.1%、36.6%、24.6%;blaCMY-2、blaPSE及blaSHV均未检出。对9种以上的药物超级耐药的印第安纳沙门氏菌,对β-内酰胺酶基因blaOXA-1-like、blaCTX-M、blaTEM-1-like 及 floR、aadA2、sull 及 aac(6’)-1b有较高携带率,这是其成为超级耐药克隆的主要原因:肠炎沙门氏菌主要表现为对氨苄青霉素、萘啶酸、四环素、头孢哌酮中等程度耐药,且多数为多重耐药,其blaTEM-1-like携带率最高。因此,控制并严格规范相关药物在动物饲养过程中的应用,对阻止动物临床及人类临床多重耐药细菌的产生有着重大的意义。

汪燕秋[8](2017)在《猪源沙门氏菌的酸耐受性及对盐、高温、氧化应激的交叉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沙门氏菌是全球最常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疾病的致病菌,在中国,更是居于食物中毒致病菌的首位,约占每年食物中毒事件的40%。酸,常被作为食品添加剂、防腐剂、饲料酸化剂等的成分之一,随着酸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为适应酸应激的不利环境,细菌随之产生了酸耐受反应(ATR)。因此,本研究选用沙门氏菌作为研究对象,对福建省猪肉产业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并检测分离到的沙门氏菌的酸耐受性,对酸耐受菌的表型和基因型及其交叉保护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集猪肉产业链中各阶段样品共1067份样品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对沙门氏菌分离鉴定方法的进行优化。并建立沙门氏菌的活菌计数方法和酸耐受反应模型,以此为基础对肠炎沙门氏菌进行诱导酸耐受,以及对临床分离菌进行耐酸菌株的筛选。通过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对耐酸菌株酸耐受相关基因、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交叉保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从福建省部分地区猪肉产业链中共分离到162株沙门氏菌。162株临床沙门氏菌菌株中有8株耐酸性达到pH4.0以下。这些菌株产生耐酸性可能与屠宰环节的污染也存在一定相关性。临床分离酸耐受菌对数期细菌一般通过依赖于fur基因的短暂耐受途径产生耐酸性;稳定期细菌一般通过依赖酸诱导产生的与ompR基因相关的酸耐受反应途径产生耐酸性。蛋白检测结果显示,Fur、RpoS、ClpP、NlpD蛋白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基因层面相差不大。大部分临床分离酸耐受菌对盐有较强的耐受性,对氧化应激交叉保护较不明显,对高热没有交叉保护。对肠炎沙门氏菌标准菌进行诱导酸耐受,对其酸耐受基因检测结果表明,与对数期肠炎沙门氏菌耐酸性相关的fur基因的相对表达升高较为显着,同时,经过酸诱导后,Fur、ClpP、NlpD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肠炎沙门氏菌rpoS基因的表达与进行诱导的pH相关。肠炎沙门氏菌的的酸耐受性与进行诱导的酸强度及pH不相关。本试验所有诱导条件下,肠炎沙门耐酸菌株的交叉保护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均显着增加。结论:猪肉产业链中酸耐受菌株的耐酸性产生与fur、ompR基因相关。猪源沙门氏菌属耐酸性与耐盐性相关。肠炎沙门氏菌与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耐酸机制不完全一致。肠炎沙门氏菌酸耐受性与耐盐性、耐热性、抗氧化应激特性相关。

白亚龙[9](2016)在《基于氨基修饰的硅包磁性纳米粒子分离致病菌核酸的PCR检测技术的建立》文中认为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人类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甚至可能导致人类死亡。目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培养法,因为其耗时长,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探究快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对于食品安全的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遗传物质是生命物质的关键核心,随着基因组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分子生物学将在致病菌检测中发挥越来越强大的优势。然而,用分子方法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时,食品成分对反应体系的干扰,以及微量的致病菌核酸难以分离,导致分子检测的优势无法彻底发挥。在本研究中,用磁性纳米粒子(及磁性捕获探针)对目标菌的核酸进行分离,然后结合PCR对食源性致病菌进行检测,实现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制备了几种磁性纳米粒子,并对纳米粒子进行了TEM、IR等表征。对比了在适合下游检测的环境中,氨基修饰的硅包磁性纳米粒子(ASMNPs)、硅包磁性纳米粒子、羧基修饰的硅包磁性纳米粒子三种纳米粒子对于核酸的分离能力。结果显示,不论对于沙门氏菌基因组DNA这样的双链DNA,还是对于人工合成的单链寡核苷酸序列,在适合下游检测的环境中ASMNP都具有很好的吸附能力。通过考察温度、pH等对磁性吸附的影响,推断静电作用、氢键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以磁性纳米粒子为例,探讨了纳米粒子对PCR的影响,就抑制效应、特异性、效率与产率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发现:1)抑制作用:裸露的纳米粒子可以通过吸附PCR成分而抑制PCR扩增,但是当表面被封闭之后,这种抑制作用会被消除。2)特异性:纳米粒子不能增加引物错配引起的非特异性扩增,事实上,随着纳米粒子的增加,长片段的扩增优先受到抑制。然而,磁性纳米粒子能抑制因为扩增过早结束引起的非特异性扩增。3)效率与产率:一些纳米粒子与ssDNA较为牢固的结合,可以促使dsDNA解链,而且还有效的阻止了ssDNA复性。一些与ssDNA强烈结合的纳米粒子会导致扩增的效率与产率提高。总的来说,纳米粒子对PCR的影响错综复杂,是否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是多方面作用之后的结果。对于最终的目的而言,纳米粒子对PCR影响主要是通过纳米粒子表面实现的,如果ASMNP表面进行了有效的封闭,可以实现直接添加进PCR体系中而不影响检测结果。3.用ASMNP分离牛奶中致病菌的基因组DNA,对分离步骤进行了优化,确保ASMNP可以从牛奶处理物中分离到尽可能多的目标DNA。分别以沙门氏菌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为革兰氏阴性与阳性菌的代表,利用磁珠捕获结合PCR进行检测,灵敏度分别为8 CFU/mL与15CFU/mL。用沙门氏菌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同时污染牛奶,处理之后磁性分离,结合多重PCR同时检测两种菌,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5 CFU/mL与25 CFU/mL。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以实现快速、灵敏、以及多种致病菌污染同时检测。4.将氨基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表面通过氨基共价修饰寡核苷酸序列,可以杂交捕获单链序列(如mRNA)。提高杂交捕获探针表面的寡核苷酸序列数目的前提条件是纳米粒子表面具有大量的氨基基团。在本部分实验中,采用一步法合成了一种表面呈现网状的富含氨基的磁性纳米粒子,这种纳米粒子同样对磁核具有很好的包被作用,表面氨基数目显着提高。在此纳米粒子表面修饰上寡核苷酸序列杂交捕获互补序列,杂交捕获效率显着提高。此外,用ARSMNP直接吸附DNA,效率也显着提高。5.在ARSMNP表面连接寡核苷酸序列,制备了磁性杂交捕获探针,并对探针合成步骤进行了优化,对连接臂、偶联方式等进行了探讨。将含有致病菌的牛奶样品进行处理,然后通过杂交磁性捕获目标mRNA,结合RT-qPCR对目标菌进行检测。以污染了沙门氏菌的牛奶样品为例,检测灵敏度为104 CFU/mL。此外,为了得到更低的检测限,可以对样品进行增菌培养。经过过夜培养后,对10 CFU/mL人工污染沙门氏菌的牛奶样品可以100%的检出。

