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学院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湖北 武汉 43003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临床中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以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强化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期间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评分及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干预服务可有效降低神经外重症监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神经外科;护理干预;重症监护;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常见的术后并发症,其会给患者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若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肺部还可引起肺栓塞,严重时可危及生命[1]。所以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临床中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3]。我院于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临床中采用强化优质护理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共选取样本80例,均为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40例患者,男21例,女19例,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5.4±6.9岁,卧床时间20-133天,平均卧床时间57.4±8.9天,体重48-89kg,平均体重71.4±9.8kg,颅脑损伤7例,脑出血15例,颅内占位病变6例,椎管肿瘤4例,其他8例;观察组40例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22-79岁,平均年龄46.3±7.2岁,卧床时间20-134天,平均卧床时间58.2±8.8天,体重48-91kg,平均体重71.1±9.3kg,颅脑损伤9例,脑出血16例,颅内占位病变6例,椎管肿瘤4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卧床时间、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患者均为我院神经外科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恢复期,具备实验研究指征。
2)排除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全身性、系统性疾病患者。
3)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相应知情通知书。
1.3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持续动态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鼓励患者多饮水,忌烟酒,做好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其余均采取常规措施。
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展开强化优质护理,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体如下:1)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其家属展开健康教育,将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知识告诉患者,使患者掌握必要的自我治疗、自我诊断技能,同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者依从性的提高。2)体位护理:患者卧床静养期间应注意做好体位护理,良好的体位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就是患者为仰卧位时,可适当太高下肢,促进下肢静脉血的回流。同时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争取家属的配合,做到每4-8小时帮助患者进行一次翻身以变化体位,并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通过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以促进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此外,护理人员还应当引导患者在床上进行有限范围的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症状。3)躯干锻炼: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术后实际恢复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躯体锻炼方案,引导患者主动活动肢体和躯干,刚开始可以从简单的单一动作开始,之后根据患者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躯干锻炼动作复杂程度,保证患者在卧床静养期间全身肢体和肌肉都可以有必要的活动,尤其是对患肢、软弱肌群进行必要锻炼。
在这个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突然的大幅度活动造成患者肌群的不必要拉伤和损伤。4)心理护理:心理护理虽然并不能直接降低患者卧床静养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但是可通过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提高患者于临床诊疗活动中的依从性,从而有利于诊疗活动的展开,进而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
1.4观察指标
1)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根据Wells深静脉血栓评分标准评价患者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及危险性[3]。
2)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3)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评分计算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显效:患者护理评分高于70分,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无明显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有效:患者护理评分40-70之间,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轻微并发症或不良反应;无效:患者护理评分低于40,或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明显并发症或不良反应。临床有效率=(显效+有效)/n*%。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平均数±标准差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率表示,经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40例患者,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4例中等风险,18例低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00%,观察组40例患者,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中等风险,27例低风险,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50%,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对比
对照组40例患者,17例发生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等不良事件发生率42.50%,观察组40例患者,4例发生不良反应或并发症,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10.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护理评分及临床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护理评分及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在神经外科临床中,由于疾病或手术影响,患者往往需卧床静养,在卧床静养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5]。该症会对患者肢体活动能力产生影响,随着病情的迁延,患者症状会逐渐加重,严重时可引起下肢坏死,同时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达到肺部时还可引起肺栓塞。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患者往往是肢体长时间不活动、长期卧床静养、生活自理能力低的患者,当长期不运动时患者下肢血运状况会变差,静脉血回流受到阻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就会显著增加,因此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临床种应提早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预防,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这是降低患者生理压力、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的重要内容[6-7]。
在本组研究中,共选取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组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强化优质护理,从躯干锻炼、心理护理、体位护理、健康教育等四个方面实施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评分、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提示优质的护理干预服务可有效降低神经外重症监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同时优质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对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雅怡,梁茂红,古慧莲等.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双腔留置导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6):856-859.
[2] 李琴.肾脏损伤保守治疗患者预防深静脉栓塞的护理体会[J].当代医学,2018,24(3):163-165.
[3] 吉安梅.针对性护理在卵巢癌术后深静脉栓塞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饮食保健,2018,5(16):113.
[4] 周晓晓,曹俊萍.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7,(19):156,163.
[5] 孔令红.深静脉长期血液透析留置导管的并发症及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1284-1285.
[6] 王颖妍.深静脉泵入高浓度氯化钾治疗ICU严重低钾血症患者的疗效及护理配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8,12(12):132-133.
[7] 茹利敏.综合护理对脑出血并发深静脉栓塞患者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4(5):73-75.
论文作者:潘清莲
论文发表刊物:《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5
标签: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并发症论文; 发生率论文; 静脉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论文;