翟立公[10](2015)在《沙门氏菌及其致病性血清型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及在食品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食源性致病之一,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病例在世界范围内居于首位。该菌有2600多个血清型,分布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针对沙门氏菌血清型的检测是非常必要的,传统检测方法是利用国标的方法。该检测方法程序复杂、耗时长而且检测成本较高,不能满足食品生产企业和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快速检测的要求。因此,建立一种直接针对血清型的分子快速检测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是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和比较基因组的方法,分别筛选到了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的特异性基因,并以此分别建立了多重PCR检测体系、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和real-time NASBA检测。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6种沙门氏菌常见血清型分子检测靶点的发掘首先选取沙门氏菌6个常见血清型的代表菌株并通过GenBank数据库获得该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的信息,分别是鼠伤寒沙门氏菌LT2(NC003197.1)、肠炎沙门氏菌P125109(NC011294.1)、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PB7(NC011205.1)、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KS4594(NC012125.1)、都柏林沙门氏菌CT02021853(NC011205.1)和海德尔堡沙门氏菌SL476(NC011083.1)。再将以上各个菌株的每个基因进行BLASTN程序的比对,选择与本血清型同源性较高,同时与其它血清型同源性较低的基因作为血清型准特异性基因。各个血清型分别获得8、12、18、7、15和10个的准特异性基因。并以此为模板设计引物,利用实验室保存的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PCR验证,结果表明:鼠伤寒沙门氏菌获得2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hsdS和STM4494,肠炎沙门氏菌获得3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kil、SEN1382和SEN1383,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获得3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SPAB01122、SPAB01123和SPAB01124,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获得3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SPC0871、SPC0872和SPC0908,都柏林沙门氏菌获得2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SeDA1118和SeDA2283,海德尔堡沙门氏菌获得4个血清型特异性基因SeHAC2639、SeHAC2640、SeHAC3258和SeHA32590。同时又对每个血清型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进行了评价,各个引物的灵敏度均在98.33ng/μl-140fg/μl之间。血清型特异性基因功能分析,75%的特异性基因是编码的蛋白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过程,只有个别基因是编码膜蛋白、血清型抗原合成蛋白和与噬菌体相关的蛋白。2,单一沙门氏菌血清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以SPAB01124和invA基因作为靶点,建立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当反应体系分别获得为284bp和384bp时,该检测结果为阳性。使用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对该检测方法进行了特异性测试,结果表明只有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获得两条扩增片段,而其他菌株只获得一条或没有扩增片段均为阴性,特异性达到100%。该体系的DNA灵敏度能达到1.91ng/ul;在经过10h增菌培养后,纯菌的菌落灵敏度为2.2 cfu/ml,人工污染牛奶样品的检测限小于10cfu/10ml。而且该检测方法对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以SeDA1118、SeDA2283和invA基因作为靶点,建立都柏林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当反应体系分别获得284bp、378bp和463bp时,该检测结果为阳性。利用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只有都柏林沙门氏菌同时获得三条扩增片段,特异性达到100%。当模板浓度小于1.87pg/μl时,该体系不能同时获得3条扩增片段,该体系DNA灵敏度为1.87pg/μl。通过10h的增菌培养,该方法的菌落灵敏度为10cfu/ml。用N×103cfu/ml-N×10-1 cfu/ml的大肠杆菌或肠炎沙门氏菌与102cfu/ml的都柏林沙门氏菌共同培养,进行PCR反应,结果表明在以上浓度的干扰菌不能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人工污染牛奶样品,经过LB液体培养基37℃增菌8h,检测限可以小于10 cfu/10ml。以SeHAC2640、SeHAC3259/和invA基因作为靶点,建立海德尔堡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当反应体系分别获得2121bp、284bp和589bp时,该检测结果为阳性。利用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特异性达到100%。该反应体系的DNA灵敏度评价结果表明,当模板浓度为1.4ng/μl时,能同时获得3条扩增片段;当模板浓度降到1.4fg/μl,只能同时获得139-141和pHAm9引物的扩增片段。经过10h增菌培养后,即使初始的菌体浓度为3.8×10-1 cfu/ml时,该方法可以获得3条扩增片段。当大肠杆菌和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干扰浓度达到104cfu/ml,也不会影响对目标血清型的检测,说明该检测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人工污染牛奶样品经过LB液体培养基37℃增菌10h,3对引物均能获得扩增产物的检测限达到3.8 cfu/10ml。3,三种沙门氏菌血清型多重PCR检测方法以SEN1383、STM4494、SPC0872和invA基因作为靶点,建立肠炎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当反应体系分别获得141bp、534bp、212bp和284bp时,该检测结果为阳性。利用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特异性达到100%。通过10h的增菌培养,该方法对以上三种血清型菌落灵敏度均小于10cfu/ml。选取都柏林沙门氏菌、阿贡纳沙门氏菌和猪霍乱沙门氏菌作为该检测的干扰菌,用N×104cfu/ml-Ncfu/ml的干扰菌分别与102cfu/ml的沙门氏菌的目标血清型共同培养,进行PCR反应,结果表明在该检测体系中能抵抗以上3种血清型对目标菌株检测的干扰作用。人工污染实验表明,为了实现3个血清型的检测限均小于10cfu/10ml,需经过LB液体培养基37℃增菌12h。4,海德尔堡沙门氏菌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以SeHAC3258和invA基因为模板分别设计引物和探针(荧光信号分别为JOE和FAM),建立海德尔堡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属检测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当同时检测到两个信号的扩增曲线时,该检测结果为海德尔堡沙门氏菌阳性结果。通过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特异性达到100%。该real-time PCR对基因组的灵敏度为112.4fg/ul;对纯菌增菌培养前和增菌培养后的灵敏度分别为2.4×104cfu/ml和2.4cfu/ml。该检测方法在不同浓度模板情况下,变异系数在0.43-1.15%之间,表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在鸡肉和猪肉背景菌群干扰作用下,该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分别为2.54×103cfu/ml和1.7×102cfu/ml,说明该检测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而且,利用试剂盒法提取样品中的DNA过程中可以去除样品中Taq酶反应抑制剂,避免检测出现假阴性结果。在人工污染鸡肉和猪肉样品中,经过LB液体培养基37℃增菌6h,该体系的检测限能达到1 cfu/25g。5,沙门氏菌及其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以xcd基因的保守序列作为检测靶点,建立沙门氏菌检测的real-time NASBA方法。通过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所有沙门氏菌能获得扩增曲线,非沙门氏菌无荧光信号被采集,特异性达到100%。当样品中RNA模板的浓度高于10.5fg/ul时,该real-time NASBA可获得有效的扩增曲线;通过10h增菌培养,该方法的菌落灵敏度为7×10-1cfu/ml。该检测方法针对不同血清型的模板及其在不同模板浓度情况下,标准偏差在0.613-2.203之间,表明该体系对沙门氏菌的检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提取样品的总RNA经过DNaseⅠ酶处理,仍能获得扩增曲线;但是经过RNase H酶处理,无任何扩增,证明该反应是直接针对于RNA的扩增技术。而且,该方法在对热处理24h后死菌的检测与国标检测的结果一致,均呈现阴性。该体系在4.75×107cfu/ml的猪肉背景菌群的干扰下,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检测限能达到9.5×103cfu/ml,说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人工污染实验表明,经过LB培养基37℃增菌10h,在猪肉、牛肉和牛奶中的检测限均小于10cfu/25g(ml)。以SPC0908和xcd基因作为模板设计引物和分子信标(JOE和FAM),建立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和沙门氏菌检测的real-time NASBA方法。通过48株沙门氏菌和18株非沙门氏菌进行特异性验证,结果表明,特异性达到100%。当样品中RNA模板的浓度高于40.94fg/ul时,该方法可获得两条扩增曲线;通过10h增菌培养,该方法的纯菌菌落灵敏度和人工污染鸡肉和猪肉的灵敏度均小于10cfu/ml。针对不同浓度的目标RNA的检测,标准偏差均在1.229-5.28之间,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样品中存在108cfu/ml和107cfu/ml的猪肉和鸡肉自然菌群的条件下,该方法的检测限能达到103cfu/ml,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二、样品贮存及二次增菌对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样品贮存及二次增菌对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鸭胚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检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沙门氏菌生物学特征
        1.1.1 沙门氏菌形态特征
        1.1.2 沙门氏菌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1.1.3 沙门氏菌血清型特性
    1.2 沙门氏菌流行病学
    1.3 沙门氏菌感染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4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研究
        1.4.1 沙门氏菌传统检测手段
        1.4.2 免疫学标记检测方法
        1.4.3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5 沙门氏菌分型方法
    1.6 沙门氏菌的毒力基因
        1.6.1 毒力岛
        1.6.2 毒力质粒
        1.6.3 肠毒素
        1.6.4 外膜蛋白
    1.7 沙门氏菌致病机制
    1.8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试验动物
        2.1.3 参考菌株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1.6 引物合成
    2.2 方法
        2.2.1 死亡鸭胚中细菌的分离鉴定
        2.2.2 沙门氏菌分离株微生物质谱鉴定
        2.2.3 沙门氏菌分离株血清型鉴定
        2.2.4 沙门氏菌分离株基因分型鉴定
        2.2.5 沙门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检测
        2.2.6 沙门氏菌分离株致病性试验
        2.2.7 数据统计与处理
3 结果
    3.1 死胚中沙门氏菌分离鉴定
        3.1.1 染色、镜检及动力学培养
        3.1.2 沙门氏菌分离株生化鉴定
        3.1.3 沙门氏菌分离株PCR鉴定
    3.2 沙门氏菌分离株微生物质谱鉴定
    3.3 沙门氏菌分离株血清型鉴定
    3.4 沙门氏菌分离株基因分型鉴定
    3.5 沙门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鉴定
        3.5.1 沙门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PCR扩增产物
        3.5.2 沙门氏菌分离株毒力质粒基因扩增产物
        3.5.3 沙门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携带率
    3.6 沙门氏菌分离株致病性试验
        3.6.1 沙门氏菌分离株生长曲线测定
        3.6.2 沙门氏菌分离株含菌量测定
        3.6.3 沙门氏菌分离株人工感染小鼠致死性测定
        3.6.4 沙门氏菌分离株半数致死量测定
        3.6.5 沙门氏菌SD04和SD20分离株致病性试验
4 讨论与分析
    4.1 死亡鸭胚中沙门氏菌的感染状况
    4.2 沙门氏菌分离株血清型分析
    4.3 沙门氏菌分离株基因分型分析
    4.4 沙门氏菌分离株毒力基因分析
    4.5 沙门氏菌分离株致病性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其分子靶标挖掘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1 沙门氏菌概述
        1.1.1 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1.1.2 沙门氏菌血清分型
    1.2 沙门氏菌致病性
    1.3 沙门氏菌分子检测方法
        1.3.1 基于PCR的变温核酸扩增技术
        1.3.2 恒温核酸扩增技术
    1.4 沙门氏菌的防控
        1.4.1 物理学方法
        1.4.2 化学方法
        1.4.3 生物学方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数据库的构建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全基因组数据库
        2.3.2 泛基因组分析结果
        2.3.3 核心基因组分析结果
        2.3.4 毒力和耐药基因分析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沙门氏菌属靶标的挖掘及LAMP体系的构建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沙门氏菌属特异性检测靶标
        3.3.2 LAMP靶基因的选择
        3.3.3 LAMP的最佳反应条件
        3.3.4 LAMP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3.3.5 人工污染和实际样品中LAMP的应用
    3.4 小结
第四章 沙门氏菌血清群靶标的挖掘及m PCR体系的构建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沙门氏菌血清群特异性检测靶标
        4.3.2 mPCR的组合
        4.3.3 mPCR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4.3.4 实际样品中mPCR的应用
    4.4 小结
第五章 沙门氏菌血清型靶标的挖掘及链置换LAMP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体系的构建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B群常见血清型特异性检测靶标
        5.3.2 D群常见血清型特异性检测靶标
        5.3.3 C1 群常见血清型特异性检测靶标
        5.3.4 C2 群常见血清型特异性检测靶标
        5.3.5 E群常见血清型特异性检测靶标
        5.3.6 链置换LAMP量子点荧光微球免疫层析试纸条
    5.4 小结
第六章 沙门氏菌属靶标与毒力岛2 相关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突变株的构建
        6.3.2 突变株生物表型分析
        6.3.3 突变株毒力分析
        6.3.4 转录组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新型沙门氏菌噬菌体分离与应用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实验材料
        7.2.2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噬菌体vB_SalP_TR2 的形态学
        7.3.2 噬菌体vB_SalP_TR2 生物学特征
        7.3.3 噬菌体vB_SalP_TR2 基因组特征
        7.3.4 噬菌体vB_SalP_TR2 的应用
    7.4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表型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文献综述
    1.1 沙门氏菌简介
        1.1.1 沙门氏菌的特征
        1.1.2 沙门氏菌的危害
    1.2 沙门氏菌的污染
    1.3 沙门氏菌的检测
        1.3.1 传统标准检测法
        1.3.2 免疫学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方法
        1.3.4 其他方法
    1.4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
        1.4.1 沙门氏菌的耐药情况
        1.4.2 沙门氏菌的耐药性检测方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研究内容及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生鲜鸡肉样品
        2.1.2 主要试剂和培养基的配制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参考菌株
    2.2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前处理
        2.2.3 选择性增菌
        2.2.4 分离培养
        2.2.5 初步筛选
    2.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鉴定
    2.4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析
    2.5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结果
        3.1.1 前增菌结果
        3.1.2 选择性增菌结果
        3.1.3 分离培养结果
        3.1.4 初步筛选结果
    3.2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鉴定结果
        3.2.1 生化鉴定结果
        3.2.2 革兰氏染色结果
        3.2.3 PCR鉴定结果
        3.2.4 不同采样地区和场所沙门氏菌的检出结果
    3.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析结果
        3.3.1 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分析结果
        3.3.2 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分析血清型分析结果
        3.3.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情况
    3.4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试验结果
        3.4.1 K-B纸片扩散法试验结果
        3.4.2 微量肉汤稀释法试验结果
        3.4.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情况
4 讨论
    4.1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培养
    4.2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
    4.3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情况
    4.4 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表型耐药性
5 结论
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安徽地区鸡源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及基因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索引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来源
        1.1.2 参考菌株
        1.1.3 主要试剂(盒)及配制
        1.1.4 药敏纸片
        1.1.5 所用引物序列与合成
        1.1.6 主要仪器
    1.2 方法
        1.2.1 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
        1.2.2 分离菌株的形态学检查
        1.2.3 分离株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1.2.4 沙门氏菌血清型鉴定
        1.2.5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1.2.6 沙门氏菌耐药基因的检测
        1.2.7 沙门氏菌毒力基因的检测
        1.2.8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基因分型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门氏菌的分离培养
    2.2 分离菌株的鉴定
        2.2.1 分离菌株的形态、大小与染色特性
        2.2.2 分离株16S rRNA基因的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2.2.3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血清型鉴定
    2.3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表型及其携带的耐药基因
        2.3.1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表型
        2.3.2 分离菌株携带的耐药基因
        2.3.3 沙门氏菌分离株携带的毒力基因
    2.4 沙门氏菌分离株的基因分型
        2.4.1 ERIC-PCR分子分型结果
        2.4.2 CRISPR分子分型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5)乌鲁木齐市牛羊肉及其肉制品中食源性沙门氏菌血清型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征及流行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食源性沙门氏菌的血清学分型研究
    1.4 食源性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
    1.5 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5.1 靶标基因突变引起的耐药
        1.5.2 质粒和外排泵介导引起的耐药
    1.6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7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8 技术路线
第2章 乌鲁木齐市沙门氏菌感染情况调查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五种培养基分离效果分析
        2.2.2 乌鲁木齐市沙门氏菌检出结果
        2.2.3 4 类样品源沙门氏菌的检出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乌鲁木齐市沙门氏菌的血清学分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乌鲁木齐市 4 类样品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
        3.2.2 乌鲁木齐市7个区检出食源性沙门氏菌的血清型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沙门氏菌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乌鲁木齐市沙门氏菌耐药结果
        4.2.2 沙门氏菌相关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兔肠炎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缩略语
绪论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沙门氏菌病研究进展
        1 沙门氏菌的概况
        2 沙门氏菌病的流行情况及危害
        3 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方法
        3.1 MLVA
        3.2 PFGE
        3.3 MLST
        4 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
        4.1 质粒
        4.2 转座子
        4.3 整合子
        5 沙门氏菌病疫苗的研究进展
        5.1 灭活疫苗
        5.2 减毒活疫苗
        5.3 亚单位疫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试验研究
    第二章 兔肠炎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预防
        1 试验材料
        1.1 样本
        1.2 菌株
        1.3 试验动物
        1.4 主要试剂
        1.5 主要仪器设备
        1.6 引物
        2 方法
        2.1 临床调查和取样
        2.2 检测方法的确立及优化
        2.3 兔场样本的检测
        2.4 肠炎沙门氏菌的MLST分型比较
        2.5 实验室肠炎沙门氏菌病灭活疫苗效力评价试验
        2.6 临床免疫试验
        3 结果
        3.1 临床调查结果
        3.2 检测方法的确立及优化结果
        3.3 兔场样品的检测结果
        3.4 MLST分型结果
        3.5 实验室肠炎沙门氏菌病灭活疫苗效力评价试验结果
        3.6 临床免疫试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肠炎沙门氏菌分离株耐药性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菌种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引物
        2 方法
        2.1 药敏试验
        2.2 耐药基因的检测与定位
        2.3 Ⅰ类整合子-耐药基因盒的检测及定位
        2.4 转座子的检测及定位
        3 结果
        3.1 药敏试验结果
        3.2 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
        3.3 Ⅰ类整合子的检测结果
        3.4 转座子的检测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7)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筛选与应用和鸡源、猪源菌株MLST分子溯源及耐药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1 沙门氏菌概述
        1.1 沙门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1.2 沙门氏菌血清学分类
        1.3 沙门氏菌的流行现状
    2 沙门氏菌病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2.1 病原分离鉴定培养方法
        2.2 分子生物学方法
        2.3 免疫学方法
    3 细菌耐药性研究现状
        3.1 细菌的耐药产生机制
    4 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
        4.1 MLST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分型
        4.2 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型
    5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筛选与初步应用
    1 材料
        1.1 菌株背景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方法
        2.1 PCR引物筛选
        2.2 引物的鉴定
        2.3 引物特异性检测
        2.4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筛选
        2.5 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模拟试验
        2.6 PCR快速检测方法应用
        2.7 细菌分离
    3 沙门氏菌PCR试验结果
        3.1 引物设计结果
        3.2 引物鉴定结果
        3.3 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3.4 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筛选结果
        3.5 沙门氏菌PCR检测方法模拟试验结果
        3.6 PCR快速检测方法应用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鸡源、猪源沙门氏菌MLST分子溯源及耐药性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MLST分子分型结果
        2.2 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3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1
致谢

(8)猪源沙门氏菌的酸耐受性及对盐、高温、氧化应激的交叉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沙门氏菌的污染现状
    2 沙门氏菌检测技术的的研究进展
        2.1 沙门氏菌传统分离鉴定方法
        2.2 以免疫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
        2.3 以免疫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快速检测方法
        2.4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在沙门氏菌检测中的应用
    3 细菌耐酸反应
    4 酸抑菌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4.1 酸抑菌与抑制大分子合成
        4.2 酸抑菌与透化细菌外膜
        4.3 酸抑菌与能量竞争
        4.4 酸抑菌与胞内渗透压的提高
        4.5 酸抑菌与诱导抗菌肽表达
    5 酸耐受机制的研究进展
    6 酸耐受菌的交叉保护
    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福建省部分地区猪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分离鉴定方法的优化
        2.2 猪肉产业链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9种方法分离沙门氏菌结果
        3.2 9株疑似菌的PCR鉴定结果
        3.3 猪肉产业链中沙门氏菌分离结果
        3.4 沙门氏菌疑似菌的PCR鉴定结果
        3.5 福建省部分地区猪肉产业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沙门氏菌活菌计数方法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沙门氏菌ATCC13076标准菌株生长曲线
        2.2 最大吸收峰的确定
        2.3 DMSO用量对吸收峰的影响
        2.4 不同反应时间对吸收峰的影响
        2.5 MTT使用剂量对吸光度的影响
        2.6 干扰物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7 测定范围的确定
        2.8 MTT法与平板计数法的相关性
        2.9 不同菌龄细菌MTT法检测的差异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肠炎沙门氏菌耐酸反应模型的建立及优化
    1 试验材料
        1.1 材料与仪器
    2 方法
        2.1 沙门氏菌的培养
        2.2 诱导产生酸耐受
        2.3 单因素试验
        2.4 模型优化前后酸性环境下细菌生存率的变化
        2.5 模型优化对耐酸性基因表达的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Box-Behnken试验结果
        3.2 模型优化对肠炎沙门氏菌生存率的影响
        3.3 模型优化对耐酸性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猪源沙门氏菌的酸耐受性及对盐、高温、氧化应激的交叉保护研究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试剂
        1.2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细菌的诱导耐酸处理
        2.2 酸处理对沙门氏菌酸耐受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酸处理对沙门氏菌酸耐受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2.4 酸耐受菌对高温、盐、氧化应激交叉保护表型及基因型研究
        2.5 临床菌的耐酸性检测
        2.6 酸耐受临床菌酸耐受相关基因及交叉保护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检测
        2.7 酸耐受临床菌酸耐受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酸处理对沙门氏菌酸耐受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3.2 酸处理对沙门氏菌酸耐受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3 氧化应激、热、高渗透压对酸耐受沙门氏菌生长的影响及交叉保护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检测
        3.4 猪肉产业链中分离的162株菌对酸的耐受性
        3.5 临床分离耐酸菌的酸耐受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检测
        3.6 临床分离耐酸菌的酸耐受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3.7 临床分离耐酸菌的交叉保护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检测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经费来源

(9)基于氨基修饰的硅包磁性纳米粒子分离致病菌核酸的PCR检测技术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方法
        1.1.1 培养法
        1.1.2 基于噬菌体的检测方法
        1.1.3 基于细菌代谢的检测方法
        1.1.4 基于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1.1.5 基于免疫学的检测方法
        1.1.6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检测方法
    1.2 分子检测的前处理方法
        1.2.1 培养增菌
        1.2.2 分离与浓缩
    1.3 磁性纳米粒子在核酸分离与纯化中的应用
        1.3.1 非生物标记的磁性纳米粒子提取基因组核酸
        1.3.2 标记了核酸捕获探针的磁性粒子分离致病菌的靶标序列
    1.4 纳米粒子对PCR扩增的影响
        1.4.1 纳米粒子对PCR的抑制作用
        1.4.2 纳米粒子增加PCR的特异性
        1.4.3 纳米粒子增加PCR的效率
        1.4.4 纳米粒子对PCR扩增保真度的影响
    1.5 目前分子检测食品中致病菌残留的趋势与瓶颈
        1.5.1 分子检测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1.5.2 分子生物学实现快速检测的瓶颈
        1.5.3 磁性分离在致病菌检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1.6 研究目标
第二章 ASMNP吸附DNA性能优化与机理探讨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1.3 菌株、引物与寡核苷酸序列
        2.1.4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2.1.5 普通PCR
        2.1.6 qPCR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
        2.2.2 三种磁性纳米粒子对于DNA捕获的性能比较
        2.2.3 ASMNP吸附DNA参数优化与机理探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吸附核酸的ASMNP直接进行PCR扩增的可行性探究——纳米粒子对PCR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1.3 引物与模板及其他
        3.1.4 纳米粒子
        3.1.5 普通PCR
        3.1.6 qPCR
        3.1.7 熔解曲线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氨基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对PCR的抑制作用机理探究
        3.2.2 纳米粒子是否增强PCR扩增特异性探讨
        3.2.3 纳米粒子对于PCR效率与产率影响的探讨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SMNP捕获DNA结合PCR检测牛奶中的致病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主要试剂
        4.1.2 仪器设备
        4.1.3 引物、菌株及其他
        4.1.4 从人工污染的生牛奶中用ASMNP分离致病菌基因组
        4.1.5 普通PCR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对于人工污染牛奶处理步骤的优化
        4.2.2 ASMNP对于基因组DNA捕获行为研究
        4.2.3 检测人工污染牛奶中的致病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合成一种多氨基硅包磁性纳米粒子以提高杂交捕获探针性能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引物与寡核苷酸序列
        5.1.4 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5.1.5 四种方法制备氨基修饰的修饰的磁性纳米粒子
        5.1.6 对硝基苯甲醛分光光度法测定磁性纳米粒子表面氨基
        5.1.7 磁性纳米粒子包封效果评价——盐酸处理后邻二氮杂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铁
        5.1.8 制备标记寡核苷酸序列的磁性捕获探针
        5.1.9 普通PCR
        5.1.10 qPCR扩增
    5.2 结果和讨论
        5.2.1 一壶法和后修饰法的优化和机理探究
        5.2.2 四种方法合成的ASMNP性能比较
        5.2.3 四种纳米粒子对于普通PCR的影响
        5.2.4 几种纳米粒子在DNA分离应用中的性能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磁性杂交探针捕获MRNA结合RT-QPCR检测牛奶中沙门氏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仪器设备
        6.1.3 引物及寡核苷酸序列
        6.1.4 捕获探针制备
        6.1.5 磁性纳米粒子分离牛奶中致病菌目标m RNA
        6.1.6 RT-qPCR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连接臂的选择
        6.2.2 核酸序列与磁性纳米粒子修饰方法的对比
        6.2.3 磁性杂交捕获探针表面修饰序列数量计算
        6.2.4 pH对于杂交的影响
        6.2.5 加入不同量封闭磁珠对q PCR的影响
        6.2.6 磁性探针对人工合成ssDNA的捕获能力
        6.2.7 人工污染沙门氏菌检测灵敏度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性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录用或正整理的论文及专利

(10)沙门氏菌及其致病性血清型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及在食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沙门氏菌概述
        1.1 沙门氏菌生物学特性
        1.2 沙门氏菌的致病性
        1.3 沙门氏菌的流行病特性
    2 沙门氏菌的分型
        2.1 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型
        2.2 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分型
        2.3 沙门氏菌的分子分型
    3 沙门氏菌血清型的分子检测
        3.1 分子检测靶点的筛选
        3.2 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子检测技术
    4 NASBA反应
        4.1 NASBA反应扩增原理
        4.2 NASBA扩增产物的检测
        4.3 NASBA反应技术特点
        4.4 NASBA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中的应用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沙门氏菌主要血清型分子检测靶点的发掘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血清型代表菌株的选择
        2.2 沙门氏菌血清型准特异性靶点的筛选结果
        2.3 候选靶点特异性的PCR验证及引物灵敏度评价
        2.4 血清型特异性基因的功能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单一沙门氏菌血清型多重PCR检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检测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2.2 检测都柏林沙门氏菌的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2.3 检测海德尔堡沙门氏菌的多重PCR方法的建立
    3 讨论
        3.1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双重PCR检测体系
        3.2 都柏林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体系
        3.3 海德尔堡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体系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三种沙门氏菌血清型的多重PCR检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2.2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特异性评价
        2.3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灵敏度评价
        2.4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抗干扰性评价
        2.5 多重PCR反应体系的人工污染食品样品检测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海德尔堡沙门氏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和分析
        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2.2 反应体系的优化
        2.3 标准曲线的制备结果
        2.4 特异性评价
        2.5 灵敏度评价
        2.6 重复性评价
        2.7 自然背景菌群的抗干扰性评价
        2.8 两种DNA提取方法对不同污染食品的提取效率
        2.9 人工污染评价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沙门氏菌及其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
        2.2 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
    3 讨论
        3.1 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
        3.2 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real-time NASBA检测方法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展望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致谢

四、样品贮存及二次增菌对沙门氏菌属检测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鸭胚源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毒力基因检测及分析[D]. 徐爱霞.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沙门氏菌全基因组数据库构建及其分子靶标挖掘与应用研究[D]. 尚玉婷. 江南大学, 2021
  • [3]雅安市生鲜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表型耐药性分析[D]. 文昕.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4]安徽地区鸡源沙门氏菌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及基因分型研究[D]. 张庆贺.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乌鲁木齐市牛羊肉及其肉制品中食源性沙门氏菌血清型及耐药性研究[D]. 吴浩天. 新疆农业大学, 2018
  • [6]兔肠炎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与耐药性分析[D]. 郭帅.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的筛选与应用和鸡源、猪源菌株MLST分子溯源及耐药性研究[D]. 陈健皓. 扬州大学, 2017(01)
  • [8]猪源沙门氏菌的酸耐受性及对盐、高温、氧化应激的交叉保护研究[D]. 汪燕秋. 福建农林大学, 2017(05)
  • [9]基于氨基修饰的硅包磁性纳米粒子分离致病菌核酸的PCR检测技术的建立[D]. 白亚龙.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10]沙门氏菌及其致病性血清型分子检测技术研究及在食品中的应用[D]. 翟立公.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标签:;  ;  ;  ;  ;  

样品储存和二次富集对沙门氏菌检测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